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转盖板正转漏梳原因与控制

2015-12-19 06:38陈玉峰
纺织器材 2015年5期
关键词:分梳梳棉机隔距

陈玉峰

(光山白鲨针布有限公司,河南 光山 465450)

0 引言

梳棉机锡林—回转盖板梳理区是将纤维束梳理成单根纤维的区域,由弹性针布与金属针布组成,在梳理过程中也会产生棉结,特别是采取回转盖板正转时的生条存在部分纤维漏梳的问题,影响了产品质量。因此,加强对回转盖板正转梳理时漏梳问题的研究,对提高回转盖板正转的梳理质量具有积极作用。

1 回转盖板正转漏梳及其与正反转的关系

1.1 回转盖板正转漏梳的影响

梳棉机锡林—回转盖板工作区纤维的转移有:锡林一转一次工作区分梳、锡林多转一次工作区分梳、锡林多转多次工作区分梳和沉入针隙成为盖板花或抄针花四类[1]。在回转盖板正转梳理过程中,回转盖板进口区存在链条伸长、气流正压过大、纤维取向度差等问题,迅速形成充塞且不易释放,在回转盖板工作区不能被充分梳理,并且充塞在两根回转盖板之间。回转盖板出口处受隔距变大影响,在回转盖板出口和上罩板进口之间,出现部分盖板花中束纤维进入前罩板再次转移给道夫,加上前上罩板至道夫与锡林隔距点多为罩板或者附加分梳元件较少,形成漏梳影响梳理质量。

回转盖板漏梳的部分纤维束转移到棉网中,会造成棉结和乱纤维,从而影响棉网中的纤维排列和生条质量;部分未转移的纤维随锡林转移到后部重新梳理,也容易被揉搓造成死棉束,影响整体的梳理效果。

1.2 回转盖板正反转与漏梳的关系

漏梳主要在回转盖板正转的梳理过程中产生。回转盖板正转时,纤维受到的梳理作用逐渐减弱,新进入工作区的前10根回转盖板左右很快被纤维充塞,中、前区回转盖板在充塞情况下超负荷工作,其分梳、除杂作用较差[2]。另一方面,在出口转移过程中棉网和纤维束转移并进入前区,是造成漏梳的主要原因。

回转盖板反转时,纤维受到的梳理作用逐渐增强,有利于提高锡林与盖板间的梳理、除杂作用。回转盖板反转后,除后区前几根盖板花较多外,其余中、前区回转盖板负荷均比正转时小,约为正转时的1/3~1/2,对分梳除杂有利[3]。后区1~13根盖板的杂质迅速接近饱和,反转后可立即排出,而中、前区回转盖板均为无杂的清洁、轻负荷盖板,分梳除杂作用强,对提高分梳质量、排除细小杂质有利,在回转盖板反转过程中漏梳问题较少。

2 回转盖板正转时漏梳的原因

2.1 回转盖板后部气流正压过大

理工科类内容占多数,人文社科类内容较少。从教育部公布的全国优秀外文教材目录看,近五年的教材也不到百本,而且偏重理工类,人文社科类极少。游学是一种跨文化教学模式,要求对异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相对深入的思索和认知。相对理工科类内容,人文社科类教材将担负起影响和传播的任务。因此,游学教材需在学习环境、学习资源和协作学习的教学环节中,围绕人文社科内容,开展行之有效的包含准备、实施和反思的教学环节,让游学生在积极主动的状态下参与中国文化的学习和思考。

梳棉机后部的气流是相互关联的,上三角区气流和下三角区气流是平衡的关系。小漏底出口处的气压关系后罩板的气压:如果小漏底吸风性能不好,或者未安装吸风装置,就会打破气流间的平衡,造成气流减少或增加;在部分后部吸风不良的机台或者无泄压罩的机台上,其后部气流静压大,不仅影响小漏底的静压,同时造成后罩板间的静压增大,使进入回转盖板入口的气流成正压状态,加上进口盖板针面负荷较少,纤维束很容易进入盖板缝隙内,造成回转盖板充塞。如果释放能力弱或沉入针根较深的情况出现,就会造成回转盖板间隙内充塞的纤维束在前区转移时受到罩板或者隔距变大的影响,进入前罩板和道夫转移区,造成漏梳。

