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igBee同频攻击检测抑制模型研究

2015-12-13 11:47周伟伟
电子与信息学报 2015年9期
关键词:频域幅值频谱

郁 滨 周伟伟

1 引言

ZigBee无线信道的开放性使得攻击者可以释放大量同频干扰信号对 ZigBee网络攻击破坏。MAC层网络帧传输采用传统的载波监听多路访问/冲突避免(CSMA/CA)[13]-和直接序列扩频(DSSS)机制[4],两者分别可以解决多节点的信道复用和宽频带传输问题。但是,CSMA/CA信道虚假检测和DSSS无法检测抑制同频攻击等缺陷使得节点数据阻塞或出现信号失真。目前,针对同频攻击的抑制技术主要分为时域同频攻击抑制和变换域同频攻击抑制。

时域同频抑制技术主要有3种[58]-:第1种是对网络中数据的流量控制,如针对 WLAN网利用AP站点同频宽带高增益信号对 ZigBee的干扰问题,Hong等人[5]提出了一种基于集中流量控制理论的ZigBee抗同频干扰算法,该算法通过在两者之间建立共享服务器控制数据收发的流量,最大限度地避免数据冲突和干扰,保证在低误码率条件下数据吞吐量达到最优,但由于集中流量控制是在已知干扰可控情况下对网络实施的强制管控,该方法并不适用于存在恶意攻击的未知网络环境。第2种是对接收信号当前样本值进行线性预测,然后从实际采样的样本值中减去预测样本值[6,7],该方案在扩频信号功率远远小于同频攻击信号功率时有效,但当扩频信号功率大于同频攻击信号时,其非高斯性会使自适应滤波器的稳定性和收敛速度明显下降。第 3种是在扩频信号功率和同频攻击信号功率相当时,从采样观测数据中消除对扩频信号分量的估计,同时对当前样本值进行预测[8],但该方法并不适用于扩频信号功率远远小于同频信号功率的情况。

变换域同频抑制主要包括基于子带变换和滤波器组的抑制技术[9]。变换域可以将时域滤波中的卷积转化为频域的积分相乘,解决时域无法实现的理想带通和带阻滤波等问题[10]。文献[11]提出了变换域中的抗同频攻击基本理论架构,为抗同频攻击机制的研究奠定了基础,但并未给出如何在硬件和协议栈中实现抗同频攻击的具体方案。依据该抗同频攻击架构,在变换域中引入加窗离散傅里叶变换(DFT)可以减小信号变换后的频谱泄漏,但会使期望信号产生一定的失真[12]。针对期望信号的失真问题,利用延迟并行重叠加窗机制可以减小加窗对信噪比削弱的影响,但计算量成倍增加,影响系统的效能[13,14]。基于以上变换域信号处理机制,文献[15]提出了ZigBee马尔可夫链数值模型,定量分析了同频攻击对ZigBee通信的影响和频域的变化规律,指出同频攻击与ZigBee信号在带宽、变换域频幅特性等方面的差异性,但并未解决同频攻击的检测问题。

上述同频抑制技术均建立在同频攻击存在的基础上,缺乏根据网络受干扰程度自适应调整抗同频攻击的策略,增加了ZigBee通信的系统开销并影响网络通信性能。

本文结合CSMA/CA, DSSS扩频机制及同频攻击与ZigBee信号叠加后在频幅上的变化规律,提出一种基于幅值特性的同频攻击检测模型并设计了实现方案。最后,实验对比了在不同网络环境下本文方案与其他同频抑制方案的抗同频攻击性能。

2 MAC层抗干扰机制分析与改进

在MAC层,DSSS扩频机制中数据接收的误码率受载波信号功率谱密度、干扰和噪声信号功率谱密度的影响。ZigBee接收端的误码率与扩频比L及扩频功率SP成正相关,调节L和SP可以增强系统的抗同频攻击能力。与此同时,同频攻击信号使频带重叠并导致 CSMA/CA机制中数据冲突的概率增加,如何改进CSMA/CA和信道切换机制成为抑制同频攻击的关键。

