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斯和巴斯邮政博物馆(外一篇)

2015-12-09 16:27韩小蕙
鸭绿江 2015年10期
关键词:巴斯邮政邮局

韩小蕙

中国人都知道英国的博物馆非常出名。一说起英国国家博物馆(中国人习惯称之为“大英博物馆”),去过没去过的人马上就会说,那是外国拥有咱们中国文物最多的博物馆,那些文物基本都是当年英帝国主义从咱们中国掠夺去的,那时中国积贫积弱太悲摧,现在,咱们可是有权利要求归还的!

我当然也慕名去了大英博物馆。的确为之震撼,因为它名副其实,真的是世界上馆藏文物最多的博物馆,丰富得就是一个汪洋大海,绝对可称之为“一部人类文明发展史的百科全书”。让我心仪而且大赞的还有它竟然不收门票,随便什么人都可以自由进入,一天里进出多少趟都行。这样,就大大方便了旅游者,有一小点儿时间就可以跑去看一个馆,累了出外吃点饭,回去再继续参观。这也极大方便了伦敦本地人,我看到很多小学教师都把课堂搬到展览现场,还有老人绘画班在那里就地临摹。它的开馆时间大概也是世界博物馆之最,一年之中只在元旦和圣诞节休息,一共闭馆4天。每天的开馆时间也长,周四、五、六还加夜场,到23点才闭馆。

而号称“世界三大博物馆”之另外两家都收门票,巴黎卢浮宫10欧元,美国大都会博物馆25美元。谁都知道当下英国国力远比不上富庶的美国,大英博物馆之所以一直坚持不收门票,跟它的来历有关:这家博物馆的建立源于汉斯·斯隆爵士(1660—1753年)的遗愿,这位老人家是皇室御医、博物学家和收藏家,一生总共收藏了7.1万件物品,死后将所有收藏遗赠给英王乔治二世。正是在此基础上,1753年经英国国会法案批准,建立起英国国家博物馆。1759年大英博物馆正式对公众开放,特别规定所有“好学求知的人”都可免费进入参观。值得一提的是,该馆还以其图书馆的大量藏书著名,当年马克思撰写《资本论》时,这里是他收集资料和写作的主要场所,今天来自中国的许多参观者还纷纷寻找马克思当年常坐的座位……

侯门深似海。大英博物馆太过丰饶和深奥,也有太多高明的人去过、写过,因此,我自知写不出花儿来,所以只是在这里虚晃一枪,赶紧闪人。

我要说的是闻名世界的英国巴斯邮政博物馆——说来,我是第一个到访该馆的中国记者和作家。迄今为止,去过那里的中国游客也还只是个位数。

有必要先介绍一下巴斯:巴斯小城在伦敦以西160公里。在大不列颠排名前10、在欧洲有着极高声誉的英国顶尖名校——巴斯大学,就是以该城市命名的。巴斯被誉为英格兰最美的城市,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定的“世界三大古迹之一”,也是英国唯一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城市。其城市建筑、城市风格的底色均是古罗马式的,这是因为该城为罗马人所建:公元1世纪凯撒大帝的铁骑横扫欧亚时,强大的罗马军团打到此地,被这里优美的自然风光和天然温泉所吸引,便驻足下来,修建了多座极其精美豪华的大浴场。其中最负盛名的古罗马大浴场一直完好地保存到今天,成为一座博物馆向公众开放,每年接待数十万来自世界各地的观光客。

