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尽其用原则视角下的 “相”字现象新释

2015-12-09 20:08王君君
山东青年 2015年4期
关键词:水浒传

王君君

摘要:

相,是个具有多种词性的字,兼具有动词、名词和副词用法。“相”在《李卓吾批评忠义水浒传》中出现1553处,本文就以《水浒传》为例,详细地考察了“相”字的不同用法,并运用刘丹青先生倡设的语言库藏类型学的视角探讨语言库藏的扩张现象,依据语言的物尽其用原则,分析了“相”字的原型功能、扩展功能和边缘功能,由此探讨“相”字在其显赫范畴之下出现的不同词性频率差异的原因,这一视角能对“相”字虚化演变的特点和原因提供合理地解释。

关键词:《水浒传》;“相”; 物尽其用原则;实词虚化

一、“相”字作实词用

《水浒传》中“相”字作实词用时主要有以下几种用法:

(一)作动词用,有以下几个义项:

(1)相,见也,即看、审视之义

“相”字的甲骨文字形“ ”和金文字形“”,《说文解字·目部》云:“相,省视也。从目从木。”《说文解字注》说:“按目接物曰相,故凡彼此交接皆曰相。其交接而扶助者,则为相瞽之相”。《水浒传》中“相”字用作本义的有例如下:

1、 不要梯子,智深相了一相,走到树前把直掇脱。(《卷之七》)

2、 旁边只见走过一条大汉,直上直下相李逵,李逵见那人相他便道。                        (《卷之六十七》)

3、复姓皇甫名端,此人善相马。(《卷之七十》)

以上各例,均释义为看,查看,审视。

(2)辅助,佑助,辅佐,佐助

“相”字这一义项在文言白话的《水浒传》中用法较少,如:

4、难道天地故生强盗而又遣鬼神以相之耶?决不然矣。(《忠义卷引首》)

(二)作名词用,有以下几个义项:

(1)官名,辅助者,辅助君主的最高长官

5、然能以此收拾人心,亦非无用人也,当时若便之为相,虽不敢曰休,休一个,臣亦必能以人事君。(《梁山泊一百零八人优劣》)

6、当有殿头官喝道:有事出班早奏,无事卷帘退朝。只见班部丛中宰相赵哲参政。(《忠义卷之一》)

7、功臣文物百官,九卿四相同登御也。(《忠义卷之九十九》)

(2)面目、容貌、样子

8、身材长大,天生一等异相,脑后一个肉瘤。(《卷之四十九》)

9、柴进说道:凡人不可易相,休小觑他洪教头。(《卷之九》)

10、坐定时浑如虎相,走动时有若狼行。(《卷之十八》)

(3)对他人的敬称

吕叔湘先生曾说“先秦文字不避尔我,《诗》《书》皆然。秦汉以降,用君、公、臣、仆等字以相代者浸浸日甚,自非于其亲密或卑幼,不得轻为‘尔汝之称。”[1]用“相”字取代作宾语的人称代词,使语言更加谦敬委婉。

11、不想太尉从外进来设计陷害林冲,望恩相做主。(《卷之八》)

12、只有延安府老钟经略相公镇守边庭。(《忠义卷之二》)

13、心内寻思道:难得这个都监相公一力要抬举我(《卷三十》)

这些敬辞常见于对话中,谦敬的态度既能表达自己的态度,更能使谈话顺利地进行下去。

二、“相”字作虚词用

《水浒传》中“相”字作虚词用时主要有以下几种用法:

(一)作副词用,有以下几个义项:

(1)互指,相,“互”也

《马氏文通》:“至动字之前加‘相字,而与‘自字或合或否者,明施者受者,所指不一,故有交互之行也。”如《汉·陆贾传》“君何不交欢太尉,深相结。”“相结”者,明两人彼此结纳也。[2]“相”字用在作谓语的及物动词之前,侧重于修饰限制单音节动词多于双音节动词,如单音节“见”、“应”、“交”等,双音节“对语”“耽误”等之前,这些“相”字表示相关动作的双方既是及物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的发出者,又是这些动作的承受者,双方处于对等的关系中。“相呼”,“相互呼应”;“相连”,“相互连接”;“相对语”,“相互面对着言语”;“相耽误”。“互相耽误”等,都为“互相”、“交相”之意。如:

14、天上一群鸿雁相呼而过,正如我等兄弟一般。(《卷之九十》)

15、仇人相见,分外眼红。(《卷之三》))

16、风暖幽禽相对语,地僻红尘飞不到。(《卷八十五》)

17、智深大笑道:太公你也是个痴汉,既然不两相情愿,如何招赘做个女婿?(《卷之五》)

18、满目军民相庆乐太平。(《卷之六》)(共相,一起庆祝)

19、观音殿接祖师堂,宝盖相连,水陆会通。(《卷之六》))

20、知识林冲放心不下,枉自两相耽误。(《卷之八》)

21、既然你两个要相扑,今年且赛。(《卷之七十四》)

22、你各家有事亦是如此,逓相救护共保村坊。(《卷之二》)

