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文艺学的反思与建设

2015-12-18 10:41彭姝玲
安顺学院学报 2015年1期
关键词:文艺学文学理论文学批评

郭 芳 彭姝玲

(1.山西工程技术学院,山西 阳泉045000)

(2.山西戏剧职业学院,山西 太原030002)

近些年来,学术界高度关注文艺学反思的相关讨论,且已逐步成为了学术热点之一。目前,讨论正朝着更深一步的方向发展。这场文艺学反思的探讨非常及时,具有重要的意义。我们应认真对待、思考讨论中涉及到的有关文艺学学科的建设及健康、长远发展的问题。

一、文艺学的发展情况

1、批判与反思时期

文艺学的批判与反思时期主要为1978至1984年期间。在此时期,我国文艺界在政治方面拨乱反正的影响下,逐步打破不适应文艺进一步发展的传统规律的束缚,比如文学工作者首先就转变了文艺为当前政治管理工作中一项工具这一工具论、服务论的束缚,并在触发性思考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过程中,开始觉醒 “人”的意识,并确立了文学即为人学的命题与理论观点。这一切均为新时期我国文艺学的健康有序发展,以及文学观念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1]。

2、文艺学逐步回归文学自身时期

即1985年到1990年,人们逐渐意识到文学也为人学,与之相关的文艺理论的思考逐步走向了对文学主体性的具体研究与论证。文学主体性这一理论为人道主义、人性等的延伸及结果,在破除庸俗反映论及 “左”的政治功利主义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意义。随着人们对文学的进一步认识与重视,对学界相关学者提出的审美形态这一理论持以认同的态度,这不但表明人们在突破与革新文学观念中投入了大量的努力,并取得了理想效果。同时,这也证明,文学在辩证统一的发展过程中,获得了创新的动态成果,并逐步成为一项非常重要的理论成就。

3、文艺学科建设的创新时期

文艺学科建设创新时期是指20世纪90年代至今。这一时期,学界做出了一系列的努力与研究。其一,文学界的学者及专家加大了对西方学术思想中先进部分的研究及吸收力度,并提出了崭新的研究手段,在成功生成众多新型分支学科的基础上,将我国文学理论进行了充实与完善。其二,学界认真反思并清理了传统的理论资源,在现代与古典两大传统的背景下,明确当代文艺学在建设过程中,首要任务便是以长久以来形成的新的文论传统为基础,并从当前社会文学语境中,有选择性地吸收、借鉴古典文学中具有生命力的内容,使之为现代文学发展提供有力支持[2]。基于此,学界在建设并发展文艺学的过程中,通过将中西方文化进行融会贯通,对今古进行沟通,从而使得文艺学不断朝着多元化、创新化的方向发展。

二、对当前文艺学存在的问题和局部危机的反思

1、文学批评理论的发展与当前文艺学脱节严重

我国文学界广大学者及专家在20世纪90年代便对文学批评这一基础文学理论展开了双线平行研究。这里的文学批评理论指的是通过将美学、哲学等理念作为基础,进而对文学作品及思潮做出阐述和评价,其以具体的批评作为应用或例证,是介于文艺学理论研究与具体的文学批评之间的一种理论形态[3]。此种批评理论将文学活动及文学思潮作为关注重点。新时期以来,这种形式的文学批评理论得到了极大程度的活跃,例如新体验、新历史、新乡土等新思潮论,消费时代的文学论,私人化写作论等,不但参与到具体的批评中,使得这些批评理论的框架纳入多种文学现象,而且还利用某些批评理论对时髦文学思潮进行制造与推动。这些文学理论通常是人为炒作起来的,不具备深厚的现实基础。同时也有一些青年批评家严厉批评此种现象,认为这是一种理论的狂热症。尽管这些文学批评理论存在着一定的不足之处,但其对当代文学不断变化的新的思潮、现象及问题的关注,是值得肯定的。文艺学基础理论的研究不应与文学批评理论产生隔离,前者应充分关注不断发展的文学批评现状,并参与到文学批评理论的建设当中,通过汲取其中的营养,从而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后者应当以相应的基础理论作为指导,努力从批评实践中概括出具有深厚文学创作基础的批评理论。

2、文艺学忽视我国当代通俗文学

自20世纪90年代至今,我国的通俗文学发展尤为迅猛,言情小说、武侠小说、悬疑小说这一类通俗文学 (其中多为网络文学)的风靡对严肃与高雅文学造成了不小的冲击。这不仅是因为通俗文学在现代文学中拥有大部分阅读人群,同时也因为通俗文学的繁荣发展及市场经济成熟,导致都市民众生活方式以及文化传播方式的改变。近20年来,随着大众传媒的进一步发展,人们加大了对电视信息传播功能的开发与扩大力度,文学传播方式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大众文化得到了迅猛的发展。随着通俗文学的发展及其样式、形制的改变,我们应当将通俗文学充分纳入研究领域。目前,已有学者明确指出通俗文学在与高雅文学的对战过程中,占据了非常大的优势。然而实际上,我国在研究通俗文学这一领域,还处于比较落后的地位[4]。

