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体主义—集体主义框架下的文化心理学综述

2015-12-09 12:57邱洋
山东青年 2015年4期
关键词:个体主义集体主义

邱洋

摘要: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行,全球不同的文化圈之间产生了相互影响和相互融合,在一个现代国家已经不不存在纯粹的单一文化,笔者从建构的角度出发,从个体主义集体主义基本概念出发,从研究方法、相关理论和影响因素、研究领域和成果以及未来研究方向这几个方面对个体主义集体主义框架下的文化心理学进行论述。

关键词:个体主义;集体主义;文化心理学

格尔特·霍夫斯泰德通过对IBM公司世界各地员工的调查,制定出了目前世界上最全面的可以表明一个国家个体主义盛行程度的排行表。调查结果在人们的意料之中,美国是个体主义最为盛行的国家,以91分(满分100分)位居榜首;随后是澳大利亚(90分)、英国(89分),而西欧国家在60~80分之间。东欧国家逐渐向集体主义倾斜,俄罗斯的个体主义分值为39。整体而言,集体主义在亚洲更为盛行,一些国家(包括中国)的调查分值在20左右,而日本和印度的分值相对较高,分别为46和48。中美洲和南美洲的国家主要集中在10~40分之间,集体主义观念较强。非洲国家的调查正在进行之中,预计分值将在20~30分之间。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展开,文化之间的融合与交流更为密切,现代国家几乎不存在纯粹的单一文化,都是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并存的现状。因此,在这样的背景下研究文化心理和现象独具意义。

一、内涵

文化心理学家哈里·特里安迪斯认为个体主义“是以自己的兴趣爱好、需求、权利以及与他人订立的条约为动力”,“并且注重个体目标多于集体目标”。人的一生面临无数的选择而且选择对于人的一生极其重要,人们不仅仅是根据个人喜好做出选择,同时也根据自己的个人利益、性格特点和行为特点设定自己的角色。这种世界观中,很重要的一点是明确自己的人生道路,让自己成为一个完整的个体。

特里安迪斯曾这样描述一个具有“个体主义”的个体:认为自我独立于别人,注重对个人成就的追求,能够依照自己的信念和价值观行事,强调工作的结果。而一个具有“集体主义”的个体则认为自我是建立在与团体成员相互依赖的基础之上,自己应顺从团体的目标,按照团体的规范行事,重视建立良好的团体内的相互关系。本文采用特里安迪斯的观点。

特里安迪斯曾以“内圈”和“外圈”为基础,给“集体主义”下了一个相当具体的定义:一是着重“内圈”的集体对事物的看法、需要及目标的重要性胜过该集体中个体对事物的看法、需要及目标;二是着重由“内圈”决定的社会规范及责任多于出自个体的喜好;三是着重与“内圈”人共同拥有的信念,多于与“圈内”人不同的信念;四是着重于保持与“内圈”人采取合作的态度。

特里安迪斯综合了前人的观点,以为个体主义和集体主义是与人际有关的人格结构,是包括情绪情感、信念、思想体系及行为等方面的综合体。个体主义是以个人为中心的价值取向,集体主义则是以群体为中心的价值取向。集体主义者认为群体是生存的基本单位,群体提供了物质安全与情感安全,有依赖于某一群体的感觉,“我们”感很突出。个人的大多数行为目标与群体目标保持一致,重视他人意见,常服从别人特别是权威人物。

二、相关研究方法

1.调查法

现有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的方法着手研究,有未区分参照群体的霍夫斯泰德的价值观调查问卷,特里安迪斯的个体主义集体主义问卷及水平和垂直个体主义——集体主义问卷,还有区分参照群体的许志超的INDCOL问卷,Matsumoto的ICIAI问卷,针对问卷的修改,采用访谈的方法进行修改和补充。

2.实验研究

个体主义集体主义框架下的文化心理学中的个体或群体的攻击行为、自我概念、亲社会行为以及合作竞争行为都有采用实验室实验和自然实验的方法,通过控制组和实验组对比进行研究。

