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彩之路——四川唐卡人文风采

2015-12-12 05:27格桑益希
中国民族博览 2015年4期
关键词:唐卡藏区

文/康·格桑益希

皑雪横绕美康区,百花争艳又一枝。

唐卡绘画似白莲,光照四海明万里。

古传绝技赞环宇,今承文化雕奇艺。

继续创举攀高峰,迎来文明双收益。

这诗语是第十世班禅额尔德尼·曲吉坚赞大师生前在观看了甘孜藏族自治州举办的“新唐卡”画展后,为藏族美术在当代时期的继承弘扬与发展创新而作的题词,诗间句里充盈着对藏民族传统文化深深关爱之情,对藏民族传统绘画艺术无限钟爱的深情,表达着对康区藏族传统艺术的继承弘扬与创新发展所取得成果的充分肯定,也是对藏民族传统绘画艺术“噶玛嘎孜”画派及其传人在未来的文明创举中所寄托的深深期望。

“唐卡”是藏语音译,其义为“平川”、“展开”、“广阔”等,在藏文中也有印章和印制之意。作为专门用语,特指流传于藏区的一种具有象征意味的可随時展挂供养的卷轴画,是藏族传统绘画艺术的主要形式。它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浓郁的宗教文化色彩和独特的艺术风格特色,历来被藏族人民视为雪域明珠。

藏族传统绘画艺术的历史源远流长,技艺精湛、流派众多。它有独自发祥孕育、发展演绎、成形定性的清晰脉络和事迹物象,在独特的地域性、鲜明的民族性中还贯穿着悠久的历史性。其源头可追述至距今4500—5000年前西藏昌都卡若新石器文化遗址出土的大量石器、陶器、骨器等器物的形制、纹饰和色彩装饰。藏族传统绘画的发展也经历了从远古原始岩画、摩崖石刻、洞窟壁画到本土本教美术的神灵符号、图腾面具、壁画扎嘎等演进的漫长历程,据藏史记载,早在二千年前的西藏山南雍布拉康王宫墙面上就绘有聂赤赞普从天而降的壁画。

一、松赞干布开启了唐卡的先河

公元七世纪初,雅隆悉补野王统世袭第32代赞普王松赞干布(617—650年)统一全藏,建立吐蕃王朝,翻开了西藏历史新的一页。松赞干布建都拉萨,颁布“十善法”,广开国门,从印度引进佛教,梵式佛教造型艺术随之传入藏地,伴随着拉萨大昭寺、山南泽塘昌珠寺等12厌胜寺【1】的兴建,印度犍陀罗风格,笈多风格、尼泊尔风格、中亚波斯细密绘风格和唐朝汉式风格得以引进,在藏地兴起了第一次梵式佛教造像艺术的热潮,就连赞普本人也用鼻血画了一幅白拉姆女神像【2】,由此开启了唐卡艺术在雪域高原的先河。

“唐卡”一词最早出现在成书于12世纪左右的藏文典籍《巴协》【3】中对建造桑耶寺情况的描述:“所有塑像都与密乘所说相符。总共有塑像79尊,经部续部的传承画像14部…大丝缎唐卡3…”。唐卡在藏文史料中的正式出现,当首推五世达赖喇嘛·阿旺洛桑嘉措所著《释迦佛像记·水晶宝镜》有关记载:“法王松赞干布用自己的鼻血绘画了一幅白拉姆女神像,后来蔡巴万户长时期果竹西活佛在塑白拉姆女神像时,作为核心装藏在神像腹内。”由此可知唐卡是在松赞干布时期兴起的一种新颖的绘画艺术则是可以肯定的。佛教传入后,与本土本教文化和民间传统文化相融和,形成了青藏高原独特的藏传佛教,佛教艺术也随之发展起来。这时单有壁画已不能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于是一种能在不同材质上作画、方便游牧民族迁徙生活悬挂供养收藏的佛龛状新型画种—“唐卡”便应运而生。其后赞普赤热巴巾时建成沃多无比扎西格佩寺,所献供奉新作佛画是一百零八幅绢绸贝本佛传画,可见在吐蕃时期唐卡已成为藏族传统文化中的经典形式得到广泛应用。

作为宗教文化神圣法具的唐卡,从形式上具有特定的象征意义和文化内涵。一幅用锦缎装裱的唐卡由中心画面、四周的红、黄、蓝三色彩缎边饰、画面之上的黄色丝绸面盖及两条红色彩带——飞燕三部分组成。并有一定的尺度法则。唐卡的画心部分,藏语称“麦弄”,即“镜”,是神灵显现的地方,画心外镶边的红、黄、蓝三色缎制边饰藏语称“贡夏”,象征彩虹,是神灵的光芒及往来的乘载工具。唐卡在上方和下方中央另缝制一块锦缎,称“敦嘎”或“托居”,汉语称“天梯”和“殊地”,是作为有情众生进入佛田的特别设置。画面上覆盖的黄色丝绸面盖藏语称“夏克布”,向上折叠成半圆形团花,垂挂在佛像顶端,象征华盖,平时放下盖住画面起防尘遮光的和装饰美化作用。而垂挂在画面上的两条红色丝带,即鸟嘴或压带,是为提升唐卡的形式美感。此外,为了方便悬挂,还要在唐卡上沿内装细木条,称“贡薪”,下端内装园木棍,称“唐薪”。木棍两端套用金、银、铜、象牙等材质透雕花纹的轴头,称“唐尕”。就总体而观之,一幅唐卡的构成形制及色彩装饰,恰到好处是一座宗教意义上庄重神圣、华贵实用的供奉法器——佛的宫殿,一种适合游牧民族流动生活展挂供养的具有象征意味的软装饰佛龛。

