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生态景观规划初探

2015-12-20 06:45于少康张春杰
水利规划与设计 2015年12期
关键词:示范园水土保持科普

袁 芳,于少康,张春杰,肖 磊

(1.江西省水土保持科学研究院,江西南昌330029;2.江西省国土资源勘测规划院,江西南昌330025)

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生态景观规划初探

袁 芳1,于少康2,张春杰1,肖 磊1

(1.江西省水土保持科学研究院,江西南昌330029;2.江西省国土资源勘测规划院,江西南昌330025)

新时期,集生态、产业、景观、游憩等多元理论支撑系统于一体的生态观光综合园区备受欢迎。以赣州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为例,结合景观生态理论进行设计,充分展示水土保持技术体系与现代生态农业的有效融合,建成集水土保持科普宣传、科研试验、技术培训、生态示范、休闲娱乐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生态示范园区,以期对新时期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的前期规划设计有所帮助。

水土保持;生态景观;规划设计

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城市居民回归自然的意愿渐强,大力推动了集生态、产业、景观、游憩等多元理论支撑系统于一体的生态观光综合园区模式的发展[1-5]。以示范园建设为抓手,弘扬水生态文明理念,高水平规划,高点起步,高位嫁接,整合投资,突出特色,不断丰富内涵,不断拓展外延[6],成为了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建设的发展方向。特别是近几年越来越多的民间资本参与进来,将水土保持科普、示范与农业生产、生态景观有机结合,使其成为了一种新的发展模式。

景观生态规划和设计是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生态经济学及其他相关学科的知识与方法,解决景观生态问题的实践活动[7],维持物种多样性,维护景观多样性及景观异质性,对实现水土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作用。目前主要有河流生态系统,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区建设及流域治理的景观生态规划[8-9]。在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区的景观生态规划中,通过将园区景观规划与园林景点相结合,创造出集科教示范、景观示范、观光旅游、科技培训为一体的新型现代水土保持生态科教示范园区[10],取得较好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现以赣州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为例,讨论园区设计的背景、目标定位、规划原则,并基于景观规划与设计,对水土保持科技园总体分区和布局进行了探索。

1 项目概况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强化科学治理,推广适用技术,各地积极探索经济与生态文明建设相融合的发展模式。以政府为主导,群众参与共建,集生态治理、科普宣传、生态旅游、科研试验、技术培训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科技示范园建设备受欢迎,取得了较好的综合效益。

赣州,江西省的南大门,也曾是我国南方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30多年来,积累了丰富的治理经验,但随着时代的发展,新形势新背景对水土保持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2014年12月,水利部正式批复《水利部水土保持司关于将赣州列为全国水土保持改革试验区的复函》(水保监测[2014]22号),提出积极探索水土保持深化改革实践,积累经验提供示范,增强水土保持发展动力。赣州遇上了加快水土保持发展的有利条件和重大机遇。赣州迫切需要以科技示范园为依托,探索创新水土保持发展新路子,做好全市生态文明试验区这篇文章。

园区位于赣州市章贡区沙石镇火燃村西南部,峰山国家森林公园腹地,是一个3面环山,中间以农用地为主的低洼区域,整体呈东高西低阶梯状分布。主要土壤类型有红壤和水稻土。园区气候温和,多年平均降雨量1434.3mm。西部农田因缺少排灌设施,常年被泉水浸泡,形成部分“冷浆田”,导致撂荒。园区周边山地植被相对良好,植物资源比较丰富,以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主。园区风景秀丽,是古代赣州“八景”之一,名曰“宝盖朝云”。园区所在村——火燃村是江西省生态示范村、全国百家“美丽乡村”。园区距赣州市章贡区城区11km,219省道倚园而过,可接赣州绕城高速,323国道,地理位置优越。赣州是一座“红、绿、古、客”4色兼备的历史文化名城。2014年第4季度在全国游客满意度60个样板城市中赣州市位列第11位。赣州水土保持工作已开展30多年,积累了丰富的防治经验,是江西水土保持工作的一面旗帜。园区内有少部分疏林地、荒草地和裸地存在水土流失;旅游资源尚未充分开发利用,基础设施有待完善;缺乏景观色彩,生态景观有待提升。

2 园区规划分析

2.1 目标定位

根据园区现有资源特色和区位特征,遵循人水和谐的理念,以生态修复为基础,以景观建设为途径,以产业导入为发展,通过高起点规划、分阶段实施,将园区打造成集水土保持知识科普与培训、水土流失治理技术推广示范、水生态文化宣传、农业休闲观光“四维一体”的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区,实现田园到公园的转变。

