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唠叨”中的教育契机

2015-12-11 05:33马大芹
人间 2015年25期
关键词:小虎成年人玩具

马大芹

(淮安市楚州区实验小学幼儿园,江苏 淮安 223200)

幼儿“唠叨”中的教育契机

马大芹

(淮安市楚州区实验小学幼儿园,江苏 淮安 223200)

3-6岁儿童普遍出现“唠叨”的现象,这是该年龄段孩子的年龄特点和认知需求的体现。幼儿之所以唠叨,大致与自己的需求、经历、情绪以及想象息息相关。面对这些“唠叨”,老师与家长应正确面对,多鼓励,多引导,培养幼儿独立思考与创新思维。

“唠叨”;情感需要;鼓励;独立思考;创新思维

3-6岁儿童普遍具有“三好”特征,即:好动、好奇、好问。这是该阶段儿童的年龄特点,同时也是儿童的认知需要。这个阶段的幼儿能通过简单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需求,具有了一定的倾诉需求,对周围环境有强烈的创造欲望和好奇心。但孩子的这些语言和诉求对于成人来说依然显得幼稚,孩子成天唠叨个不停,许多家长会觉得厌烦,于是有些家长就会通过一些小花招支开孩子的注意力,哄骗孩子闭上嘴巴,甚至有的家长面对孩子的提问,会进行指责与批评。渐渐地,孩子面对家长的躲避、厌烦与指责,孩子不敢问问题,不敢提出天马行空的怪想法;渐渐地,孩子没有了好奇心,没有了倾诉的欲望;渐渐地,孩子的创造力与想象力越来越缺乏。所以,成人必须对孩子的“唠叨”要引起重视,加以关注,积极面对。孩子为什么会如此“唠叨”呢?是什么样的情感需要造成的呢?

一、孩子“唠叨”的成因

1.倾诉需求。

幼儿的千奇百怪的问题有时是与自己的需求息息相关的,能及时了解孩子的所思所想可以帮助家长更好的应对孩子的“唠叨”。如:妈妈带彤彤去商店,彤彤看中了一个毛绒熊猫,央求妈妈买下来,妈妈考虑到家里已经有许多类似的玩具,就拒绝了彤彤的要求。回家的路上,彤彤不停地问问题,“妈妈,熊猫的眼睛外面为什么有一卷黑眼圈啊?”,“妈妈,家里的旧玩具我已经不想玩了,我们把它们送给别人吧!”,“妈妈,你看那个小朋友买了好多新玩具啊!”……妈妈知道彤彤还是想缠着买玩具,就故意不理睬她,渐渐地彤彤似乎也死心了,不再吱声。没几天,幼儿园老师给彤彤妈妈打来电话,说星星偷偷地拿走了班级玩具屋里的一个毛绒玩具。

彤彤清楚地知道,如果直接让妈妈买毛绒玩具显然还是会被断然拒绝,所以便采取了暗示的方法。可妈妈对自己的暗示却毫无反应,于是就出现了在幼儿园里,彤彤用自己的“方法”得到喜爱的玩具。孩子的需求对于成年人而言是显而易见的,之所以发现不了,大多是成人不愿纠缠于孩子的“无理要求”。视而不见便是一种“堵”的做法,缺少交流引导,孩子的需要得不到满足于合理的教育,孩子犯错便情有可原了。

2.分享经历。

3-6岁幼儿虽小但已经产生了迫切的与人分享交流经历的情感需求,他们需要来说与家长作为自己的倾听对象,而作为成年人,可能对幼儿的这些经历不感兴趣而拒绝倾听。孩子“一头热”的需求得不到满足是容易产生挫败感的,长此以往会形成不愿与人交流的孤僻性格。如:小虎一到家就兴致勃勃地将幼儿园发生的有趣的事讲给爸爸听:“今天体育课,我拍球拍了一百多个,是我们班的第一名,老师奖励我两朵小红花呢!张园长说……”,“小虎,爸爸知道了,你自己看会动画片,爸爸在工作呢!”,爸爸正忙着赶一份材料,没等小虎说完了就打断了小虎的话。如此过了一段时间后,当爸爸闲暇时询问小虎在幼儿园都做了什么的时候,小虎已经不想说了。

在孩子的世界里,生活中到处是好玩、有趣画面,幼儿园里每天都有开心的经历,而且他们非常想和亲近的人分享,这是成人想象不到的。家长应该主动聆听,与孩子多交流,了解孩子一天的言行,给孩子予以一定的行为上的指导与鼓励。但如果像小虎爸爸那样的确无法停下手中的工作又该如何处理呢?“真的吗?太棒了!你看,爸爸这会正在做作业呢?你先给将给妈妈听听,等爸爸作业做好了,你再给爸爸好好讲讲好吗?”这样依然是推托,但效果却大相径庭。

3.表达心情

场景:“妈妈,小鲸鱼没有了妈妈,真可怜!小鲸鱼会不会饿死啊?”

