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的幸福与悲哀

2015-12-17 02:54何先慧
文教资料 2015年22期
关键词:婚恋观女性诗经

何先慧

摘    要: 《诗经》是我国文化的精粹,它以特殊的魅力让人们传唱至今。其思想对古代甚至现代的人都产生深远的影响。本文通过分析《诗经》中女性的婚恋观,探讨女性婚恋观形成的原因及意义,进一步研究《诗经》中女性婚恋观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诗经》    女性    婚恋观

婚恋是人生中必经的一段经历。《诗经》经历漫长的历史时期,它以特殊的魅力让人们传唱至今。《诗经》中的精华是爱情婚恋诗篇,成为了解先民文化的一个重要视角。思想是行动的先驱,对周代女性进行研究就应先了解她们的思想观念,尤其是婚恋观。探讨《诗经》中女性的婚恋观,我们可以看到那个时代的女性的精神诉求。透过女性婚恋观的变化,我们可以看出当时的社会风俗和礼制的萌芽,而这些风俗、礼制影响着周代女性婚恋观念的形成,并且在这些礼制的压力之下女性形成一定的反抗精神。《诗经》中的婚恋是男女自由恋爱居多,其中女性的婚恋观主要呈现为热烈大胆、追求自由;坚定执著、忠贞专一;贤淑自持、从一而终的婚恋观。本文就从这三个方面出发分析女性的婚恋思想,并且通过这些思想探究她们的婚恋观形成的原因。

一、女性的婚恋观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从西周初年(公元前11世纪)到春秋中叶(公元前6世纪)约五百年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在先秦时称为“诗”或“诗三百”。到了西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诗经》作为儒家重要的典籍,被官家正式定为五经之一。由此,《诗经》的名称才确定下来,成了我国一部重要的国学经典。《诗经》历来被统治阶级所赞赏和传播,通过《诗经》向人们宣扬温柔敦厚的思想,借以维护封建统治的秩序。《诗经》作为反映上古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反映了人们当时的生产及生活状况,其中自然也免不了对女性婚恋状况的描写。

爱情是文学亘古不变的题材,在《诗经》的三百零五篇作品中,反映男女爱情、婚姻的诗约占三分之一,达百余篇之多。朱熹在《诗集传》中说道:“凡诗之所谓风者,多出于里巷歌谣之作,所谓男女相与咏歌,各言其情者也。”①朱熹认为,《诗经》中的风诗多出于里巷歌谣,并且多是男女之间言情的,且数量还很多。程志、杨晓红、呂俭平等著的《诗经·国风诗性解读》中提到:“《诗经》中最美、主题最集中的‘精华之作,还是那些描写恋爱、婚姻、家庭状况的‘爱情作品。”“完全称得上全部《诗经》中艺术成就最高的作品。”②由此可以看出,《诗经》中的婚恋诗受到了程志等人的称颂,他们认为婚恋诗是《诗经》的“精华”,在《诗经》中占据很重要的成分,并主要集中于《国风》之中。这些“精华之作”,在内容上涉及男女的恋爱、婚姻的悲欢离合,忧喜得失都在诗中得以充分的展现。在这些爱情、婚姻诗中,以女性为主人公的诗又大大多于以男性为主人公的诗,这些诗歌将女性对待婚恋的态度细腻刻画,展现出当时女性热烈大胆、追求自由;坚定执著、忠贞专一;贤淑自持、以夫为一的婚恋观。

(一)热烈大胆、追求自由。

《诗经》中描写女子大胆主动追求爱情的如《摽有梅》《褰裳》等,表现出女子主动追求爱情,大胆地说出自己的心理诉求,甚至在男女的交往中,出现了与后世大相径庭的生活图景。如《木瓜》、《静女》等对男女约会场景的描写,展现了相恋男女的动态与情态,形象生动。

