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改革面临的挑战

2015-12-11 13:31
中国经济报告 2015年12期
关键词:凯恩斯主义结构性经济学

缘于高层短时间内密集提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词在中国急剧升温。其所依据的供给经济学并非新的发明,国际上早有成功案例。因此,理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中国为何突然大热,供给经济学在中国为何长期遇冷,是一件颇有意思的事情。

“从长期看,我们都已经死了。”——没有什么词语能够比凯恩斯的这句话,更准确地传达“凯恩斯主义”对于那些渴望经济永续增长的人们的吸引力。应该承认,“凯恩斯主义”对于推动中国经济增长功不可没,也每每在中国经济形势黯淡之时,显露“神迹”。

但是,无论如何神奇,无论怎样适合中国的土壤,“凯恩斯主义”也仅是众多经济理论之一——它不可能脱离具体的现实条件,放之四海而皆准,且永远准确。考诸中国经济运行的经验教训和当下现状,即便“凯恩斯主义”之于中国经济依然有重大助力,也没有必要完全“一条腿走路”。正因此,与凯恩斯主义相对的“供给经济学”,在中国经济增长失速之时显示出了宏阔的前景。

综合众多学者的解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于中国经济现实大体有产业结构性改革,进一步放宽准入、放松管制,减税以及维护市场正常运行的制度建设等几个发力点。其要义都源于供给经济学所主张的对于生产的刺激和激励。在实践上,供给经济学主张减税以及减少政府干预,典型的案例则是“里根经济学”和“撒切尔主义”。前者侧重减税,后者侧重私有化改革。而从中国近期的一些政策动向来看,减少行政干预、让市场发挥更大作用,已经成为推动经济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切入点。

但是,坦率地说,这种切入也正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面临的最大挑战:中国的行政习惯和行为方式非常适合凯恩斯主义;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仅会触动许多人的利益,且见效也可能是缓慢的。

真正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落到实处,并不完全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一个实践课题,它取决于政府能否下决心“自我革命”。

11月14日—15日,“第三届中国粮食与食品安全战略峰会”在京召开。在题为《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保障粮食和食品安全注入新动力》的主题报告中,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李伟认为,当前在粮食和食品安全方面我们主要面临三个突出问题:粮食产量连年增长付出的资源环境代价太大;国内粮食市场受国际市场的影响日益加深;食品质量安全隐患仍然较多。对此,他认为中国应坚持确保产能、适度进口以及品质优先这三大战略。

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办公室主任陈锡文《中国粮食政策调整方向》一文认为,中国粮食政策到了需要调整的时候。考虑到国际、国内粮食生产的现状,国内粮食政策调整的基本思路是:发挥市场供求在价格形成中的基础作用,政府在市场之外给予农民以必要的补贴。

11月13日,“伊斯兰国”在巴黎的恐怖袭击震惊全球。这是自“9·11”以来发生在西方国家最为严重的恐怖袭击。本期杂志,我们刊出《要胜利,而非复仇》一文,从一个法国人的视角,剖析如何看待当前的恐怖主义。

猜你喜欢
凯恩斯主义结构性经济学
移民与健康经济学
基于应力结构性参数的典型黄土结构性试验研究
切实抓好去产能促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中国经济新常态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分析
对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思考
中国经济新常态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分析
需求管理理论
经济学
关于结构性改革一二三
经济学的优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