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袋类动物的“早产儿”——无尾熊

2015-12-09 08:29雷辉志
绿色中国 2015年24期
关键词:育儿袋类动物母体

文 雷辉志

“妈妈,为什么无尾熊宝宝会住在袋子里呢?”相信到动物园参观每个孩子都会提出这样的疑问。狮子、猫熊、猩猩、企鹅、长颈鹿……每种动物都有独树一格的自然生态,而当中人气最红的则是长相卡哇伊、宛如布偶般的无尾熊。无尾熊宝宝的诞生,以及“熊宝贝”在母亲育儿袋中的可爱模样,是许多大朋友、小朋友看了都兴奋不已的节目!

宝宝初生像一颗“大红豆”

谈起有袋类动物,相信你跟我一样,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活蹦乱跳的大袋鼠,其实无尾熊、袋熊跟袋鼠一样,也都属于“有袋类”动物。我们常以“怀胎十月”来形容母亲辛苦孕育孩子的过程,但对其他动物来说,却不见得如此,以有袋类动物而言,因为本身不具有完整的胎盘来帮助幼儿在母体内发育,因此必须透过育儿袋来帮助宝宝继续在里头成长,一直到发育完成才会离开。

以无尾熊为例,怀孕期就相当短,只有25至35 天左右,原因就在于无尾熊妈妈缺乏类似哺乳类动物的完整胎盘构造,小宝宝无法藉由胎盘吸收从母体赋予的养分,所以不能像人类的婴儿那样,可以在母体待到十个月、吸收足够营养后才哇哇落地!

无尾熊宝宝因为不能藉胎盘从母体获得完整养分,因此刚出生时的宝宝就像是一颗“大红豆”般的大小,大约只有1.9 公分长、0.5 克重,外型十分迷你,可说是典型的“早产儿”。因为体积太小、发育不完全,因此这时候的无尾熊宝宝既听不到也看不见,只有后头两只脚可以看见一些雏形。

钻进育儿袋吸母奶

为了继续发育、让四肢俱足,此时的无尾熊宝宝必须靠触觉从妈妈的产道,一路爬到母亲的育儿袋中找到乳头,继续吸吮母乳才能获得足够养分。从产道至育儿袋的路途虽然看起来很短,但对刚出生的熊宝宝来说却是一条“漫漫长路”。因此无尾熊第一胎的幼儿死亡率通常很高,根据统计,可达七成左右,原因是因为感染、胎盘发育不完全所导致。

有趣的是,一般人总认为动物排泄物是又脏又臭的东西,但对无尾熊宝宝而言,却反而得仰赖无尾熊妈妈的软便来当作生长历程中必须要吃的副食品,才能帮助它们顺利长大。这种软便含有来自妈妈盲肠中的半消化状叶子,里头具有微生物菌,当无尾熊宝宝长到五个多月大时,就必须摄取软便中的微生物菌,以便将来帮助消化吃进肚里的尤加利叶,避免消化不良而生病。

每年的9 到11月是无尾熊开始繁殖的交配季节,当无尾熊长到2 岁时就开始迈入性成熟年龄、可以进行传宗接代的重责大任。无尾熊平均一胎以孕育一只宝宝为主,偶尔会有双胞胎出现,平均寿命为10 至12 岁。

在动物园,为了迎接无尾熊宝宝的诞生,园丁们往往会精心打造“育婴房”,以方便无尾熊妈妈“坐月子”以及照护宝宝。此外,考量育婴需求,园丁们也会特别多采集一些尤加利树嫩叶为无尾熊妈妈“加菜”,使无尾熊母体具备足够营养,让无尾熊宝宝长得头好壮壮。

无尾熊档案:

英名:Koala

学名:Phascolarctos cinereus

分类:属于哺乳纲、有袋目、无尾熊科

栖息地:澳洲的尤加利树林

食物:最爱吃尤加利叶、属于草食性动物

生态:当无尾熊长到2 岁时即迈入性成熟年龄,一胎以一子为主,怀孕期只有25 至35 天,个性温驯的它们深受小朋友喜爱,是动物园人气王。

无尾熊又名树袋熊,考拉,是澳大利亚的国宝,也是澳大利亚奇特的珍贵原始树栖动物。英文名Koala bear来源于古代土著文字,意思是“no drink”。因为树袋熊从他们取食的桉树叶中获得所需的90%的水分,只在生病和干旱的时候喝水,当地人称它“克瓦勒”,意思也是“不喝水”。

树袋熊并不是熊科动物,而且它们相差甚远。熊科属于食肉目,而树袋熊却属于有袋目。它每天18 个小时处于睡眠状态,性情温顺,体态憨厚。

猜你喜欢
育儿袋类动物母体
蒲公英
首个基因修饰有袋类动物培育成功
袋鼠
Kangaroos and Koalas in Australia
为何有袋类动物多出现在澳洲
How Baby Koala Grow up
幽灵般的新生物
鸟蛋与爬行动物的蛋有何不同?
多胎妊娠发生的原因及母体并发症处理分析
三种稠环硝胺化合物的爆炸性能估算及其硝化母体化合物的合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