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的淘汰制与教育质量

2015-12-11 20:39杨久红王小增
教育教学论坛 2015年2期
关键词:淘汰制保障高等教育

杨久红 王小增

摘要: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高等教育已经由精英化教育转变为大众化教育,如何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就显得尤为重要,这是我国在国际发展大潮中所面临的深刻命题,也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最核心最紧迫的任务。没有淘汰的高等教育很难保证教育质量。对国内外高等教育的淘汰率进行比较的同时,阐述了我国高校实行淘汰制的必要性与几个保障条件,以期建立公正、合理、有效的淘汰机制。

关键词:淘汰制;保障;高等教育;质量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2-0212-02

中国高等教育由精英化转向大众化的过程中,高校出现了部分学生学习茫然无目标、无动力、纪律松弛、上课睡觉、玩手机、考试作弊、补考科目过多、达不到毕业标准等现象。因此如何提高学生学习积级性、确保教育质量成为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个重要的问题,同时也是教育改制过程中要解决的关键问题。犹如自然界的优胜劣汰,在高等教育中,没有淘汰的高等教育很难保证教育质量。有人比喻,国内的大学生进入大学以后就犹如进了保险箱,被淘汰是小概率事件。但是在国外的大学中淘汰制却已成为大学管理中的常态。某种程度上,更好地了解国内外高等教育的淘汰率对中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有一定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一、国外高校的淘汰制与淘汰率

国外大学,淘汰不合格学生的现象普遍存在而且正常,美国的淘汰率在40%~52%,法国(公立)在60%~90%,英国在20%~30%,德国是30%,丹麦为30%~60%[1-2]。如此高的淘汰率,淘汰制能够正常实行,究其原因可归纳为两点:一是自由申请的大学入学制度,一是自由转学的大学学籍制度。不管学生因何种原因退学,当事学生可随时申请进入另一所大学求学,且在原大学的学分是认可的。自由转学制度保障了学生的选择权,也促进了教育质量的提高。美国《高等教育编年史记》数据显示美国四年制大学的毕业率只有57.3%。另一项研究报告显示,在接受调查的1385所高校中,有近一半的学校淘汰率超过50%,且公立学校占很大比重,有40%的学生不能在6年内完成本科学业[3]。

二、我国高校的淘汰制与淘汰率

我国的高校采用严进宽出的教育体制,但也并非没有淘汰制。在上世纪90年代国务院提出高校要建立合理的淘汰制和优秀学生奖励制等教育教学制度,大幅度提高教学质量。《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明确提出的学业成绩未达到学校要求的学生应予以退学。我国大学以前的淘汰率也很高。清华大学在1928至1937年期间,每年的学生淘汰率为27.1%,理学院最高达到69.8%,工学院为67.5%。清华物理系在1929年入学学生11人,到1933年毕业时仅剩5人,淘汰率54.6%;1930年入学13人,到1934年毕业时剩4人,淘汰率69.4%;1931级淘汰率为50%,1932级达82.8%。目前,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的本科生淘汰率保持在5%至8%。天津市年平均淘汰率在0.3%[4]。可见,我国高校淘汰率比世界一流大学要低很多。这么低的淘汰率对很多学生来说,根本造成不了压力。

三、实行淘汰制的必要性

在国内,严进宽出的高等教育体制,弱化了学生的苦读意识,让学生进了大学就犹如进了保险箱,一般只需修满150多的学分就能毕业。很多学生由于缺乏明确的奋斗目标,对前途感到迷茫,对专业不感兴趣等原因而痴迷于上网聊天、打游戏,从而荒废了学业。高校中流传这样一句话:“男生的电脑是游戏机,女生的电脑是影碟机。”这样的一种休闲状态可以击垮每一个人,也可以击垮我们的社会。叶剑英元帅曾说:“攻城不怕坚,攻书莫畏难。科学有险阻,苦战能过关。”国内越来越多的学者、老师、社会关心教育的人士开始呼吁实行淘汰制,以期唤醒学生的能动性,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从而提高就业率,这才是淘汰制的初衷。

四、实行淘汰制的保障条件

1.淘汰制与教学管理。实行淘汰制并不意味着不去管理学生,而是要严格执行教学管理制度,严谨治学,严格考试制度,做到不指定考试范围,不给人情分,做到学校制度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台湾很多大学规定,缺课率太高的学生不能参加期末考试。在香港,学生学期平均绩分点达不到标准,将被列入“学业观察期”名单,若连续两学期被列入名单,其学籍可能会被取消。目前,国内一些学校建立并已经开始实施预警制度。每月对旷课学生进行统计,对接近处分标准的学生提出口头预警,每学期结束对补考科目超过一定门数的学生提出预警,并与家长沟通。山东大学、西安邮电学院、南开大学等高校每一次清退成绩不合格的学生都会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和热议,不但被处分的学生有意见,甚至连家长也会提出各种疑问,质疑之声不能不对高校形成压力。因此做好相应的预警制度,保证淘汰制的透明是必要的。