2.2 规划原则

(1)坚持主题特色性原则。坚持集生态、经济和社会功能统筹规划,突出水土保持生态文化主题特色。

(2)坚持创新引领性原则。坚持突破传统单一的水土保持治理,建立生态系统保护与治理技术的研究示范,为生态文明建设树立样板。

(3)坚持生态适宜性原则。坚持生态优先,以生产节约化,生活低碳化,景观生态化的方式,展示园区自然特性。

(4)“四低”原则:采用“低干预、低消耗、低维护、低排放”,实现低成本风景园林。

2.3 规划理念

园区红线范围形似火焰,又地处火燃村,因此,以“火”元素为logo,将生态文化、水土保持文化、客家文化有机交织,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规划理念,将保护自然、顺应自然的火种赓续相传。生态之火:赣南是我国南方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希望到访者能点燃关注生态、重视生态的火种,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水土保持之火:赣南是江西水保事业的发源地,从星星之火发展成燎原之势,希望乘着改革的东风,努力成为全国的典范。客家之火:赣州是客家人聚居繁衍和客家文化重要的发祥地之一,让客家文化的火种赓续相传。

图1 意向图

图2 功能结构图

图3 分区图

3 总体规划

3.1 总体布局及分区建设

“一轴、一带、四区”的总体布局结构。

一轴。作为贯穿全园东西的生态景观廊道。

一带。规划园区周边的水源涵养林作为生态屏障示范带。

四区。以一带为屏障,一轴为中轴线,两侧划分为水土保持科普展示区、水土保育示范区、高效生态农业区和休闲娱乐综合区4个功能区。

3.1.1 水土保持科普展示区

园区建设的核心和重点,是集科普教育、宣传体验,游客接待,行政管理等多功能为一体的综合片区。

图4 总平面图

(1)水土保持科普展厅。采用客家风格建筑形式,使用节能屋顶设计。展馆主要包括认知区、展示区和互动区。以生动详实的图片展、4D影院、多媒体影视技术、模型和电子产品为载体,形象、直观的展示赣南水土保持建设的发展历程,开启多形式水保科普教育和宣传的大门。

(2)水土保持科研场所。为科研人员提供科研、办公、住宿场所,并配备必要的科研设施。

(3)生态农业技术培训中心。传播世界各地先进农业技术的一个场所,提高农民的种植技术,掌握前沿讯息。

(4)水土保持科普长廊。将上述3个场所,通过具有客家风格的连廊连通,并每隔适当距离设置一些水土保持科普小品,打造成为户外科普长廊。包括①修建人工模拟降雨;②修建土壤标本陈列;③设立植物根系展示区;④各类生态护坡画卷展示,护坡植物选取特色四季植物,添加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5)生态停车场。采用环保、透水的植草砖进行铺设,规划车辆容量100辆。

3.1.2 水土保育示范区

是绿色生产、生态文化、农游合一的区域,全面推广现代坡地生态经果林示范、农田保育示范,强化高科技成果转化,高效利用水土资源。

(1)水土保持措施推广农业园。“反坡梯田+前埂后沟+梯壁植草”水土保持技术展示。树种选择蜜桔、桔柚、红心柚、二月红、桑葚等,分块种植,供游人观赏、采摘、选购。

(2)梯级湿地净化展示。位于水土保持措施推广农业园两侧,整成多级阶梯状小台地,并修筑拦水埂。台地上种植本土净化植物,通过逐级、逐阶,实现拦水、蓄水、洁水效果。

(3)湿地观光园。利用园区内现有“冷浆田”改建,种植水生植物如芦苇、荷花、石菖蒲等,采取湖岸孤植、丛植、片植乔灌相间的观赏树木,如水杉、垂柳等形成滨水景观带。出水用于苗木花草需求及景观水系等,达到中水回用目的。

(4)土壤改良示范园。位于湿地观光园西侧上方,通过有机肥和沼液浇灌、果园种草覆草等生态措施进行田地土壤改良,并种植葡萄。葡萄除采摘外,还可进行深加工,如葡萄酒、葡萄汁、葡萄蜜饯等。

(5)姐妹泉。根据三姐妹泉的传说修建姐妹亭,三姐妹戏水雕塑小品,作为园区重要的景观节点。

3.1.3 高效生态农业区

发展节水、立体、高效、生态农业区,做到设施化、标准化、生态化。包括生态温室综合体、温室花卉大棚、现代农业蔬菜园等。

3.1.4 休闲娱乐综合区

该区结合田园风光,农业生产、经营活动,为人们提供观光体验、休闲度假、品尝鲜果的活动空间。包括生态木屋、特色水景园(1个垂钓中心、1处观赏鱼池、1处水上餐饮平台)、DIY市民农园、采摘体验园(杨梅园)和生态花田(利用花卉苗木的颜色和高度不同,营造彩虹田园景观)。