2.1 信道切换机制研究

由于 ZigBee未考虑同频攻击对数据传输的影响,网络中采用固定信道通信,当信道受到强窄带同频攻击时会产生严重干扰。改进后的信道切换机制完成由同频攻击干扰转换为邻频攻击干扰,其原理如图1所示。

图1 ZigBee信道切换机制

信道切换机制无法抑制全频带的同频攻击,需要协议栈调用其他抑制措施。当MAC层侦测到图1所示的非全频带同频攻击时,调用信道切换机制在信道11与信道26之间跳变,跳变信道的中心频率为 HZB= 2 405 + 5 (D1mod16), HZB∈( 2405,2480) ,其中 D1为硬件平台生成的随机数因子。切换后的信道频带与攻击信号1~3重叠时,重新调用上述跳变机制直到切换至如图虚线A, C所示的频段,由于空闲频带B并未完全覆盖信道20, 21,信道切换机制将不会切换至B频段。

跳变节点信道切换成功后,等待与协调器建立连接,信道同步流程如图2所示。

图2 信道同步流程

当跳变节点切换至信道1CH时,节点向协调器发送寻呼帧。协调器定时查询是否收到跳变节点的寻呼帧,若收到寻呼帧则向跳变节点返回应答帧,同时向全网发送同步信标帧。若未收到寻呼帧,则在信道11与信道26之间遍历,当收到寻呼帧时,将携带当前信道0CH跳变信息的信标帧向全网广播。其他节点通过遍历信道同步信标帧,完成信道切换。经过固定周期0T对网络状态重新检测,若受到同频攻击,则执行信道跳变;若未受到同频攻击,则保持当前信道。

2.2 CSMA/CA抗干扰性改进

ZigBee节点执行空闲信道扫描(CCA)时,由于同频攻击干扰和网络其他节点的虚假检测,各网络节点同时向信道发送数据,导致节点间数据阻塞。设计可变退避周期并依据不同概率接入信道,信道检测和数据发送流程如图3所示。

BE为初始化退避指数,NB为退避次数,CW为发送窗,0L为信道能量指示表征的信道质量。虚线框中为接入机制的改进措施,改进后的 CSMA/CA重新设置退避周期T并加入信道CCA检测概率pAC,退避周期T为

图3 CSMA/CA改进算法的帧发送流程

如式(1)所示,将T与退避指数BE、上一次的退避次数 N Bi-1和信道质量 L0关联,则退避周期相同的概率为 pT= pBE⋅pNBi-1。BE和 N Bi-1两者都相同时才会导致发送的退避周期相同,节点可通过上一次的退避次数来自适应地调整本次的退避时间。L0反映了信道当前发送数据的成功率和受干扰程度,将 L0与T绑定可以提高数据发送的效率。

当信道两次 CCA检测通过时会立即进入帧发送模式。如果两个节点在退避周期相同时仍会出现同时占用信道的情况,导致数据阻塞。因此,在两次成功执行CCA检测后信道均空闲时,以概率函数pAC= H ( A d ⊕D) (0 < pAC< 1 )接入信道,其中H(⋅)为单向杂凑函数,Ad为ZigBee 64 bit硬件地址,D为CC2530的随机数生成器生成的随机数。在接入信道前的时隙中增加信道接入概率可以大大减少同时检测到信道空闲所引起的数据帧干扰和冲突。

针对外部攻击干扰,本文设计自适应退避算法的CSMA/CA网络同步机制如图4所示。

图4 自适应退避算法的CSMA/CA网络同步机制

由于ZigBee通信采用消息应答机制,当节点未收到响应帧时,则发送数据帧阻塞。以周期 T1统计发送数据帧不可达的概率 pF(T1) ,并与信道中实时信道的能量检测状态RSSI相结合,得出信道在网外同频攻击下的受干扰程度 pI(T1)。当CCA检测确定信道空闲时,为保证帧接入概率 pA依据网络受干扰程度进行自适应调整,设置 pA=pI⋅(1- pAC)。