1.大胆追求爱情

《诗经》中的爱情诗在很大程度上都体现了女性对爱情的渴慕,她们放下女子的矜持,大胆、热烈地吟唱出对爱情的期盼,主动追求自己的爱情。

《召南·摽有梅》中的女主人公热情主动、大胆率真地说出了对异性的渴望,毫无羞涩忸怩之态。“摽有梅,其实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摽有梅,其实三兮。求我庶士,迨其今兮!摽有梅,顷筐塈之。求我庶士,迨其谓之!”③诗中的女子看到梅子落地而引发自己的感伤,唯恐青春早逝。女子希望自己尽快嫁出去,发出了对男性的渴望。但是她并不直接说出自己的心声,而是说追求我的男子要如何,以此向男子昭示:你们如果再不抓紧时间前来迎娶,就会因错失良机而后悔莫及。诗中的女子利用梅子数量的递减说出自己的心声,她首先说“其实七兮”,梅子数量还算多;再是“其实三兮”,梅子在树上已经所剩无几,树上梅子数量的锐减,向男子暗示时间紧迫;最后一节不再出示梅子的数量,而是说“顷筐塈之”,意在说明梅子已全部落地,此时正是持筐来拾取的最后时机,以此表明时间的紧迫与机会的难得。同时,女主人公巧妙地运用三个“求”字,明代钟惺就赞叹道:“三个‘求字,急忙中甚有分寸。”④女子机巧地将自己的被动求嫁变为号召男子抓紧成婚,将自己的心声寄托于字里行间。

2.崇尚自由恋爱

《诗经》所处的时代,封建礼制尚未最终形成,封建道德观念对男女的规范还未深入人心,青年男女都可以自由地表达自己的爱慕之情,女性可以自由地与自己心仪的对象来往,并且可以自主选择与自己交往的对象,这段时期较少出现父母及礼制的束缚。

《郑风·溱洧》描写了在郑国溱水与洧水的河边,成群的青年男女结伴来此游玩,并乘此机会选择佳偶的现象。“溱与洧,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蕑兮。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洧之外,洵許且乐。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药。溱与洧,浏其清矣。士与女,殷其盈矣。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洧之外,洵許且乐。维士与女,伊其将谑,赠之以勺药”。溱水和洧水这两条河流可以说是郑国的爱情河,很多爱情多发生在此处。此外,也有很多诗歌都与水有关,如《淇水》、《蒹葭》等都由水引发了一段段美丽的爱情。此诗记载了郑国的一个风俗,即上巳节。上巳节是在三月,也是古代郑地的春游节。“士与女,方秉蕑兮”,“蕑”就是兰草,是一种香草的名称。人们拿着兰草,为的是祛除引发疾病的毒素。在古人眼中,芳与洁相通,香草就是最洁净的物品。在上巳节这一天,青年男女都手执香草希望借香草的洁净驱除疾病,并祈求能给自己带来好运气,这也是一种吉祥的象征。后来的人们,尤其是女子会把一些芳香之物做成香囊,把它送给自己喜欢的男子。同时,上巳节也是青年男女择偶的好机会。男女成群结伴地来到水边,一边观看春游节的热闹场景,一边加深男女彼此间的了解。“观乎”是一个女子大胆发出的试探之词,面对女子的暗示,男子似乎不太明白女子的用意,于是便回答“既且”,表示自己已经去过了。此时女子则大胆地发出邀请“且往观乎?洧之外,洵许且乐”,即还是前去观看吧,洧水的岸边,实在是宽阔又热闹。此后,“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药”,青年男女在嬉戏中以芍药相赠,其中便暗含着定下终身之约的意思。

3.追求平等和谐

《诗经》中的女性在自由大胆地追求爱情的同时,也要求在爱情中的地位能达到平等。在爱情中,男女平等在我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中是无法达到的,女性总是处于男性的附属地位。但在封建礼教尚未形成之前,男女在爱情中是平等的,这在《诗经》中就得以体现,并少有男尊女卑的观念掺杂在其中。

