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约机制对高校学生党建工作治理机制影响初探

2015-12-09 03:40李言金
山东青年 2015年4期
关键词:学生党员高校学生机制

将治理机制思想应用于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可以在新时期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复杂和严峻的局面下进一步创新和激活高校党建工作的形式和效果,从而进一步“掌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本文从治理机制角度对如何提高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实效性方面提出自己的一些浅显思考和建议,希望能够抛砖引玉,为高校党建工作理论研究贡献一份微薄绵力。

近几年,治理机制思想的应用从以往单一的经济领域企业管理向更多领域和范围迅速扩展,治理机制思想的科学性和规范性也使得引入这一管理思维的行业和领域得到跨越式的飞速发展。如率先引入“治理”思想的社会管理、政府职能管理,从“管”到“治”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是作为十一届三中全会深化改革总目标“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要求,其所带来的巨大变化我们也有着深切体会。

我国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由于其自身严谨性、特殊性和重要性,仍然以以往的管理思维为主导,虽然较好地完成了高校党建工作应有的职责和使命,但是在新时期愈加复杂的历史条件和现实冲击下,“管理”思维主导的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局限性越来越突出。由此,诸多从事思想政治工作以及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相关管理者也开始思考在新时期下如何创新党建工作方式和内容,有很多学者也在完善高校党建工作激励机制等方面深入开展研究,并且有较丰富的研究成果。那么“管理”和“治理”有什么区别,引入治理机制思想又将会给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带来哪些变化,这给高校学生党建工作者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又有那些启示,还要先从治理机制的概念入手。

在不同领域,治理有着不同的概念。1995年全球治理委员会对治理给出了最具代表性和权威性的界定:治理是或公或私的个人和机构经营管理相同事务的诸多方式的总和。它是使相互冲突或不同的利益得以调和并且采取联合行动的持续的过程。它包括有权迫使人们服从的正式机构和规章制度,以及种种非正式安排。而凡此种种均由人民和机构或者同意、或者认为符合他们的利益而授予其权力。它有四个特征:治理不是一套规则条例,也不是一种活动,而是一个过程;治理的建立不以支配为基础,而以调和为基础;治理同时涉及公、私部门;治理并不意味着一种正式制度,而确实有赖于持续的相互作用。[1]简而言之,治理是指一种由共同的目标支持的活动,治理的本意是服务。治理强调的是共同参与,这与以往自上而下的管理有着明显不同。[2]

机制,指有机体的构造、功能及其相互关系;机器的构造和工作原理。现已广泛应用于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指其内部组织和运行变化的规律。机制概念中包涵两层意思:一是事物各个部分的存在是机制存在的前提,因为事物有各个部分的存在,就有一个如何协调各个部分之间的关系问题;二是协调各个部分之间的关系一定是一种具体的运行方式。所以机制就是以一定的运作方式把事物的各个部分联系起来,使它们协调运行而发挥作用。机制从功能上划分,可以分为激励机制、制约机制和保障机制。激励机制是调动管理活动主体积极性的一种机制;制约机制是一种保证管理活动有序化、规范化的一种机制;保障机制是为管理活动提供物质和精神条件的机制。众多学者已经在上述功能中的某一领域开展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并在向着机制构成并且发挥作用的方向做出努力。

由此,我们对治理机制也有了比较明确的理解:不同的组织和部分为了完成同一的目标,相互联系协调、共同作用的过程,以及这一过程的外化现象。那么治理机制如何在高校学生党建工作中实践和应用,本文尝试从治理机制的功能分类中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制约机制方面进行论述。[3]

制约机制是一种保证管理活动有序化、规范化的一种机制。党建工作中的制约机制也是为了保证党建工作相关活动有序化规范化的系统的结合。这里的“系统”是指党建工作的相关制度以及与制度相联系的作用者和被作用者。近年来,高校基层党建工作在快速发展并取得显著成效的同时,也逐渐凸显出一些与制约机制有关的新问题,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具体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第一,现有党建工作力量有待进一步增加。目前我国高校基层党务工作者多以兼职为主,院系党务工作者大多数是兼职,入职要求偏低,且在专业学科背景以及职称方面没有专门要求。在学生党建工作方面主要由学生辅导员承担,但是由于辅导员队伍配备的比例普遍不足,年龄结构呈现两极化趋势,即30岁以下和50岁以上占大多数,且流动性强,业务不够熟练,教育培训跟不上,加之辅导员日常事务性工作较多,诸多因素都影响了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实施。