这座大浴场为古罗马神庙式建筑,高大的罗马柱镶嵌在一池碧绿的泉水里,高举着头顶上哥特式的石筑宫殿。十多位两人多高的大理石名人雕像环绕着四周,据说包括罗马皇帝恺撒在内,可惜我一位也不认识,只是非常仰慕其雕刻风格,觉得他们与著名的“断臂维纳斯”相仿佛。宫殿的尖顶和巨大窗棂皆镂空浮雕,繁复而又精细的花饰彰显出当年罗马人的富足与傲世感,当然也标志着他们高大上的艺术审美标准。大浴场被称为“BATH”,以后这座城市都随着它叫作“BATH”——今天英文直译为“洗浴”之意,其实,完全不是这么简单,这里面还有个古老的传说:当年李尔王的父亲布拉杜德王子到雅典读书期间染上了麻风病,回国后被放逐到乡下牧羊。羊们经常到山脚下一处有着奇怪气味的泥塘里打滚,他就只好下泥塘去驱赶它们,然后在旁边的一眼温泉里洗浴。天长日久下来,温泉水竟然治好了他的麻风病,还使他的皮肤变得细滑光洁。后来,布拉杜德成为国王,不忘巴斯那个有着奇怪气味的温泉,派人去化验水质,发现水中富含硫磺等矿物质,对某些神经系统和皮肤的疾病很有疗效,便下令挖深井把温泉水从地下抽上来,蓄到石砌的巨池中。还大兴土木建起了沿袭古罗马风格的“国王的浴池”以及庙宇,每年都带着王公贵族来洗浴。岁月绵延,朝朝代代,“国王的浴池”一直为后人使用着。到了16世纪,当权者又在旁边建起了一座“王后的浴池”,专供女宾们使用。这传说很像民间故事,在咱们中国也到处都有民间故事和民间传说,比如“七仙女”“孙悟空”“哪吒闹海”“八仙过海”等等。然而在巴斯古罗马大浴场,是有实物为证的,至今在热气腾腾的古老浴池旁,还保存有布拉杜德国王当年洗浴的“宝座”和他的石塑像……

经过了两千多年的风雨兼程,巴斯城得到不断的建设和完善,变得越来越漂亮,终至成为英国的骄傲、欧洲的经典。整座城市的颜色格调始终是蜂蜜黄(中国人叫米黄色),全部建筑都是三层四层的坡顶小楼,依起伏不停的地势而建造——这个“停”字属于文学感觉,说的是巴斯站在丘陵地片上,处于起起伏伏的“大波浪”中,连市中心的繁华商业街区也是一会儿高一会儿低,名副其实的“地无三尺平”。就旅游业来说,巴斯已成为仅次于伦敦的英国第二大旅游城市,有很多举世闻名的古迹和景点:比如乔治王时期的开古典建筑风气先河的圆型广场、由30幢楼房连缀而成的长长半月牙形的皇家新月楼、伦敦西斯敏斯大教堂的姐妹建筑亚贝大教堂、《悲惨世界》里沙威探长跳桥自杀的雅文河普尔特里尼桥、简·奥斯汀写作《傲慢与偏见》的故居等等。

不过,虽然名声这么大,其实巴斯的面积很小,都不够出租车跑起来的,我曾从城市这头步行到那头,用时30分钟。全城平时也只有9万常住人口,由于物价比较贵的缘故,居民基本都是中产以上的有钱人,文化水平也都比较高,他们居住在这里,追求的是滋养心灵,享受这个有文化内涵,用宗教、历史、哲学、文学、艺术慢慢积累起来的小城。

巴斯城里有着很多博物馆。除了前面说到的“古罗马浴场博物馆”外,还有全英闻名的“服饰博物馆”“皇家新月楼博物馆”“奥斯汀故居博物馆”以及大小不等的不知名的博物馆。有一天我在街上溜达,随便进了一家商店,孰料进去一看,根本不是什么商店,而是一家博物馆。里面杂陈着各国的陶器、瓷器、银器、兵器、珐琅、画像等等非常多的展品。让我呆若木鸡的是,我居然在一个大大三四米见方的大玻璃展柜里,看见了一大套华丽的中国音乐俑!这是一支由十多个一二尺高的唐三彩音乐俑组成的乐队,前面有仪仗领队,中间是操着唢呐、胡琴、锣、鼓、镲、埙、箫等各种乐器的乐手,队尾还有断后的几人,非常完整,生动逼真。每个俑人表情不一,有的夸张炫耀,冲天狂吹;有的洋洋得意,忘情于野;有的一脸顽皮,斜肩歪笑;有的一本正经,忠于职守……像是一支民间的红白喜事乐队,但又具有某种王公贵族的阵势。当时我殊恨自己知识浅薄,不知其出处,这是我在中国以及世界上各大小博物馆、各种书籍图册上都没见过的一组中国唐三彩!我感觉,展出它们的那座博物馆也不知其详,因为它的文字介绍非常简单,只有“CHINA”。但显然他们知道这是非常珍贵的一组宝贝,故特意给予玻璃展柜的最高级别待遇。我倒抽了好几大口凉气,心说这大英的土地上,咱们中国的好宝贝还不知有多少呢!

