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腔动脉及分支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术在肝脏肿瘤介入治疗中的价值

2015-12-17 06:30
交通医学 2015年1期
关键词:介入治疗肝癌



腹腔动脉及分支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术在肝脏肿瘤介入治疗中的价值

程宝亮,葛坤元,蒋晓东

(宜兴市第一人民医院介入科,江苏214200)

[摘要]目的:观察并评价肝脏肿瘤介入治疗中应用腹腔动脉及分支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术(MSCTA)的导向价值。方法:肝脏肿瘤介入治疗70例患者,经浅静脉注入碘佛醇对比剂,介入手术中观察DSA造影时腹腔动脉及分支开口部位、方向、长度、走行及与腹腔动脉间下夹角度及与导管选择的相关性。结果:MSCTA对肝、脾、胃十二肠动脉血管显示率为100.00%,能够准确显示肿瘤的供血动脉58例(82.85%)。腹腔动脉及其分支最长5.0cm,最短2.0cm;腹腔动脉间的下夹角最大105°,最小15°。结论:腹腔动脉及其分支MSCTA能够准确反映腹腔动脉及其分支与椎体对应位置关系,开口部位、方向、长度、走行以及与腹主动脉间下夹角度,为肝脏肿瘤介入手术治疗的顺利完成提供准确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肝癌;胆管细胞癌;介入治疗;腹腔动脉;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术

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术(multislice CT angiography,MSCTA)的优势在于能够快速地进行扫描,且扫描的覆盖范围大,对患者无创,后期图像的处理功能十分强大[1]。而要对肝脏肿瘤进行血管内的介入治疗中,如介入治疗医师仅仅根据自身的解剖学知识选择导管,部分患者将难以获得满意结果。因腹腔动脉及其分支是进行介入治疗时必经血管,因而完整的显示血管结构及与周围血管的关系十分重要[2]。本文对2012年1月—2014年5月肝脏肿瘤介入治疗70例影像资料进行回顾分析总结,旨在观察肝脏肿瘤介入治疗中应用腹腔动脉及其分支MSCTA的价值,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肝脏肿瘤介入治疗70例,其中男38例,女32例,年龄32~78岁,平均为56.9±3.8岁。70例肝脏肿瘤包括:肝癌52例,肝脏血管瘤8例、转移瘤6例、胆管细胞癌4例。

1.2方法(1)检查方法:CT管电压120~140kV,管电流210~250mA;扫描层厚为0.6cm,层间距为0.6cm;重建图像层厚为1.0mm,层间距为0.7mm。患者在扫描体位选择上均为仰卧位,采用三期增强扫描患者上腹部。应用全自动双筒压力注射器经浅静脉注入对比剂,对比剂为碘佛醇浓度:320mgI/mL,剂量按1.0~1.5mL/Kg体重计算,以3.5mL/s流速注入。扫描时使用阈值触发扫描技术,触发点设定为膈顶水平动脉,触发阈值设定为120Hu。进行动脉早期扫描的时间设定为触发后5秒,进行晚期扫描时间为间隔10秒后,进行门脉期扫描时间为间隔30秒s后,扫描过程中要求患者屏气。将多平面重组(MPR)、最大密度投影(MIP)、曲面重组(SR)和容积重组(VR)等数据导入工作站后进行图像重建。(2)介入治疗:术前介入医师认真阅读CT图像,做到心中有数,特别对部分腹腔动脉迂曲或血管变异者,认真做好方法预案。(3)观察指标:腹腔动脉及其分支的开口部位、方向、长度、走行以及与腹腔动脉间的下夹角度。介入手术中观察DSA造影时血管开口部位、方向及走行的符合性及与导管选择的相关性。

2 结 果

本组对比介入手术DSA造影中血管显影情况,MSCTA对肝、脾、胃十二肠动脉的血管显示率为100.00%,能够准确显示肿瘤的供血动脉58例(82.85%)。腹腔动脉及其分支最长5.0cm,最短2.0cm;腹腔动脉间的下夹角最大105°,最小15°。其中腹腔动脉及其分支与椎体对应关系、开口部位、方向、走行结果见表1。