二、藏族唐卡艺术发展的历史渊源

公元9世纪末,吐蕃王朝解体,藏区社会一度陷于分裂割据的局面,佛教遭到重创,至10世纪初,藏传佛教经阿里上路宏传和朵康下路宏传得以复兴,受印度佛教后期波罗艺术风格、中亚波斯细密绘风格、克什米尔风格和西域佛教风格的影响,在藏地兴起了第二次梵式佛教造像的热潮,唐卡艺术顺应藏传佛教的复兴有了较大的变革和发展,不仅表现的题材内容有所拓宽,作品数量明显增多,表现手法更加丰富,技艺以精细典雅称著,绘制材质也不拘一格。逐步在藏区形成了不同地方区域,不同传承体系,不同历史时期的风格流派,主要有:

11世纪由印度大班智达觉俄·阿底峡【4】和藏族佛学大师仲敦巴·杰哇迥乃始创的噶当派教法及同时发展起来的绘画样式,根据其绘画风格特征和表现形式内涵被称为“噶当画派”。

11—13世纪阿里古格地方以古格王城拉康嘎波(白殿)、拉康玛布(红殿)和托林寺殿堂壁画为代表的以本土风格与中亚克什米尔“卡切玛”【5】“细密绘”风格相结合的样式和规模性创作活动形成的画派,被称为“古挌画派”。

13—15世纪,后藏日喀则以昂仁为中心的地区相继建成了一批著名的以觉囊寺塔、江孜寺塔和日吾齐寺塔等为代表的寺院佛塔建筑,创作了一批具有鲜明地方特色且风格接近的绘画作品,传统上这一地区被称为拉堆地区,故称拉堆艺术。

13世纪由岗巴地方画师日卡瓦创建并冠以“歧乌岗巴画派”之名首创的藏地本土民族风格画派;

14世纪末,后藏齐吾岗巴画师朵巴·扎西杰布门下出了两位高徒。一位是山南洛扎地方的勉拉·顿珠嘉措(1440—1510年),于15世纪在“勉唐”地方创立的“勉唐”画派【6】;另一位是山南贡噶岗堆地方的钦则钦莫,于15世纪创立的以画密宗忿怒像、曼荼罗为特色的“钦则钦莫画派”【7】;

16世纪噶举派八世噶玛巴·弥觉多吉(1507—1554年)的“化身”南卡扎西创立 并由曲吉扎西和噶雪·嘎玛扎西传承的康区“噶玛嘎孜画派”【8】;

17世纪初由后藏扎什伦布寺画师藏巴·曲英嘉措(1620—1665年)在勉唐画派基础上创立的“勉萨画派”【9】;

17世纪时,在修建甘肃拉卜楞寺时,由青海热贡噶日班智达·洛桑西绕(1672—1764年)在本地风格的基础上融入勉萨画派艺术精华形成的“热贡画派”【10】;

图1:綠度母,彩绘唐卡,17世紀末,竹巴普布次仁作

藏区唐卡艺术在千余年的发展进程中,经历了从吐蕃时期的萌生,佛教后弘时期的初兴,萨迦时期的融会,帕木竹巴时期的发展,至17世纪末的甘丹颇章时期,在五世达赖喇嘛的主持下,启动了布达拉宫这一世界级标志性文化经典建筑工程,并调集全藏能工巧匠投入这旷世工程,极大的推进了藏区建筑、雕塑、绘画、工艺美术的发展,唐卡画师得以大显身手,伴随着布达拉宫的落成,藏族唐卡艺术也登上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巅峰,成为唐卡艺术的真正“黄金時期”。

三、四川藏区唐卡发展的历史脉络

千余年来,唐卡的生态环境是依附于本教和藏传佛教的,藏传佛教传播到哪里,哪里就必是唐卡艺术生长的土壤。这是藏区超稳定性的封闭的高原生态环境和上层建筑意识形态注定了藏区唐卡文化超稳定性的的发展生存形态,故四川藏区唐卡艺术在保持藏民族整一性文化特质的同时,也在各自地域一隅发展着具有本土文化风貌的唐卡文化。

(一)四川藏区唐卡的文化生态

四川藏区地域辽阔,境内的甘孜藏族自治州、阿坝藏羌自治州、凉山彝族自治州木里藏族自治县,绵阳地区平武的白马藏族,雅安地区硗碛藏族自治乡,在这片约25万平方公里的区域类聚居着150多万康巴藏人和安多、嘉绒藏人三大主体人群。区内平均海拔高3500米左右,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岷江由北向南贯通全区,形成了变化多端的山地峡谷区、雪山森林区、高山游牧区和气候温和以农为主的农牧兼有区。海拔高7556米的贡嘎山和高5000米的墨尔多本波教神山巍峨壮丽。距今有5000年历史的甘孜藏族自治州丹巴梭坡罕额依新石器文化遗址、距今5000年前的阿坝茂县营盘山新石器文化遗址、距今5500---5000年的阿坝马尔康哈休古文化遗址的发掘,见证了藏区东部悠久的文明历史。并在区域内形成了具有藏民族一体多元的文化特征,以及以各地方言为标志的安多文化圈、嘉绒文化圈、白马藏族文化圈、尔玛羌族文化圈、霍尔文化圈、德格文化圈、绛域文化圈等。四川藏区自古以来就是通往藏区腹心地卫藏和中亚、南亚的文化商贸集散地,也是著名的“唐蕃古道”、“茶马古道”、“南丝绸之路”、“麝香之路”、“藏汉通衡”的枢纽要冲和必经之地。