《卫风·木瓜》展现的是青年男女在约会期间赠物定情的场景。“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古时候的未婚女子可以向心仪的男子投掷瓜果以引起他的注意力,如果那个男子也看上了女子,他就会解下身上佩戴之物赠送给女子,以示定情。《木瓜》中的女主人公在果实成熟之时,将果实掷向自己中意的男子,男子也看中了女子,便以琼琚相报,还说这不是为了回报,而是为了永久的相好。在第二节和第三节中,女子分别投以木桃、木李,男主人公则分别赠与琼瑶、琼玖,作为回报女子赠物之举。从他们所赠之物看出,女性所赠之物都是水果一类,男方报以的都属于玉佩一类,这采用了重章叠唱的方法,使得诗歌读起来朗朗上口。诗中男女双方所赠礼物都具有随意性,一方随手从树上摘下成熟的果实相赠,另一方便从身上解下随身的玉佩作为回报。他们所赠的礼物并非是事先准备好的,而是临时性的,是眼前的、从身上所佩戴之物中选取的,这种答赠充满了浓浓的生活气息。木瓜一类的物品的价值虽然比不上玉佩,但都是双方的真情投入,他们不以物品的贵贱评价双方情感的投入,此时的男女双方是平等的、和谐的。

《诗经》中的女性处于封建社会伦理道德观念尚未最终形成的时期,这是她们的一个优势。此时她们的身心尚未受到摧残和扭曲,多的是一些对爱情的纯真和憧憬。她们在对爱情充满憧憬的同时,也要求男女自由平等,要求双方情感真诚。

(二)坚定执著、忠贞专一。

《诗经》中的女子不仅热烈大胆,追求自由的爱情,真挚坦诚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而且对待爱情忠贞不渝,坚定执著。

1.敢于突破父母、礼制的束缚

周代的男女虽有一定的恋爱自由,但随着社会的发展,母系氏族社会逐渐向父系氏族社会过渡,到父权制的确立,女性的社会地位逐渐降低,男女之间的防范就变得严格了起来。“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虽不如后来经儒家强化之后的那么严格,但对于当时男女的婚恋也具有一定的影响。面对这种情况,周代的女性则表现出了对父母的反抗态度,于诗句中表明自己的选择,明确自己的立场。《鄘风·柏舟》中女子因自行选择自己的婚恋而遭到父母的反对,但是她却坚定自己的选择从而发出了“之死矢靡它”“之死矢靡慝”的誓言。“泛彼柏舟,在彼中河。髧彼两髦,实为我仪,之死矢靡它。母也天只,不谅人只!泛彼柏舟,在彼河侧。髧彼两髦,实为我特,之死矢靡慝。母也天只,不谅人只!”全诗以“柏舟”起兴,柏舟的归宿是在河中也是在河侧,诗中的女主人公也在寻找自己的归宿,并且她已经找到了,就是那位“髡彼两髦”的男子。“髧彼两髦”是指男子未冠前将头发下垂披着,在额后将头发扎成两髻,左右各一髻的样子,可见男子的英俊,让女子如此迷恋而执著。无奈的是,女子的爱恋得不到母亲的同意,她埋怨母亲、上天不体谅自己,但是她宁死不改其志,即使面对上天、母亲的阻止,也无法放下她深爱男子的心。诗歌用直接抒情的方式表达女子对自由婚姻的追求,读者读过之后使人深切地感受到诗中女子那种义无反顾的坚定与执著。这种矢志不渝的山盟海誓在古代和现代,特别是在恋人之间是十分受欢迎的,情到浓时,一些誓言使双方之间的感情更加深厚。《上邪》便是女子对所爱之人发出的誓言:“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棱,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⑤这一类言语一直流传至今,使恋人间的感情更加笃厚。

