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教育与培养模式的改进

2015-12-10 19:29马珩
教育教学论坛 2015年7期
关键词:研究生教育改进

马珩

摘要: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迅速扩大,研究生培养过程中逐渐显现出一系列的矛盾和问题,对现有的研究生教育管理模式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分析研究生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实际工作经验,探讨研究生教育与培养模式的改进途径,以保证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促进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研究生教育;教育与培养模式;改进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7-0053-02

一、当前我国研究生教育仍存在的问题

(一)目标不清晰

研究生的教育与培养是为了培养科技、社会、经济发展所需要的高端人才,是为了培养拥有本学科夯实理论基础和专业系统知识,能将创新精神融入科学研究或能独立承担专门工作的高级专业人才。当前我国的研究生教育还存在问题,对教育的整体目标定位不清晰,没有根据市场需要与社会发展制定,从而导致了研究生毕业后就业局面严峻。

一组来自对上海2010年高校高学历毕业生的调查数据显示:其中硕士毕业生和博士毕业生就业专业不对口所占的比例分别是29个百分比和33个百分比;据业务部门的反馈,博士毕业生比硕士毕业生就业专业不匹度要高,分别为38%和31%。

(二)研究生教育本科化

随着国内研究生招生数量的过快增长,国内的研究生教育本科化的趋势日益明显。这一方面表现为很多研究生导师在教学过程中使用对本科生教学的方法,不太注重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不注重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导致研究生在学习时没有什么成果。而另一方面的体现是课程的本科化,硕士学习阶段的课程门类繁多,设置的难度与本科差距不是很大。此外,对研究生的教学方式大部分采用本科生的评价方式,以论文和考试成绩作为评价指标,阻碍了研究生教育中创新力培养的分量。

(三)研究生教育管理机制存在漏洞

1.教育管理上不严谨。以大学教学管理为例子,研究生的教育与管理一般是一个学院一名导师,二级或三级管理,但是一些高校存在学院与学院办公室之间权责不清、沟通有障碍、管理缺乏、教育松懈等问题。

2.教育上的结构失衡。研究生教育培养包括学术型人才培养和应用型人才培养。学术型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培养应用基础理论或者从事基础理论的研究人才,重点是培养学术理论的水平和实际的研究能力;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培养出高级的应用型技术人才,重点是培养实际的工作能力。当前我国的研究生教育结构失衡,学科的设置随着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变化而变化,而新兴及应用型的人员不足,学术型人员过多。因此,专业学位设置和实际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需受到重视,培养需加强。

(四)生源质量的下降

人才培养的关键在于研究生的生源水平。研究生的录用和选拔主要是通过学生的入学考试情况,看似公平,其实也存在很大的不良反应。在当前盲目追求毕业生高就业率的驱动下,大多高校的课程是为了考研而设的。然而每年录用的研究生中有一大部分学生只是卷面分数高,其实本身的基础比较差,实践能力不足。现在各高校都在扩招,这使得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愈发严峻。一些人不愿面对就业的巨大压力而选择考研,这使得研究生招生的规模在不断扩大。研究生的扩招,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到生源的质量。

(五)研究生教育经费投入不足

创新人才的培养是一种只有高投入才能高产出的工程。教育投入的不足一直制约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也制约着创新型人才数量和质量的培养。到2008年为止,我国财政性的教育经费支出只占GDP的3.48%,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的4.5%。

二、研究生的教育与培养模式的改进

(一)提升生源质量

1.转变过去以笔试成绩作为实际选拔标准的做法,对于初试门槛适当降低,加大面试和复试成绩比重,以综合素质和科研能力作为真正的重点考核,避免出现“高分低能”现象。

2.打破学科专业界限,允许考生报考其他学科专业,建立跨学科专业选拔的培养机制,通过对多学科的多向交流、互动和融合,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3.为使相关的学校部门和学校导师能共同协商并选择研究生生源,研究生的数量可以由相关导师依据本身经费的多少及课题量的多少来决定,这是对国外研究生教育管理经验的借鉴和对生源质量机制多元化的最好利用。

(二)加强学术道德的管理和规范

1.加强研究生的思想道德教育。研究生学术失范有很多的原因,但主要还是研究生自身的价值取向。要提高研究生的学术思想道德品质,就要重点规范其价值取向。所有研究生培养单位都应努力提倡严谨、诚实的学术品德,加强宣传正确的道德观和价值观,提高广大研究生对高尚的学术道德认识。

