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脑卒中后肢体痉挛性偏瘫研究进展

2015-12-10 03:04于明江木拉提李和平
亚太传统医药 2015年20期
关键词:痉挛性痉挛偏瘫

于明江·木拉提,李和平

(1.新疆医科大学,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0;2.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0)



中医治疗脑卒中后肢体痉挛性偏瘫研究进展

于明江·木拉提1,李和平2*

(1.新疆医科大学,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0;2.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0)

采用文献检索法,对最近十年来万方、维普数据库中医药治疗脑卒中后肢体痉挛性偏瘫的相关文献进行检索及整理,旨在讨论中医药治疗脑卒中后肢体痉挛性偏瘫的研究进展,总结中医药在治疗脑卒中后肢体痉挛性偏瘫的方法及经验。中医药在脑卒中后肢体痉挛性偏瘫的治疗上进展较为迅速,发展前景较为可观,然而尚存在许多有待进一步完善的问题。

脑卒中;痉挛;偏瘫;中医药

作为现今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之一,脑卒中不仅患病率、致残率、病死率均较高,且合并症较多。得益于目前医学水平的迅速发展,中风病的诊断及抢救水平得到提升,死亡率有所下降,然而其致残率依旧没有显著的下降趋势。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约有80%中风病人中会遗留有不同种类和程度的功能障碍,其中运动功能障碍发生率最高,导致患者生存质量急剧下降。中风偏瘫后会出现肢体痉挛现象,约有80%~90%的脑卒中偏瘫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肢体痉挛,痉挛发生时所引起的异常运动模式和(或)关节僵硬畸形对患者偏瘫肢体功能的恢复起到严重的阻碍作用,患肢痉挛状态的改善对于提高脑卒中后患者肢体运动能力意义深远。近十年来,不少学者对中医药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的临床疗效进行了探索,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该病治疗方法多种多样,治疗效果也备受肯定,现总结如下。

1 病因病机

目前西医尚未完全阐明中风后痉挛状态的确切病因,普遍认为是源于上运动神经元(锥体柬)的损伤。由瑞典物理治疗师Brunnstrom提出的中风后偏瘫分期特点可知,中后期(BrunnstromⅡ~Ⅳ期)是可通过加强干预而改善痉挛状态的关键期,而中医学将中风后偏瘫康复过程的软瘫阶段称为“瘫缓”,偏瘫软瘫期的主要临床表现为“脉道气血不通”之气虚血瘀。中医将痉挛和连带运动阶段称为“拘挛”或“不得屈伸”,此阶段的病机以肝肾亏损、血气虚而经脉不充,肢体失养而枯废为主。中风后肢体痉挛状态病位在筋,然而古今医家对其病因病机见解不尽相同。以《内经》为代表,《素问·生气通天论》曰:“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灵枢·经筋》云:“经筋之病,寒则反折筋急,热则筋弛纵不收,阴痿不用。阳急则反折,阴急则俯不伸。”《灵枢·刺节真邪》云:“虚邪偏克于身半,其入深,内居营卫,营卫稍衰则真气去,邪气独留,发为偏枯。”认为本病病机在于筋失所养,邪盛正衰。以金元明清医家为代表,运用目前临床中较为普遍的辨证思路,认为其病机为本虚标实,即以肝肾阴虚或肝血亏虚,血不养肝,经筋失去濡养为本,肝阳上亢,肝风内动,痰瘀互结,风寒外袭而致筋肉拘挛为标。《景岳全书》云:“其病在血液,血液枯燥,所以痉挛”“凡属阴虚血少之辈,不能营养筋脉,以致搐挛僵仆者,皆是此证,如中风之有此者,总属阴虚证”“凡病此者,多以素不能慎,或七情内伤,或酒色过度,先伤五脏之真阴,阴亏于前而阳损于后,阴陷于下而阳乏于上,以致阴阳相失,精气不交,所以忽而昏聩,卒然仆倒”。叶天士于《临证指南医案·中风》中指出:“精血损耗,水不涵木,木少荣滋,肝阳偏亢,内风时起。”《诸病源候论》中云:“足厥阴肝之经也,肝通主诸筋,王在春,其经络虚,遇风邪则伤于筋,使四肢拘挛,不得屈伸。”[1]综合上述各家理论可知,脑中风后肢体痉挛状态的本虚有气血阴阳之分,标实之根本则为瘀,而有血瘀、痰瘀之别,并贯穿疾病始终,涉及肝、心、脾、肾,且尤以肝为主。