“傻孩子,这是动画片里的故事,都是假的!”

“小鲸鱼真的很可怜,哪些人为什么要杀死鲸鱼妈妈啊?”

“行了,别伤心了,我也不知道!”

孩子的心情很容易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一个成年人看来十分幼稚简单的卡通片的情节就能让孩子难过好半天。家长在不可理解的情况下,往往简单干预,不予开导。孩子幼小的心灵得不到开导,长此以往,孩子不愿与父母进行沟通,同时对孩子的心理健康也十分不利,容易导致孩子内向与抑郁的情绪滋生。

4.异想天开。

场景:暑假,爸爸开着车带冬冬外去旅游,半道上堵车了,冬冬高谈阔论的说:“爸爸,堵车没什么大不了的,等我以后长大了,我就发明有翅膀的汽车,一遇到堵车,我只要一摁下按钮就可以飞起来了!”,爸爸不耐烦地说:“那不是乱套了!赶紧关上窗户坐好!”

孩子的想象力是成年人难以企及的,许多时候我们成年人就缺少像孩子那样金子般的想象。就像冬冬所说的“会飞的汽车”,这些天马行空的想象值得成年人思考,充满创造的火花。孩子手思维水平影响,他们经常很难分清现实和想象的区别,会误把想象当做在现实中是十分容易实现的。家长对他们的想象表现出的怀疑与否定,对孩子来说就是对他们本身的否定,从而感觉自尊受到伤害。我们为什么不试着引导他将想象更完善呢?比如,可以追问:“会飞的汽车会是什么样子呢?”,“可不可以在水里游呢?”。

二、如何面对孩子的“唠叨”

我们该如何面对孩子的“唠叨”呢?我觉得可以试着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思考:

1.鼓励孩子的提问。

家长们要有正确的育儿观念,在与孩子的沟通中多一些耐心,要认识到鼓励就如同一种引导,会对幼儿的成长起到积极正面的影响。孩子提出的千奇百怪的问题,萌发的难以预估的想法就如同千转百回的江水,老师与家长应该耐心的进行鼓励与引导,为孩子的成长提供助力。努力做到:多一些耐心,少一些厌烦;多一些富有鼓励性的语言,少一些回避与指责;

2.捕捉教育契机。

孩子对于自己不了解的事物或社会现象提出自己的见解或疑问,这不是很好的教育资源吗?父母可抓住这样的问题对孩子进行教育,让他们开拓视野,增长见识,辨别是非。尤其在个人品质与文明行为等品德修养方面,让孩子自己发现问题,了解社会现象,透过现象看本质,这是多么难能可贵的教育契机!

3.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

面对孩子的提问做到有求必应就一定科学吗?也不尽然。对于孩子无法理解的问题,父母应进行简明生动的解答;对孩子能自己解决的问题,父母应及时的给予引导,让孩子自己去寻找答案。在这个过程中,父母不能完全不管不顾,必须参与其中,提供一些尽可能的帮助,使孩子有信心,有耐心去寻找问题的答案。这样一来,孩子在无形中就学会了独立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

4.培养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就是突破常规,与众不同,在日常生活中可以渗透这种能力的培养。孩子爱问为什么,家长也应该多问孩子为什么。如同一道数学题,应不满足于孩子会做了,而应提倡孩子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寻求多种解决方法。遇到生活中的难题,家长不是直接给出答案,而是耐心地引导孩子从不同侧面分析原因,寻找解决办法。多问孩子“为什么”、“有没有更好的办法”,这有助于培养孩子勤于思考的习惯,培养不怕困难、勇于求异的精神。

G610

:A

:1671-864X(2015)09-0047-02

猜你喜欢
小虎成年人玩具
成年人是如何渐渐失去朋友的
成年人爆笑日常
小虎不见了
成年人的辛苦
平衡玩具
丢失的玩具
小小玩具,大大乐趣
我帮助了小虎
30岁以上成年人吸烟致死87万等
神仙小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