2.研究生管理制度的健全。创新激励机制的相对建立,研究生教育创新持续性的促进,不仅是在学习中创新,而且须在研究生教育创新项目中实施多样化,课程教学与学位论文的各个环节的规范,更应该加大投入教学管理,目的是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所以,研究生在生活、教学管理及质量监控等方面的加强,研究生应变能力和教育竞争能力的提高与促进,是研究生教育教学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环节。

(三)完善培养体系

1.课程体系。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是在对专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进行完善的基础上,着重突出实用性和专业性,从学科专业发展的角度,整体优化课程体系的内容、教学的过程、课程体系的结构、布局以及功能,使之能够对本学科专业的基础理论、基本原理和高水平的专业知识进行全面反映,同时也要能够对交叉学科、边缘学科和新兴学科的新发展进行充分反映,加强学习新专业理论、新方法、新技术、新工艺。研究生的课程设置上主张打破学科间的壁垒,允许职教硕士研究生跨专业或学科、系院进行学习,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发生研究生学习知识结构单一。同时增加研究生课程设置中选修课的课程比例,让学生自己把握选课的主动权,每学期的选修课程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需求和能力等来决定,这样不但可以开拓职教硕士研究生的学术视野同时也更有利于他们在学术上的创新。endprint

2.实践创新。目前许多学校都开始重视实践性教学,将它作为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一环。这就要求导师帮助学生掌握相关专业知识,并帮助学生联系实习单位,让理论与实践相联系,从而提升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积累工作经验。在实践中发现问题,从而可以激发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其创造力和创新力。

3.评价系统。发达国家的教育体系也相对科学合理,所以我们也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把研究生教育评价体系的质量提高,这样的提高需要从政府、学校和社会三个方面的互相配合,权责分明进行改进,改进教育体系,体系应该向多元化发展,改变国内落后的教育制度,考核内容也应多元化发展,增加调研方面和课外创新成果的展示,同时,也要有相应的课程论文,增加创新意识和综合能力考核的权重。研究生教育与培养应从统一性与差异性、理论性与实践性、开放性与客观性的融合出发,构建具有整体性的科学合理的教育评价体系,避免其他评价相似性大、评价指标过于烦琐、定量指标与定性指标比例失衡等问题。

(四)加大经费投入,合理使用和分配费用

在美利坚合众国,社会各方面和各级政府给予高校的科研经费主要是用于科研项目,而负责科研项目的教授在申请科研项目经费时就已经考虑了计划招收不同层次的研究生和助教、助研人员。美国高校研究生院为研究生辞工的资助项目名目超过了二十多种,其中包括年度的奖学金、助学金、捐赠的基金会或个人的基金。还有政府的各项补助和补贴等。除此之外,高校各个学院和系也会为其提供学术奖金及助教和助研的资金支持。

当前,我国高校的项目科研经费只是在少数人手中,这样是不科学的,我们应借鉴美国的方式方法。在我国,项目科研的经费不应该只是掌握在一部分少数人的手中,我们应当加大教育科研的投入并且对经费进行合理的使用和分配,以提高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益。那应该如何合理使用和分配教育科研的经费?首先我们应该保证基础:实现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的投入目标,在实现此项基础上,构建一个以政府投入为主的、多种渠道筹集科研和办学经费的高等教育投资的新体系,然后逐步建立起研究生教育和培养的发展基金。各高校的教育管理需要在本身已有的基础上,根据研究生的教育的特点,从学校、导师以及学生这三个方面提高和规范研究生的教育,提升学生在思想道德方面的认识,并且增强学生在学术研究方面的能力和培养并鼓励学生进行自我创新;与此同时,各高校也要规范完善招生渠道和提高导师队伍的师资力量,提升学校生源水平,对于教育研究生出现的新情况,要寻找新道路来管理研究生,以管理的创新来不断推动教育研究生工作的改进和不断提高管理水平,使之可以不断提高对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努力为培养出社会需要的高层次人才做贡献。

参考文献:

[1]李雪林.人才培养目标存落差逾三成研究生“专业不对口”[N].文汇报,2011-04.

[2]佘远富,陈景春.试论创新人才培养与研究生教育体系改革[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3,2(1).

[3]Benjamin,M.The quality of student life:Toward a coherentconcep-tualization[J].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1994,(31):205–264.

[4]刘衍君,董杰.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亟待完善[J].学理论,2011,(34):194-195.

[5]Rogers,C.R.A way of being[M].Boston:Houghton Mifflin,1980.

[6]吴锜.多渠道筹措科研经费与一流大学的科学研究-伯克利分校科研经费的来源和项目管理[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1,(2):66-69.endprint

猜你喜欢
研究生教育改进
研究生教育管理中的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
MOOC在研究生教育中的应用探究
“慕课”教学的“八年之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