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种黑木耳菌丝体的高温耐受性研究

2015-12-14 07:21刘佳宁张介驰韩增华马庆芳张丕奇
黑龙江科学 2015年17期
关键词:菌丝体耐受性黑木耳

刘佳宁,张介驰,韩增华,马庆芳,张丕奇

(黑龙江省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哈尔滨150010)

十种黑木耳菌丝体的高温耐受性研究

刘佳宁,张介驰,韩增华,马庆芳,张丕奇

(黑龙江省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哈尔滨150010)

本试验通过设定不同培养温度和时间,研究10种黑木耳菌丝体的抗高温能力。发现10个品种均可以在60℃培养2h的条件下存活。通过热激试验发现黑威11和黑威15号的高温耐受性好于其他8个品种。

黑木耳菌丝体;热激;菌丝体恢复生长

木耳(Auricularia auricular)别名黑木耳、光木耳,真菌学分类属担子菌纲、木耳目、木耳科[1]。其担子果胶质,圆盘形或耳形,新鲜时软,干后收缩。色泽黑褐,质地柔软,味道鲜美,营养丰富,是我国老百姓较为喜欢食用的美味。我国为全球黑木耳栽培和消费的第一大国,栽培量占全球份额的95%以上,从事黑木耳栽培的农业人口近百万,每年通过黑木耳的产销带来数亿元的经济利益。

随着对黑木耳价值认识和研究的日益深入,人们对其品质要求也大幅增加。但是由于黑木耳是一种中温型的食用菌,菌丝体在5℃~35℃都可生长,一般以22℃~28℃为适宜[2]。但是,近年来在东北黑龙江省和吉林省的主产区由于气候环境变化,在栽培期经常出现35℃以上的极端天气,对黑木耳品质造成一定的影响,同时也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因此,迫切需要了解和掌握黑木耳的抗高温特性,为尽快培育出高温型黑木耳品种奠定良好的基础。本文以黑木耳菌丝体的高温耐受性为切入点,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力求为高温黑木耳菌种培育提供有力数据支撑。

1 材料与方法

1.1供试菌株

试验使用10个不同品种,其中黑威29、黑威981、黑威8808、黑威11和新科为国家认定品种;黑威10和黑威15为黑龙江省认定品种;黑威916、黑威9809和黑威单片为市场上销量较大的品种,以上均由黑龙江省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提供。(下文图片中1-10号所对应的品种顺序为1号黑威10、2号黑威11、三号黑威15、四号黑威29、五号黑威916、六号黑威981、七号黑威8808、八号黑威9809、九号黑威单片和十号新科)。

1.2培养基配方

用cPDA培养基制成平板和斜面,cPDA培养基配方(土豆200 g取汁,葡萄糖20 g,琼脂20 g,水1 000 mL)。

1.2实验方法

1.2.1菌丝体高温耐受性临界条件筛选法

对10个初发菌株进行高温耐受性试验。将以上各品种接入cPDA培养基中,置于25℃条件下培养96h,再将已经萌发的菌丝体置于40℃(以5℃为一个梯度单位)以上培养条件下,培养1~8h,观测其能否持续(或恢复)生长的情况,将以上10个品种能够全部存活的最高温度和最高温度培养时所对应的时间条件定位高温耐受性临界条件平均值,并围绕该平均值评价不同品种的高温耐受性。

1.2.2超临界条件热激测试法

在测得临界条件平均值以后,用临界条件的温度进行热激实验,观察记录不同时间梯度处理组的恢复生长情况。若临界条件热激后不能有效区分10个品种的高温耐受性,则使用高于临界条件平均值一个梯度的条件再次进行热激,不能试验,直到能够有效区分10个品种的高温耐受性为止[3]。

1.2.3观察记录内容

在高温条件下菌丝的宏观形态的变化,是否可以持续生长,是否可以恢复生长,各种临界温度,及在临界温度下热激后菌丝体形态变化,等等。

2 结果与分析

2.1确定十种黑木耳菌丝体高温耐受性平均极限条件

十个不同品种黑木耳菌丝体在温度为35℃~50℃,时间为1~8h的培养条件下,菌丝体均能继续生长,菌丝密度较大,生长连续性较好,只有轻微的由温度变化引起的痕迹,均未出现菌种死亡现象。

在温度为55℃,时间为1~6h条件下各品种均能持续生长菌丝生长速度相对变慢(图1-2),能看到较为明显的由温度变化引起的痕迹,均未出现菌种死亡现象。在此温度下随着时间延长到7~8h发现5号菌种出现死亡现象(图1-3和1-4),且从温箱取出后置于25℃环境中96h,未见菌丝恢复生长。其他9个品种菌种均能继续生长,能够清晰地看到温度变化后菌落表面形成的痕迹。在55℃,时间为7~8h条件下虽然有一个品种出现死亡的现象,但是该条件不能有效区分全部10个品种的高温耐受性,因此未将该条件设置为10个菌种的高温耐受性平均极限条件。