面对父母与礼制的压力,有的也会有所顾忌。《郑风·将仲子》就反映了封建宗法制给自由婚恋者带来的痛苦。诗中的女子热恋着那位排行老二的男子,但是因为没有征得父母兄长的同意,也没有得到世人的认可,只好请求他“无逾我里,无折我树杞”、“无逾我墙,无折我树桑”、“无逾我园,无折我树檀”,让他不要轻易来相会,以免引起不必要的麻烦。诗歌着力刻画女子的心理矛盾,她既想和心爱的男子约会,但是又怕他翻过墙头会引起父母兄弟的斥责和世人的议论。女子在进行劝告之时,涉及的人际关系由近及远,由亲到疏,畏“父母之言”“诸兄之言”“人之多言”,以此表现女子对来自外界的压力越来越敏感。诗篇经过反复的倾诉,将女子那种越是想和恋人保持距离,就越是难以割舍,但又不得不割舍的缠绵凄楚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2.执著地坚守爱情

周代战争濒发,徭役繁重,精壮的男子常常被迫在外征战,致使夫妻两人分居两地;再加上当时通信不如现在发达,致使音讯难通,于是便有了漫长的等待和无奈的相思。《诗经》中许多诗篇里有恋人、夫妻分隔两地,唯有借诗歌来表现他们之间难耐的相思之苦。即使相隔很远、时间很久,但女性们对待爱情执著坚守,将浓浓的情思寄托于诗篇当中。

《卫风·伯兮》描写一位女子为自己的丈夫而自豪,同时又因丈夫长期久役不归而百般思念。“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自从丈夫走后,自己都懒得去打理头发,懒得梳妆打扮,这些并不是因为没有润发的油脂,而是“谁适为容”,也就是因为没有懂得欣赏自己的人。有言“女为悦己者容!”能欣赏自己的人不在身边,自己再去修饰容貌又是为了去取悦谁呢?“愿言思伯,甘心首疾。”“愿言思伯,使我心痗。”女子思念丈夫,即使想得头痛了也心甘情愿,即使生病也无话可说。朱熹的《诗集传》中注明:“愿言思伯,虽至于心痗而不辞尔。心痗则其病益深,非特首疾而已也。”诗中的女子对于自己思念丈夫即使是生病了也无话可说。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女主人公对丈夫深厚而忠贞坚定的情感。

女子对丈夫的情感可谓是坚定执著,她们对远征在外的丈夫牵肠挂肚,无时无刻都是在想念着丈夫,情深到看到任何事物都会联想到远征的他。《王风·君子于役》中的女主人公看到黄昏时候的场景,“鸡栖于埘”“羊牛下来”,鸡可以栖息在鸡窝,羊牛也都有自己的归宿,再联想到自己的丈夫,他久役不归,自己也不知他此时身处何地,如何让自己不想念呢?诗借以黄昏景象着力渲染,将女子缠绵惆怅的心境生动地表现出来,展现了女子朴实的爱情和对爱情的执著坚守。

3.死别的哀痛

在恋人、夫妻之间,特别是对于情感甚是深笃的两个人来说,生离死别尤为痛苦,而死别更甚。《桧风·素冠》就描写了一位女子看到刚去世的丈夫身着素冠,将要入殓,痛不欲生。“棘人栾栾兮,劳心慱慱兮”,丈夫久病身体孱弱而逝世,妻子悲痛欲绝,欲“聊与子同归兮”“聊与子如一兮”,她想要随着丈夫而去,欲和丈夫同归一穴。可见夫妻之间情感的深笃,而丈夫离去令未亡人痛不欲生,此情此景无不让人潸然泪下。

《唐风·葛生》也是一首妇女悼念亡夫的诗。“葛生蒙楚,蔹蔓于野。予美亡此,谁与独处!”“葛生蒙棘,蔹蔓于域。予美亡此,谁与独息!”这两章描写女子至亡夫墓地祭扫,看到荒烟蔓草,心中倍感凄凉;“角枕粲兮,锦衾烂兮。予美亡此,谁与独旦!”此处妇人看到华美鲜丽的角枕和锦衾,与前面触目到的墓地荒凉景象相比,联想到地下丈夫亡魂的孤单,更增添睹物思人的悲痛。“夏之日,冬之夜”,日子如此漫长,而思念又无时无刻不在增长,但是又无法超越生死的隔阂,唯有经过漫长的岁月之后,能与丈夫同穴,“百岁之后,归于其居”。这种夫妻间的至死不渝的爱情,流芳百世,更为千古传颂。此诗更被尊为悼亡诗之祖。亦如《王风·大车》里“毂则异室,死则同穴”,生不能同室,但愿死能同穴的悲吟,情真意切,无不令人为之动容。