三、个体主义集体主义的理论和变化因素

1.相关理论

霍夫斯泰德提出个体主义—集体主义作为跨文化心理学研究的一个维度,并在该维度上探讨了不同民族文化的相似性和差异性。随着跨文化心理学研究的深入,对个体主义和集体主义的研究也从单一的维度发展到多元维度。后来研究者提出个体主义和集体主义在垂直的和水平的社会关系上可以进一步加以区分,即将原来的一个维度增加至多个维度。其中研究的最多的是水平的集体主义,水平的个体主义,垂直的集体主义和垂直的个体主义这四种文化的维度。霍夫斯泰德认为这四种因素说明了人类社会生活的两个最基本的问题:对权威的态度和个人与团体的关系。对于权威的态度,霍夫斯泰德将其表述为权力距离维度。对于个人与团体的关系,主要是研究协调个人的需求与团体的目标。传统意义上将其定义为个体主义—集体主义维度、自主性对保守性。人们在垂直水平的集体主义维度上表现出个体的目标和奋斗从属于集体,并随时为了他们的集体或者领导者的利益而牺牲个人的利益,突出强调建构一个良好的等级权力结构的必要性。其他维度的文化模式也可以使社会良好地运行,特别是水平的个体主义支持个人的独处、自主和发展,而这些都以对他人的尊重和容忍为前提。水平的集体主义所制定的规范要求生存所需的资源由全体成员共享,把对集体的信任和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紧密联系起来,在集体内部的所有成员之间搭建平等的纽带。垂直的个体主义强调等级和地位,但是它也鼓励个体竞争,在等级制度中为更高的职位或地位而奋斗。只有当一个社会的大多数成员具有这些维度所包含的内容,并依不同的社会情形而构建起他们独特的治理方式时,这些社会才能维持下去。

2.影响因素

(1)情境因素

一是小团体与大团体。在个体认知和集体认知方面,类似家庭这样的小团体的影响力要比较大的社会团体大的多。大团体的规章制度更加健全,这些严格的规定将加速个体向集体认知的方向发展。

二是个体的工作环境。在合作型氛围中,如果把他人当作其团体成员对待,则会更有成效。而合作型任务比其他类型任务更有可能增强人们的集体主义取向。在一定程度上,情境可以被看作是影响集体主义形成的首要因素。endprint

(2)经济独立

经济独立不等于经济富裕。经济富裕说明个体拥有一定的经济实力,可以量化。而经济独立是指不依赖他人的经济支持仍然可以保证基本生活。经济独立说明个体在面对群体时,拥有独立而不受影响的发言权,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自己另谋出路,这就不再依赖群体,就更容易形成个体主义。反之,就更容易形成集体主义。

(3)家庭结构

当母亲或父亲的权利同等重要时,个体可能就会面对两种“同等有效但方式不同”的行为规范系统,那么个体就不得不做出究竟该接受父亲还是母亲的决定,这就可能会使个体的自我判断力得到增强,从而促进自我中心主义的形成与发展。另一方面,在一个家庭中,如果父亲或母亲的权利显著不同时,就更有可能只存在一种行为规范系统,从而更有可能促进他人中心主义的形成与发展。

(4)外来价值观的引入

随着世界各国交往的愈加密切,不同民族之间的风俗也随之在不同的国家之间流动着。我国是在国际上有着越来越大影响力的国家,不可避免地也受到各种不同文化的撞击。国外节日在我国的兴起并带来经济效益,国外食品、饮食企业在我国大受欢迎,这些都是文化交融最好的证明。文化在相互交融,人们在认识世界的同时进一步认识自己,对个人、对自我的这种意识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思想观念正在发生改变。而这种自我的意识在无形中促进人们更加追求个人利益。