巴斯城里最有文化内涵的博物馆,还属邮政博物馆。参观这座举世闻名的博物馆,可说是一次寻觅历史足迹的精神之旅。

为什么“举世闻名”呢?因为巴斯邮政博物馆在世界邮政史、乃至人类文明史上,地位都十分重要。它是地球人现代邮政的滥觞:1840年5月2日,人类从这里寄出了世界上第一封贴有邮票的信,那枚不过2厘米见方的小邮票,即大名鼎鼎的英国维多利亚女皇头像“黑便士”邮票。当年它的价值是1便士(当时1英镑=20先令=240便士),如今它的价值是2100多英镑——哇塞!我当年数学成绩还是相当可以的,可现在,我觉得自己还是算不准它已经涨了多少倍!

今天,巴斯邮政博物馆里收藏有真品的黑便士邮票,但普通观众却只能看到它的放大照片悬挂在墙上。还有用它制作的明信片大照片,上面有这枚邮票的图案,在放大了的邮戳上,清晰地显示着“BATH MY 2 1840 D”(“巴斯 1840年5月2日 D”)的字样。明信片以每枚30P(相当于人民币3元)的价格向参观者出售。

此馆内容之丰富之深厚,又是一部《世界邮政史》。让人心生敬意,不由得放轻脚步,小心翼翼地阅读起来:

玻璃柜里,有几块煮粥锅一般大小的石头,灰白色,外表光滑,中间有凹下去的部分,原来它们竟然是4000年前皇族密信使用的“信封”,凹下去的部分放入信件。信件当然不是纸质的,因为当时,现在被我们叫作“纸”的这种物质还没有发明出来。

几个似泥又似石的板型家伙,是公元前2000年巴比伦人使用的泥板邮件,它们的内容密不可知,也许只有丹·布朗笔下的密码专家才能破译?

古埃及人的木纹纸信其实是书写在一种树叶上的,这也是密信的专用品,重要文件写上去之后,再涂上一种神奇的药水,字迹就隐身了。信送到后,对方再用一把小刷子蘸上相应的“解药”,把遮蔽的字迹刷出来,真正神秘,令现代人自愧不如。

从16世纪开始,欧洲慢慢开始形成了相对独立的邮政系统,其形式有点类似今天的传销网络。在玻璃展柜里,摆放着两封信的真品,一封是1508年从威尼斯寄出的,还有一封是1528年从意大利寄出的。纸张还不算想象的那么黄和旧,字迹也还能看得很清楚,只不过上面写的是古体的意大利文,识不出内容是什么,也真难以想象这500年前的信是从哪儿寻觅来的!