ZigBee各网络节点同步由协调器向全网广播的信标帧, CSMA/CA依据该信道接入概率实时调整,同时配合反映退避指数和退避次数的退避周期T,减小网内和网外同频攻击导致数据帧阻塞的概率。

3 同频攻击检测模型

同频攻击信号与 ZigBee信号在频域的叠加破坏了原有信号幅值的高斯分布规律,使叠加后的信号频谱超出了原有信号的最大幅值。通过分析DSSS扩频机制中的时频域信号处理流程,同时利用DSSS的扩频特性和变换域定量分析计算实现对该幅值的求解。基于此,结合ZigBee信号处理特点设计同频攻击检测流程。

3.1 信号处理与分析

利用ZigBee中DSSS扩频信号各频域子带的线性无关性以及幅值满足高斯分布规律特性,将同频攻击的检测问题转化为对攻击干扰信号所引入的频域幅值变化的检测和判定,信号处理与分析流程如图5所示。

v( t)为噪声信号,x( t) 为载波信号,i( t) 为攻击信号,fs( k)为采样信号,THD为同频攻击检测门限值。初始信号f( t)经A/D转换后采样生成信号序列fs( k)。如图5(b),截断后的信号序列包含N个采样点,对该序列周期扩展。经过归一化中心频率分别为 f =2π n/ N ( n = 0,1,… , N -1) 的线性滤波器组处理后,其子带的离散频谱取样值F( n)为信号频谱和攻击干扰的线性叠加。由于同频攻击对频域幅值特性的影响,可以通过信号的频域分析和计算,实现对THD的求解。

3.2 模型变换域门限值求解

设输入信号为第n个截断信号序列,由于每个截断信号序列包含N个采样点,则该输入信号为

令x = e-2πj/N,S (n) 是第 P个子带的输出信

P号,则 N - 1个子带的DFT输出为

图5 信号处理与分析流程图

由式(3)可得,第P个子带的输出信号为

SP(n)的方差为

其中a,b为任意两次信号采样, RSP1(n)SP2(n)为 SP(n)的自相关函数。由ZigBee调制通信中各子带采样的不相关性可得任意两次采样的相关函数:

其中δ(⋅)为单位冲激函数,PS为扩频功率,将式(7)代入式(6),得

不同扩频子带P和Q的相关函数为

当pq≠时,由冲激函数的性质,式(9)为零,即不同扩频子带完全不相关。

假设同频攻击对 ZigBee射频硬件部分影响较小,则噪声干扰分量为

由噪声干扰服从标准高斯分布,且高斯噪声的方差为 σV2,可得噪声干扰分量的均值和方差为

其中 RVP1(n)⋅VP2(n)为VP(n)的自相关函数。

由于通信信号和噪声信号均服从标准高斯分布,因此在不受同频攻击干扰时,输入信号的幅值fs( n ) =(n ) + VP(n)|服从参数为 δ2的瑞利分布,而通信信号和噪声信号完全不相关,故 δ2=δ2{(n)}+δ2{ VP(n ) }= PS+。将瑞利分布幅值变换后,即fs( n )2= | SP'(n ) + VP(n)|2,则fs( n )2服从参数 θ = 1 /2δ2= 1 /2(PS+ σV2) 的指数分布。指数分布中存在概率密度接近于零的临界点,可以利用该临界点作为检测同频攻击的门限值。本方案中设检测同频攻击的门限值为THD,则由指数分布的概率分布求解:

为便于计算,令THD=λ/ θ,则不同频谱幅值的概率分布如表1所示。

由概率表可知,在无同频干扰的情况下,仅受高斯噪声干扰的影响,频域内信号的幅度低于门限值THD=6/θ(即λ=6)的概率为0.99753,即频谱在不受同频攻击下幅值不超过6/θ。当 MAC层检测到幅值超出6/θ时,网络遭受同频攻击。由以上分析,可将 MAC层消息接收的同频攻击检测门限值设置为 T HD = 3 /(PS+ σV2) 。