(5)城市化

Patricia M. Greenfield的研究表明,城市化是一种文化产品,它反映了人类的一种生态。礼俗社会对应着乡村地区,遵循着关系法则,人情和面子是礼俗社会得以维持的关键所在,人们更具有集体主义倾向。而法理社会则对应的是城市地区,它的维系是依靠法律的支撑,更加体现人人平等的原则,人与人相互独立,更具个体主义倾向。在世界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的19世纪和20世纪里,美国等西方工业国家发生了变化。纯粹的礼俗社会在慢慢淡出人们的视线,在这期间,个体的选择、追求独特自我和独立自我以及自我中心这些与城市相对应的特性越来越多地出现在礼俗社会,属于礼俗社会的那些特性正在慢慢消失。

四、研究领域和成果

1.自我

特里安迪斯在谈到自我和文化时,把自我分成三类:私我、公我和集体我。对私我的描述如:“我是一个善良的人。”对公我的描述如:“很多人都认为我很善良。”对集体我的描述如:“我的同事都认为我很善良。”不同文化中的人有不同的公我、私我和集体我,越是个体主义文化就越强调私我而忽视集体我,而集体主义文化更多地强调集体我。特里安迪斯还认为人际的高度紧密性导致集体我的出现。

在社会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Lu and Yang提出一个模型——中国人的双重自我。研究者发现,中国人的传统自我(社会定向)和现代自我(个人定向)有着极大的不同。伴随着现代化的进程,大多数中国人的自我已经不是单纯的传统自我,已经融入了现代社会在经济、科技、政治等方面的特征,形成了双重自我,这种二元自我是文化相互融合的结果,不仅存在于中国社会,在其它国家也存在文化相互融合相互影响而形成非单一自我的现象。这种双重自我模型也会影响基本的心理过程,如动机、情绪、认知和幸福感。

2.价值观

有研究结果表明,个体主义集体主义会影响个体的价值观。中国青少年的价值观存在类型上的差异。一般而言,所有的人都同时拥有六种不同类型的价值观,但每种价值观在各人身上所占的主导地位及其重要性是不一样的。占主导地位的价值观在大中学生的分布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大学生占主导地位的价值观类型按人数多少依次是经济型、社会型、政治型、审美型、宗教型。中学生价值观类型的分布按人数多少依次是理论型、社会型、审美型、经济型、政治型和宗教型。价值观的不同类型对亲社会行为有着不同的影响,社会型价值观者绝大数多数有亲社会行为,经济型价值观者大多数没有亲社会行为,审美型和政治型的价值观较少导致亲社会行为,理论型和宗教型的价值观较多数导致亲社会行为。亲社会行为主要受价值观的影响,基本不受年龄的影响。大学生的学习环境不再是单一的教师教授和教室教学,拥有更多的学习途径,接触更多的思想和观念,自然会或多或少受到个体主义的潜移默化,因而经济型价值观可能占主导地位。中学生却不一样,他们的学习环境较为单一,学习内容更多的还是课本内容,对问题的思考往往没有着眼于实际情况。

五、未来方向和发展趋势

霍夫斯泰德依据实证研究把文化划分为个体主义和集体主义,这种划分是一种静态的分类,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没能与时俱进,无法适应或解释当今社会经济全球化条件下文化之间的融合(甚至可以这样说,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核心文化,但没有纯粹的单一文化,从文化产生之日起,就会或多或少地受到异文化的影响,有些文化本身对外来文化具有抗拒,但最终都是以改变而告终。),其实,又何尝存在纯粹的个体主义或集体主义呢?所以,本文中所提到的个体主义和集体主义都是从中等程度或者典型程度上来讲,绝不是从极端或绝对意义上来讲,比如说,中国是典型的集体主义国家,但就现状而言,个体主义也在发展之中。美国是典型的个体主义文化,但在美国仍然存在集体主义的倾向,正是这种团队精神让美国保持世界超级大国的地位。所以这里是从典型意义上来讲的,也就是说,就大多数的国家而言,没有纯粹的个体主义或集体主义,那么未来会存在纯粹的个体主义或集体主义吗?

