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学术文化建设与研究生创新科研能力的培养

2015-12-10 00:48陈莹
教育教学论坛 2015年4期
关键词:研究生培养

陈莹

摘要:阐述了大学学术文化建设与研究生创新科研能力培养间的密切关系;展开了对目前大学学术文化建设与研究生创新科研能力培养现状的分析;提出了根据研究生培养特点和研究生群体特点开展学术文化活动,提高其创新科研能力的观点,并提出了几点具体的建议。

关键词:学术文化;研究生培养;创新与科研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4-0027-02

学术文化是科学研究和学术发展的内在动力,是大学精神和校园文化的底蕴。研究生阶段的学习主要应完成的任务是:树立追求真理、勇于创新的精神;培养学术研究的素质;学习、训练并掌握从事科学研究的方法,使之具备较好的科研能力。加强大学学术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与研究生教育的目标完全契合,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提高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大学学术文化与研究生创新科研能力培养间的关系

(一)关于学术文化

学术文化是指:学术人在发展学术的过程中形成的共同价值观、精神、行为准则及其在规章制度、行为方式和物质设施中的外在表现,是一种求真的文化。学术文化承载着追求真理、批判现实、预测未来和启蒙大众的责任。大学学术文化是指:学术文化在大学中的体现,它是校园文化的一部分,担负着认识世界、传承文化、创新理论、服务社会的文化使命,在校园文化的整体结构中具有核心地位。每个大学由于历史传承、定位、特点等的不同,在探求知识、追求真理过程中所形成的特色和氛围也会有所不同。

(二)关于研究生创新科研能力的培养

科研能力是指:能够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它包括的内容总体上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1)信息素质;(2)敏锐素质;(3)理性思维或称逻辑修养;(4)正确的心态;(5)充沛的精力。在以上五个方面中,前三项侧重于人的创新能力类型,后两项则倾向于人的基本品格和客观条件。本文主要论述前一大类,故采用“创新科研能力”的说法。

创新科研能力是研究生应该具备的基本能力,也是研究生教育的核心内容和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创新科研能力虽有一些先天的成分,但主要是通过学习和从事科学研究,在浓郁的学术文化氛围与创新实践中熏陶、历练、培养出来的。因此,要充分认识到对研究生创新科研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在研究生教育阶段,始终把握好对其创新科研能力培养的终极目标性。

(三)大学学术文化对培养研究生创新科研能力的作用

首先,建设大学学术文化,营造浓郁的学术文化氛围,对研究生树立追求真理的信念与理想,提升学术品位、人文素养、思想境界和塑造完善的人格有着特殊重要的意义,而这些正是培养研究生创新科研能力的灵魂。同时,建设大学学术文化、营造浓郁的科学研究氛围,对研究生树立勇于探索、锐意进取、挑战传统的创新精神,提高科学研究能力、知识创新能力,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其次,建设大学学术文化,形成良好的学术氛围,有助于研究生树立求真的科学精神、求实的治学态度和严谨的学风,促进研究生的健康成长。

第三,建设大学学术文化,形成自由、开放和竞争的学术氛围,对研究生导师自身的知识更新、科研水平和科研质量的不断提升,起着积极有效的促进作用。毫无疑问,优秀的师资是培养高质量研究生的保证,与此同时,浓郁的大学学术文化氛围也会不断增强导师们培养高质量研究生的意识和责任感,激发出导师们在培养研究生创新科研能力上的直接而巨大的能量。

二、对目前大学学术文化建设与研究生创新科研能力培养的现状分析

(一)形成共识,开展实质性积极有效的工作,取得理想的成果

通过建设大学学术文化来促进对研究生创新科研能力的培养,这一理念已在社会各层面达成了共识,并得以重视和实质性的推进。具体表现为:自上而下开展了卓有成效的针对研究生创新科研能力培养的大学学术文化建设工作,有了一定制度、项目和经费的保障,总结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各高校积极响应,搭建了研究生学术文化引领、交流、拓展的平台,努力营造浓郁的大学学术文化氛围。一方面,展示了国内外著名学者、大师、专家的学术风范、学术思想和学术成果,给予研究生以思想的启迪、眼界的扩展,促进学科前沿创新知识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激发了研究生投身科学研究的志趣和动力,促进了上海市及跨省市高校研究生之间的学术交流、创新思维的碰撞以及相互学习借鉴。研究生通过参与这样的系列学术文化活动,总结自己的科研工作与成果,整理从事科学研究的思路与体会,使研究生创新科研能力得到有效的提升。由此大学学术文化建设得以有效的推进。

除此之外,各高校在建设大学学术文化,提高研究生创新科研能力方面,结合自身的特点也有新的探索,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再就是将建设大学学术文化,培养研究生创新科研能力的有效方法与途径通过制度加以保证。与此同时,学校、学院、导师项目组分层面对研究生发表高水平论文提供资助和奖励。积极组织研究生参加“挑战杯”、“数学建模”等具有科研含量的大奖赛,营造了学校学术文化气氛,训练研究生的创新科研能力,增强了团队合作精神。