在四川藏区,土著原始宗教和本教文化自古昌盛,创建于公元2世纪的金川本教雍宗拉顶寺、创建于公元2世纪末的阿坝若尔盖的本教朗甲甘扎伦寺、创建于公元8世纪的阿坝县本教朗依寺、德格境内的绒戈寺、仲萨寺、新龙益西寺等。在四川藏区本教和藏传佛教的格鲁派、萨迦派、宁玛旅、噶举派、觉囊派【11】,以至西方的天主教、伊斯兰教都能和睦相处,共生共荣。1132年兴建的宁玛派白玉噶陀寺,创建于14世纪后半叶的阿坝觉囊派壤塘如意宝林寺,创建于1411年的阿坝格鲁派格尔底寺,创建于1580年的格鲁派理塘长青春科尔寺,创建于1584年的凉山州木里县拉顶格登达吉林寺,1727年八世司徒·却吉迥乃重建了后来寺藏万卷唐卡的噶举派八蚌寺,1729年由第12代德格土司曲杰·登巴泽仁创建了德格印经院,17世纪中叶五世达赖喇嘛派遣曲杰·昂翁彭措来康区建更沙寺、大金寺等著名霍尔13寺,一大批寺院装点着四川藏区的名山胜水,无数如日月般光灿的英才大德从这里升起、多如繁星般的能工巧匠遍布雪域山乡村寨,造就了四川藏区宗教文化艺术的兴旺局面,使四川藏区唐卡艺术于整体的藏民族风格特色中充满了地方区域性的人文风采。

图2:黑底唐卡《_大威德金刚》康.格桑益希作,四川省博物院藏

(二)四川藏区唐卡的传承脉络

藏传佛教前弘初期,在藏王松赞干布的支持下,在甘孜杰雪曼扎塘修建了藏族第一座佛殿“杰雪噶查多吉帝夺托寺”,公元1120年,此寺的堪布杰雪·噶查喇嘛、堪布琼恰·森根扎等大师接受了阿底峡尊者心传弟子峨·勒比西饶传授的“工巧明”及藏族绘画技艺传承,创立了“噶查画派”;公元8世纪中叶,吐蕃三大著名译师、“七试人”之一的毗卢迦那在吐蕃消亡后,来到四川康巴、嘉绒、安多藏区传法建寺造塔,对四川藏区佛教文化艺术的发展影响深远。

公元1126年,都松钦巴(1110—1193年)16岁时到今甘孜噶查多吉帝寺拜阿底峡的再传弟子杰·噶查喇嘛琼为亲教师,取法名曲吉扎巴。在其座下系统学习阿底峡传授的胜乐金刚心法及密修次第等噶当派的各种法门和工巧明技艺,后建成噶玛嘎举派祖寺噶玛丹萨寺,成为一世噶玛巴。

14世纪后半叶,觉囊派高僧仲然拉西日在四川安多、嘉绒、康巴结合部的壤塘县创建“如意宝林”,传习觉囊派师祖笃布巴、多罗那他法脉及觉囊画派艺术。而洛尔达乡洛尔达村卓格寺的觉囊派僧人古· 班智达·秋央多吉,苦研工巧明,并结合上师口传心授技艺创建阿坝县觉囊唐卡艺术。

15世纪末,噶举派高僧、工巧明大师唐东杰布(1385—1509年)80岁时来康区游学,并创建了德格更庆寺,同时在康区建桥修塔传习工巧明,为德格南派藏医药代表性传承人。

1644年,噶举派第十世噶玛巴·却英多杰(1604—1673年)因山南“噶玛巴事件”避居今甘孜县噶举派底江木岭寺期间,常到一世噶玛巴·都松钦巴出家的杰雪·曼扎唐的噶查多吉帝噶查寺修持,把工巧明和绘画技艺传授给了噶查寺堪布森格扎巴。其后久居云南丽江,弘传噶举教法,建寺授徒研习画艺,在南卡扎西所创之“噶孜”画派的基础上创立了具有新意的“噶玛嘎孜画派”同时,建立了一种新的“汉地风格唐卡绘画流派”。

18世纪时,第12代德格土司曲杰·登巴泽仁主持兴建的德格印经院的落成,德格印经院成为著名的三大藏文化传播中心之一。

同时期,司徒·却吉迥乃在八蚌寺创立了著名的噶玛地方八蚌画派,以噶举派为支称的噶玛嘎孜画派唐卡得以长足发展。八蚌寺画师人才济济,成为康区唐卡绘画的著名传习中心。

地处凉山的木里王也深得清皇室器重,1729年主寺大喇嘛六藏涂都被封为安抚司,后加封为宣慰司,建寺建塔塑像绘画,尊崇三宝,藏传佛教艺术在边远的木里地方也得到发展。

此时期,与康区接壤的云南纳西族首领也深受康区噶举教派文化影响,八世司徒·却吉迥乃三次出访丽江,在丽江营建噶举派寺院13座,纳西木天王索朗绕登出资雕刻了甘珠尔藏文大藏经贡献于理塘长青春科尔寺,被誉称为著名的“大藏经甘珠尔理塘版”。推进了四川藏区雕刻、绘画、书法、印刷艺术的发展。