未来的研究应着眼于更加微观领域的研究,比如自我的某些部分,自我意识、自我增强等方面。双重自我对于个体的创造力、合作和竞争、社会行为等的影响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更加注重与本土心理学学者的交流,在内容和领域上拓宽领域。性别差异方面也可以着手研究,女性在这方面要保守一些,更多地保持集体主义特征。

调查工具的开发。未来研究,需要基于不同的文化,各自产生问卷项目和访谈项目,适合各自本土文化的项目,从建构的角度深入探讨个体主义集体主义的背景下个体及群体的心理和行为。endprint

六、结语

应当注意到,一个国家在个体主义集体主义上的得分高低,这不仅取决于一个国家的主流文化及其覆盖的广度,许多影响一国文化发展的因素对于个体也会产生影响。无论是根据国内生产总值,还是依据蓝领阶层、中产阶级、高收入阶层的年收入对各国的财富进行比较,更多的财富总是与社会各阶层更多的个体主义相联系的。更高的人口密度是与集体主义相关联的,因为相互间亲密的生活关系要求人们控制自己的言行以保证和谐的关系。而从另一方面说,个体主义与个人对异域文化的了解以及受教育水平也有关联,因此相比农村,城市的个体主义更为明显。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由于阅历的丰富与所在的群体建立了更稳固的关系,也更倾向于集体主义化。同样,他们已经形成了固有的观点,并不会因为新一代文化的变化而变化。在不考虑个性和人生中的一些意外经历的前提下,所有这些因素相互影响,最终决定了一个人在集体主义和个体主义这两个范畴之中的位置。

[参考文献]

[1](美)赵志裕,(美)康萤仪著;刘爽译;方文校.文化社会心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2]Triandis H C, Bontemo R, Villareal M J, et al. Individualism and collectivism: Cross-cultural perspective on self-ingroup relationships [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88.54(2):323-338.

[3]Hofstede G. Cultures consequences [M]. Beverly Hills, CA: Sage,1980.

[4]刘芬,于志涛.特定文化体系中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研究[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4,9(5):18-20.

[5]Patricia M. Greenfield. The Changing Psychology of Culture From 1800 Through 2000[J]Psychological Science,2013,24,(9):1722-1731.

[6]Xiang Yao,Shuhong Wang,Junhua Dang and Lei Wang. The Role of Individualism-Collectivism in theIndividual Creative Process[J].Creativity Research Journal, 2012,24(4):296–303.

[7]Kang Zhao.Lifelong Learning Between “East” and “West”:Confucianism and the Reflexive Project of the Self[J].Interchange,2011.

[8]Luo Lu, Shufang Kao.The individual- and social-oriented Chinese bicultural self: a subcultural analysis contrasting mainland Chinese and Taiwanese[J].Social Behavior And Personality, 2008, 36 (3): 337-346.

[9]Ben C. H. Kuo. Collectivism and coping: Current theories, evidence, and measurements of collective coping[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logy, 2013,48(4):374-388.

[10]Yan Li, Mo Wang, Cixin Wang. Individualism, Collectivism, and Chinese AdolescentsAggression: Intracultural Variations[J].Aggressive Behavior,2010(36):187-194.

[11]Kristen E. Fong,Aaron T. Goetz. Mating Strategies Along Narrowing Definitions Of Individualism And Collectivism[J].Journal of Social, Evolutionary, and Cultural Psychology,2010,4(3):128-141.

[12]Markus Vodosek.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elational models and individualism and collectivism: Evidence from culturally diverse work group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logy, 2009, 44 (2):120–128.

[13]Daphna Oyserman. High Power, Low Power, and Equality: Culture Beyond Individualism and Collectivism,352-356.endprint

猜你喜欢
个体主义集体主义
关于将集体主义引入经济理论的思考
The inhibition effect of Chlorpromazine against theβ-lactam resistance of MRSA
当前高职学生集体主义价值观探究
高校学生集体主义教育现状调查
当代集体主义的现实困境及其主体性重塑
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流变的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