17世纪和18世纪是欧洲工业革命兴起的世纪,其邮政事业也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我看到了一个和真人大小差不多高的木雕Post Boy(邮童),穿着红色的邮政服装,笑嘻嘻地站在那里。说是邮童,其实是个大小伙子,据说这古老的木雕在世上仅存此一个了。当时邮童们送信,起初是骑马,后来换成了红色的邮车。英国邮政和中国邮政的绿色正相反,他们使用的基色是红色,邮车、邮筒、服装等等都是红色的,一直沿用到今天。邮童的出现与其说是为了送信,不如说是为了收钱,因为先前所有的来信都是放在一个公共的地方,比如商店或酒吧里,由收信人自己去取。取信时需要付邮费,很贵,或者可以说非常贵,比如当时一个工薪阶层的月工资是18便士,而一封信的价值是17便士。由于很多人不知道有信来或者没钱取不起,就造成了许多悲剧性故事和大量的浪费现象。那时寄信是不需要付费的,邮筒是放置在火车上的,由寄信人把信件送到火车上,然后就被带去远方了。

到了19世纪20年代,纸张还属于特别珍贵的物品,所以每张纸都要被使用4次。我看到展柜里一封信的页面上,先后写下了四封信:第一封是从右往左写,第二封是从左往右写,第三封是从右上角斜着往左下角写,第四封是从左上角斜着往右下角写,看着可真叫人眼花缭乱的,唉,可怜的古人啊!

当时邮童的出现,还是没能解决邮件的收费问题,大量的不取信件造成巨额经济负担,令各国统治者糟心。1837年2月13日是个值得纪念的日子,有一位叫罗兰·希尔的发明人,先后向奥地利、希腊、瑞典等国政府提出使用邮票的建议,但可惜都没被采纳。这位有创见的人即“黑便士”邮票的设计者,历史注定了要助推他一把,也注定了要把荣耀给予大英帝国、给予巴斯,于是在又延宕了1173天以后,终于从巴斯市的布劳德大街8号,寄出了世界上第一封贴邮票的信,人类邮政的历史新纪元,从此揭开了辉煌的现代大幕……

在巴斯邮政博物馆里,还有众多按照历史年代的顺序,包罗万象地陈列着的与邮政业务有关的物品:羽毛蘸水笔、砚台、印章和印章盒、放大镜、天平秤、手铃、放邮票的珐琅盒、象牙的拆信刀、古老的邮政剪子、邮票打孔机、旧式英国货币、红色的邮筒、邮递马车、邮递铜号……

墙上有一幅阔大的油画,诙谐地展现出18—19世纪的英国,邮递马车来到一个小镇的情形:马车上的邮差在三公里以外就吹响了号角,邮号一共有六种音调,分别显示出“上车”“快行”“让路”“过关”“换马”等行进状态,以便让前方沿途的人们做好迎接的准备。果然,小镇上的人们听到号角,就都早早跑出来家门来迎接,小孩子和小狗们在趁机捣蛋,邮差则像救世主一样坐在高高的邮车上,居高临下地接受人们的欢呼。当时邮递马车的到来,把各地封闭、沉闷的生活连接了起来,因此就成为节日一样重要的精神大事,其所到之处,掀起一阵阵狂欢的旋风。

在世界文明史中,所有的故事都是由人来统领的,人物始终居于中心地位,可以说没有人、没有传奇人物,就没有波澜壮阔的历史。在巴斯邮政博物馆的《导览》小折页上,介绍了三位重要人物,印着他们的古装相片:

第一位是劳夫·艾伦,他1693年出生在英国的坎沃,14岁就开始经营其外祖母在哥伦布大街的邮局,到19岁时已经是巴斯邮政局局长了。艾伦的重大贡献在于他改革了巴斯的邮政系统。过去,由于巴斯是归于布里斯托尔大区管辖,所以从巴斯寄往伦敦的邮件必须先往西送到布里斯托,然后再折返往东送到伦敦。艾伦建立了直接通往伦敦的邮政系统,这样就激活了巴斯极其附近地区的邮政市场,也为以后巴斯在世界邮政史上的惊人之举埋下了伏笔。

第二位是约翰·帕玛,他是土生土长的巴斯人,于1784年策划运行了第一次邮政班车。这一活动取得了非常的成功,从此,邮政班车路线几乎延伸到了巴斯地区的每一个角落,大大提高了邮政快递的速度和效率。其实,这位帕玛并非邮政人员,而是巴斯一家剧院的经理,邮政班车的思想火花产生于接送演员的马车,真是无心插柳柳成荫啊,一不留神竟成了名垂青史的人物。