此时,18世纪由出生在下多康色莫岗章谷察耶尔普卓巴村(今炉霍县新都镇朱巴村)的朱·郎卡杰大师所创,藏地古典勉唐画风与细密画法结合的风格,得到五世达赖喇嘛·阿旺洛桑嘉措的高度评价,并回赠《佛陀传》唐卡15幅,亲为唐卡暑名、叩盖金汁手掌印,嘉奖尤盛。七世班禅额尔德尼·丹贝尼玛也十分赞赏他的画艺画德,特赐彩虹敇书,以示嘉奖,由此标志着四川藏区唐卡也与卫藏唐卡一道同步迈入了“黄金”盛期。

19世纪末,被誉为“工巧天”毗首羯摩化身的昌都贡觉地方的志巴·普布泽仁被噶妥司徒·却吉坚赞正式认定他为自己的神变工匠。并由此创立了康区门萨尔画派。普布次仁是创作绘制许多神灵及其他唐卡原创画稿的艺术家,这些白描稿在整个藏区都被奉为最出色的唐卡范本。

20世纪杰出的康区唐卡大师唐拉泽翁(1901—1989年),德格白垭窝泽村人。是被称为神奇画师的八蚌寺画师、著名“噶鲁新派”大师尊为一位才华横溢、硕果累累的噶玛嘎孜画派宗师。一生完成壁画、画版白描原创画稿、唐卡数以千计,培养弟子渝千名。

(三)四川藏区唐卡表现的题材

四川藏区唐卡表现的题材是多方面的,据史作画,以画言史,以画传史是一大特色。有取材于藏地社会、政治、历史的通史性的画传唐卡,即把藏民族各个历史阶段的重大事件,一件件形象地描绘出来,并加以必要的文字说明;有以断代性的历史事件为题材的唐卡,即描绘某一历史阶段的几个重要片段,说明有关的历史史实;有表现英雄人物事迹的传记唐卡,把某个人物一生中重要活动事迹描绘出来;有流动说唱表演艺人走村串寨使用的讲述历史故事的“喇嘛玛尼”唐卡;有以格萨尔故事绘制的“仲唐”说唱唐卡;有以描绘自然科学知识为内容的“孜唐”,即天文历算唐卡;还有关于藏医药学方面的“曼唐”,即以人体结构、经络穴位、医疗器械、动植物药为表现内容的唐卡。唐卡表现的题材都符合“一切工程合律藏,一切壁画合经藏,开刀雕塑合密咒”的绘画要求,是以甚深了义佛法为皈命处,故而其审美意趣深深浸润着广博而精深的佛法智慧,形成了卓尔不群的艺术风骨。

图3:《佛传唐卡之九--湼槃》十世噶玛巴 却英多杰作

图4:《金刚持》--司徒 却杰迥乃作

图5:《那若巴》噶玛噶举派师祖 唐拉泽旺作玙

概而言之,四川藏族唐卡表现的题材主要有:造像唐卡、传记唐卡、历史故事唐卡、神话传说唐卡、教理教规唐卡、科技唐卡、建筑唐卡、民间风俗画唐卡、图符唐卡、经文唐卡、民间喇嘛玛尼唐卡、微型扎嘎画片等等。

四、四川藏区唐卡的表现形式

四川藏区唐卡艺术在长期的发展演变过程中,由于在社会上应用的广泛性、普及性,其表现形式也吸收和融合了周边地域和民族的优秀文化精华,从而形成了唐卡艺术在材质应用、表现手法、审美情趣、绘制工艺、品种特色等方面异彩纷呈的形式种类和风格特色。唐卡的表现形式不拘一格,从表现题材上划分,可分为宗教唐卡和非宗教唐卡;从形式上分,可分为独幅唐卡、组画唐卡和上百幅乃致上千幅的画传唐卡。根据唐卡形制、功能用途又可分为一般通用型彩绘德唐、蔓荼罗修法唐卡、曼唐(医药唐卡)、孜唐(天文历算唐卡)、仲唐(说唱唐卡)、扎尕画片、民间喇嘛玛尼彩绘唐卡,还有在每年盛大节日“晒佛节”用的长宽达百余米的巨幅唐卡八种,根据所用材料和创制手段的不同又可分为彩绘唐卡和工艺唐卡两个大类。

(一)技艺精深的彩绘唐卡

彩绘唐卡,藏语称“孜唐”。是用五彩的矿物、植物、宝石、土色或金属等颜料在皮、麻、布、绸、绢和纸等不同质地材料上绘制的唐卡。彩绘唐卡是藏传唐卡的主要形式,由于“孜唐”的表现技法丰富多彩,故而在“孜唐”的基础上还提炼出了多种色泽底布上线描勾勒的彩绘唐卡。即采用以金线描为主,略施彩色点缀的唐卡形式。主要有黑底唐卡、红底唐卡、蓝底唐卡、金底唐卡、银底唐卡等品种。其中尤以黑底唐卡以其厚重、深邃、古朴、神秘的视觉效果,张弛有序、力能透纸的线描功力,惜色如金的晕染手法更强化了藏传佛教神祗造像神形兼备、威猛雄强、神圣庄严、动人心魄的特征。其用笔细致洗练,即使用放大镜观看,于线条细密处,依然可见抑扬顿挫,起承转合的精湛笔法,是唐卡中的传世珍品,因而备受青睐。