在温度为60℃,时间为1~2h的培养后,所有品种均出现菌落萎缩现象,表面变浅灰色,从温箱取出后置于25℃培养96h,各品种均能恢复生长,菌丝长势较旺,颜色恢复洁白,菌落表面温度变化引起的痕迹清晰可见(图1-5)。在温度为60℃,时间为3h的培养后(图1-6),7-10号四个品种出现死亡现象,且从温箱取出后置于25℃培养96h,菌丝均不能恢复生长。这证明温度为60℃,时间为3h达到4种黑木耳的致死条件,已经超过了4种黑木耳菌丝体的高温耐受性极限。基于以上时间结果我们将10种黑木耳菌丝体高温耐受性平均极限条件定为:60℃条件下培养2h。

图1 黑木耳菌丝体在55℃~60℃条件下生长情况Fig.1Auricularia auriculamycelium growth conditions at 55-60℃

2.2临界温度热激后恢复生长性状的研究

在确定了黑木耳菌丝体高温耐受性平均极限条件以后,我们将此极限条件定为10种黑木耳高温耐受性的热激条件,并以该条件为基础继续延长培养时间和培养温度,进一步了解不同品种间的高温耐受性极限及其差别。

在温度为60℃,时间为4h的培养后(图2-1),1号和1-10号八个品种出现死亡现象,且从温箱取出后置于25℃培养96h不能恢复生长。只有2号和3号品种能够在置于25℃培养96h之内恢复生长,2号菌丝体生长速度较快,3号菌丝体生长速度较慢。在温度为60℃,时间为5h的培养后,10个品种全部死亡,均不能恢复生长。

在温度为65℃,时间为2h的培养后(图2-2),除2号和3号品种以外其他8个品种死亡,2号和3号再置于25℃培养96h之内恢复生长缓慢,96~144h生长较快,培养144h后2号品种长满试管。3号品种菌丝恢复生长后的生长速度较慢,在恢复培养192h后长满试管。

通过热激试验发现2号和3号品种的高温耐受能力明显高于其他8个品种。在温度为60℃条件下,4h还可以恢复生长,5h后死亡(图2-3和2-4)。3号品种恢复生长能力和菌丝恢复生长后的生长速度均不及2号。

图2 热激后黑木耳菌丝体生长情况Fig.2Auricularia auriculamycelium growth conditions after heat shock

3 讨论

在培养条件达到70℃,1h时,试验所用cPDA培养基顶端出现干枯现象,底端出现融化现象,对菌丝体后期恢复生长产生较大影响,因此未采用该条件所得数据。

通过实验发现黑木耳的高温耐受力较强,10个品种均能在60℃条件下存活2h,这已经远远高于香菇、平菇和草菇等常见食用菌的高温耐受性。但是,目前对黑木耳的抗高温机理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1]王进,陈文强.紫外诱变选育秦巴山区黑木耳耐高温菌株的研究[J].陕西理工学院学报,2014,10(30):5.

[2]高娃,韩增华.木耳不同培养温度出耳期耐高温比较[J].中国食用菌,2014,33(6):26-28.

[3]张宝粉,赵妍.高温香菇的选育[G]//南宁:国家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论文汇编,2013:17-19.

Study on High-temperature Tolerance of 10 Species of Mycelium of Auricularia auricular

LIUJia-ning,ZHANGJie-chi,HANZeng-hua,MAQing-fang,ZHANGPi-qi
(Institute ofMicrobiology,HeilongjiangAcademyofSciences,Harbin 150010,China)

This experiment studied the capability against high-temperature of 10 species of black fungus mycelium by setting different culture temperature and time.It was found that all the 10 varieties could survive when cultured for 2 hours at 60℃.The heat shock test found that the high-temperature tolerance ofHeiwei 11 and Heiwei 15 were better than other eight species.

Auricularia auriculamycelium;Heat shock;Myceliumgrowth recovery

TQ464.8

A

1674-8646(2015)09-0016-02

2015-06-25

猜你喜欢
菌丝体耐受性黑木耳
4个地被菊新品系对湿热胁迫的耐受性研究
德江黑木耳
葡萄糖酸钠发酵废弃菌丝体提取壳聚糖的研究
巴氏醋杆菌核酸修复酶UvrA对大肠杆菌耐受性的影响
新型环保吸声材料——菌丝体胶合秸秆
冬虫夏草发酵液和菌丝体中主要核苷类成分分析
西藏林芝地区黑木耳袋料栽培技术的探索
miR-29b通过靶向PI3K/Akt信号通路降低胃癌细胞对顺铂的耐受性
阿米替林治疗脑卒中后中枢痛的疗效和耐受性分析
拟黄薄孔菌菌丝体的固体培养条件及CAT和SOD活力动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