第三位是汤姆斯·摩尔·马思葛雷夫,他在1833年至1854年当了21年的巴斯邮政局局长。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历史对他这21年兢兢业业工作的回报是:1840年5月2日,就是他,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给“黑便士”邮票盖戳的人。这位辞世在自己邮政工作岗位上的老人,亲手开启了一个邮政新时代。

顺便说一句,巴斯邮政博物馆的《导览》小折页一共有四种文字:英文、法文、中文、日文,这使我感到很惊喜也很欣慰。后来,我越来越多地在英国诸多博物馆和景点都看到,中文导游小册子和导听电话,都成为几个语种中必备的,这说明中国游客很多,对英国来说,中国人已经是一支重要的旅游生力军了。

本文最后,我还要揭示一个底牌:别看这座巴斯邮政博物馆是如此大名鼎鼎,它的展品这么珍贵,内容这么丰富多彩,可是在商品经济大潮汹涌冲击的今天,它也已经由原来中央邮局后院的大街上,被挤到邮局的地下室,一个十分狭小、拥挤的空间。说博物馆是好听的,不好听的也可以说是一间带两个小小耳房的储藏室。而它原来的所在,现在是被一家世界知名品牌连锁店占用,穿着光鲜的男男女女一个个香喷喷地幸福徜徉,有谁人知道他们脚下踩着的是什么?在巨大的商业“侵略”面前,全世界同理,什么文化、艺术、历史、哲学……都得统统让位给利润这只贪得无厌的怪兽,见怪不怪,马克思他老人家早就揭示出来了:“如果有10%的利润,资本就保证到处被使用;有20%的利润,资本就活跃起来;有50%的利润,资本就铤而走险;为了100%的利润,资本就敢践踏一切人间法律;有300%的利润,资本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绞首的危险。”

所幸的是,金钱可以买到最好的地皮,却不能买走人心。人类文明的希望也就在这里——在我们参观展览的整个过程中,都是白发苍苍的保罗老先生在陪同,他不厌其烦地为我们介绍每个展品、每个历史细节,声音里充满了行业的激情,就像炫耀自己平生最重要的成就。他是一位志愿者,退休之后自愿到这里来服务,为的是守护这些无比珍贵的展品,也是不能中断了巴斯邮政这根历史的血脉!

我向他投以极其敬佩的目光,并与他合影留念。我也为世界邮政事业庆幸,并为人类文明史骄傲:正是因为世界上还有这样纯粹的、为文明所必须珍视的某些事业无私献身的人士存在,文明的光芒才能代代不熄,薪火相传,神圣保留,恒久永远!

走进巴斯中央邮局

从地下室爬上高高的楼梯,走出巴斯邮政博物馆,重新来到地面上,抬望眼,蓝天澄澈,白云朵朵,面对着外面世界的鲜艳明亮,无限感慨!我信步绕到前门,进入巴斯中央邮局——这家顾客盈门的生动的现代邮局,是否就是当年那古老巴斯邮局的后嗣?

如果是,也都变了,焕然一新,带着21世纪大数据时代的蓬勃生气。只有红色的邮局基调未变,举目所见,凡柜台、邮筒、沙发、告示牌等,一片红,这已是英国几百年的传统了。顾客进了门,先在红色的打号机上取一个号,然后在放置着红色沙发的等候区域就座,等待叫号。除了语音之外,柜台上方有电子大屏幕显示号码,就像现今中国的银行里面一样。我看到,顾客们都很自觉,耐心而安静地等候,没有人大声说话干扰别人。

