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利教授中西医结合论脾胃与中风病关系

2015-12-10 03:04孟湧生
亚太传统医药 2015年20期
关键词:高利首都医科大学中风病

孟湧生,高 利

(1北京市宣武中医医院,北京 100051;2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北京 100053)



高利教授中西医结合论脾胃与中风病关系

孟湧生1,高 利2*

(1北京市宣武中医医院,北京 100051;2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北京 100053)

高利教授根据时代特点,基于中西医结合理论总结脾胃五大功能,并阐述由于饮食、情志、劳倦伤及脾胃,导致湿、痰、瘀、毒内生,气机逆乱,发为中风病。同时由于脑肠轴理论,胃肠病变与脑血管病在发病原因及疾病进展中相互作用。高利教授认为中风病的发生、发展与脾胃病变关系密切。

中风;脾胃;中西医结合

中风从唐宋前外风入中理论,到唐宋后内风为患,经历代医家不断临证探索,发展到当代风、火、痰、瘀、气、血、虚、毒的理论。高利教授是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科中西医结合主任医师,擅长以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神经系统疾病,将中医理论与现代医学理论相互结合,互取所长,经长期临床观察治疗经验,认为脾胃病变在中风发病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

高利教授基于中西医理论总结脾胃五大功能:①消化吸收排泄功能,腐熟水谷,泌别清浊,传化糟粕;②记忆识别功能,对进入机体的食物具有记忆和识别功能;③自我调节,肠神经系统具有独特的运动支配功能,同时受到脑肠轴的调节作用;④免疫调节作用,胃肠道的免疫细胞具有溶解细菌、中和病毒、排除异体抗原;⑤内分泌作用,分泌多种激素对胃肠道运动起到调节作用。基于胃肠功能,高利教授认为中风病的发生、发展与脾胃病变关系密切。

1 饮食所伤

《素问·灵兰秘典论》云:“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脾主运化,胃主收纳,小肠泌别清浊、大肠主受盛和传化糟粕。胃肠道的功能形成人体对食物的消化、吸收、排泄的全过程。长期的社会变迁中主要以纤维、谷物食物为主,当代社会饮食结构转化为以高糖、高脂、高蛋白、低纤维素为主,使得胃肠道的各项功能负荷加重,脾胃功能失调,脾胃受损,出现脾气虚损,或脾胃功能障碍。脾气虚损,气血生化乏源,出现以“气虚”为主要表现症状:乏力、气短、口中黏腻感,动则多汗,手足凉,纳差食少,腹胀便溏等脾气虚损表现;《素问·痹论》: “饮食自倍,肠胃乃伤”,高油、高甜化生膏脂,形成“脂膏人”,膏脂流注经络,阻碍气血,腐蚀血脉,变生痰浊、瘀血,正如《素问·通评虚实论》曰:“凡治消瘅、仆击……,甘肥贵人,则膏粱之疾也”。高利教授认为现代人的腹型肥胖亦是由于饮食失调所致,正如 《脾胃论》说: “脾胃俱旺, 能食而肥; 脾胃俱虚, 少食而肥。”脾胃位于中焦,为气机升降之所,脾主升清,胃主降浊,气机升降失序,清气不升,浊阴不降,产生眩晕、胸痹等病证,《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胀瞋”。脾主运化水湿,脾不运化,水湿内停,聚湿成痰,痰阻经络,气血运行不畅,气滞痰阻,痰阻血瘀。湿、痰、瘀形成了中风的始动因素。

2 劳倦情志

房劳伤肾,行劳伤脾,过度劳累伤及脾肾。这与当今社会的高强度竞争、高负荷工作有关。不知养肾,积损正虚,肝肾亏虚于下,脾胃瘀滞于中,痰浊阻滞于上,发为中风。正如《医学发明·中风有三》曰:“中风者,非外来风邪,乃本气自病也。凡人年逾四旬,气衰者多有此疾,壮岁之际无有也。若肥盛则间有之,亦形盛气衰如此。”临床观察,既往四旬以后发病,现在有低年龄化趋势。《素问·生气通天论》:“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素问·举痛论》:“思则气结,……思则心有所存,神有所归,正气留而不行,故气结矣。”忧思恼怒,伤及肝脾,气血逆乱,升降失司,成为中风的发病因素。