(三)贤淑自持、从一而终。

“年少则从乎父母,出嫁则从乎夫,夫死则从乎子”,⑥在男女不平等的夫权制社会里,幸福的婚姻对于女性来说只是一个美好的愿望。在婚姻里,女性无不贤淑勤劳,心系丈夫,耐心持家,奈何世间薄幸男子很多,经过时间的洗礼,女性容貌一天天渐渐老去,这时男子就会喜新厌旧,抛弃她们,造成当时的弃妇数量不少。

1.身遭休弃的痛苦

周代的女性婚后“以夫为天”的思想,使女性在婚姻中处于被动的地位。女子出嫁曰“归”,出嫁之后唯一的依靠就是自己的丈夫,但如果连丈夫对自己也不重视,那么对女性来说无疑是一种很沉重的打击。往往女子被抛弃后,对丈夫仍然抱有幻想,心系负心人。

《邶风·谷风》中以“习习谷风,以阴以雨”起兴,揭示男子的无端发怒,女子则是好言相劝,夫妻间应“黾勉同心,不宜有怒”;又言采葑采菲不要采下面的根茎,借以说夫妻之间不应以其颜色之衰而弃之,更是期待丈夫“德音莫违,及尔同死”,不要背离夫妻间的恩爱,与他一起活到老,到死都不分离。但女子终于还是被逐出了家门。诗中以丈夫与新妇的“如兄如弟”和丈夫送女主人公只送到家门口,衬托出男子薄幸及被弃女子始终从一而终,女子虽被弃却仍对丈夫怀有幻想。在诗中,女子把自己对家庭所作出的贡献与所得到的相对比。女子婚后颇为艰辛,“何有何亡,黾勉求之。凡民有丧,匍匐救之”,无论是家里缺什么还是邻居有什么困难,她都竭尽全力去解决;无奈“不我能慉,反以我为仇”,丈夫就是不爱她,反而将她视为仇敌。“昔育恐育鞠,及尔颠覆。既生既育,比予于毒”,当初的生活艰难,等到家境变好了以后,就将女子视为毒物,从而将女子休弃,这实为典型的忘恩负义。再者,女子是一个持家能手,“我有旨蓄,亦以御冬”,女子放以捕鱼器具,储蓄食物借以御冬;而“宴尔新婚,以我御穷”,男子将她休弃另取新妇,把她置于贫困的境地,自己却独占生活的全部资源。诗中的女子是勤劳善良而又软弱痴情的,她抚今追昔,心中有无限的悲怨,但又不忍与这个家诀别;她承受着来自丈夫的莫名暴怒和被休弃的不幸,却只是责怪对方不念旧情。把女子面对被弃的不幸与痛苦形象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2.对婚姻的反思

