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带来新机遇

2015-12-16 00:37王鸣鸣
公务员文萃 2015年12期
关键词:中美关系大国舆论

王鸣鸣

只要让对方知道中国的真实想法、了解中国的现实能力、明白中国的利益所在,就容易理解习近平为中美关系下的定义:“本质就是互利共赢”。

9月22日至25日,习近平进行了其就任中国国家主席以来对美国的首次国事访问。此访是在美国大选即将拉开帷幕、中国深化改革正在进行、中美关系总体向好但隐忧不少的背景下进行的,引发高度关注。

过去半年多来,美国在网络安全、南海岛礁建设等问题上多次指责中国,给两国关系带来了麻烦。这些与多年前中美在贸易、人权、汇率等领域的分歧相比虽显得琐细,但换一个角度看,这些问题能成为主要分歧,确实说明中美关系的氛围正在发生某些变化。

2015年初迄今,美国政界和部分智库、媒体前所未有地发表了一些报告和评论,呼吁政府重新评估对华政策。

有报告认为,中国变得强大对美国构成了最巨大、最深刻的战略性挑战,建议“制衡中国实力的崛起,而不是继续助力其上升势头”。

还有学者撰文称:中美关系到了一个“临界点”,“中美竞争已经成了主轴”。甚至有人悲观地认为,“美中已开始不再视对方为伙伴或竞争对手,而是敌人。”

与那些可以拿上桌面讨论的“麻烦”相比,围绕中美关系的这种舆论氛围更为有害,如任其一味放大,必然伤及中美努力建立新型大国关系的基础。由此,不难理解为什么杨洁篪评价习主席此访为“关键期的关键访问”,王毅外长将这次访问概括为:“增信释疑、聚焦合作、面向人民和开创未来之旅”。

增信释疑是改善中美关系舆论环境的治本良方。那么,如何才能增信释疑呢?

第一是解释说理与观点交锋。

习主席此访接触了美国各阶层人士,面向广大美国民众,尤其是知识分子和商业领袖等精英阶层。习主席通过与他们交流,阐释中方的观点与立场,展现善意和良好愿望,从而消除对中美关系的一些错误看法和缺乏依据的担心。

增信释疑的另一面其实就是建立新型大国关系,所以即使不把新型大国关系挂在嘴边,只要让对方知道中国的真实想法、了解中国的现实能力、明白中国的利益所在,就容易理解习近平对中美关系所作的描述:“本质就是互利共赢”。新型大国关系的要义亦在其中。

第二是改善两国的舆论氛围。

引导舆论和学术界多说正面的话,就事论事;避免动辄使用“取代”“挑战”“遏制”“围堵”等负面定性话语。亦即习主席所说的“要以事实为依据”,“防止三人成虎,也不疑邻盗斧,不能戴着有色眼镜观察对方。”舆论氛围是中美关系向何处去的重要驱动力,在美国大选即将到来时更是如此。舆论塑造态度,态度决定政策。心态好,大事可以化小;心态差,小事可以变大。

第三是采取实际行动、拿出切实成果。

听其言、观其行,建立战略互信关系需要以双方在各方面的切实合作为前提。具体到当前阶段,双方在互联网安全、朝鲜核问题、军方行为准则和双边投资协议方面以互谅互让精神达成共识意义重大。

第四是进一步密切两国人民之间的关系。

现在,两国之间每隔17分钟有一个航班起降,每天上万人往来于太平洋两岸,今年两国人员往来有望突破500万人次。过去5年,有超过10万美国留学生来华,而在美中国留学生已经超过27万人,占美国全部外国留学生人数的三分之一。中、美分别成为对方国家的第一和第二大国际学生来源国。

习近平在此访中宣布,支持未来3年互派5万名留学生和明年举办“中美旅游年”,也是“增信释疑”的措施之一。民众之间的交往构成了两国关系的基础,走动越密切、频繁,基础也就越深厚。

习近平此次访美是在中美关系处在十字路口的关键时刻成行的,其意义在于与美方一起确定正确方向、添加前进动力,“增信释疑”恰是实现这一意义的有效途径。

(摘自《环球》)

猜你喜欢
中美关系大国舆论
做自己的支配者
美国在舆论重压下﹃援助印度﹄
绘画
多想记住你的脸
令人惊叹的发明大国
阿桑奇突然被捕引爆舆论
周边大国的海上挑战
“冷战与中美关系”学术研讨会在西安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