攸關台灣未來的選擇:加入或者走開

2015-12-16 11:59
台商 2015年10期
关键词:產業投資台灣

最近公佈的經濟數據顯示,台灣2015上半年出口連續6個月衰退,預估下半年狀況也不樂觀,主計處於8月中旬下修全年預期經濟成長率為1.56%。在全球股市動盪、人民幣貶值的情況下,台灣針對此一警訊,當務之急應是如何提振經濟動能和民眾信心,大家一起努力突破困境。但打開電視新聞頻道,媒體名嘴七嘴八舌說的卻是「大陸紅色產業鏈崛起,打壓台灣經濟發展」、「大陸發展晶片、面板,毀掉台灣科技產業」等似是而非、自欺欺人的謬論,完全忘了全球產業鏈是赤裸裸的技術和成本之爭,讓人只能搖頭歎息。

抓住大陸下一波的成長中的機會

全球經濟通常每幾年就是一個景氣循環,2008年全球金融風暴後,很多經濟學家就曾判斷2015又是一個轉折的關鍵年份。過去這7年間世界各國經濟互有起伏,相較之下,台灣由於大陸高速成長帶動,在經濟方面仍有不錯的表現。但2014年以來,大陸因人力成本增加過快,出口減退,加上政府加強環境管控,而股市房市兩大資金集中市場表現不佳,企業融資難、資金成本高,對新增投資採取觀望,造成經濟增速放緩。大陸政府因而提出一系列的振興方案,不管是「亞投行」、「一帶一路」或者「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等,其目的都是以變革刺激下一波的成長,未來勢將牽動全球企業投資的大方向。

於此關鍵時刻,台灣必須深入了解相關政策內容,思考其對整體發展空間和區域經濟佈局可能產生的影響,以便積極調整產業結構和投資比率,並進一步強化國際競爭體質。尤其大陸實施的是國家計畫經濟,政策就是引領方向的路標,集政府和企業之力,造勢效果十分驚人,就拿近來大力提倡的「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推動產業結構轉型升級」以及「因應互聯網興起鼓勵自主創新」來說,其中都蘊藏無數商機,如果台灣能深度挖掘並加利用,就有機會繼續搭乘大陸經濟的順風車,創造下一個景氣循環的高潮。

怨天尤人 錯失商機

平心而論,現代科技不斷進步,產業技術換代更新是必要的;而在自然環境和氣候的劇烈變動下,為了節能減排、生態環保,造成生產成本提高也是必然的,這些都是全球企業共同面臨的課題。而大陸民營企業和台資企業也同時面臨「薪資漲、用人難」的困境,如果不能小心應付,一樣面對「優勝劣敗」的殘酷考驗,何來「打壓台灣經濟發展」之說?

從另一個角度看,台灣企業和國際市場打交道的經驗非常豐富,環保意識普及和資訊科技應用也相對領先,此刻的轉折和變化固然意味著不穩定,但也代表更多的機會、更寬廣的市場,成敗得失之間,完全在於企業用什麼樣的態度和策略去應對;情緒性的怨天尤人不但無助於事,更會麻痹自己、錯失商機;而如果台灣民眾聽信媒體這種既自卑又自大的言論,不思成長改進,更非未來社會之福。

強化認知積極加入

以今日全球股市和資源供應的密切連動,任何一個地區的微小變化都可能成為「蝴蝶效應」的源頭,引發世界經濟和金融的重大風暴,何況大陸已是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及第一大市場,台灣更不能故意視而不見,或因意識形態之爭扭曲對大陸現況的認知。

事實上,台灣和大陸除了文化、地理的聯結外,兩岸經濟和產業相隨相伴走到今天也已密不可分,大陸重要政策的內涵及發展進程,不僅僅是在大陸投資的台商及所屬台幹的重要功課,也是本土企業面臨全球競爭以及社會青年發展個人生涯必備的基本知識。與其讓大家靠觀光旅遊自行摸索或者繼續從台灣媒體報導中片段拼湊對大陸的認識,不如起而行之。我的建議是:

1. 台灣大專院校應增設「大陸經濟與社會」相關課程,提供客觀了解、系統學習的管道,讓有興趣的學生自行選修;

2. 教育部門應提高各大專院校和大陸交換學生的比例,增加教授、學者互訪的名額,推動專題協同研究,鼓勵互相學習觀摩,協助兩岸各方面更深層次的理解與交流;

3. 工商部門應鼓勵台灣本土企業積極參加大陸各地經貿洽談會,並可由全國台企聯和各地台商協會協助,深度了解各省市地區經濟發展狀況,搜集商情、尋找商機與合作機會;

4. 經濟主管部門應成立大陸商情網,主動積極協助物料、產品、生產線的對接,牽頭台灣企業拓展大陸市場;

5. 政府應鼓勵各部門針對大陸近期工業技術發展以及社會民情、生活文化進行專題考察或深度討論,作為截長補短、知彼勝彼的參考。

從歷史的角度看,世界舞台不論何時都是聲光絢爛、各擅勝場,但其實場景變化之間都伴隨著嚴酷的產業興衰。在全球經濟前景不明的此刻,就算是在舞台邊緣的國家也在認真觀察、努力尋找,希望能在重要關頭迅速補位、大放異彩。兩岸長遠和平發展既是大家的共識,以台灣有限的土地和資源,只有強化和大陸的分工合作才能找到更多的機會、更大的市場。面對無數年輕人的未來,台灣應該選擇加入而不是走開,你說呢?

猜你喜欢
產業投資台灣
去年賭業外來投資430億
「九合一選舉」催生的台灣最大黨
從盧麗安到王炳忠
「台灣競爭力論壇」談台灣競爭力
時寒冰 第五次產業大轉移將為中國未來30年帶來巨變
2017年4月投资人质押式回购结算面额统计
2017年3月投资人质押式回购结算面额统计
2017年1月投资人持有债券面额统计
樊綱 要用創新的精神來看待健康產業
文創與產業孰輕孰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