另一篇弃妇诗的代表作《卫风·氓》的女主人公相对于《邶风·谷风》的女主人公来说,则有比较清醒的认识。《氓》通篇以一名女子的口吻悔恨的叙述她与男子氓从恋爱、结婚、受虐、再到被弃的过程,几乎贯穿其一生,对比氓婚前的虔诚与婚后的负心,成功地塑造了氓这个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最早的经商者的形象。诗开始描写两人订婚的过程,“氓之蚩蚩,抱布贸丝”,氓抱着布前来找我商量婚事,我们最后相约“秋以为期”。女主人公回忆婚前对氓的一篇痴心,“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见到氓和还未见到氓的情绪反差如此之大,可见女主人公的一片痴心,其对氓的喜爱之情跃然纸上。婚后“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她不断劳作,为了氓倾其所有,但不能完全得到氓的肯定,家业成就之后就开始受到暴虐的对待。女主人公的青春在日日夜夜的辛苦劳作中像桑叶一样“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即“色衰而爱弛”,遭到了氓的无情抛弃。“静言思之,躬自悼矣”,女主人公经过反思之后得出:“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男子沉迷于爱情中容易解脱出来,女子则相反,一旦沉迷于爱情之中就无法解脱,无法全身而退,被弃也只能独自伤悲。这也是对年轻的姑娘们所发出的警告。最后女子再次向读者倾吐自己的心声:本想“及尔偕老”,奈何“老使我怨”,女子于是便表示了自己决绝的态度:“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诗经》中的弃妇诗,女方都是无辜的受害者,女方并无过错,相反却是男方“二三其德”,三心二意。男方休妻都出现在家庭富裕之后,之前夫妻贫穷时,双方共同努力,女方勤俭持家,为家庭倾其所有;经过长时间的辛苦劳作,家庭逐渐富裕了起来,女方的容貌渐显衰老,于是男方便会休弃原妻,另娶年轻漂亮的女子。而在家庭中,弃妇往往付出得最多,她们无不贤淑自爱,克勤克俭,但得到的往往却是不公正的待遇,换来的只是丈夫的一纸休书。

二、女性的婚恋观产生的原因

(一)“中春之会”的社会风俗。

周代女性具有这样的婚恋观,与周代的社会习俗具有一定的联系。《周礼·地官·媒氏》中写道:“中春之日,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若无故而不用令者,罚之。司男女无夫家者而会之。”“令男三十而娶,女二十而嫁。”⑦周代有媒氏掌管万民的婚姻,男子三十一定要娶妻,女子二十一定要嫁。每年的中春之日是婚嫁的良辰吉日,令适婚的男女抓紧时间成婚,否则就要受到处罚。并且在这个月,即使礼数有所缺乏也不禁止。由此可看出,《周礼》在客观上为青年男女自由地选择婚恋对象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使得男女能在特定的时期自由地选择婚恋。但是在年龄上,媒氏对男女的限制并不相同,男性是在三十岁,女性则是在二十岁。这样,《周礼》给予女性的时间相对较短。迫于法制上周代对于女性婚恋时间的限制,促使女性在恋爱方面显得比男性更主动,形成了女性对恋爱的追求相对于男性来说就更加大胆勇敢。

原始社会的婚俗遗风对周代的人们也有一定的影响。在原始社会时期,人们不知家庭为何物,长期过着毫无限制、杂乱的性关系生活。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人们开始形成婚姻家庭的观念,逐步演化出各种群婚制、对偶婚制等。随着人们私有财产观念的加强,家庭的观念也逐渐确立,此时家庭出现了,也开始确立以父姓为主体的一夫一妻制的家庭。到了周代,在婚姻法制上仍坚持一夫一妻制,却是以多妾制为补充的一夫一妻制。《周礼》的制定,也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婚姻家庭制度,但是从整体来说,它还是无法摆脱原始社会风俗遗留下来的印记。周代人们的思想观念仍存在着原始社会的风俗,两性之间的交往虽然也开始受到一定的限制,但其自由接触还是很合理的、是天然的。周代“礼不下庶人”⑧的政策表明他们较少出现对民间旧俗的干预,为了政治的需要,他们也会适当鼓励青年男女在其规定时期相会,也令青年男女在婚嫁之前的自由接触是普遍存在的,这就使周代在某些时期、某些地点表现出了一定程度上的自由婚恋,如《郑风·溱洧》就是古代郑地上巳节所表现的男女自由选择婚恋的现象,也是在统治者规定的时期内所出现的自由婚恋现象。

(二)封建礼制尚未完全形成。

周代处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的时期,礼作为封建统治者治国安邦的主要手段,此时封建礼制尚未完全形成。“礼不下庶人”,礼制初步设定,周代对民间风俗的干预较少,表示周礼对下层百姓的束缚还不是很严,其针对的主要是上层的王公贵族,对老百姓还是相对宽松的。周代经过多次战争,徭役繁重,需要更多的人口支撑国家的建设,而人口增长的基础则是婚恋,政府也相应放宽了对青年男女的限制,鼓励婚恋,此时对于女性的规范也尚不苛严。

