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争议的眼光下解析小说

2015-12-15 16:16陈敏
教育教学论坛 2014年51期
关键词:荷花淀战争

陈敏

摘要:一篇小说的主题在不同的背景下会产生不同的解读,有时还会形成争议,这种争议为我们解读文本提供了不同的思路。本文以孙犁小说《荷花淀》为例,尝试从两种不同的主题认识上去分析文本,体会小说中传递的诗意战争之美。

关键词:小说主题;《荷花淀》;美;战争

中图分类号:I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51-0072-02

关于小说主题,有一个很通俗的定义:它指小说家在作品中通过描绘现实生活画面,塑造艺术形象显示出来的、贯穿一部小说始终的基本思想,又称主题思想或中心思想。好的小说主题能突出地展现作者的写作环境和写作意图,对读者分析小说也有很大的帮助。但是,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的读者,对同一篇小说的主题会产生不同的认识,许多情况下还会见仁见智,各执一词,产生争议。

有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孙犁的小说《荷花淀》。该文收录于人教版旧版教材第二册,同时粤教版、鲁教版的教材也都有编入该文,是一篇经典课文。孙犁,河北作家,以其为代表的荷花淀派是1950年创办的当代著名文学流派。创作的作品大多以农村日常生活为题材,格调清新,具有感染力,《荷花淀》就是其中的代表作。这是一篇以战争为题材的小说,长期以来普遍认同的主题是:通过描写白洋淀地区人民,尤其是一群劳动妇女的生活和斗争,来歌颂坚定乐观、众志成城的保家卫国的革命精神。但近年来,随着战争题材作品的不断涌现,人们对作品的解读越来越向纵深挖掘,有些人开始从另一个角度,抛开政治意义来看待《荷花淀》这篇小说:作品体现了一种宁静清新的自然美,充满诗情画意和欢乐的气氛,这一点,读过小说的人都可以感受得到,但这篇小说发表于1944年,时值抗日战争白热化的阶段,这种类似对战争的“美化”,会不会给人民传递一种错误的信息,战争是没有硝烟,没有流血的,甚至后世的人们读到这篇小说,也会在意识里将战争美化,忽视战斗的残酷性?这构成了新时期对《荷花淀》主题的另一种认识,并形成了争论。

对主题有不同理解,就说明对小说有不同的解析,那么,就让我们从这争议的两个角度去细致分析一下小说的文本内容。

一、小说的诗意美

战争给人们的印象,都是枪林弹雨、尸横遍野、鬼哭狼嚎,突然有一部作品,它表现的战争场面,非但没有这些惨烈的景象,反而展现的是一幅“文中有画”的美图,相信读者都会眼前一亮,《荷花淀》就是这样的一篇描写战争的小说,它从几个方面,运用多种手法,来展现自然美和人性美。

(一)环境之美

环境是小说的要素之一,对推动情节的发展,展现人物性格特征有重要的作用。《荷花淀》一开头就有三段突出的环境描写,女人就是在这个环境中出场的。小说描写环境时运用了大量的修饰词:苇眉子“潮润润的”,“柔滑修长的”,“又薄又细”,“芦花飘飞苇叶黄”,“银白雪亮的席子”,“花纹又密又精致”,“淀里也是一片银白世界”,“一层薄薄透明的雾”,“新鲜的荷叶荷花香”……月光、苇席、荷花,自然的美感,加上特殊的描写对象的组合,进一步升华和丰富了美。这样的开头,哪里有一点点战争的味道?甚至都没有一点尘世的纷扰。

除了语词对环境产生的修饰之美,还有修辞手法的运用,增强了所描绘景物的美感:“苇眉子又薄又细,在她怀里跳跃着。”拟人手法突出了生动和活力;“……就成了一条苇子的长城”,比喻表现了白洋淀芦苇的多和美;“她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连用两个比喻,让女人编席位于了一个如梦如幻的情境。人物处于这样的环境,很难让人把她同战争、流血联系起来。

还有下文写到的战争场面:女人们去寻找打仗的男人,摇着小船来到淀上,“水面没有一只船,水像无边的跳荡的水银。”一切风平浪静,突然鬼子的船出现了,妇女们摇着小船躲避,小说中是这样描写那个场面的:“小船活像离开了水皮的一条打跳的梭鱼。……驶起来,就像织布穿梭,缝衣透针一般快。”场面也是紧张的,但比喻传达的,是一种轻快的紧张,哪怕她们奔入荷花淀,那荷叶荷花在这种千钧一发的时刻,也不失其美感:“那一望无际的密密层层的大荷叶,迎着阳光舒展开,就像铜墙铁壁一样。粉色荷花箭高高地挺出来,是监视白洋淀的哨兵吧!”“铜墙铁壁”、“哨兵”,更多的是坚毅的美。

(二)人物之美

《荷花淀》本质上不是写人的小说,它更多的是塑造了两个群体形象:一是以水生女人为代表的妇女群像;一是以水生为代表的男人群像,其中,尤以妇女群像为主要代表。读完小说,或许你对主人公的认识还是比较模糊的,但一定不会忽略人物给你留下的瞬间印象,这就要归功于孙犁在这个这么短的篇幅当中,通过语言、神态和动作展现出的人物之美。

