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的文字值得背三遍

2015-12-15 07:24叶倾城
小品文选刊 2015年12期
关键词:叶倾城楼兰高楼

□叶倾城

最美的文字值得背三遍

□叶倾城

我玩《2048》入了迷,玩到4096之后,无论如何攻不下8192。我死活停不了手,挥着拳头呐喊:不破楼兰誓不还!

这一段时间陪孩子学古诗,许多诗才有机会一字一句重读,我愕然发现:《从军行》原来我这么多年都背错了,是“不破楼兰终不还”。细细一想,当然是王昌龄的好。“誓”不过信誓旦旦,说说而已,不见得实现;“终”却是尘埃落尽,终老于此的既成事实。盖棺才能说终生啊。

一位作家写过“誓”的故事:一支日军侵华期间,曾在一堵墙下杀死七个人。一支队伍经过此处,听闻此事后,用刺刀在墙上刻下一行大字:“我必杀死七个鬼子。”没多久,另一支队伍来了,刮去原来的字,另外刻上:“我必杀死七十个鬼子。”转眼翻了十倍。此墙成了名胜古迹,每有队伍过境,便刮掉旧字,另写自誓,墙上的数字从七十到七百到七千——到末了,土墙已削成薄片,再刻一字,墙必立刻跌碎。他们实现了自己的誓言吗?天方夜谭。

另一首诗,我也是近日才弄明白。杜甫的《登临》: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孩子懵然不解:“为什么花近高楼他要伤心?花应该开在哪里?”

我一向背得熟极而流,从未想过“为什么”的问题,此刻认真一想,眼前顿时浮现出画面:高楼百丈,繁花近在咫尺,是触手可及的盛春,他却五心翻腾,念念不下的是万方多难。难又如何?无计可施,只能转身上高楼,望尽天涯望不断愁肠。这是因情设景的倒叙,是花也溅泪的因果,是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豪情壮志,却也是百无一用是书生的束手无策。我突然间懂了:这并不是为了压韵的倒置,而是确实情至此处、景在眼前。但是——给三年级孩子讲这个,是不是太早了些?

二年级下学期,老师开始要求孩子们背古诗,在班上搞了轰轰烈烈的“古诗词大PK”,作为家长,我当然积极响应,虽然我对背诗这件事,多少有些模棱两可。

我小时候没背过诗,十岁上下才第一次读到蘅塘退士编的《唐诗三百首》:繁体、竖排、线装、字号时大时小(要过好多年,我才知道中间的双排小字是夹注)。我半蒙半猜、浑浑噩噩地读,小学还没毕业,那本书就彻底散了架,用打孔机钉起来继续读。背诵,反而是我长大后,能约略懂些诗之后的事。

而我一位朋友,能一口气背完《千字文》,面不改色,一个哽儿也不打。问他意思,一字不知——他九岁出国,汉语能力只剩了听说。只是童年的记忆最深刻,自三岁起,祖父揽他在膝上,一字一句教他的情景,一辈子都忘不掉。这滚爪烂熟,是对祖父刻在骨子里的念想。

那么,让孩子背诵自己不能理解的东西,究竟有没有意义?连“天门中断楚江开”这样的场面,孩子都只能死背,现在难有这样的江景,“阴精此沦惑”简直跟纯音节差不多。

此刻我想:也许,是有意义的。全然不懂,一知半解,有耳无心,支离破碎,甚至错七漏三……都没关系,就像碧波没过堤岸,再缓缓退去,你以为“无痕”吗?不,浸下了或轻或重的湿迹,有青苔隐隐生长。诗总会在稚子心中,留下一个模糊的版图,似有还无,仿佛随时可以被抹去。

然后,也许你会像我,渐渐建立自己的口味,挑出几本薄薄诗集,反复吟咏,有意无意地背了下来,最后,有些小时候读过的书、听过的话,伴随你一起长大,成为你触景生情时的脱口而出,你回忆往事时最恰如其分的精练表达,渐渐与你融合,成为专属于你的招牌表情。

你懂了,在三十年甚至四十年后。

最近的流行语:重要的话要说三遍。最美的文字也一定值得背三遍,让孩子们在记忆力最强的幼年领受第一遍吧,给他们的人生打一个模糊的底稿,一抹晕染开来的底色,也许他们的日子能像洒金花笺,微微闪着光。

至于第二遍第三遍几时开始?坦白说,有些诗篇,我自己的第三遍还没来。

选自《滨海时报》

猜你喜欢
叶倾城楼兰高楼
高楼搬家
台上敌,台下友
楼兰一直在沉默
盖高楼
北边
让文学充满灵性与智慧
太皇太后的第二春
楼兰古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