3.2 道路交通系统规划

由“市政道路、主园路、区园路、步道”组成综合网络系统,并通过一个步道网络与多个休闲场地相结合,构成一个完整的“线网+节点”的景观体验网络。

(1)步道网格。总体形成“一环、一纵、多路径”的步道路网,保证园区内道路通达;主干道采用透水混凝土铺设,次干道采用条石或青石板路面,支路主要为碎石路面。

(2)休闲场地。融合水土保持文化和客家文化元素,通过步道网格将其连接,形成一条科普路线,在满足游人休息的同时宣传知识。

3.3 水系连通规划

倡导雨水集蓄利用、高效节约用水的理念,改变园区内现有水体相互隔离的现状,对园区农业生产和景观环境用水实行中水回用措施,空间总体构成水溪+水面+水岛的空间层次,形成一个富有生命的水质净化系统。

3.4 给排水规划

(1)给水规划。规划兴建水井1口,主要供给日常生活用水及高效生态农业区用水;通过园区水系连通及中水回用系统的取水方式为园区提供生产用水、观光用水和大环境绿化用水。

(2)排水规划。园区排水系统实行雨、污分流,并结合海绵城市设计理念,将雨水通过湿地回收储存,保证枯水期水源供给;休闲娱乐区、水土保持科普展示区生活污水通过MBR膜处理技术+湿地理技术系统后排出。

3.5 景观系统规划

充分利用乡土植物资源,并在适当的位置上选择冠幅大的特色树种,在植物形态颜色上强调其观赏性,形成四季各有特色的植物景观。主干道规划景观连廊,通过攀岩植物围成绿色廊道,并沿路两侧搭配种植灌草、水生植物组成景观带,通过植物本身固有的形态、色彩和季相变化,给人以韵律美和节奏感;游步道景观在植物选择上充分利用现有的乔灌木,在游步道两侧主要种植观花植物,如月季、紫薇、海棠、腊梅、杜鹃等,达到移步异景的效果,增加游览乐趣。生态驳岸采用自然驳岸,在整个驳岸线的大部分位置设置,直接绿化入水,自然置石压边,增加生态性及景观性。

3.6 配套设施建设

包括消防系统、休息照明系统、环卫系统、安全提醒系统和解说知识系统等。外形上,以“火”为元素打造景观小品。

4 结语

赣州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的建设规划结合景观生态规划设计理论合理地进行了分区设计,展示了生态水保与现代农业的有效融合。这一类园区的显著特点是以水保科技为先导,以特色产业为导向,以水土资源高效利用和维护水生态健康发展为目的,重点突出参与性、观赏性和娱乐性,达到集科普宣传、科研试验、技术培训、生态示范、辐射推广、休闲娱乐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目的,为水土保持科研提供更多有利数据,为水土保持技术应用提供更多推广平台,为水土保持科普知识提供更多宣传窗口,对推动生态循环农业发展,大力开展水生态文明建设具有一定作用和意义。

[1]李晓颖.生态农业观光园规划的理论与实践[D].南京林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1.

[2]史莹.生态农业观光园的规划与实践[D].南京林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3]裘鸿菲,陈龙清,杜雁.生态、科技与文化的交融——黄石市农业科技示范园规划[J].华中建筑,2007,10(25):73-75.

[4]张晓冬.观光农业园的景观规划初探——以泰州生态农业科技示范园为例[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07,6(20):11-14.

[5]贾照雪.城郊生态农业旅游开发研究——以南宁那马生态农业示范园为例[D].广西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6]中国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网.水利部评定陕西梁家河和高西沟创建“国家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区”[EB/OL].[2015-02-12].http://www.swcc.org.cn/desc.asp?id=39025.

[7]侯淑艳,刘建新,张丽娜.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J].水土保持应用技术,2010(01):19-21.

[8]张敏秋,杨文明,张君伟,等.龙湾河流域景观河道设计新思路[J].水利规划与设计,2009(05):35-37.

[9]张轶伦.郑州市贾鲁河生态公园景观规划[J].水利规划与设计,2014(08):20-22.

[10]李日璇,姚志成.景观生态规划的应用[J].黑龙江水利科技,2011(05):184-185.

S157

B

1672-2469(2015)12-0014-03

10.3969/j.issn.1672-2469.2015.12.007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461058),江西省水利科技项目(KT201215)

袁 芳(1982年—),女,工程师。

猜你喜欢
示范园水土保持科普
辛店沟水土保持示范园
水土保持探新路 三十九年写春秋
《水土保持通报》征稿简则
流翔高钙花生 托起示范园主“致富梦”
水土保持
科普达人养成记
流翔高钙对比示范园,在齐鲁遍在开花
塘背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
水土保持
科普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