(二)丰富多彩的工艺唐卡

四川藏区唐卡的表现形式丰富多彩,除布绘彩唐外,还发展出与地方民间手工技艺相结合的表现形式---工艺唐卡,即用绢、绸、缎、布、棉、毛、皮等材料,采用剪、贴、堆、绣、织、镶嵌等手工艺方法制作而成的唐卡,藏语称“国唐”。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工巧大师们在传统彩绘唐卡的基础上,随着材料、工艺手段的丰富多样,发展出了彩缎剪贴相拼唐卡,剪堆绣唐卡,刺绣唐卡,织锦唐卡,缂丝唐卡,珠宝串嵌唐卡,板印着色唐卡,泥、木、金属材质的立体浮雕唐卡等。这些返本开新的制作方法,丰富了传统唐卡的表现形式和审美内涵。

五、四川藏区唐卡的艺术特色与审美功能

四川藏区唐卡的艺术特色和社会功能水乳交融,呈现出鲜活的生命力,唐卡以形象的百科全书式的丰富内容和生动的艺术表现形式在藏区社会中发挥出了具有传承性的审美功能作用。四川藏区唐卡在发展中其绘画风格无论是汇印度早期犍陀罗、笈多式、波罗密教、中亚波斯细密画之源流,还是萃重传神写意的中原汉地艺术之甘露,其绘画技艺扎根雪域、涵泳佛法、兼采藏汉,独抒性灵、风骚独领、卓然于世。由于四川藏区唐卡圆融的利用多元文化要素,博采众家之长,而又归元于禅之自在境界,因而其远观可得其气势之恢弘,近观可品其形色之古朴,细观可见其功力之深厚,是唐卡艺术中不可多得的一幅幅传世珍品。

(一)四川藏区唐卡的艺术特色

四川藏区唐卡的地域风格特色鲜明、绘制技艺高超,结构严整,内默外化,造型生动,刻画精细,色彩艳丽,风格独特,绍古知今而有别于其它画种。其艺术风格特色总结如下:

1、中心突出,讲究对称

唐卡的主流是表现宗教神佛题材的,是佛教进行传播的重要手段和艺术形式,故此唐卡画面以神佛为中心,其造像常以肖像画的形式居于突出地位,四周点缀以较小人物相组合,背景或山水花草、或祥云彩虹,疏密巧布,大小相衬,动静结合,使主佛像更加鲜明突出。

2、以线造型,功力深厚

线描勾勒是唐卡的主要手段,线描在藏族古代绘画中已达到了很高的水准,因而人们把线描功夫看成画师水平高低和衡量作品价值的一个重要审美标准。绘人物大多采用铁线描、高古游丝描;绘景物则喜用富于变化表情的兰叶描勾勒,这种线描功力,尤其在绘制黑底唐卡和精细的坛城图唐卡中能见其功底。如现藏徳格更庆寺的黑底唐卡《莲花生大师八显》,大师居中,高大突出,弟子虔诚拥坐四周,全画用金汁勾勒,略施色彩,功力娴熟,技艺精美绝伦。

3、设色浓重,对比强烈

唐卡整体给人以色彩浓烈、富丽堂皇,神圣典雅之感。这得力于绘制唐卡使用的颜料主要是天然矿物、植物和金属颜料,这些颜料纯度高,质量稳定,不易败色,故藏传唐卡有历经千年色泽如初之说,藏族人由于生存在雪域极地,空气稀薄,透明度强,呈现的自然山川的色彩鲜明强烈,故视觉审美养成了对红、黄、蓝、绿、白等鲜亮色彩的偏爱,这些色彩在宗教上又有了特定的象征内涵;此外,唐卡非常善用真金的多种技法,使画面更具金辉银灿的效果。

4、装饰典雅,神圣华美

装饰是唐卡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造型手法,唐卡中所绘神灵人物、动物飞禽、山水林木、火焰飘带、佛塔宫殿的造型都超越于生活,提炼上升为典型的图案。如以火焰为例,不仅在造型上创造了多种多样的如音乐旋律般美妙的装饰纹样,在色彩上也付于了它多姿多彩的象征装饰意义。如黑底唐卡中的火焰着色法,仅在火苗顶端处稍加点辍,其火之神韵跃然画上,远胜于通体着红的真实敷色。

图6:格萨尔王,朗卡杰作

5、造型写实,描绘生动

唐卡对仙人凡夫的个性刻画,惟妙惟肖,入木三分,其人物造型,虽有《三经一疏》为规范标本,但画师们不满足于经典的桎梏,而以人间理想化的美来创作,如释迦牟尼佛的造型,以我佛慈悲为表相外,更多一层宽厚仁和,安详文静的可亲可敬之态。又如白度母唐卡,造型妩媚动人,裸露的上身,胸部丰满,腰肢纤细,上体左倾,头略右勾,双眸低垂,很像一位含羞的少女,自然也就不难理解佛造像经典所述,凡观音、度母之造型应选十六岁纯朴无邪之容貌身躯少女为造型模式的真谛了。