表1 腹腔动脉及其分支MSCTA表现

3 讨 论

MSCTA后期处理方法包括:多平面重组,最大密度投影,容积重组以及曲面重组等,不同的后处理方法各有优势和不足。其中多平面重组的优势在于,对于血管能够做到以任意角度和平面去显示血管结构,可较完整显示肝脏肿瘤周围较小血管[3]。最大密度投影的优势在于,其能够准确的反映出组织间的密度差异,特别是对内壁有钙化血管能更清晰地显示[4]。曲面重组最大优势在于能够将实际走行为弯曲的血管在同一个平面内完整显示,在显示的图像中不会出现重叠。因此十分有利于在同一平面内,对血管的内径及长度进行测量。容积重组相对于多平面重组、最大密度投影及曲面重组等后期的MSCTA处理技术而言,能够真正在完整意义上进行三维容积成像。由于重现血管的面貌,容积重组可完整重现较大血管的内部结构,但对较小血管内部结构显示效果不是十分理想。MSCTA对于介入手术的指导意义在于,在实际进行血管介入的操作过程中,腹腔动脉及其分支的开口方向以及部位存在着较大的差异。MSCTA能够较好的显示腹腔动脉及其分支的开口方向及部位,避免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盲目的寻找腹腔动脉。在实际介入治疗操作的过程中,如果患者的腹腔动脉过长、迂曲或变异,而事先没有行有效准备也极易导致操作困难,达不到理想介入治疗效果[5]。在介入导管的选择上,腹主动脉与腹腔动脉的夹角对于介入导管的选择也有着较大的影响。若两者的夹角为非钝角,选择RH导管较容易完成插入,若为钝角则首选胃左动脉或选用cobra管成襻较为合适,而MSCTA能够准确的显示腹主动脉与腹腔动脉的夹角。在本组结果中MSCTA能够100%的显示肝、脾以及胃十二指肠动脉,并能准确反映腹腔主动脉及其分支与椎体对应关系、开口部位、方向、长度、走行以及与腹主动脉间的下夹角度。综上所述,腹腔动脉及其分支MSCTA能够为肝脏肿瘤介入治疗提供准确的导向,有利于缩短手术时间,提高靶血管超选成功率。

[参考文献]

[1]王琨,王磊,裴昌军,等.腹腔动脉及其分支MSCTA在肝脏肿块介入治疗中的应用价值[J].影像诊断与介入放射学,2013,22(5):382-384.

[2]张华山,邓建永,汪小舟,等.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肝癌诊断中的应用[J].西部医学,2012,24(6):1170-1172.

[3]曹登攀,胡文豪,殷薇薇,等. MSCT血管成像与DSA对肝动脉成像的对比研究[J].实用放射学杂志,2011,27(11):1744-1748.

[4]贾晶,李晓军,陈勇,等.多层螺旋CT肝脏灌注成像在肝硬化血流状态评价中的应用[J].宁夏医科大学学报,2013,35(12):1362-1371.

[5]倪国才,罗帝林,赵志清,等. MSCT多平面重组和血管造影在肝脏巨大肿块诊断中的价值[J].中国医药导刊,2013,15(12):1927-1928,1930.

[收稿日期]2014-08-18

[文章编号]1006-2440(2015)01-0076-02

[文献标志码]B

[中图分类号]R735.7

猜你喜欢
介入治疗肝癌
LCMT1在肝癌中的表达和预后的意义
心血管介入治疗后拔管反应的临床研究
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引导下髋部滑囊炎的介入治疗探讨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和静脉溶栓治疗后心率变异性的影响研究
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介入治疗中替罗非班的应用及意义探究
探讨氯吡格雷预防冠心病介入治疗心血管的临床疗效
结合斑蝥素对人肝癌HepG2细胞增殖和凋亡的作用
microRNA在肝癌发生发展及诊治中的作用
Rab27A和Rab27B在4种不同人肝癌细胞株中的表达
3例微小肝癌MRI演变回顾并文献复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