在农耕时代,母系氏族社会开始转变为父系氏族社会,开始形成以男子为支配的父系社会的大家庭,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男性的作用在劳作中逐渐凸显,他们逐渐取代女子在生产活动中的地位。女性的社会地位不断降低,在经济生产中逐渐失去了主导地位,转变为辅助地位。况且,在政治生活上,周代实行宗法制,即是嫡长子继承制,女性的政治地位也被排除在外。在家庭生活中,女性只能处于男性的依附位置。由此,周代开始造成了女性不仅受到政权、族权、神权的支配,还受到夫权的支配,女性在家中地位低,就产生了《诗经》中的弃妇诗。《诗经》中的女子也希望能有自由和独立的婚恋生活,渴望像男子一样自由地追求爱情,但她们自古就受到封建礼制的束缚,在婚恋中始终处于被动地位,难以摆脱被弃的命运。《诗经》中的女性对男子抛弃自己缺乏清醒的认识,多数仍希望男子能回头,没有独立自主的意识。女子处于男女不平等的夫权制社会,在经济、政治等方面没有独立权和自主权,她们的自我意识难以得到发掘,依附于男性的这一社会角色就会必然形成。

此外,家长制、媒人也在周代显现出了一定的作用。《郑风·将仲子》就是在家长制的压迫下所发出的对恋人的劝告;《卫风·氓》“匪我愆期,子无良媒”;《齐风·南山》“娶妻如之何,必告父母”;《伐柯》“娶妻如何,匪媒不得”,这些都表明了娶妻必须向父母表明,征得父母的同意;必须依靠媒人,没有媒人就不能成就婚事。所谓“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反映的正是这种情形。但那时期的女子面对父母的反对,多数人都表现出了反抗的一面,追求自由婚恋,为自己的爱情做出相应的反抗斗争,女性的自我意识在这时表现出升华的一面。

三、研究《诗经》中女性婚恋观的意义

《诗经》的集结正处于社会的变革时期,也是周代婚俗处于变革的一个重要时期。《诗经》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透过其中女性的婚恋观,完全可以看到周代女性的生活状况,了解先民的生活状况;也可以了解周代婚俗的发展过程。透过一场场的悲欢离合,我们可以了解当时女性的思想和精神诉求。在周代,男女可以自由交往,甚至有法令的保护,女子可以大胆表露心迹,也可以自由约会甚至是放弃不幸的婚姻。她们追求自由、平等,无论是那些爱情诗还是弃妇诗,都体现了这种诉求。

周代女性受父权制的影响,社会地位逐渐降低,慢慢地沦为男性的附庸,处于弱势地位,并且在封建社会延续了几千年。《诗经》所处的时代已经有封建婚姻思想的产生,婚姻也慢慢发展到非“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不能成立的地步,并一直影响着后续的封建社会妇女几千年。裴多菲说:“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在他看来,爱情比生命更可贵。在短暂的生命中人们能感受到爱情的美好,而爱情的美好体验却又让人们感叹人生短暂。《诗经》中的婚恋诗都反映了古代女子对于美好爱情的渴望及追求,也展现了她们在追求幸福生活和美满爱情时作出的相应反抗和斗争。她们敢爱敢恨,敢于反抗社会的不公,当遇到不公平的待遇时,并非是一味的委曲求全,而是迎难而上,以积极的面貌面对生活,无不表现出女性特有的人格尊严,显现出女性的自我意识。她们的精神值得现代女性学习。

