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街道空间步行活动特征及需求研究——以常州市翠竹片区为例

2015-12-21 03:02夏正伟刘权范婷婷陈宁杨文俊张天刘亚东
常州工学院学报 2015年4期
关键词:空间环境社区

夏正伟,刘权,范婷婷,陈宁,杨文俊,张天,刘亚东

(常州工学院土木建筑工程学院,江苏常州213002)



社区街道空间步行活动特征及需求研究——以常州市翠竹片区为例

夏正伟,刘权,范婷婷,陈宁,杨文俊,张天,刘亚东

(常州工学院土木建筑工程学院,江苏常州213002)

摘要:以常州市翠竹片区街道空间为研究案例,对步行活动进行了问卷与现场调研分析。研究发现:有益身体健康、亲近自然与放松心情、走路比较方便、可顺路逛街购物成为选择步行的主要因素;步行环境脏乱、舒适性低,出行线路不畅,以及机动车干扰等成为人们不愿意步行的主要原因;单一的绿化空间对步行活动并不一定具有吸引力。社区街道空间应从便捷性、舒适性与功能性等方面进行社区街道步行空间的建设,才能满足人们对于宜步行性空间环境的需求。

关键词:社区;街道空间;步行活动;空间环境

步行是一种绿色的交通方式,有利于身心健康、休闲娱乐和社会交往。一个功能混合使用、紧凑的步行社区,可以为居民提供多样化服务设施,能够产生较高的社会效益[1]。重塑人性化的街道,已成为国际社会鼓励步行与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要内容[2]24。在强调民生、强调可持续发展和强调质量的新型城镇化发展背景下[3],创造便捷、安全与舒适的步行环境将成为建设人性化城市的关键[4]97。但是城市化快速发展,机动车正迅速进入普通家庭,以“车”为本的城市交通观影响着城市交通的建设与发展,给承载着居民日常生活的社区街道空间同样带来巨大的冲击,如步行网络被肢解、步行空间萎缩、行人被边缘化、街道空间失去生活气息与活力等[2]24,甚至出现了影响步行安全的一系列问题[5]。

近年来,国内学者们对步行问题展开了不同层面的研究。卢银桃与王德[6]对美国宜步行性的评价指标进行了分析与评价;陈泳与何宁[4]96-103进行了轨道交通站域范围内宜步行环境研究;在界面特征与步行者行为的研究上,徐磊青与康琦[7]、陈泳与赵杏花[2]24-30分别对上海南京路与淮海路进行了研究。本研究将从居民日常行为特征及需求出发,立足社区街道空间步行环境,探讨社区街道宜步行性的空间环境建设策略。

1调研案例与调研内容

案例选择了常州市的典型社区空间——常州市翠竹新村及其周边地块,此区域新老小区混合,人口密度大,城市道路与社区街道区分明显,街道尺度适合步行且沿街商业及配套设施齐全,适宜作为研究社区街道空间步行特征的范例(图1,图2)。

图1 研究案例区位

图2 街道空间

调研过程中对影响步行活动行为的街道空间环境进行了统计,主要包括街道长度、沿街商业店铺面积、沿街大型商业店铺规模、不同类型店铺的数量、小区出入口数量、公交站点数、步行界面特征、公共广场、公共绿地等步行空间属性特征。同时进行了问卷调查,内容主要涉及被调查者的基本属性特征、步行出行目的、步行出行时间及花费、步行出行比例、步行出行的距离、对步行活动的态度、对步行环境的评价与要求等内容,共发放问卷50份,其中有效问卷44份。为充分研究居民步行出行的规律特征,根据地块界面划分,以界面为基础进行了步行人流的统计。统计分6个时间段进行,分别为07:30—08:30,09:30—10:30,11:30—12:30,14:30—15:30,17:30—18:30,19:30—20:00。步行相关行为的正式调研时间为2014年4月23日(周三)与5月11日(周日),包含了普通工作日和节假日的数据。表1为调研样本的基本属性构成。

表1 被调查者基本属性

2步行活动特征与需求分析

2.1 步行活动特征

1) 步行出行目的。本研究中上下班步行是最为主要的目的(47.06%),然后依次为散步或遛狗(41.18%)、逛街购物(37.25%)、健身锻炼(29.41%)等等(图3)。若将步行出行目的按照通勤出行、生活消费出行以及步行休闲出行进行分类,可以发现,受访者中休闲出行(散步、遛狗或带孩子户外活动)占47.82%,通勤出行(上下班、上学放学)占30.43%,生活消费(购物、就餐、社区活动等)的步行出行占21.74%。可见,随着居民生活质量的提升和休闲时间的增多,居民散步健身和生活消费类的步行出行大大增加。