4 同频攻击检测抑制方案

依据本文提出的同频攻击检测模型,结合第 2节中的同频攻击抑制措施,设计ZigBee同频攻击检测抑制方案如图6所示。

H为是否受到同频攻击的参数,1CH为节点重新选择的信道。无线信号首先由接收端 MAC层解扩并完成波形解调,计算最大幅值THD'是否大于同频攻击检测门限值THD。若小于THD,则调用传统的 CSMA/CA退避机制;若大于THD,则由高频滤波器对高频幅波形裁切,将处理后的数据信号交付协议栈上层。由于滤波器不能完全滤除同频攻击干扰在解调时所形成的杂波,当节点检测到有同频攻击存在时发送端需要增大系统扩频比L扩展频谱所占的带宽,同时增强扩频信号的发射功率SP以减小对有用信号的干扰。利用信道切换机制减小与同频攻击的频带重叠区域,自适应算法的 CSMA/CA同步机制在全网中以固定周期同步更新可以及时地评估信道受同频攻击干扰的程度,自适应地调整帧接入机制。(L, P , p ,H , CH)T以信标帧的形式向SA全网广播完成网络节点参数更新和信道切换。

图6 同频攻击检测抑制方案

5 实验与结果分析

为验证本文提出方案的性能,在ZigBee硬件平台和Z-Stack固件中实现了同频攻击检测抑制方案,同时利用频谱分析仪和CC2531 USB dongle对本文方案和其他方案进行测试分析。

实验1 不同方案的同频攻击抑制性能测试

通过频谱分析仪对采用不同方案的数据信号进行测试,如图7所示。

图 7(a)中在同频攻击条件下,采用正常扩频机制时,频域内信号完全被同频攻击干扰破坏。图7(b),图 7(c)与图 7(a)相比,对同频攻击信号抑制作用较明显,但缺乏对频带边缘的干扰抑制。图7(d)可有效辨别信号并抑制同频攻击干扰,在边缘部分的波形恢复效果优于图7(b),图7(c)。因此,相对于其他同频抑制方案,本文方案在频带边缘波形恢复上有优势。

实验2 自适应算法的CSMA/CA机制测试

在不同信道质量条件下由package sniffer对数据包解析和统计。在不同信噪比(SNR)和退避算法条件下的曲线特性如图8所示。

在同频攻击条件下,原ZigBee方案在信噪比较小时误码率较大,而当信噪比增大时,误码率变化曲线较平缓,仍保持在较大的范围内,严重影响ZigBee节点的正常通信;采用本文不考虑信道受干扰程度的改进方案在一定程度上减小了误码率,当信噪比高于-35 dB时有明显的优势;本文优化后的方案误码率最低,但当信噪比高于-10 dB时优化效果减弱。上述关系曲线表明,本文方案在原有协议基础上提高了网络的抗同频攻击性能。

表1 不同频谱幅值的概率分布

图7 扩频功率特性频谱实验结果

图8 信噪比与误码率特征曲线

6 结束语

本文在深入研究DSSS扩频和CSMA/CA机制的基础上,建立了基于频谱门限值的同频攻击检测模型,给出了门限值的计算公式,提出了一种ZigBee同频攻击检测抑制方案。相对于其他ZigBee干扰抑制方案,本文方案在网络遭受同频攻击时能及时检测并采取自适应手段抑制攻击信号对帧传输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模型和方案能有效检测抑制同频攻击。

[1] Wu Shan-shan, Mao Wen-guang, and Wang Xu-dong.Performance study on a CSMA/CA-based MAC protocol for multi-user MIMO wireless LANs[J]. IEEE Transactions on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2014, 13(6): 3153-3166.

[2] Tang Chong, Song Li-xing, and Balasubramani J.Comparative investigationon CSMA/CA-based opportunistic random access for internet of things[J]. IEEE Internet of Things Journal, 2014, 1(2): 171-179.