2.2 回转盖板链条伸长起浮

漏梳的主要原因:一是回转盖板—锡林梳理区进口被纤维束充塞,不易被锡林针布梳理和抓取,不能在锡林与盖板间相互有效转移、交替分梳所致;二是盖板链条伸长起浮造成盖板花充塞而漏梳。当链条伸长后,会出现盖板间缝隙大小不一、左右间隙不一致问题,在纤维入口处进入的回转盖板气流从缝隙中溢出,其速度与后罩板气压或附面层厚度有关,很容易携带体积较小的纤维束进入盖板针隙底部形成充塞,并且在出口处释放的随机性很大,较容易出现大块纤维束进入道夫—锡林隔距点,转移到棉网中造成漏梳。

2.3 回转盖板—锡林工艺设置不合理

锡林与回转盖板间隔距工艺配置有两种:入口隔距大,中间由大至小平滑过渡或不变,出口隔距稍大的平滑隔距工艺;入口隔距大,其它点隔距渐减或中间变小至出口不变的渐缩隔距工艺[4]。在盖板正转工艺设计过程中,回转盖板出口处与其传动机构比较接近,回转盖板容易上下走动,因而采用较小的出口隔距时可能会造成碰针问题;同时使前上罩板上口附近附面层增厚,这样部分气流在前上罩板上表面溢出,使盖板花增加,为利于除杂则多采取平滑隔距工艺,因而在回转盖板出口部位形成了弱分梳区。此工艺隔距是因机械和工艺气流问题造成的盖板间充塞纤维进入到前区时,受气流和罩板的机械作用使纤维束有转移趋势,这一转移趋向主要受制于瞬时气流强弱和纤维在回转盖板上分布和沉入针根状态,在纤维束较长和气流补入较大的情况下,就会进入锡林—道夫区域而造成漏梳。

2.4 回转盖板—锡林转移梳理过程差异

回转盖板与锡林间具有相互转移和梳理的功能。在转移过程中,回转盖板上的棉网分布状况对漏梳的影响较为明显。如果出现针布锋利度、机件平直度较差或者设备的局域性问题,造成棉网在回转盖板分布不均匀、出现成块成团的纤维,以至走出回转盖板的棉网厚薄不匀、根与根间差异较大,由此造成在转移过程中成团的纤维束块转移到锡林与道夫隔距点,造成漏梳的概率增加。

2.5 预分梳能力差异

纤维流未进入锡林回转盖板分梳区之前,在整个清梳系统中所受到的开松、除杂作用为预梳理,成卷或者筵棉分布不匀会造成入口梳理的差异。一般而言,当纤维流遇到预梳理作用较强时,进入到锡林—盖板分梳区的纤维流棉束小、均匀且含有棉结杂质相对较少,进入入口区的纤维不容易充塞盖板针布,且由于受到精细分梳,对质量有利。如预分梳作用不强,则喂入锡林—回转盖板分梳区棉流中的棉束大、棉结杂质多,在锡林—盖板进口处会加剧纤维的损伤和杂质破碎,不利于成纱质量的提高。部分刺辊或者后固定齿条盖板梳齿损坏时,清梳联后部棉箱的速度较低、预分梳效果差,都会影响回转盖板针布上纤维的分布状态,增加漏梳的概率,影响梳理效果。

3 盖板正转时漏梳的控制措施

3.1 合理控制回转盖板后部气流

梳棉机后部刺辊气流应遵循连续性方程:根据物质不灭定律,流体在相对密闭的管道里流动时,单位时间内流过管道每一截面的流体质量是一常数,即:v1f1=v2f2[5]。这一规律的平衡条件是建立在相对稳定的气流环境中,应用在梳棉机工作环境中如果出现堵塞或者除尘气流不畅时,这个规律就会受到影响,特别是在未安装除尘吸尘设备的机台上,漏梳的概率增加更为明显。主要原因就是后刺辊防护罩的气压得不到下泄,不仅后部落棉增加、杂质排除不彻底,根据平衡原理因进入后罩板的静压增加,使回转盖板入口造成充塞,影响回转盖板和锡林的转移,造成漏梳。加工1.33dtex×38mm粘胶纱时,无除尘和有除尘梳棉机台漏梳对比见表1。