6、题材宽泛,内容丰富

基于唐卡表现形式的灵活性和实用性,唐卡所表现的题材内容涉猎面极广,囊括了自然万物,社会历史,民间世俗生活的方方面面,涵盖了数千年藏族古老文明史实于咫尺之内,后期唐卡打破了千图一面的程式化面孔,出现了大批非宗教性题材的唐卡,如人物传记、历史事件、天文历算、医药书法、吉祥图案等。值得称道的是天文历算和医药唐卡的出现,并没有被宗教视为离经叛道,反倒成为寺院时轮扎仓,医学扎仓最具实用价值意义的范本样式。

7、构图多变,内涵深厚

唐卡采用散点透视的手法,不受时空的限制,将同一主题而发生在不同时间、地点的事物组合在一起,形成连续性的故事情节。如甘孜东谷寺藏郎卡杰所作《释迦牟尼本生》组画唐卡,以佛陀为中心,周围画出佛陀一生的主要活动事迹,在各个情节性活动之间用彩云、绿树、建筑相隔,用“之”字形的走势展开情节。构图手法灵活。画面色彩艳丽,人物建筑多为暖色,背景用蓝绿色相衬,主题突出,场面宏大,人物刻画生动细腻,使画面典雅生动。

8、象征特色,愚意深刻

唐卡所表现的内容虽然都是佛教深邃奥秘的哲理,但在具体表现上却往往采用了最形象直观的象征寓意手法,如色彩中的黄、绿、红、白、蓝就分别象象征地、水、火、风、空。如常见的《朗久旺丹图》、《吉祥八宝图》、《六道轮回图》、《六长寿图》、《和睦四瑞图》等,图纹生动,形象直观,一目了然用高度提炼的图符造型样式达到教化众生的目的。

9、开眼开光,神圣庄严

唐卡绘制过程中的最后一道工序是脸部,画脸的过程称“开眼”,这一步骤的最后完成,那怕是寥寥数笔也要放在日出之时,在阳光沐浴之下焚香煨桑、祈祷诵经之后再举笔挥毫完成这一庄严仪轨。开好眉眼的唐卡,象征着所画佛像如升起的太阳,永远光辉,赐福人世。使所绘神祗的吉祥之光为供奉者带来幸福。一般而言,一幅新绘制的唐卡,施主都要请上师喇嘛举行开光加持仪式,即颂经祝福、注入灵气。有的唐卡还要在唐卡背面书写经咒符号、加持赞语、叩盖上师手印等。这幅唐卡才能成为具有神气、灵性和法力的可供奉的宗教圣物。

(二)四川藏区唐卡的文化审美功能

唐卡代表性传承人一般秉承寺院修行的宗旨,以精深的佛法为皈命处,以清净的禅修为入手点,在修行中作画,再以绘画成就修行,故而保持了佛门艺术特有的风骨和精湛入微的绘画造诣。而唐卡画师作为神佛造像的制作者、文化传播者、技艺传承者的“拉茹”,始终活跃在藏区主流社会,绘制唐卡在人们心目中是一门崇高的职业,画师因此得到社会的广泛尊敬,这是唐卡能够千余年来兴盛不衰的社会因素,唐卡画坛也因此而大师层出不穷,风格流派异彩纷呈,作品源源不断,这在许多寺院至今珍藏的成千上万件唐卡中还可以感受到昔日辉宏的文化风采和唐卡作为信仰文化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

唐卡艺术作为本教、佛教绘画艺术的主要形式,伴随着教派的成长,一开始就表现出了超凡的说教布道功能,教派借助形象直观的造型艺术诠释高深莫测的宗教哲理。同时,始终相依相伴佛教宗旨教义的佛教造型艺术也应运佛教的传播、发展、兴盛机遇而逐渐羽翼丰满,完满了自身的表现形式和艺术化表现手法。传统意义上的藏族画师主要是为寺院绘制壁画、唐卡,这些唐卡不仅仅起着对寺院庄严美观的作用,实际上有着更为宽泛和具体的传播功能作用,诸如纪念供养功能;学习观修功能;教育教化功能;文化传播功能;文化记载功能,文化保护功能,科技教育功能;审美观赏功能;多元社会功能;当代富民创收功能等等。唐卡在藏区社会上的应用是极为广泛的,上层社会大多珍藏有数量不等的传世唐卡,一般平民百姓出于信仰和对神佛的顶礼膜拜供养需求、某种纪念和人生宿愿,也要节衣缩食,请画师绘制唐卡供养家中,用以净化心灵,增强佛性,提升智慧慈悲之心,积累行善的资粮。在寺院每座殿堂里,唐卡更是必备的庄严之具,在四川藏区珍藏有成百上千件之数唐卡的寺院比比皆是,是寺院重要精神财富的标志和镇寺之宝。这些数量可观的唐卡,作为文化遗产,它为我们了解研究藏民族的历史、政治、宗教、文化、艺术以及自然科学等诸多领域,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实物资料,堪称百科全书式的图卷。

六、四川藏区唐卡的名作名师与名著

四川藏区唐卡艺术以本教和藏传佛教为依托,以各地方寺院为传承基地,以各教派高僧大德为核心支称力量,以僧人画师为主要骨干,以各地方民间画师为基本队伍,并形成了以教派主寺和民间地方画乡为中心的传承局面。四川藏区唐卡在长期的发展进程中,以其无比精湛绝妙的技艺、高度提炼的审美形式,丰富宽泛的题材内容,寓意深刻的哲理内涵和人文精神寄托,形成了唐卡艺术在材质应用、表现手法、审美情趣、绘制技艺等方面异彩纷呈的面貌特征和浓烈的民族风格特色。

