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追寻“当代感”的路上继续掘进

2015-12-10 06:19程继龙
诗潮 2015年9期
关键词:现代感诗刊新诗

程继龙

在议论现代文学、现代艺术时,人们经常说到“现代感”一词,比如说某诗“充满了现代感”,某画的构图“很有现代感”,意指并不很明确的“现代感”,成为人们概括心中强烈愿望的符号,也成为衡量优劣的标准。那么,有“当代感”一说吗,在新诗领域,“当代感”的说法可以成立吗?当我们一气翻完几本诗歌刊物,在五花八门的诗人、作品中选出一二代表,可以用“有当代感”一语来描述其内在的审美品质吗?意思是说其深刻而强烈地表现了当代人在当代生活中的复杂情绪,就像施蛰存当年那句经典的断语——“现代人在现代生活中所感受到的现代的情绪”,施蛰存是在新诗与古典诗歌的对照中说出这样的话的,我们这里说“当代感”不仅针对的是‘古代感”,而且还有与“现代感”明确对照的意思。如果认同王国维、胡适等先贤“一时代有一时代之文学”,是不是还意味着在当代诗歌的场域中,有这样一种感觉,他既不同于唐诗宋词的感觉,也不同于现代诗的感觉——甚至可以说,1980年代有1980年代的感觉,1990年代有1990年代的感觉,它就是无数的当代人,当下活着的人们,尤其是那些免于被摧残被异化的优异的头脑,立足于生命的本真,契入肉身和灵明的双重觉醒,接纳个人和生活的多重经验,最后塑造出的一种真纯、多样、完全的普遍经验类型。需要立刻补充说明的有两点:在对这种经验类型的设想中,“普遍”取“可对话”“可互通”之意,并不带有“绝对”“可替代他者”之意;“一时代有一时代之文学”,涤除了时间维度上后者优于前者的观念,类似于福柯所谓“知识型”,包含断裂、连续、交错等多种司能关系。

这不纯是一种假设,当代新诗的从业者可能都有类似的强烈感觉,“当代感”有时仿佛一种温热的渴念在内心升腾,如果认同这一说法,那么完全可以说,尽管当代各个诗人、各个圈子有其观念和方法.各育其通向罗马的道路,然而在这一句分裂与纷乱之上,有一个共同的热望驱动着大家日日沉吟、夜夜秉笔,一路狂奔在塑造“当代感”的长途上。人靠吃米而活着,人也靠交流而活着,不管当代诗人多么孤傲多么极端,诗歌在最高意义上,总离不了“交流”的意味,毋宁说诗歌是一种更深入、更彻底、更理想的交流。随心所欲地翻览令人眼花缭乱的诗歌杂志,或沉思默想地深入阅读,均使人想到这一命题,下面就大略阅读各大诗刊近半年来“头条诗人”所得的印象,诸如《诗刊》“视点”“发现”,《星星》“首席诗人”,《扬子江诗刊》“开卷”,《诗潮》“好诗经典”“名家新作”,《诗歌月刊》“头条诗人”等,谈谈我对当下优秀诗人所具有的“当代感”的具体认知。我所理解的当下新诗的“当代感”,可以分化为下述几个方面:

更为深彻的生命领悟。生命意识的觉醒可以说是真正当代诗的元点,缺乏生命的原在的感觉几乎使之前的当代诗沦为笑谈,如果说八九十年代的当代诗是将生命意识作为一个艺术理想来塑造、作为一个致命武器来使用,那么当下的当代诗可以说是将“生命”当作一个前提来接受,“生命”在他们那里成为一个不言自明的存在,接下来重要的问题是如何进一步开发、展示生命的可能图景。这在一些新兴的80后、90后诗人那里有着刺目的表现。“生命”落实在精神的渴望与忍耐,落实在身体的幸福与疼痛,落实在切身之物的混沌纹理细部,“生命”不仅是诗的内部材质、最初的原始驱动力,还是不知所终的愿景。90后的彭阳对生命的体悟令人惊异,他几乎是随心所欲、自然而然地抒写着生命在原初、中途和末了的刺痛感和陌生感。《折叠的肉体》(《诗刊》2015年4月号下半月刊):“我过去折叠在母亲的子宫里/那么轻便,便于携带/所以不管去到哪,母亲都会捎上我”,一开口就复原人在胎中的感觉,“折叠”“轻便”“捎上”在刻画与母亲的关系的同时指向无明的意会,然而接下来几乎是展开了自己并不漫长的一生,“而现在不了/我正在展开自己的骨头/肉体的长和宽,我更愿意/被一把折叠椅,托举着,离开地表”,后半的抒写,证明年轻的诗人并非一时的“不明觉厉”,“成长”——生命的展开,仿佛一种宿命的行为,又仿佛一种超现实的游戏。年龄更小的蒋在的《我的生命的生命》(《诗歌月刊》2015年第4期),在沉思与想象的呓语中展开对自我生命的言说,生命成为对象物,成为现有生命的二次方,她仿佛要攫出更深一层生命的真髓,“我看着你的眼睛/我们俩是永恒的/东方的儿子/是尖锐的橡树/我保留着/保留着/你衬衣上的纽扣/请求你/拯救我身体里的一种欲望/我的下坠的欲望/我的膝盖/不受控制地坠地/身体紧贴着欠地/坠落或是上升/这似乎是包含着你/我的生命的生命”,根本看不出来是一个少女的诗句,育成人的深沉混沌,又有成人所缺乏的天然新鲜,这是真正本着生命冲动抒写生命,在形上的一维跃入“东方”“永恒”中去,在形下的一维潜入“欲望”“膝盖”和“大地”中去。在“当代感”上,对生命的体验虽不及浪漫色彩强烈的前代诗人海子、昌耀们的宏大高远,然而细腻、原在,“生命”作为抒写动力更持久,作为抒写对象更灵活,不再偏执于其中一隅。

对时代进行更尖锐、更感性的命名。诗人们曾一度陷入“个人”的迷狂,在一种矫枉过正、以毒攻毒的心理驱导下,沉溺在一己的琐碎感受和飘忽情绪中,阻断了“自我一时代”的联结。然而到了当下,诗人们又在回转,这是很显然的情况。17年空心歌唱“时代精神”和90年代以后陷入“自我的密室”,都是极端时期的极端行为。正视幽暗的自我,发现混沌生活中的疮刺与华彩,而后穿越出来,偶尔昂首云外,仰视可见浩瀚的宇宙,俯视可察芸芸众生,这正是当代新诗走向成熟的表现。诗歌就是走窄门,然而如此做正是为了在一切门里自由出入,自由的奥义不可遗忘。80后的江汀是诗坛名少见于经传的新秀,他有一种穿越自我经验而为时代命名的强烈冲动,《悲伤》(《诗刊》2015年5月号下半月刊):“我在这条街的骨髓中旅行,/每日领受一份它的寒冷。/修路工人们正在忙碌,/铺下这一年度的沥青”,这种命名是“自我生命”意识的自然延伸,而且从一开始就融合在“现实”的境遇里,“现实”不单是凝固了的常见外壳,还是众多诗人意识共时的结晶体,“街的骨髓”“年度的沥青”,带着不祥的感觉,使人想到曼德尔施塔姆的“沥青”,诗人是“悲伤”的,而且在其后的抒写中,悲伤扩散为整个时代的一种内在精神。这是一个欢快的时代,诗人你为什么不快乐?!这是一个悲伤的时代,诗人你为什么高兴不起来?!“雾气堆积在地铁入口,/像受伤的动物在蜷缩。/车厢里,人们的脸部如此之近,/他们随时能够辨认对方。”接通了艾略特的观察的眼睛,让悲伤的云气满大街游走,在诗作的最后诗人写道“白色的智慧无家可归”,更清醒地意识到“悲伤”的无用,时代的难以把握。与沙汀这样的诗人相反,一些知名诗人大致上以一种“整体主义”的态度为我们这个时代拍摄着灵魂的底片。郑小群《变异的村庄》(《诗刊》2015年3月号上半月刊)犹如敲响的洪钟,泥沙俱下地铺衍着“工业”“城市”对“村庄”的侵略,黄金明的《疼痛》(《星星》2015年第3期)则唱着“疼痛的哀歌”,“更多的种子,被污染的土地埋葬/更多的翅膀,羽毛尚未长出,已经腐败”,“爱是艰难的。当时间的乳汁已被耗尽/当一条河流被努力”,从其中可以看出现代文明的负面已使山河沦丧,“疼痛”是和“悲伤”一样的共通感受。这些诗人站在文明的高度上描绘时代,为了避免效果的泛化与空洞,反复运用个人生活的记忆和源于现实的细节。这个时代经常被贴上“碎片化”的标签,然而在“碎”之外、之后,仍然有某些卡里斯马式的东西,比如说粮食和性之于人永远是重要的,也许我们这个时代还真没有彻底碎片化,这是历史发展的阶段性使然,所以暂时还难以躺在一个个碎片上乐呵呵地漂流。