3 脑肠轴机理

胃肠道由中枢神经系统、肠神经系统和自主神经系统共同支配[1]。脑肠轴通过神经、免疫、内分泌对中枢及肠道进行调节,胃肠道神经控制障碍可能影响胃肠蠕动、分泌及免疫功能,也会影响人体的感知和情绪变化[2]。中风发生后,机体处于脑血管病后整体应激状态,随着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的激活,一方面引起脑肠肽及肠神经系统功能紊乱,胃肠动力减弱导致排便功能障碍,导致毒素排泄障碍等胃肠道微观病理改变;另一方面,脑血管病变引起的血管炎性反应、氧自由基毒、兴奋性氨基酸毒等级联反应,会进一步引起机体微循环特别是血脑屏障相关的脑微循环免疫炎性改变[3]。中风后可出现脑功能障碍,出现烦躁、昏睡、发热等现象,还可出现胃肠蠕动减弱或消失,胃肠道黏膜糜烂水肿等反应。

4 临床研究

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四白,高利教授观察中风同时伴有胃肠疾病患者在口周、额纹、舌诊具有相应的变化[4],胃肠镜检查符合率达100%,幽门螺杆菌检查阳性率49.8%。脾主四肢肌肉,在“气虚型”中风病人中,除乏力、气短、便溏症状以外,兼有手足癣的患者比例达到87.5%,较“非气虚型”中风病人发病率明显升高[5],这是用神经系统疾病机理无法解释的现象。

5 基于脾胃理论治疗中风

高利教授强调时代不同,中风的病因病机已经发生变化,要切合现代疾病特征治疗。东西方体质、饮食差异,决定西方式的饮食不适合东方人,因此对于西方治疗方法不要盲从。不是阿司匹林可以解决所有问题,需要确立符合国情的治疗方法。

中风病急性期,气血逆乱,风火痰瘀毒阻滞经络,闭塞脑窍。如果与腹实相合,表现腹胀、腹满、便秘,当立即通服泻下。《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阳盛则身热,腠理闭,喘粗为之俯仰,汗不出而热,齿干以烦冤,腹满,死。”浊阴不降,六腑内闭,燥屎与毒邪相合,结于胃肠,气机瘀滞,痰瘀交阻,毒热弥漫三焦,流窜全身,停滞于脑而加重病情。中焦痰热内蕴、阻遏导致升降失常、腑实不通,故当通下逐邪。泻下法不能一泻即止,要根据大便性状、大便气味、腹胀状态参合决定。

病情平稳,当权衡痰浊瘀血与脾胃虚损关系,高利教授依据“中焦脾胃者,后天之本也,”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人体精微物质来源无不与后天脾胃运化有关。脾胃运化得当,气血充沛,气机升降有序,疾病向愈。根据疾病变化规律制定气虚方、健胃醒脾方、痰湿方、痰火方等系列方剂,根据脾胃虚损、痰、热、毒的盛衰单独使用,或合方使用,或半方使用。

《脾胃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脾胃受损是中风病发生的重要原因,脾胃功能异常的病理产物痰、湿、瘀又是中风病的病机变化,“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因此治疗中风时刻重视脾胃功能。

[1] TALLEY NJ,HOWELL S , POULTON T.The imitable bowel syundrome and psychiatric disorders in the community: is there a link[J].Am J Gastroenterol,2001,96(4):1072-1079.

[2] MULAK A,BONAZ B.Irritable bowel syndrome:amodel of the brain-gut interactions[J].Med Sci Monit,2004,10(4):55-62.

[3] 王永炎,谢颖帧.化痰通腑法治疗中风病痰热腑实证的源流及发展(三)[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中医临床版,2013,20(3):1-5.

[4] 高利,徐敏,黄礼媛,等.根据中医望诊相关理论探讨胃肠道疾病与脑血管关系[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4,12(12):1459-1461.

[5] 宋珏娴, 蒲秀玲, 王宁群,等.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气虚证的旁证探讨[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9,7(2):153-154.

(责任编辑:余 婷)

2015-05-12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第五批全国名老中医师承项目

孟湧生(1970-),男,硕士,北京市宣武中医医院副主任医师,研究方向为中西医结合治疗脑血管疾病。

高利(1953-),男,首都医科大学教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主任医师,研究方向为中西医结合治疗脑血管疾病。

R256.3

A

1673-2197(2015)20-0060-02

10.11954/ytctyy.201520027

猜你喜欢
高利首都医科大学中风病
睡前一杯奶,到底好不好?睡眠专家告诉你真相
首都医科大学危重症医学系
阅读理解专练
缺血性中风病复发危险因素中西医的研究进展
《马立安·高利克的汉学研究》简介
首都医科大学北京儿童医院2017年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之二)
首都医科大学北京儿童医院2017年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之一)
补肾活血祛瘀方治疗中风病恢复期100例
中风病机及用药分析
张圣德主任中医师治疗中风病经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