四川藏区唐卡在发展中对南亚、中亚、东亚和西域风格的吸纳借鉴都能以一种主动的开放姿态,理智的相待而不失本体;对本土勉唐画派、钦则画派、热贡画派影响也都能扬长避短,取其精华,为我所用。对于源自四川藏区本土的民间美术、民俗文化乃至早期的原始美术富矿也绝不丢弃、不歧视,而能探研其源流,发掘其亮点,考究其创意,提纯其技艺,弘扬其精神。历经千余年的四川藏区唐卡呈现着人才济济,名师巨匠层出不穷,经典名作不断面世,妙笔丹青“洁静精微”的景象。

四川藏区代表性唐卡作品、杰出画师和理论著作主要有:

《罗汉图》7幅、《佛传唐卡》9幅,《十六罗汉》11幅等,十世噶玛巴·却英多杰作,德格八蚌寺藏;

《本生百品图》、《十二宏化图》、《大黑天宝帐怙主》等,许钦楚臣仁钦作,民间收藏;

《八十四大成就者》、《铁轮法王》37幅、《噶举金蔓》等,司徒·曲吉迥乃:德格八蚌寺藏;

《佛陀百功业如意宝树》、《极乐世界》、《千手观音》、《佛本生传》、《二圣六庄严》等,朗卡杰作,甘孜东谷寺藏;

《宝杖怙主》、《金刚镢》、《莲花生八显》等,吾乾翁嘎作,德格更庆寺藏;

《佛陀十二宏化图》9幅、《莲花生八种别号》等9幅唐卡、《宁玛八大法行》、《释迦牟尼神变祈愿图》15幅、《莲花生八变图》、《救离八难度母》、《狮面佛母》、《寿神三尊》《五十尊金刚萨唾像》、《萨迦派空行毋像》等大量木刻原创稿,智巴·普布泽仁作筹,德格印经院藏;

《萨迦鄂派七坛城》、《萨迦鄂派八尊大黑天金刚》、《大成就金刚众神》、《普明三十七佛》(木刻版画)等,增拉绛央作,德格印经院藏;

《确居巴等百位掘藏师画像》、《贡珠云丹嘉措集百位掘藏大师像》(木刻版画)等,嘉绒拉堪作,德格印经院藏;

《噶举历代高僧金蔓唐卡》41幅、《佛与十六尊者故事图》、《八变莲花生》(木刻版画)等,通拉泽翁作,德格八蚌寺藏;

《十六罗汉图》、《莲师八変与八十四大成就者》、《三世佛》阿坝觉囊画派新作,健阳乐住主持绘制,阿坝觉囊寺藏。

《千幅格萨尔唐卡》(1288幅),德格根秋扎西主持绘制;民间收藏。

《千幅莲花生唐卡》(1266幅)色达拉蒙任总画师主持绘制;民间收藏。

《格萨尔王》、《朱德会见格达活佛》(北京民族文化宫收藏)、《吉祥如意》(创新唐卡),仁真朗加、达瓦、尼玛泽仁、益西泽仁、益西桑丹、梅定开、陈秉玺、吕树民作;

《唐东杰布》、《飞骑弋射》(创新唐卡)等,康格桑益希、洛松向秋作,中国美术馆收藏。

《大威德金刚》(黑底唐卡)康格桑益希作,四川省博物院收藏。

一批德高望众,佛学画艺精深的名师还撰写了许多唐卡创作实践的経典著作,主要有:

八世喝玛巴·弥觉多吉所作著《金刚乘大手印圆满正法随需处及所需释义大日明镜》;

十世噶玛巴·却英多吉所著《释量论·日曜天·光音天》;

八世司徒班钦·确杰迥乃所著《本生如意藤》、《司徒文法大疏》;

十三世噶玛巴·堆督多吉所著《观察要旨手册》;十四世噶玛巴·塔曲多吉所著《比例学》;

贡珠·云丹嘉措大师所著《知识总汇之工巧明部》、《佛、佛像度量与实践》;

通拉泽翁大师所著《藏族绘画史》、《天体日月星辰运行图》、《十二天宫动物图形》;

康·格桑益希教授所著《藏族美术史》、《噶玛嘎孜画派唐卡艺术》、《康格桑益希文集(一)---藏族唐卡艺术》;

根秋敦子教授所著《藏族传统美术概论》;

土登彭措教授所著《西藏绘画艺术史》等。

四川藏区唐卡,既保留了殊胜的传统唐卡代表性画派传承体系,又兼容了传习地的本土特色文化形式,更照耀在藏传佛教智慧和谐信仰的人文光环之下,既表现为信仰的态度,又表现为信仰的目的。是止于至善的生命境界的一种呈现,堪称“古老而神奇的唐卡画派源于香巴拉的心灵艺术,佛教金刚密乘的修行法门,雪域唐卡画风的传统渊源,生命内在的清净与光明”。