在文艺理论界忽视通俗文学的原因中,精英主义倾向为重要原因之一。我国大部分文学界的学者均赞成精英主义的立场,对通俗文学的评价偏低。实际上,大众通俗文学拥有更为广大的读者群,文学理论应当关注并研究通俗文学,并对其进行公正的评价与正确的引导。除此之外,文艺理论对经典文学同样缺乏动态、辩证的建构观点,经典的审美意义与思想并没有得到现代的创新阐述与解读。

三、对当前文艺学学科建设的思考

1、实行 “文化研究转向”建设策略的不可行性分析

首先,在学理方面缺乏科学的理论依据。推进文艺学研究的 “文化研究转向”来源于西方当代的文化研究及理论,而这种研究本身就具有极大的复杂性,同时也在不断变化中得到发展。而我们缺乏对这种变动性的注意,在借鉴及学习过程中常常跟不上其发展步伐。文学研究为文化研究原来的学科基础,例如伯明翰学派早些时期的研究内容,但后来逐步转向人类社会学与民族志,与文学研究的距离越来越远。目前西方的文化研究由于不具备明确的学科领域及界限,其优势也渐渐变为劣势,由于研究过于泛滥,也未能采取行之有效的研究方法与手段,使得研究过程不具备文化性质。如果我们依旧对这种存在不足之处的文化理论展开学习与借鉴,势必会从将文艺学的独立性从本质上进行取消,进而导致其成为人们在研究文化理论中的一项例证。其次,文化研究及其理论在西方已逐步衰落,伊格尔顿在 《理论之后》的开始就明确指明文化理论的黄金时代已成为过去,这些文学理论创建的先行者已先后去世,而当今文化理论中,最为感兴趣的话题便是 “性”。由此可见,西方当前的文化研究理论已面临危机,倘若我国的文艺学依然借鉴西方狭窄的文化研究范畴,不仅不能解决文艺学面临的问题,还会使得文艺学完全丧失自身的学科性及存在的合理性。最后一点,我国虽然对西方文化理论采取了引进的手段,但事实上,这种做法并没有全面考虑到当前存在于我国文艺学中的各项问题。如果未做好准备工作,便仅将文艺学的研究方向转为文化研究,那么,就会难以有效解决文艺学中现存的危机与问题,甚至还会使得文艺学转为不具备文学性质的文化研究形式。不可否认的是,对文学展开文化层面的研究具有不可忽视的价值,但是如果只是盲目地将文艺学研究转变为对文化的研究,那么就一定会对文学研究造成严重的削弱,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

2、如何做好文艺学学科的建设工作

为克服文艺学面临的危机,促进其学科建设工作的正常进行,首先应对文艺学存在的问题,即文艺理论与当前文学新现实发生疏离与脱节的现象,进行正确的认识。理论一旦与实际脱离,那么就会不断失去生命力。在文艺界中,有不少学者学院气息过重,缺乏对文学现实的重视。在新时期背景下,为促进文艺学学科的革新与建设,应当对文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展开深入研究,将解答现实问题作为主要目的。通过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基本原则作为指导,以新时期构建起来的文论传统为基础,借鉴中国古代文学与西方文学理论这两大理论资源,从而对文艺学的新现实及问题进行应对、回答及有效解决。在不断结合文学理论与实践的过程中开拓创新,促进古今及中西文学理论的融合,不但为新时期的文艺学提供充足的现实参考依据,而且使文学理论建构摆脱传统束缚,在不断创新过程中得到完善,在现实与实践的动态构建中达到相对平衡状态,并赋予文艺学学科建设崭新的生机,焕发新的活力。

结语

综上可知,我国文艺学存在的问题和危机的主要原因便是文学理论缺乏必要的前瞻性,经常朝后看,难以跟上文学现实的发展步伐。因此,为充分解决文艺学学科存在的问题与危机,促进其建设工作的正常进行,学者们应正确认识文艺学中存在的问题,通过以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基本原则作为指导,充分借鉴中国古代文学与西方文学理论,结合文学理论与实践的过程,开拓创新,赋予文艺学学科新的生机与活力。

[1]廖恒·“文艺学的知识状况与问题”学术研讨会综述[J].文艺研究,2012(6):321-323.

[2]傅守祥·文艺学的拓疆与文化研究的崛起[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04-106.

[3]时胜勋·当代中国文艺学学科反思的思想史意义[J].理论探索,2012(13):83-85.

[4]朱立元,孙士聪·试论新时期以来中国文艺学的大发展[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6):21-23.

猜你喜欢
文艺学文学理论文学批评
文学批评新生代专栏·刘诗宇
色彩之喻与中国文学批评——以先秦两汉为中心
社会转型期中国文学理论创新研究
新媒体时代文学理论教学研究
美丽的碎片
文学批评史视野里的《摩罗诗力说》
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文艺学
浅谈文学理论课程的课堂教学艺术
《科学视野中的文艺学》
文学理论:在中国特色的道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