第二,党员发展工作有待进一步完善。一些高校学生党员发展工作欠规范,党员发展程序不严格。有的基层党支部党员发展存在突击、应付现象;有的确定培养对象过于仓促,考察培养时间过短,入党考察较多集中在成绩和社会公德等方面,而在大是大非问题上的党性表现很少得到考验,致使一些信念不坚定的人混入党内;少数党务工作者和党支部书记缺少工作经验、业务不够熟悉,有的缺乏责任心、工作不够细致,一些本该自己完成的工作甩手让他人代办,导致工作出现疏漏;有的入党材料整理不够规范,有的材料搞突击整理,有的填写内容千篇一律,不能真实反映发展对象自身的特点,有的审查把关不严,错误较多;有的党支部发展党员程序不够严格,存在简化手续、突击发展等现象;有的党支部纳新大会只是简单搞形式、走过场,预备党员转正不及时;少数单位组织员谈话空洞不实,教育指导作用不大,谈话意见千人一面。这些现象相较以往已经大幅减少但是却仍然存在。

第三,学生党员教育管理有待进一步加强。目前全国高校在学生党员发展数量上已经呈下降趋势,试图通过减少发展数量来提高党员质量,进一步提高高校党员作为党和国家发展的先锋队和生力军的带头作用和引领作用。但是一些高校在党员发展以及教育管理上还停留在以往“重发展,轻培养”的陈旧观念中。学生党员中仍然存在“船到码头车到站”、“入党之前拼命干,入党之后松一半”的错误思想。有的基层党组织大部分精力都放在发展党员工作和入党材料整理上,忽视了党员的后续教育培养和作用的发挥,缺少对预备党员和新党员的继续教育培训培训机制。另外,在支部组织生活方面重视力度不够,投入不足,活动较少,形式单一,内容肤浅,难以对“90后”学生党员主体产生吸引力和影响力,难以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的实效。这些问题的存在导致部分党员淡化了党员意识,放松了自我要求,致使行动上松散,思想上麻痹,学习成绩下滑,甚至出现一些违纪违法现象,积极作用没有体现,反而在学生心目中产生相当的消极的影响。

第四,党建活动的方式方法有待于进一步创新。目前,高校党建工作方式方法实效性低、内容空乏且流于形式偏多,过分强调灌输作用,致使学生对党建活动缺乏参与性、实践性,难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部分地区由于条件限制,党建活动宣传阵地还停留在书报和课堂等传统媒介,难以走入学生内心,作为党员教育最重要的活动抓手也就无法起到应有的作用。

第五,党建工作相关制度政策有待于进一步改进。现今相当一部分高校党建工作日常规范管理以及评议评比等大多沿用几年前甚至更早制定的政策。制约性和不完善的问题愈发突出。另外党建工作效果难以量化,无法制定切实可行并且行之有效的评优评先方案,导致对于基层党组织约束性最强的支部和党员评比也大都是依靠党务工作者的感性认识进行,日常管理规范很难渗透到党员生活的各个方面。由于政策的偏离性和缺陷性再加上评比的主观性,很容易误导和影响影响基层支部对于“优秀支部”以及“优秀党员”的认识和努力方向。这些制度政策不仅没有对对于基层支部有较好的激励和引导作用,反而成为了制约支部发展和党员培养的枷锁甚至毒药。

以上总结可以看出,高校党建工作中仍然存在一些制约着党建工作有效开展的因素,如果在源头上不解决以上制约因素,那么党建工作就无法构建牢固的实施基础,无法指导高校党建工作顺利进行,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也将大打折扣。那么如何控制和解决党建工作中的制约因素从而使党建工作制约机制成为保证党建工作发展沿着正确道路行驶的“方向盘”呢?