2)步行出行比例。步行出行比例是日常生活中的完全步行或混合步行的次数与所有出行次数的比例。上班出行中步行出行比例为50.9%,购物出行的步行出行比例约为63.8%,其中购物出行的全步行比例较高,而去市中心则以混合步行为主,可见,步行行为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占较大比重。

图3 步行出行目的

3)步行出行距离。研究结果发现,43.2%的居民实际步行出行距离在1~2 km,38.6%的居民平均出行距离在0.3~1 km,出行距离在2 km以上的人数较少(图4)。从居民可接受的步行出行距离发现,可接受2 km以上的步行人数增多,合计达19.94%,能够接受0.3~1 km与1~2 km的人数分别为30%和40%,说明居民较为愿意从事步行活动。

图4 步行出行实际距离

4) 步行出行时间。世界卫生组织对居民提出了每天步行30 min的健康要求。研究中,居民有明确目的地的出行时间和无明确目的地的休闲出行时间基本类似,有明确目的地的出行时间在30 min以上的人数占51.5%,而无目的地的休闲步行时间在30 min以上的占47.7%。没有明确目的地的步行出行人数占5.88%,没有休闲时间的出行人数占11.36%。

5)步行原因与步行障碍。居民对选择步行和不愿步行的原因各选择了3项重要的因素,结果表明,选择步行活动的原因中,步行有益身体健康(93.18%)>亲近自然与放松心情(70.45%)>短距离内走路比较方便(45.45%)>可顺路逛街购物(29.55%),说明步行对于健康的重要性已获得社会民众的普遍认可(图5)。同时,步行过程中的亲自然性、便捷性与多样性功能提供也是居民选择步行的重要因素。而居民不愿意选择步行的原因中,步行环境脏乱、舒适性低和空气污染(52.27%)>出行线路不畅(50%)>交通杂乱(45.45%)等(图6),说明目前步行环境仍有较多不足需要改善。机动车的大量发展并对步行空间的不断侵占,以及汽车尾气排放等影响了居民的步行选择,同时步行交通路线的设置不够合理也是居民不愿步行的一大原因。

图5 选择步行的原因

图6 不选择步行的原因

6)不同场所空间的步行行为发生概率。根据问卷调查发现,步行活动最不常去的场所中学校与工作场所的比例较大,其原因是区域内学校的行为主体较为明确,以师生为主,而居民因职住分离等原因需到其他区域上班。步行行为频繁发生的场所相对比重从大到小依次为:散步、健身等休闲活动场所(27.27%),菜场或商店等购物场所(26.77%),工作场所等,说明在社区内应结合居民散步、健身等休闲活动需求进行步行空间建设,同时规划好不同商业服务功能的位置,公交站点设置的位置宜适中,以减少人们上下班步行转

换的距离。

7)社区街道空间步行活动分布的潜在规律性。通过研究可以发现,与步行活动发生关联的街道界面空间因素的相关性大小依次是:小区人行出入口的数量(0.633)>每百米商业店铺的总量(0.568)和人行道宽度(0.568)>每百米的商业界面长度(0.514)>每百米餐饮店数量(0.494)>每百米服饰类店铺的数量(0.459)等(表2)。虽然从问卷分析中可知,居民的步行活动对绿化有着较高的需求,而绿化界面与分类呈现出了较为明显的负相关关系,相关性系数为-0.420,说明研究范围内的绿化建设并没有很好地与步行活动需求相结合。

表2 步行空间界面特征与步行活动的相关性分析

注:*在 0.05 水平(双侧)上显著相关;**在0.01 水平(双侧)上显著相关,n=35。

2.2 步行活动的环境需求与评价

1)步行环境需求。居民对步行环境需求选择了3项最为重要的因素(图7),可以发现,在居民环境需求的强度上,绿化景观(75%)>步行道的整洁性(52.27%)>机动车干扰少(38.64%)>沿街生活功能丰富(34.09%)>日常出行交通路线便捷和社会治安好(25%)。说明居民对于步行交通环境的舒适性要求较高,步行空间应与绿化结合,并能够通过环境处理减少机动车交通的干扰,同时能提供较为丰富的日常生活功能。另外,步行环境的便捷性与连续性也会对居民的步行出行行为产生积极的影响。