总之,全国各地区,各高校都积极开展了建设大学学术文化,提高研究生创新科研能力的工作,主要方式趋同,具体做法各异,形成了良好的态势。

(二)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

在推进大学学术文化建设,培养研究生创新科研能力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正视并努力加以解决,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表现为认识不深刻。虽表面上承认学术文化建设与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两者间的密切关系,但内心还是将两者割裂开区别看待,狭隘地将创新科研能力看作做具体项目的能力,导致部分研究生参加学术文化活动的积极性不够,缺乏热情,处于被动的状态,也导致培养出来的研究生思想与学术境界不够高的情况。

其次表现为所开展的学术文化等活动比较多地局限在公开的大的场合,甚至于存在流于表面形式的情况,缺乏深入性、扎实性、实效性和灵活性。学科团队之间、导师之间、研究生之间、导师与研究生之间缺乏学术思想上的交流与沟通,各自为阵,导致学术气氛连不成片,学术氛围不够浓郁。

还有则表现为研究生管理建制不够完善,力量配备不足,不能适应研究生教育发展需要的问题。研究生招生规模不断扩大,一方面,导师精力有限,照顾不周全,特别是在研究生思想和心理上的教育、指导有明显不足的现象,导致少量研究生出现心理障碍,影响学业的完成;另一方面,研究生秘书兼职太多,研究生人数的成倍增长,也使得秘书精力不够,出现疲于应付的状况。这些对大学学术文化的建设和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或多或少都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以上列举的问题各高校的情况各不相同,可能在一些研究型名牌大学表现的就不突出,或解决得比较好。

三、对建设大学学术文化,培养研究生创新科研能力的几点看法

(一)根据研究生培养的特点开展学术文化活动,提高其创新科研能力

“导师制”和“科研性”是研究生教育的主要特点。根据这样的特点,要充分重视和发挥导师在学术文化建设和研究生创新科研能力培养中的关键性主体作用,着重在指导研究生从事科研实践中引领其树立正确的学术观,掌握科研方法,探索求真,创新突破,实现对其创新科研能力的培养。因此,要加强导师队伍的建设,不断提高导师的学术水平和科研质量,在委以重任的同时,给予导师以必要的培训和科研条件及学术深造交流机会的支持,调动导师们的积极性。

(二)针对研究生群体特点开展学术文化活动,提高其创新科研能力

“学术性”、“松散性”、“自主性”是研究生群体的特点。要针对这样的群体特点开展学术性和研究性强的活动,内容、规模和形式相对精、小、灵活,提高活动的精彩性和实效性;要重视和发挥研究生在开展学术文化活动中的生力军作用,发挥其学术性、自主性的特长,放手开展学术文化活动,在自治中强化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学术文化活动所营造出的学术科研氛围,反过来又转化为研究生自觉投身于科学研究、提高自身创新科研能力的内驱力,解决了被动性的问题;同时追求真理和学术理想的理念还提高了研究生的凝聚力,克服了松散性带来的纪律观念、集体意识淡漠等问题。

(三)几点具体建议

在已形成的论坛、讲坛、奖励、参赛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做法的基础上,将大学学术文化建设做得更细,更加深入地植入到最为活跃的基层土壤上,使对研究生创新科研能力的培养更为直接、生动、有效。

1.将学术文化活动渗透到研究生基础的教与学和从事科学研究之中,发挥导师在其中的引领作用。可以将部分学术文化的建设以小型项目的形式展开,科研团队和导师都可以任务认领,有项目经费的支持和一定的奖励,使学术文化活动的开展由被动转变为主动,由上层扩展到下层。

2.提倡举办各层面、各种形式的研究生学术报告交流会,包括设立学术文化茶座,让师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交流科研体会。

3.建设学术交流网站,介绍学术成果和研究动态,开辟教授笔谈专栏,树立学术榜样,发挥榜样的力量。

4.改革研究生专业课由一位教师授课的模式,提倡以课程群团队成员系列授课的方式上课,充分发挥团队教师各自的专长,给予研究生更精华、更丰富、更前沿的课程体验,同时也促进教师精益求精,学术科研水平的不断提高。

5.完善研究生管理的配置,加强指导力量,以适应研究生招生规模成倍增长的要求。

参考文献:

[1]杨树森.逻辑修养与科研能力[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6.

[2]杨成平.文科研究生科研方法教育与训练[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4,(8).

[3][英]怀特海.教育的目的[M].北京:三联书店,2002.

猜你喜欢
研究生培养
校企联合培养工程类硕士研究生方法研究
研究生车辆动力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对当前研究生教育的一些思考
研究生创新培养的“步态追踪”模式
多学科跨专业协同创新研究生培养的特点分析与探索
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学科交叉研究生培养模式及成效
美国普渡大学学科交叉研究生培养模式及其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