小说的篇幅不长,却用了大量的笔墨来描写人物的对话。第一处细致的对话,是水生回家和女人的一番交谈。语言朴实无华,围绕的都是家庭琐事,简单的日常生活,但当中包含的感情却是细腻的、丰富的。其中,有两句特别引人注意:“你总是很积极的。”“你走,我不拦你。家里怎么办?”在支持丈夫参加战斗的同时,语境中也流露出女人的情绪:对丈夫的不舍,对家庭的顾念,但在家国矛盾之下,她选择了对丈夫的支持。再配合上女人的动作和神态:“女人的手指震动了一下,像是叫苇眉子划破了手,她把一个手指放在嘴里吮了一下。”更加突出了女性的心理特征:听到丈夫要上大部队,她的内心其实是担忧和不安的,通过一个微小的动作,就暴露出了情绪的变化,临别前回答丈夫的几个“嗯”字,也充分展现了在国家民族危难之时,女人表现出的坚定。

第二部分的对话集中在四个青年妇女集在水生家里,商量着要去看望自家丈夫。去之前各有理由,表露出女人羞涩的心理:想念丈夫,又不好意思明说,假托各种借口;去了没见着,表面上责备各自的男人,骂他们“狠心贼”,实际上是掩饰内心的失望和伤心。歼灭了敌人,见到了各自的家人,几个青年妇女又围在一起,讨论她们的经历,并通过对话为小说结尾——妇女们走上了革命斗争的道路,埋下了伏笔。endprint

这些人物的美,取决于他们身上融合的自然和生活气息。这是一群斗争年代普通的妇女,白洋淀的山水滋养了她们淳朴的个性:她们爱自己的丈夫,却把深挚的感情掩埋在传统妇女的羞涩之下,用逆笔的语言来表达她们的关怀和担忧,这是可爱的;同时,在国家和民族的危难面前,她们从在背后支持自己的丈夫,到自己走上抗敌的战场,这是个人成长的过程,也是作家人物刻画不断成熟,符合主旋律的过程。

二、小说战争性的表现

为什么说《荷花淀》是一篇战争题材的小说?战争小说往往有其鲜明的特质,而这篇小说明显地消解了这些特质,说它是战争题材的作品,是因为它取材于战争年代和以战争为总体背景,所赖以构成的中心事件就是一次激烈的枪战,可以说,小说完全是从正面来描写战斗场面的。但这种消解在各种自然和人物之美下的战争,似乎是被美化了,无怪乎,有人会对小说的主题意义产生异议。

那么,这篇小说所描写的战争,到底有没有积极的意义呢?这种明净纯真的自然形态,有没有存在的合理性?

站在社会历史的角度,战争时期是对立双方关系单一、阵线分明的时期,人与人之间琐碎的矛盾纠葛就容易暂时服从于一致对外的总原则,人们的感情情绪也只能自然服从战争所划定的阵线。从这个方面看,《荷花淀》大胆地抛开描写战争的一般规律,回归一种高度纯净与宁静之美,这恰恰是孙犁小说的成功之处,是另一种表现的极致。

其次,用散文诗式的笔调来写战争,并不影响战争本身的特质。从战争的结果来看,这是一场胜利的战争,没有流血牺牲的胜仗,对于在长期抗战中身心疲惫的人们来说,是一种极佳的鼓舞。另外,用妇女题材来表现战争,也有极强的表现效果。在旧社会,妇女被压在社会最底层,她们解放到什么程度,是我们衡量社会解放的一种标准。战争迫使这群白洋淀的普通妇女,放下自己狭隘的小家庭,支持丈夫参加抗日战争,并且经由一次偶然的机会,也走上了战场。战争的教育意义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这场战争的胜利也透过这群妇女得到了最好的呈现,连最受压迫、觉悟较低的妇女也起来斗争了,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还会远吗?

所以,从这个角度对小说进行分析后得出:《荷花淀》选取了一种特殊的形式来描写战争,它不但没有削弱战争的残酷性,反而从另一个角度激发了人们对战争胜利的一种渴盼和认知,宣扬了一种强大的民族精神。

孙犁是一位在小说创作上有自己风格的作家,对于美的艺术创造,他有自己的一贯追求,他曾经这样说过:“看到真善美的极致,我写了一些作品。看到邪恶的极致,我不愿意写。这些东西,我体验很深,可以说是镂心刻骨的,可是我不愿意去写这些东西,我也不愿意回忆它。”由此可见,作家力图用真善美来抗击邪恶,用浑然天成的极致之美去创造一种精神内核,而这种艺术追求渗透在他一系列的小说当中,或许会引发一些争议,但文本传达给我们的力量不容忽视。

不同的时期,不同的人会对作品产生不同的解读,这是必然的,有争议的问题也可以见仁见智,自圆其说。正是有了不同的声音,才给我们分析文本提供了不同的思路。学习在争议的眼光下解析文本,不失为一种好的尝试。

参考文献:

[1]林志浩.阅读与欣赏·现代文学部分(二)[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1.

[2]郝宇民.《荷花淀》——战争小说的一曲纯美的绝唱[J].名作欣赏,1998,(1).endprint

猜你喜欢
荷花淀战争
未来战争我们最强
未来战争我们最强
被风吹“偏”的战争
谁是战争的幸运之子
他们的战争
白洋淀里盛开的美丽荷花——《荷花淀》“五美”赏析
品析人物语言,感受美好情感——《荷花淀》课堂教学实录及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