表1 FA201B型梳棉机无除尘和有除尘机台漏梳对比

从表1中可知,无除尘机台后部气流不易控制,造成漏梳的问题增加,梳理质量受到影响。

3.2 及时更换伸长起浮回转盖板链条

回转盖板链条伸长起浮后,回转盖板—锡林梳理区入口的纤维束易充塞,不易被锡林针布梳理和抓取,不能有效地相互转移、交替分梳[6]。链条伸长后,回转盖板间的缝隙大小不一,与左右的间隙同样存在不一致问题;回转盖板起浮后,踵趾面的着力点不固定,非固定性的磨损会造成磨损面不均匀。清梳联的FA201B型梳棉机纺1.33dtex×38mm粘胶纱,生条棉结要求在1粒/g以下,实际达4粒/g,原因是回转盖板起浮后踵趾面作用不良,采取控制措施后的指标见表2。

从表2可知,盖板链条伸长起浮消除后,纤维分布状态均匀,减少了漏梳问题。其具体控制措施:保证回转盖板在运行过程中与锡林轴向平行,前托脚及回转盖板传动前导轮正确平装,同时保证链条长度一致;单根伸长不超过76mm,两根长度的差异不超过3mm,超过限度链条及时更换;更换链条时要同时配对使用,避免新旧搭配;当两根长度相差不大于3mm时,将较短的一根链条装在回转盖板传动皮带盘一侧,这样运转应力大,公差先行弥补[7]。

表2 FA201B型梳棉机回转盖板链条伸长起浮机台漏梳对比

3.3 采用回转盖板—锡林渐进梳理工艺

锡林—回转盖板梳理区内的梳理力由入口至出口逐渐变小,是其隔距大小的理论基础,因而隔距变化应从入口到出口逐渐变小,这种配置符合逐渐增强梳理强度的理念,也能避免纤维因梳理不当而受到严重的损伤。A186型梳棉机加工1.33dtex×38mm涤纶纤维,定量为20g/(5m),出条速度为60m/min,在生产过程中出现盖板花不匀、漏梳的问题,当采用渐进工艺后得到改善,工艺优化见表3。

表3 渐进工艺改善涤纶纤维梳理漏梳对比

从表3可知,渐进分梳隔距可减少原有隔距设计入口小、阻力大使纤维横向转移,出现分梳过程阻力大,纤维集聚造成棉网转移困难,落棉不匀且多的弊端。采用渐进隔距后,进口纤维的转移阻力减少,实现了渐进分梳,预分梳区加强梳理效果,为精细分梳区提供了条件,配合罩板落棉控制措施,能够实现正常落棉均匀合理,减少漏梳问题产生。隔距过小时,造成梳理力过大、静电集聚、绕锡林,影响分梳效果;但出口隔距扩大,也会造成回转盖板根间充塞转移不稳定、前区转移时出现漏梳。

3.4 提高预分梳能力

减少盖板充塞,改善梳理效果,提高对纤维束的预分梳效果非常重要。提高预分梳的途径有:一是增强对喂入锡林针布的纤维和棉束的预分梳作用;二是均匀锡林针面负荷,改善锡林—回转盖板间的梳理条件,提高梳理均匀混合效果;三是减轻锡林—回转盖板针面间的负荷,为紧隔距提供了条件;四是提高纤维的取向度,保护回转盖板针布以延长其使用寿命;五是提高纤维伸直度,改善棉网质量。具体采取的措施,如增加后固定齿条盖板元件,适度提高刺辊和棉箱转速。在加工50%1.56dtex×38mm粘胶混和50%1.33dtex×38mm粘胶纤维时,优化梳理度工艺具体对比见表4。

