互助,让中国不再陌生

2015-12-09 02:00本刊编辑部
国际人才交流 2015年10期
关键词:老外外国人北京

本刊编辑部

互助,让中国不再陌生

本刊编辑部

老外上海街头上演“枕头大战”,互相打作一团,释放压力

在中国,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正逐渐从“旁观者”变为社会中一个组成部分。

走在北京、上海、广州以及其他大城市的街头巷尾,你会发现,肤色相异、语言不同的外国人不单数量增多了,其身份也不同了:他们不再只是戴着墨镜、拿着相机的游客,同时也是学生、上班族、小老板、教授……甚至是穿梭于农贸市场与小商贩们讨价还价的“本地人”。

十几年前,中国对大多数外国人来说只是旅游观光的目的地,而现在,在中国工作、定居,融入中国日常生活的外国人也已经越来越常见,这里已经成为老外们安定下来过日子的新家园。北京的三里屯、上海的虹桥、广州的天河,已成为外国人的聚集地。北京、广州甚至出现了“韩国村”、“尼日利亚村”等外国人聚居区。

走马观花时处处都是新鲜刺激,过起日子来方知日常琐碎不易。要想在中国安居乐业,老外们头疼的事可不少:从找房子、寻工作到办理各类证件、手续,再

到建立社交圈,融入当地社会生活,处处都得操心,而“外籍”身份无疑也让事情更加复杂。尽管有中国人友好热忱,政府也在日益改进对外籍人士的服务水平,但“水土不服”、语言不通、政策不熟等种种问题还是让很多外国人感到求助无门。

几位外国人骑自行车游览素有“东方威尼斯”之称的古城苏州

如何让他们快速走出迷茫,融入中国社会生活?如今,让“外国人服务外国人”逐渐成为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初到异国,如果能有同乡以相同的语言和熟悉的思维模式来引导,他们就能更快地熟悉陌生的环境。

印度大叔古吉拉特·艾哈迈达巴德就是这么做的。这位在广州居住了15年的“中国通”除了打理着一家外贸公司外,还协助社区的外国人管理服务工作站(外管站),帮助印度同乡克服语言和文化差异。

“志愿工作最多的是和服务站工作人员一同协助来广州的印度人办理签证、注册证件。如果印度人丢失护照,我会教他们该去哪个地方找警察局挂失和办理新护照,并告诉他们这通常需要花多少时间。”古吉拉特是许多在粤“外国人志愿者”中的一员,他们服务于广东全省106家外管站,是外管站开创的“外国人服务外国人”模式中的重要一环。

这样的例子在全中国都在上演。

在四川成都,荷兰人彼得还记得10年前初到成都时是如何“两眼一抹黑”:语言不通,找不到适合的房子,到哪儿都“找不着北”。如今他是在蓉老外的住房经纪人和创业指路人,在成都首创了一家专为老外服务的房产经纪公司和创业咨询公司,为老外在蓉居住提供管家式服务。从此以后,老外想寻房子、家装维修、做生意不知道上哪儿办证件……都可以在彼得这儿得到帮助。

在北京,以色列人科林·弗里德曼、白俄罗斯人瓦季姆、加拿大人杰瑞米致力于为在京的外籍人士提供社交机会,他们也在这个过程中嗅到商机,开启了自己的事业。在他们组织的各种丰富多彩、主题各异的活动上,一杯美酒、一声问候就能将来自异国的陌生人联系在一起,人们来往、交流,在职业发展上互帮互助。很多人在他们组织的职场社交活动中找到了心仪的工作,或是从有经验的前辈那里得到在中国的“生存秘籍”。

在京城外的荒野山丘,生在北京、长在北京的巴西人星海将每周三带着老外去京郊爬山的活动坚持了11年。北京的山错落不平,连绵起伏,是登山爱好者的好去处。每周三,星海都会带着10多位朋友爬山,风雨无阻。队员们国籍不同,有美国人、瑞士人、德国人、英国人等;职业不同,有环保人士、记者、医生,也有老师、珠宝商和家庭主妇。漫步山野间,老外们互诉生活点滴趣事,感受中国乡间文化,整理平日纷乱的思绪,为迷茫而又丰富的异国生活增添了一丝平静。

从住房、交通、医疗、就业这样的基本生活需求,到社交、娱乐、文化生活这些情感、精神需求,都是想要在中国长期发展的外国人必须面对的问题。如果有同是外籍身份,也经历过从迷茫到自如,已经适应了中国生活的“过来人”们做“指路人”,自然是事半功倍。

在中国,外国人自己服务外国人,不光是一种高效的互助方式,还蕴藏着巨大的商机,帮助不少热爱中国的国际友人开拓了自己的事业。他们在帮助别人、实现自我职业发展规划的同时也用自己的力量将中国变成了一个更具魅力的梦幻居住地。

猜你喜欢
老外外国人北京
外国人学汉字
北京,离幸福通勤还有多远?
北京春暖花开
北京的河
外国人如何阅读王维
老外说汉语
北京,北京
吃饺子
红军中的老外
怎么跟外国人推荐《琅琊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