(2)偏指,侧重于指代,其作用类似于前置宾语的“相”字

(a)“相”字虽然仍用于及物动词前,处在状语的位置,但都无法用“互相”“交相”来解释,“相”字后的及物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的发出者是对方或第三者,而承受动作行为的则是自身,可解释为第一人称代词“我”、“我们”,如:

28、智深道:“兄弟须要分手,洒家从东京去,你休相送。”(《卷之六》)(送 “我”)

29、那妇人一头哭,一面口里说道:“我爷娘当初把我嫁王押司,只指望一竹竿打到底,不想半路相抛,今日嫁得你,十分豪杰却又是好汉,谁想你不与我做主。(《卷之四十五》)”(抛弃“我”)

30、真人道:“既然天师在山顶庵中,何不着人请将下来相见。”(《卷之一》)endprint

(与“我们”见面)

31、宿太尉道:“……若不急回,诚恐奸臣相妒,别生异议”(《卷之八十二》) (嫉妒“我”)

32、公孙胜起身对众头领说道:“感蒙众位豪杰相带”(《卷之四十二》)    (指代“贫道我”)

33、晁盖道:“小子久闻大山招贤纳士,一迳地特来相投入伙,若是不能相容。”(《卷之十九》)(第二个“相”字指代“我”意为兼容我,容纳我)

34、好汉是泰原府人氏,姓任名原,身长一丈,自号擎天柱,口出大言道:“相出世间,无对手争交,天下我为魁。”(《卷之七十三》)(指“我”,即任原自己)

(b)“相”字指代第二人称“你”、“你们”

35、欲叙行藏,只见你子来报官家,来到后面,李师师道:“其实不敢相留”(《卷之七十二》)(收留你)

36、 那婆子听了这话,对下笑来说道:“久闻娘子好手针线,只是不敢来相央”(《卷之二十四》)(央求你)

37、 太公道:“村落中无甚相待,休得见怪”(《忠义卷之二》)(招待你们)

(c)“相”字释为第三人称“他”、“他们”

38、答道:“小人姓石名秀,祖贯是金陵建康府人氏,平生性直,路见不平便要舍命相护(《卷之四十四》)(保护“他们”)

39、豪雄谁敢与相争?(《卷之五十三》)(代指“他”即“雷横”)

40、高太尉定要下山,宋江等相留不住。(《卷之八十一》)(留不住他,指高太尉)

(d)“相”字代指无生命事物“它”或“这个”、“这件事”等

41、晁盖道:“若非是二哥众位把船相救”(《卷之四十一》)(代指“船”)

42、高太尉道:“既然义士相托,便留闻参谋在此为信。”(《卷之八十一》)(指“这件事”)

43、焰腾腾散千转火塊,狂风相助。(《卷之四十一》)(指“火焰”)

(3)、表两者或数者之间的伴随、递接,是一个递相传接的过程。

44、阮小七宰了鸡,叫阿嫂同讨的小猴子在厨下安排的有一更,相次酒肉都搬出

来摆在桌上。 (《卷之十五》)

此例中指一个一个酒肉菜品被摆在桌上,也是一递接的过程。

45、张青又道:“二哥你听我说,不是我要便宜,你把那张都监家里的酒器留下在这里,我换些碎银与你去路上做盘缠,万无一失。”武松道:“大哥见的分明。”尽相出来,与了张青,换了一包碎金银,都拴在缠袋内系在腰里。武松饱吃了一顿酒饭,拜辞了张青夫妻二人。(《卷之三十一》)

指武松将酒器挨个摆出来。

46、祖孙三代,相扑为生,却缠手脚,父子相传。(《卷之六十七》)

此处不能解释为“互相”,此处“父子相传”当是父传子,子传孙,如此一代接着一代,递相传承的一个过程,断非父子相互传承之义。

(4)、表示不同主体的比较关系

47、写了招解送文书,把一干人等审问相同,读欵状,与武松听了,写了一道申解公文。(《卷之二十七》)

48、年甲貌相又和叔叔相等,却不是前缘前世。(《卷之三十一》)

49、只见两条红标柱恰似坊巷牌额一般相似,上立一面粉牌。(《卷之七十四》)

50、蔡九知府再把戴宗拷讯了一回,语言前后相同。(《卷之四十》)

51、曲折多杂,四下里湾环相似,树木严密。(《四十七》)

上例中,“相同”、“相等”、“相似”等,既有相似的具体事物的比较,如“同叔叔比较,年貌相似”,也有抽象的言语比较,如“前后言语相同”。从具象到抽象,将具有相同或相似特征的事物进行类比或是将不同主体进行比较。

(二)“相”字作助词的用法

“相”字有时也作助词,“相”用在动词前,而动词后面又有宾语,这时 “相”没有指代作用,不表示具体意义,只起凑足音节、延宕语气的作用。这是由副词进一步虚化而成助词。如:

52、见你有戒刀禅杖,他无器械,不敢与你相争。(《卷之六》)

53、那是已有申牌时分,这轮红日厌厌地相傍下山,武松趁着酒兴,只管走上冈子来。(《卷之二十三》)