结语

四川藏区社会长期处在宗教文化的影响之下,宗教人文思想一直统领着人们的精神世界,宗教信仰文化在人民的生活中占有突出的地位,因而唐卡的主要内容就是反映宗教文化这一主题的,由于藏区是一个全民信仰宗教的社会,准确的说是信仰由雪域先民自己一手培育、创造、提烁的与生活、生存、生命相依附的民族传统文化。因而历史的发展与宗教的传播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即使是描绘藏族历史或反映自然科学的唐卡,也都带有浓厚的宗教人文色彩。唐卡艺术以其多元的文化审美功能成为藏民族人人共享的形象化的百科全书和精神食粮。人们常说“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对唐卡而言应该是“越是世界的,才越是民族的”,藏族唐卡艺术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步履已成为世界级经典文化品牌进入广阔的国际化审美空间,走进了不同人群,不同种族,不同文化的世俗家中,成为全世界人民都喜闻乐见,共同享有的极富生命力的金子般的朝阳文化。它也是历代藏族人民用勤劳智慧和虔诚信仰精神,在世界屋脊之巅为人类文明所塑造的历史丰碑。今天,通过四川唐卡艺术这扇窗户,让人们去认识、了解、探索和展示这份充满着真善美人文精神的雪域高原文化的真正生命价值,已经成为我们保护和利用传统唐卡艺术的着眼点、出发点和落脚点。四川唐卡艺术也必将在当代新时期的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事业中与时俱进地迈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文章注释:

【1】十二厌胜寺——公元七世纪初,松赞干布为供奉赤尊公主迎请来藏地的释迦牟尼八岁不动金刚像、弥勒像、旃檀救度母像决定修建大昭寺。根据文成公主五行量算之学,于是赤尊公主在卧塘湖上建大昭寺,供奉释迦牟尼佛像以镇女魔心脏,松赞干布在红山顶筑王宫,以镇女魔心骨。后始建镇压女魔仰卧之肢体及诸肢关节之十二神庙。

【2】白拉姆——是藏传佛教最高护法神之一班丹拉姆的大女儿,是藏传佛教中主要的护法女神,也是大昭寺和拉萨城的保护神。

【3】巴协——别称《桑耶寺详志》,古代著名典籍,佛经翻译家,七觉士之一的巴萨囊著。书中详实记录了吐蕃王朝赤德祖赞和赤松德赞父子的光辉事迹。尤其对桑耶寺的修建过程及佛教的传播,唐蕃间的往来、印度和吐蕃的佛教关系等作了叙述。

【4】阿底峡——(982—1054年)印度佛学大师,1042年应阿里古格王之邀来西藏传播佛教,对佛教在藏地的复兴,佛教经典的翻译起过重大作用。并成为藏传佛教噶当派祖师。1054年卒于聂塘。

【5】卡切——(克什米尔)宗教艺术最早沿袭的是印度中部流派和旧西部流派,但发展到后来,卡切的艺术家哈苏那伽开创了一个新的艺术流派,这就是卡切艺术流派卡切玛。

【6】“勉塘”画派——藏区三大传统画派之一,形成于15世纪中叶,创始人为多巴·扎西杰波之弟子勉唐巴·勉拉顿珠,故名。画风尤长于表现静善像之神灵人物,主要流行于以拉萨为中心的前藏地区。

【7】“钦则钦莫”画派——藏区三大传统画派之一,于15世纪初由南喀扎西高徒钦则钦莫创立,故名。其特点是善画怒相神和坛城画,主要流行于后藏及山南地区。

【8】“噶玛嘎孜”画派——藏区三大传统画派之一,由康区南喀扎西活佛所创,形成于16世纪下半叶,17世纪以后走向繁荣,流行于藏东以昌都、德格、囊谦为中心的康巴地区。

【9】“勉萨画派”——产生于17世纪中叶,由四世班禅大师的贴身画师曲英嘉措在勉唐派的基础上吸收中原汉地、印度、西藏本土的优秀绘画技法,并添加了很多个人绘画元素创立的新画派,以重线条运用,色调鲜亮,变化丰富,题材广泛为特色。

【10】“热贡画派”——是对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县五屯地区民间佛教绘塑艺术的称谓,其名来于藏语对同仁一带地名的称呼,此地聚居着大批世代相传从事雕塑、绘画、工艺美术的民间艺人,故名。

【11】“觉囊派”——觉囊派创建人衮邦·吐吉尊追是藏传佛教萨迦派第五祖八思巴的弟子。该派于14世纪建立觉囊寺而独成一派,故名。他主张以“他空见”解释时轮。这被视为与正统的格鲁派的主张是对立的,因此受到排挤。

【1】《西藏绘画》,丹巴绕旦著,阿旺晋美译,中国藏学出版社,1996年。

【2】《彩绘工序明鉴》,杜玛格西·丹增彭措著,中国藏学出版社,997年。

【3】《西藏宗教艺术》,扎雅·诺丹西绕著,谢继胜译,西藏人民出版社,1989年。

【4】《藏族美术史》,康·格桑益希著,四川民族出版社,2005年。

【5】《噶玛嘎孜画派唐卡艺术》,康·格桑益希著,四川美术出版社,2012年。

猜你喜欢
唐卡藏区
故宫藏弘历佛装像唐卡研究
清代宫廷唐卡研究综述
也谈唐卡色彩理论特点
浅谈唐卡文物的保护修复——以馆藏清代活佛像唐卡为例
清人绘六世班禅唐卡
多康藏区藏族源流考释
五彩巴塘 扮靓藏区人民新生活
打造人民调解升级版 维护藏区和谐稳定
爱在黄河第一湾:“上海女婿”的藏区传奇
藏区包虫病防治缺长效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