由表4可知,在梳理功能一定的情况下,提高预分梳能力,能够改善盖板纤维充塞,减少漏梳,稳定梳理效果。

3.5 增加分梳器材提高梳理能力

前区转移过程中造成的漏梳是普遍问题,对质量的影响十分明显。加强后区控制对漏梳有所改善;在前区增加固定齿条盖板,加强对转移到道夫—锡林隔距点之前纤维的梳理,同样可以减少漏梳的影响。前、后固定齿条盖板相对回转盖板,是加装在前、后罩板之间的梳理器材。前固定齿条盖板主要是对回转盖板与锡林梳理后的纤维进行整理,使纤维伸直度、平行度进一步提高。加装固定齿条盖板,增加了梳理面积和参与梳理的梳齿,能够强化梳理度,对漏梳进行补充梳理,有效提高分梳效果。FA201B型梳棉机加装前、后固定齿条盖板后对色纺棉质量的影响见表5。

表5 加装固定齿条盖板对色纺棉质量的影响

由表5可知,加装前固定齿条盖板使纤维在进入锡林—道夫隔距点前,对漏梳的纤维束进行补充梳理,多次分梳为杂质、短绒的排除提供了条件,能够有效提高产品质量。增加了棉网清洁器,不仅起到排除杂质和短绒的作用,同时前部的气流受到疏导减少了正压和气流正压纤维流外溢,整理作用加强对减少漏梳有利。

4 结语

4.1 梳棉机盖板正转时,由于气流、工艺、机械状态等因素影响会出现漏梳。

4.2 梳理漏梳的原因主要有:回转盖板后部气流正压过大;链条伸长起浮造成盖板充塞;盖板—锡林转移梳理过程差异;预分梳能力差异影响回转盖板入口处纤维充塞,造成梳理区无法梳理,走出工作区转移时漏梳。

4.3 控制回转盖板正转漏梳主要应从减少入口纤维充塞、提高梳理能力着手。如:合理控制回转盖板后部气流、缓和漏梳;对于链条伸长起浮,应及时更换以减少充塞、控制漏梳;锡林渐进梳理工艺改善漏梳;提高预分梳能力减少漏梳;增加前固定盖板提高梳理能力。这些措施行之有效,能够使回转盖板正转漏梳得到改善和控制,达到稳定梳理效果、提高质量的目的。

4.4 梳理不仅要注重分梳的预分梳控制,同时也要加强对单纤维分梳后的整理分梳,否则会影响梳理效果;三者的关系,只有预分梳区纤维束得到充分改善,盖板—锡林精细分梳区才能实现精细梳理,梳理后的单纤维进入整理区得到有效补充分梳,才能稳定梳理质量。

[1]中国纺织大学棉纺教研室.棉纺学:上[M].2版.北京:纺织工业出版社,1990:183-184.

[2]孙鹏子.梳棉机工艺技术研究[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12:66-73.

[3]陈玉峰,陆振挺.标准盖板均匀分梳工艺的探讨[J].纺织器材,2012,39(1):27-32.

[4]孙鹏子,王兰,张志丹,等.刺辊与分梳板隔距对生条质量的影响[J].棉纺织技术,2007,35(8):6-8.

[5]费青.高产梳棉机提高除杂作用的研究与分析[J].棉纺织技术,2007,35(8):1-5.

[6]张文赓,郁崇文.梳理的基本理论[M].上海:东华大学出版社,2011:36-42.

[7]詹树改,任家智.梳棉保全[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11:109-110.

猜你喜欢
分梳梳棉机隔距
转杯纺分梳排杂区的气流场数值模拟
双喂给双分梳转杯纺技术研究进展
双分梳转杯纺棉麻混纺纱工艺优化探析
2020年度河北省分梳山羊绒质量分析报告
略谈梳棉机针布间隔距
隔距片
——具有历史感的工具
梳棉机外观参数化设计与评价研究
集聚纺细纱机使用压力棒隔距块对成纱质量影响的研究
细纱机牵伸器材的优选改造
新型梳棉机配置梳理器材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