婚姻自主,恋爱自由,都是现代青年男女的共同追求。相对于周代的女性而言,她们只是有着相对的自由,在特定时期能自由选择婚恋;随着礼制的发展,“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在男女的婚恋中逐渐占据重要的位置,嫁娶都要由父母决定,男女变得被动,女性在婚姻中更是处于弱势位置。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政权被动摇,族权、神权、夫权也跟着被动摇,女性的地位得到提升,婚姻恋爱更自由了。现代,经过历史长时间的洗礼,媒妁婚姻还是存在,但是建立在子女自由恋爱的基础上,父母显得要开明很多,很少再干涉子女的恋爱。当今时代的青年人,他们追求自由恋爱,与《诗经》中歌颂女子敢于冲破父母礼制的束缚,大胆追求自由婚恋是相通的。爱情可以说是人类最美好的情感之一,爱情之中不容许有第三者的介入,需要有专一性,需要认真对待,一旦确立恋爱关系,就切忌三心二意、朝秦暮楚,否则只能自食其果。但是,在现代社会的家庭中仍然存在家庭暴力,部分女性在家庭中没有地位,始终生活在恐惧和暴力的包围下,婚姻也不稳定,这就需要女性能勇敢地站出来,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保护自己不受伤害。青年男女在追求自由恋爱的同时,也应该考虑到法制与道德,切勿做出与法律相违背的事情。对于现代的女性来说,在恋爱中一定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切勿被金钱所淹没,要清醒地对待爱情,正确看待事物,用自己的智慧理智对待爱情,正确对待自己的爱情和婚姻,把握自己的幸福。古今女性都有一个相同的特征,追求自由恋爱,自主婚姻。现在,国家把制止家庭暴力写进法律,极大地保护了妇女的合法权益。周代女性的思想观念也影响着现代女性,自由、平等、独立的观念深入当今女性的思想当中,使现代女性为着自由平等独立而努力着。

从先秦到现当代,女性的自我意识随着社会的变迁也不断得到增强。女性和男性作为这个社会平等存在的两个角色,女性要做到独立、自主、自立、自强、自信,保持作为社会主体的独立性和完整性,以积极的姿态投入到社会建设当中,并享受自己的劳动成果,借以展现和提升自己的地位和价值。女性和男性作为家庭生活的主体,在家庭中应该是平等的。幸福并不是一味付出就能得到的,女性这一社会主体并不软弱,在社会中女性应该争取自己的权利并学会独立,自尊、自强、自信、自爱,不仅要做到经济独立,更要做到人格的独立。

注释:

①[宋]朱熹,注.王华宝,校点.诗集传[M].南京:凤凰出版社,2007.01.诗经传序第2页.

②程志,杨晓红,吕俭平,等著.诗经·国风诗性解读[M].济南:齐鲁书社,2009.06.序第4页.

③杜若明注:诗经[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8.1.

④葛培岭注译评.诗经[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5.

06:15.

⑤赵明剑,刘素军,主编.[宋]朱熹注,王华宝校点.诗集传[M].南京:凤凰出版社,2007.01.诗经传序第2页.学语文上[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9.9:67.

⑥卢静.诗经中女性的婚恋观[J].中国韵文学,2003(2).

⑦吕友仁,译注.周礼译注[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4.10:174.

⑧田玉川,著.礼记与百姓生活[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8.《释礼》部分第3页.

参考文献:

[1]杨军,著.诗经婚恋诗与婚恋风俗研究[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07.

[2]李炳海,编著.诗经品鉴插图本[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11.

[3]中国诗经学会编.诗经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M].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1994.

[4]顾鉴塘,顾鸣塘,著.中国历代婚姻与家庭[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11.01.

[5]中国诗经学会编.诗经研究丛刊(第二辑)[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2.1.

[6]王宗石,编著.诗经分类诠释[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3.12.

[7]孙作云.诗经恋歌发微[J].文学遗产,1957,(第A5期).

[8]方玉润,撰.李先耕.点校.诗经原始[M].北京:中华书局,1986.l109.

[9]费振刚,等著.诗经诗传[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

猜你喜欢
婚恋观女性诗经
95后大学生婚恋观的现状及探析
诗经
现代诗经
现代诗经
论女性的可持续发展
论欧阳子小说中的婚恋观
当代女大学生婚恋观的调查分析
婚恋观转变与基层行政——以1953年北京贯彻婚姻法运动月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