54、心中自想道:“莫不这厮思量我了?却又回来,那厮以定强不过我,且慢慢相问他,那妇人便上楼上去重勾粉面。”(《卷之二十四》)

55、李逵道:“我这般打扮也好么?”众人道:“十分相称”(《卷之七十四》)

以上这些“相”字在例句中去掉也不影响意思,无具体意义。

三、“相”用作词缀

56、王进答道:“实不相瞒,小人子母二人贪行了些路程。”(《卷之二》)

57、这位娘子便是出力的,不是老身路歧相烦,难得这位娘子在这里。(《卷之二十四》)

58、心窝里如雪刃相侵,满腹中似钢刀乱搅。(《卷之二十五》)

59、武松道:“多多相扰了……”(《卷之二十六》)

60、指着胡正卿道:“相烦你与我听一句写一句。”(《卷之二十六》)

61、你教他出来佛眼相看,若还不肯出来…(《卷之五十三》)

此处,“相”就不再是充当音节助词,而是一个构词语素。但这类“相+V”式的双音节词的意义有的却只由“V”所代表的这一个语素来充当词根,表示词义,而与“相”这一语素的意义没有关联。如“相瞒”,指隐瞒;“相烦”指烦请、烦劳之意;“相侵”指侵受;“相看”指看待。根据上面所列几组词的例析,各个词的词义只由 “瞒”、“烦”、“看”、“扰”等这些语素表示,它们分别是该词的词根。“相”虽然作为该词的构词的语素之一,但已失去了在该词中的表义作用。endprint

四、“相”字的通假用法

《水浒传》中“相”字也由原来的具体的字面意思表达抽象为指代整体,或是相似事物之间的表达。这是《水浒传》中“相”字的特殊转化。

(一)“相”字通假“像”

62、那人见了史进长相魁伟,相条好汉,便来与他施礼。(《卷之三》)

63、也不枉子为人一世,你看我那三打谷树皮,三分相人,七分似鬼,我直恁地晦气据着。(《卷之二十三》)

64、你这厮外貌相人,倒有这等贼心。(《卷之三十》)

65、数内一个庄客相了一回,认出道:“有些相东村头会粘雀儿的王小二”(《卷七十三》)

例句中的“相”字与现代汉语中常用的“像”字同,由人的局部面相、容貌意义扩展到整体,从而指代人的整体轮廓。由具体意义拓展为抽象意义,通假这一用字之法也体现了“相”字旺盛的生命力。

五、“相”字的物尽其用原则

显赫范畴是语言库藏中语法化程度高和/或语法功能强大的语法手段所表示的范畴。显赫范畴的特点之一是具有范畴扩张的能量,即在特定语言中显赫范畴的表达手段可以扩展到其原型范畴以外的语义域,这是造成形义语际参差性的最重要原因。[4]由上述可知,通过分析“相”字的用法可以发现,显赫范畴除了用于该范畴本身的原型功能外,都能用来表达其他相邻的甚至有一定距离的语义语用范畴,即扩展功能或边缘功能。作动词属性时应为其原型功能,作名词、副词、助词、词缀时为其扩展功能,作通假用法时则为其边缘功能。

人类语言会根据物尽其用原则让语义上邻近的相关入库范畴来兼带表达,以此实现语言库藏的聚合经济性。而邻近范畴的选择主要由入库范畴的显赫度来表示,也就是说,物尽其用原则优先体现在显赫范畴上。[5]“相”字的通假用法便体现了聚合经济性,它不仅节省力量消耗的同义语,而且能在在保证语言完成交际功能的前提下,人们对言语活动中力量的消耗作出合乎经济要求的安排。 从这一点出发,以此来减轻人们的记忆负担。

结语

综上所述,《水浒传》中的“相”字用法有:作名词、动词、副词、助词以及引申、虚化成词缀,其中常用的是作动词、副词、名词,作助词则是“相”字的非常用用法。其中“相”字作副词使用的频率远远高于作名词和动词的使用频率,作副词修饰限制动词已经成为“相”字的主要语法功能。“相”字由实词虚化为半实半虚的副词,进一步语法化为助词,直至虚化为一个前缀语素,并沿用至今。以语言库藏类型学中的物尽其用原则这一视角能为“相”字虚化演变的特点和原因提供合理地解释。

[参考文献]

[1]吕叔湘.汉语语法论文集[M ].北京科学出版社.

[2]俞敏等.虚词诂林[M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3]何乐士.古代汉语虚词词典[M ].语文出版社2006.

[4][5]刘丹青.论语言库藏的物尽其用原则 [J].中国语文第5期.

(作者单位:安徽大学文学院,安徽 合肥 230039)endprint

猜你喜欢
水浒传
《水浒传》中鲁智深的人物特征探微
读《水浒传》,看北宋社会风俗
真正的好汉——读《水浒传》有感
试论《水浒传》的道教思想
德译《水浒传》——欧洲最早、最奇、最经典的译本
《水浒传》绰号中智能文化的解读
时代悲剧——浅析《水浒传》中宋江人物形象
《水浒传》(节选)教学案例
四大名著,如此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