2.淘汰制与评教管理。学生评教这一制度设计的目标是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合理奖惩老师。在现实状态的教育活动中,有一种观点基本达成了共识,就是学生通常给严格的老师打分低,给宽松的老师打分高;新生打分低,老生特别是毕业生打分高[5]。由于评教与老师的评优评奖以及声誉密切相关,所以造成了老师不敢管学生,管严了,有些学生就会在评教时打低分;考试不敢出难题,可能会因出现学生大面积不及格而难以收场。在美国,学生的成绩与老师的考绩基本不挂钩,这让老师很放得开,敢于对学生严格要求,给学生打低分,从而可以把不爱读书、读书能力不好的学生淘汰出去,其实这也顺应了自然界的“优胜劣汰”规则。但这些在我国很多高校很多老师中是不敢做也不敢想象的。因此如果不能理性对待学生评教的结果,淘汰制的实行可谓举步维艰,高等教育的质量也随着蒙上一层阴影。

3.淘汰制与分流。淘汰并意味着一棒子打死。在美国,由于实行自由转学的学籍制度,不管学生因为何种原因退学,当事学生可随时申请进入另一所大学求学,且在原来大学所学课程学分是得到认可的。因此国外学生在面临淘汰的时候并不像国内的学生面临淘汰那么严重,这与大学的入学制度也是相关的。我国是实行高考制度,学生一旦被淘汰,则会面临失学,甚至会改变学生一生的命运。因此要根据我国高等教育的国情来选择适合我国的淘汰制。例如本专科学生实行留级、降级制度,采取加大留级、降级数量,按实际培养费用标准要求留、降级学生交费,这也是促使学生奋发向上的激励政策。淘汰的学生可以转入职业类等其他院校。

4.淘汰制与转学转专业。学生在总结自己学业成绩不佳的时候说得最多的就是自己不喜欢所学专业,但由于制度原因无法转到喜欢的专业,据统计大约有60%的学生不喜欢所学专业,甚至有些对所上的学校也不满意,那么这些被教学管理制度“强留”下来的学生通常会产生消极倦怠的现象,学业成绩通常也很差。那么如果这样的学生面临淘汰的时候第一个理由就是“我不喜欢专业,学校又不给转”。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可以在淘汰之前允许学生转专业,甚至转校。只要在新专业里修满指定学分即可。这个在高校普遍实行弹性学制的情况下应该不是难题。

5.淘汰制与课程设置。熊丙奇指出我国大学普遍存在必修课程所占比重太高、选修课程比重太低的问题。有些高校选修课形同虚设,学生必须选才能修满指定学分,此时选修也是必修,学生难以根据自己的个性、能力、兴趣,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与我国不同,美国大学的课程设置中,必修课只占很小的比重,选修课比例高达60%。另一个课程设置的问题是大一、大二期间专业基础课设置太少,学生在经过紧张而充实的高考之后,本来是怀着一颗憧憬之心干劲十足地走进大学,然而坐到大学课堂没多久,发现没有几门专业课,于是开始上课睡觉,玩手机,等到真正学专业课时才发现为时已晚。在一位学者的报告中曾提出过这样一种观点:把与专业无关的公共课放到大三、大四去学。这样有利于学生步入校门就进入一种“专业”状态。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之后再学什么课程都不是一件难事了。

面对国内外淘汰制的不同现状,要选择一个适合我国高校的淘汰制已经成为一个越来越必须面对的问题。实行淘汰制要从教学管理、评教管理、课程设置、转专业等几个角度入手,让教育管理者、学生乃至学生家长做到最大程度的理解与透明,只有这样,这项制度才可能顺利实行,同时对高等教育的教育质量提高也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褚国飞,阎静,房旬旬.美国本科教育低毕业率的原因分析[J].党史文苑,2009,(2):77-78.

[2]熊丙奇.海外大学的淘汰制[J].教育,2011,(29):60-60.

[3]Frederick M.Hess,A New AEIR eport,Diplomas and Dropouts:Which Colleges Actually Graduate Their Students (and Which Dont),American Enterprise Institute for Public Research,June3,2009,http://www.aei.org/event/100065#doc.

[4]王淦生.应提高我国大学的淘汰率[J].新财经,2010,(2):39-39.

[5]张宗和.“学生评教”是有效的制度设计吗[J].西部论丛,2008,(5):43-44.

猜你喜欢
淘汰制保障高等教育
推行电力物资供应链管理 促进电网应急物资保障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保障与实施
基于Flash+XML技术的护理技能虚拟教学平台设计与实现
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起源、核心、内涵、路径
高等教育教学中的重与轻分析
国家层次的政策支持与研究生淘汰制的实现
末位淘汰制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运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