[3] Shrestha B, Hossain E, and Choi Kae-won. Distributed and centralized hybrid CSMA/CA-TDMA schemes for singlehop wireless networks[J]. IEEE Transactions on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2014, 13(7): 4050-4065.

[4] Spuhler M, GiustinianoD, and Lenders V. Detection of reactive jamming in DSSS based wireless communications[J]. IEEE Transactions on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2014,13(3): 1593-1603.

[5] Hong Kun-ho, Lee Su-kyoung, and Lee Kyoung-woo.Performance improvement in ZigBee-based home networks with coexisting WLANs[J]. Pervasive and Mobile Computing,2014, 3(2): 1174-1192.

[6] Yang Wei-jun, Zhang Chao-jie, and Jin Xiao-jun. Adaptive median threshold algorithm used in FDIS of DSSS receivers[J]. Journal of Systems Engineering and Electronics, 2013,24(1): 11-18.

[7] Poor H V. Active interference suppression in CDMA overlay system[J]. IEEE Journal on Selected Areas in Communications, 2001, 19(1): 4-20.

[8] Milstein L B. Interference suppression to aid acquisition in dirence-sequence-spread-spectrum communications[J]. IEEE Transactions on Communications, 1988, 36(11): 1200-1207.

[9] 李冲泥, 胡光锐. 利用基于滤波器组的重叠变换抑制扩频通信系统中的时变干扰[J]. 通信学报, 2001, 22(4): 26-29.Li Chong-ni and Hu Guang-rui. Non-stationary interference excision in spread spectrum systems using the filter-bank based lapped transform[J]. Journal on Communications, 2001,22(4): 26-29.

[10] 李冲泥, 陈豪, 胡光锐. 扩频通信中的自适应干扰抵消技术[J].空间电子技术, 1998(3): 47-51.Li Chong-ni, Chen Hao, and Hu Guang-rui. The adaptive interference-cancellation technology in spread spectrum communication[J]. Space Electronic Technology, 1998(3):47-51.

[11] Jones W W and Jones K R. Narrow band interference suppression using filter-bank analysis/synthesis techniques[C]. IEEE Military Communication Conference, San Diego,1992: 898-902.

[12] 陈茉莉, 李舜酩, 饶新阳. 基于时域特征识别微频差信号[J].仪器仪表学报, 2012, 33(6): 1234-1239.Chen Mo-li, Li Shun-ming, and Rao Xin-yang. Micro frequency difference signal identification based on time domain characteristics[J]. Chinese Journal of Scientific Instrument, 2012, 33(6): 1234-1239.

[13] 曾祥华, 李峥嵘, 王飞雪. 扩频系统频域窄带干扰抑制算法加窗损耗研究[J]. 电子与信息学报, 2004, 26(8): 1276-1281.Zeng Xiang-hua, Li Zheng-rong, and Wang Fei-xue. Study on windowing degradation of frequency-domain narrowband interference suppression algorithms in spread spectrum system[J]. Journal of Electronics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2004, 26(8): 1276-1281.

[14] Capozza P T, Holland B J, and Hopkinson T M. A single-chip narrow-band frequency-domain excisor for a 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GPS) Receiver[J]. IEEE Journal of Solid-State Circuits, 2000, 35(3): 401-411.

[15] Masry E. Closed-form analytical results for the rejection of narrow-band interference in PN spread-spectrum systems Part I: linear prediction filters[J]. IEEE Transactions on Communications, 1984, 32(8): 885-896.

猜你喜欢
频域幅值频谱
大型起重船在规则波中的频域响应分析
一种用于深空探测的Chirp变换频谱分析仪设计与实现
AFM轻敲模式下扫描参数对成像质量影响的研究
《液压与气动》常用单位的规范
一种基于稀疏度估计的自适应压缩频谱感知算法
频域稀疏毫米波人体安检成像处理和快速成像稀疏阵列设计
网络控制系统有限频域故障检测和容错控制
基于S变换的交流电网幅值检测系统计算机仿真研究
正序电压幅值检测及谐波抑制的改进
基于改进Radon-Wigner变换的目标和拖曳式诱饵频域分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