第一, 以规范党支部日常管理为根本,抓好党支部的制度建设。

加强党员发展工作制度创新,建立完善推优入党制、发展党员预审制、发展党员公示制、特邀党员组织员制等,积极推行发展党委委员列席支部党员大会制、预备党员教育考察制和发展党员违纪责任追究制等,提高发展党员质量,优化党员队伍结构。坚持和完善党内生活制度,切实落实“三会一课”制度和组织生活制度。[4]建立并完善党务公开制度,健全党支部向党员大会定期报告工作并接受评议制度。制定和完善适合本高校基层党支部工作实际的相关制度体系。

第二,以创新教育方式方法为依托手段,抓好学习型党支部的阵地建设。

高校党支部的理论学习一直是高校党建工作中相对比较薄弱的一环。不学习自然会固步自封、停滞不前。所以构建学习型党支部是高校基层党组织完善和发展根本动力。学习型党支部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龙头,以党性教育为核心,以道德建设为基础,采用专家讲学、网络授课等方法,引入微型党课、模块式教育、党建讲堂等形式,开展主题研讨、案例分析和专题观摩等模式,增强教育学习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当前,依托手机软件等更加方便快捷的新媒介是未来学习方法的新模式,也为党建工作争夺新战场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2015年4月,由中共中央党校中国干部学习网研发的手机APP学习平台,开辟了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思路和新模式,这对把握高校党建工作中意识形态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三, 以开放式长效式监督机制为目标,抓好透明有效的监督反馈制度建设。

监督反馈机制包括三个方面。第一,党内监督机制。要通过职责公示制度、工作承诺制度等方式,将党组织和党支部的目标任务置于全体党员的监督之下,将学生党员和党支部的“设岗定责”等目标任务置于其他党员的监督之中,形成组织监督与个人监督相结合、定期检查与不定期监督相结合的全方位全过程监督体系,确保监督真正发挥作用。对于党建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支部所有成员不能抱着“出风头”、“得罪人”想法,要充分发扬党内民主,以解决问题为目的,按照相关程序向党组织反馈,党组织也要关注基层党支部成员的意见和诉求,深入调研分析问题的根源,从而完善和改进党组织相关制度和机制,务必确保基层党建自查自省的途径畅通有效。第二,党外监督机制。通过高校教师和普通学生对学生支部各项活动及学生党员的日常表现进行监督,形成更加广泛的监督体系和机制,以更加公正、客观和全面的角度评价学生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学生党员的先锋示范作用。第三,媒体公共监督制度。当前,大到校园网络、电视和广播,小到手机等微型媒介,已经形成了全方位无死角的监督环境和监督力量。尤其是微博等社交软件在手机上的广泛使用,使得这些新兴媒体对学生党员以及党支部工作的监督早已突破地域限制,这无疑对学生党员和党支部建设提出更高的要求。所以,以手机媒介为代表的网络新阵地不应仅仅是党支部的学习阵地,更是党支部和党员发挥思想引领和教育的宣传阵地。

高校学生党建工作治理机制思想是党建工作的新思路、新尝试和新挑战。在学生党建工作的与时俱进中,必须突破原有的制约其发展的各种问题,勇于接受新事物,才能让高校党支部始终引领大学生在正确的道路上不断前进。

[参考文献]

[1]俞可平.治理与善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270-271.

[2]陈广胜.走向善治: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124-129.

[3]李言金,李寿峰. 刍议激励机制对高校学生党建工作治理机制实效性影响[J].今日湖北,2014(11).

[4]代浩云.新时期加强高校基层党支部建设的路径初探[J].青年文学家,2013(17).

(作者单位:南昌航空大学,江西 南昌 330063)

猜你喜欢
学生党员高校学生机制
网络环境下如何发挥高校学生党员在意识形态工作中的作用
高校学生意外伤害事件应对与处理
高校优秀学生党员评选体系的构建——基于AHP法的运用分析
破除旧机制要分步推进
高师院校发挥学生党员作用模式初探
关于高校学生工作的思考
注重机制的相互配合
打基础 抓机制 显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