2 治疗方法

2.1 中药内治法

中药是中医治疗疾病的重要方法,实践证明中药治疗卒中后肢体痉挛性偏瘫具有较好的效果,具有副作用小﹑服用方便、费用低等优势。根据病机特点,以滋养肝肾、活血通络、熄风止痉、温经散寒为治疗总则,各医家根据对疾病认知的不同,在具体治疗方法上亦有所不同。孙西庆[2]以温阳熄风化痰法组方,以侯氏黑散化裁治疗中风恢复期痉挛性偏瘫。侯氏黑散为张仲景治疗中风的方剂,通过对75例患者进行观察,证实温阳熄风化痰法对中风痉挛有一定疗效。柳迎春[3]以益气温阳通经法组方,采用加味黄芪桂枝五物汤治疗30例中风后痉挛性瘫痪患者,采用随机分组对照原则,对照组患者予以巴氯酚治疗。治疗结果显示,加味黄芪桂枝五物汤缓解偏瘫肢体的痉挛状态疗效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运动功能。刘超[4]以养血柔肝舒筋法组方,运用张仲景芍药甘草汤治疗中风后肢体痉挛症,力求缓解和抑制肢体的痉挛状态。其选取中风后肢体痉挛患者45例,均以“芍药甘草汤”为主方加减治疗2周,治疗结果肯定了芍药甘草汤缓解中风后肢体痉挛缓解的有效性。田丰玮等[5]研究探讨了芍药甘草汤对偏瘫痉挛大鼠模型脑内神经递质的影响,以不同剂量芍药甘草汤灌胃给药,研究证实芍药甘草汤对大鼠脑内与痉挛相关的抑制性和调节性神经递质具有一定影响。芍药甘草汤可调节脑内与痉挛有关的神经递质,从而对痉挛起到积极的治疗作用。陈瑛玲等[6]采用栝楼桂枝汤治疗中风后肢体痉挛患者,将52例符合入组条件的病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研究结果表明栝楼桂枝汤对中风后肢体痉挛效果较好,对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康复作用明显。张兰坤等[7]采用滋肾柔肝、熄风化痰、舒筋活络大法,拟方舒筋止痉汤治疗中风后肢体痉挛患者,结果显示患者服药后肢体僵硬状态有所改善,活动幅度增大,症状明显缓解。傅凯丽等[8]通过古籍文献研究发现虫类中药具有活血化瘀、搜风熄风、养血补益肾精、化痰软坚散结等功效。因中风肢体痉挛期多表现为肝阳上亢、肝风内动,治疗上配合蜈蚣、全蝎、僵蚕、地龙、水蛭等虫类中药可增强平肝潜阳、搜风熄风的功效,往往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2 中药外洗法

中药外洗法在临床中也经常使用,可针对性缓解患者的不适症状。李翔等[9]将脑卒中后遗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患者运用中药熏蒸法治疗,采用中药汽疗仪设定恒温;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康复治疗,结果显示治疗组患者痉挛程度、运动积分及日常生活能力积分改善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说明中药熏蒸法疗效优于常规治疗。

2.3 针灸疗法

针灸疗法对卒中后肢体痉挛性偏瘫疗效显著,同时还具有操作方便、无不良反应、选穴丰富等优势。盛国滨等[10]通过电针针刺上肢伸肌和下肢屈肌的经筋结点,以针灸经筋结合点为主要针刺点,配合电子艾灸上肢屈肌和下肢伸肌,以强化上肢伸肌与下肢屈肌的运动功能,进而使上肢屈肌与下肢伸肌有效拮抗,改善中风后痉挛状态。房显辉等[11]采用温针灸治疗30例中风后痉挛性偏瘫患者,证实温针灸可有效缓解中风偏瘫患者的痉挛状态。宫军等[12]等观察了温灸疗法治疗中风痉挛性瘫痪的临床效果,其将48例中风痉挛性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施以温灸疗法和传统针法,结果显示温灸疗法对中风痉挛性瘫痪的疗效更佳。

2.4 推拿疗法

推拿疗法是中医特色康复法,对脑卒中后各种后遗症均有较好的疗效,在缓解肢体痉挛性偏瘫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杨冬梅等[13]按照入院时间将10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偏瘫痉挛护理加手臂三阴经推拿)和对照组(常规偏瘫痉挛护理),观察手臂三阴经推拿对中风后上肢痉挛患者的治疗效果,研究显示观察组患者上肢痉挛状况明显改善,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2.5 综合疗法

单一疗法存在局限性,目前较常采用综合治疗,多以中西医相结合、内服外用相结合、针药结合等方法联合使用,以期更好地提高疗效。李思[14]通过对张智龙教授理论结合临床治疗中风偏瘫痉挛经验的研习,衍生出以中医学理论为指导,“项腹针”结合“四法四方”的治疗法,临床疗效显著,但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研究。关莹等[15]运用中药外洗与针康法结合治疗脑卒中后痉挛状态,结果表明中药外洗结合针康法治疗中风后痉挛的效果优于单纯针康法。刘冰等[16]研究解痉振瘫汤联合穴位刺络疗法对脑卒中者偏瘫肢体痉挛患者的临床疗效,其将100例脑卒中后偏瘫肢体痉挛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康复疗法结合巴氯芬)和治疗组(对照组基础上口服解痉振瘫汤和开窍通经解痉针刺法等)各50例。结果表明解痉振瘫汤联合开窍通经解痉针法可显著改善脑卒中所致偏瘫肢体肌痉挛,提高患者生活自理能力及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3 讨论