以北京邮局的眼光看,巴斯中央邮局的面积中等,一共有八个柜台。在每个柜台上,面对顾客方向,安置着一个刷卡机;台子下面还多出一块板子,是方便顾客放置提包、雨伞等等的。八个柜台各种业务通办,所以叫号很快,不像中国的邮局,虽然柜台不少,但被切割成寄信、包裹、邮票、订报、开发票、售卡等等各自为政的柜台,就造成忙的忙死,闲的闲死,大宗业务如寄信、汇款柜台永远拥挤永远排长队,而订阅报刊等柜台永远清闲,由此造成了人力成本和空间资源的极大浪费;当然同时,也给顾客造成了极大的不便,如果你想要办几项业务,对不起,你就得排几次队,直到把你排“死”,生一肚子气,怒火中烧地逃离。

英国邮局的营业员无论男女,年龄不限,以中年为主。他们在柜台里,坐在一把特制的高椅子上,那高度刚好和顾客站着的高度差不多,这样面对顾客时,从视觉上就和他们处在同一的水平线上,使双方更便于交流,互相的感觉也更直接因而更亲切些。我注意到,每位营业员都先对顾客抱以一个笑容,顾客也礼貌地回报微笑,然后再开始进入业务。双方的音量都不大,相邻的柜台基本听不到,因此不会影响周边。每服务完一个顾客,双方都会以“谢谢!”和“再见!”告别。

一位妇女推着一个婴儿车进来了。婴儿只有三四个月大,咿咿呀呀的,有时还伴有唱歌一样嘹亮的哭声。我暗自想,邮局对这样的特殊顾客,应该有“特殊政策”吧?果然,一俟有前面的顾客办完,电子大屏幕马上就显示出另一系列上的号码,而这位妇女就推着婴儿车过去了,就像我们银行的金卡账户优先一样。只见她一手把婴儿抱在怀里,一手办着自己的业务。她的营业员是一位中年妇女,十分理解她的处境,一边微笑一边麻利地为她服务,很快就完成了。这时,又发生了一件令我完全想不到的事情:只见女营业员走下高椅,走出柜台,帮女顾客推着婴儿车,一直把她送出邮局的门外,然后才快步走回岗位,按响了自己的叫号机。这一切波澜不惊,既没有双方的客套,也没引起周边顾客的特殊目光,一切都自自然然,行云流水,使我明白了:哦,原来英国邮局的服务,还包括帮助特殊顾客平安离店,可真是人性化到家了!

这边正想着,那边又出现了一个西洋景:一位神态安详的老妇人驾驶着一辆小电瓶车,直接开到了柜台跟前。这种小车在英国随处可见,是专门提供给年高者和残疾人士用的,极其轻便灵活,好驾驶,可以在街道上、便道上、商店里、礼堂、博物馆、饭店等等一切行人的所到之处使用;而且,不仅提供了肢体的服务,也提供了心灵的尊严感,使残疾人士处处像正常人一样自由行动。果然,只见营业员像对待其他顾客一样的方式为老妇人办理,完了,也是一句“谢谢”和“再见”,接着就按响了下一个号码。这回她没有出来相送,这也是恰如其分,既然老妇人觉得她自己完全能行,那么,就让她觉得自己还是世人眼中的年轻姑娘吧,一个多么温馨的白日梦啊。

我走出邮局好久,心里还都温暖着。我想故我在。我做故我在。多数时候,温情的大环境是由人心造出来的,它并不一定需要多么现代化的设备和极尽堂皇的屋宇装修。在这里,套用我们中国人爱说的一句话:“人的因素是决定性的因素”——我想,人心的亲切度有多高,环境的温暖度就能达到多高,不是吗?

猜你喜欢
巴斯邮政邮局
LIGHTYEAR巴斯光年正传
邮局有位凶巴巴
2019年征订通道全年开启 请到当地邮局(所)订阅
七十岁的母亲和她的“百岁女儿”——大熊猫巴斯的传奇故事
阳高京杏 邮政极速鲜专供
施飞宁与熊猫巴斯的情缘
北京欧德巴斯洗车设备有限公司
浅议邮政体制改革
欢迎到邮局订阅2010年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