在艺术性上更为自觉。在数以万计的当下诗人中,很少再有人单纯靠“主义”或“观念”说话,人们普遍意识到,“主义”和“观念”在诗上可以带来一时的效果,却难以带来持续的好处,更何况任何“主义”都被淹没在大众文化的喧哗中显得微不足道,“主义式微”,有人将此看作退化,实则是舍本逐末。接下来呈现这样一种形态,原来聚合在“主义”之下的诸多细微理念发挥出来,被舍弃掉的诸多技法被重新重视起来,诗人们短兵相接、游刃有余地记录着人在当代的各种形下性上的感觉、经验。艺术的观念、方法、技法统统从主义的大旗上摘下来进入了杂货铺,供诗人随手取用,随方就圆地潜入诗歌肌体的内部。韩东已是殿堂级别的诗人,从当初的“诗到语言为止”到当下的随性书写,清晰地展示了这一变化,选刊于《诗选刊》第5期的《近作八首》继续发挥康德式的清明和拉金式的随性,“日常”和“口语”的观念已被深深地内化,正如论者所说,诗歌语言的问题“不是一个语言学的课题,而是一个诗歌课题”(沈浩波),诗在此变成了一个蜂窝般多孔的容器。高扬“下半身”主义的沈浩波、朵渔,也正在转型,由对性的单面痴迷转向伦理、深度、多样,现在均以更为低调、更为扎实的态度推进着诗思与诗艺。成名较晚的云南女诗人唐果,则堪称无主义灵活写作的典范,人生在世的种种见闻体验均成为诗性的言说,坐飞机俯视云层“它们也在学习/如何用软绵绵的身体/如何用温柔的色彩/——摧毁一切”(《云上》,《诗潮》2015年第6期),吃晚饭时“不知该如何分辨/谁是幸运儿/将带皮肉咽下肚子/却浑然不觉”(《你确定你没吃到带皮肉》,《诗潮》2015年第6期),同时随心所欲地应用着新诗辛苦得来的种种技法:意象、口语、叙事、反讽、悖谬搭配……如果说现代艺术的奥义之一就是更为强烈的自觉意识,自觉地分裂、自觉地求变,而且同时清楚地意识到这种分裂与变化的范式与意图,那么我们说这在当代也是适用的,毋宁说“当代感”是“现代感”之一,是更为自觉的“现代感”。

治古代史和现代史的人,动辄非议治当代史的合法性,然而他们首先略了这样一个事实:一代人记录、塑造自己在当下存在中的共同感觉,这是人之为人的本性。所以从这个角度看,当代诗人以看似纷乱奇诡的方式抒写着我们共同的“当代感“、艰准地超越自闭和不育的“个人性”,得以和同一时代的他人对话、共享经验,得以与更为久远时空的人们有所照会,这本身是一个平凡而伟大的行为。现在看来,这个“当代感”多变、混沌,仍不够显豁,然而假以流年的涤荡和沧桑的结晶,度过其“未完成”阶段,终能成为后人留下唐诗宋词般的经验。而且,这本身也是在恢复当代新诗“思”与“史”的维度。

猜你喜欢
现代感诗刊新诗
闪耀彗星
暗黑诱惑
现代感黄金饰品设计研究
新诗画
闺密拎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