中医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历史悠久,治疗手法多样,疗效毋庸置疑。若能结合现代医学对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的认识,并研习古籍,从中更深入地了解前人经验,将使中医成为提高我国脑卒中后患者生存质量的一大利器,是我国向世界证明中医治疗效果的有效途径。但同时亦存在着一些问题值得思考:当前中医对偏瘫肢体的康复治疗尚未深入挖掘并形成统一规律,各医家自成一派,在临床研究中未有对中医证型进行分类应用,对照组较为单一。痉挛性偏瘫的治疗亦往往重针轻药,忽略了中药的作用。由于中风偏瘫是多病因综合影响的疾病,治疗过程中各种症状并非单一出现,因此若能更好地辨证施治,合理用药,则可提高疗效。加之中医对偏瘫缺乏完整的评价体系和运动模式概念,对偏瘫辨证分型及论治规律尚无统一认知。因此,应进一步深入挖掘历代医家对本病的认识,在系统整理、继承提高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医学及康复理论,使中医在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治疗中的应用得到进一步提高和推广。

[1] 任正强,周建伟.中风后肢体痉挛证治刍议[J].江苏中医药,2011,43(5):83.

[2] 孙西庆.温阳熄风化痰法治疗中风病痉挛性偏瘫临床观察[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0,1(1): 45.

[3] 柳迎春.“加味黄芪桂枝五物汤”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30例临床观察[J].江苏中医药,2010,42(5):31-33.

[4] 刘超.芍药甘草汤治疗中风后肢体痉挛症[J].中国医药导刊, 2011,13(8):1352-1354.

[5] 田丰玮,杨金蓉,邓亚维,等.芍药甘草汤对大鼠偏瘫痉挛模型神经递质的影响[J].中国中医急症,2009,18(2):251-252,270.

[6] 陈瑛玲,陈立典,陶静.栝楼桂枝汤治疗中风后肢体痉挛的临床研究[J].中医临床研究,2013, 5(4):7-9.

[7] 张兰坤,过伟峰,盛蕾.从肝肾阴虚、风痰瘀阻论治卒中后痉挛性瘫痪[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2013, 20(1): 94-95.

[8] 傅凯丽,长玉莲.动物类药在中风后遗症治疗中的应用[J].吉林中医药, 2012,32(1):81-82.

[9] 李翔,钟格兰,王利洪.中药熏蒸治疗脑卒中偏瘫肌痉挛疗效观察[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2009, 16(1):75,78.

[10] 盛国滨,于志刚,刘刚,等.针灸经筋结点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的临床观察[J].中医药学报, 2010, 38(5): 126-127.

[11] 房显辉,周鹏,周蔚华,等.温针治疗中风后痉挛性偏瘫的疗效观察[J].针灸临床杂志,2011, 27(4):50-51.

[12] 宫军,张智龙.温灸疗法治疗中风痉挛性瘫痪的临床观察[J].时珍国医国药,2010,21(7): 1825-1826.

[13] 杨冬梅.手臂三阴经推拿治疗中风后上肢痉挛的疗效观察及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09, 24(22):2052-2053.

[14] 李思,张智龙.张智龙教授治疗中风偏瘫痉挛状态经验[J].陕西中医,2010,31(9): 1197-1198.

[15] 关莹,李季,张立,等.中药外洗结合针康法对中风后痉挛状态的影响[J].针灸临床杂志,2014, 30(1): 18-21.

[16] 刘冰,刘洋,王文禹.解痉振瘫汤联合穴位刺络治疗脑卒中偏瘫肢体肌痉挛疗效观察[J].河北医学,2014,20(7):1184-1187.

(责任编辑:尹晨茹)

2015-06-05

于明江·木拉提(1989-),男,维吾尔族,新疆医科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心脑血管疾病。

李和平(1955-),男,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主任医师,研究方向为中医治疗心脑血管疾病。Email: lihepingzy@163.com

R255.2;R255.6

A

1673-2197(2015)20-0047-02

10.11954/ytctyy.201520020

猜你喜欢
痉挛性痉挛偏瘫
针刺跷脉穴位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的临床效果
膈肌训练在脑卒中中促进偏瘫康复恢复中的应用
针刺对中风痉挛性偏瘫研究进展
卵巢囊肿蒂扭转螺旋CT联合多平面重建技术诊断价值分析
元胡止痛口服液对缩宫素致小鼠离体子宫痉挛性收缩的影响
神经松动术对脑卒中偏瘫肩痛的疗效观察
根管治疗意外治愈面肌痉挛1例
人格特质与脑外伤偏瘫患者残障接受度的相关性研究
护理干预对人工流产术后子宫痉挛痛的影响效果
头针加舌针联合推拿治疗小儿脑性瘫痪痉挛型2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