图7 步行环境需求

2)对步行环境评价。对居民进行步行环境满意度调查是用以了解居民对街区步行环境最为直观的综合印象,是对步行环境的整体性评价(图8)。通过居民对居住地附近的步行环境评价可以发现,居民对步行环境的满意度并不高,仅有28.66%的居民对步行环境持满意态度,认为步行环境一般的接近50%,其余居民则对步行环境不太满意,说明社区的步行环境有待提升。在具体的环境评价方面,居民对翠竹片区与公交的步行交通可达性、到商业服务设施的可达性以及步行网络结构等方面的满意度较高,而对步行环境品质和舒适程度、步行出行交通安全方面的满意度不高。不满意的方面主要集中在步行交通安全、步行环境品质和舒适度等方面,这也将是社区街道空间宜步行化建设的重要方面。

图8 步行环境评价

3总结与对策

综上所述,通过对翠竹社区居民的步行空间环境及步行行为的调研分析可以发现,城市机动车交通给步行活动带来了负面的影响,并且不同街道空间步行环境方面建设的差异,对居民的步行活动态度和实际步行行为也有着不同影响:

1) 居民对翠竹片区步行满意度不高,仅有28.66%的居民对步行环境持有满意的态度,不满意的占22%。不满意的方面主要集中在步行交通安全、步行环境品质和舒适度等方面。

2) 有益身体健康、亲近自然与放松心情、走路比较方便、可顺路逛街购物成为选择步行的主要因素,而步行环境脏乱、舒适性低,出行线路不畅以及机动车干扰等成为人们不愿意步行的主要原因。步行活动是受到个人体力影响的短距离出行方式,能够体现出行为个体对空间环境的情感化需求。因此,应该从便捷性、舒适性与功能性等方面对社区街道步行空间进行建设,如进行开放的生活街区建设、混合土地使用、设置丰富的沿街商业类型、进行绿化空间的功能复合建设等等,才能满足人们对宜步行性的空间环境的需求。可在视线较为开阔的街角空间进行小广场建设[8],要与周边商业空间保持较为便捷的空间联系,同时通过绿化或高差提供良好保护和边界,在广场内设置多样的活动设施,以提供丰富的社会生活环境,从而进一步促进步行交通与社区商业、景观

休闲、社会交往等的融合。

3) “人车矛盾”的处理是社区街道空间宜步行性环境建设的重要方面,应通过高差与绿化隔离措施明确划分人行区域与机动车通行区域,减少机动车停车侵占步行空间;过街人行横道应设置醒目标志,人流量大的路口设置带倒计时读秒显示的人行指示灯等。

4) 从人们的实际步行分布来看,每百米商业店铺的数量、人行道宽度、每百米商业界面长度、每百米餐饮店数量以及每百米服饰类店铺的数量等与步行人流的分布有着较大的相关性;而每百米的绿化界面与步行人流呈现出了较为明显的负相关关系。这些一方面印证了居民对于步行空间环境舒适性要求(宽度)以及功能完善性要求;另一方面,说明了如果绿化建设脱离实际的步行需求,不能与其他商业功能结合,或因面积有限而规模较小,将难以促进人们步行行为的发生。

[参考文献]

[1]Saelens B E,Sallis J F,Frank L D.Environmental correlates of walking and cycling:findings from the transportation,urban design,and planning literature[J].Annals of Behavioral Medicine,2003,25(2):80-91.

[2]陈泳,赵杏花.基于步行者视角的街道底层界面研究:以上海市淮海路为例[J].城市规划,2014(6):24-31.

[3]单卓然,黄亚平.“新型城镇化”概念内涵、目标内容、规划策略及认知误区解析[J].城市规划学刊,2013(2):16-22.

[4]陈泳,何宁.轨道交通站地区宜步行环境及影响因素分析:上海市12个生活住区的实证研究[J].城市规划学刊,2012(6):96-104.

[5]施维克.城市步行空间的质量与改善[J].城市问题,2003(6):12-15.

[6]卢银桃,王德.美国步行性测度研究进展及其启示[J].国际城市规划,2012,27(1):10-15.

[7]徐磊青,康琦.商业街的空间与界面特征对步行者停留活动的影响:以上海市南京西路为例[J].城市规划学刊,2014(3):104-111.

[8]徐磊青,刘宁,孙澄宇.广场尺度与空间品质:广场面积、高宽比与空间偏好和意象关系的虚拟研究[J].建筑学报,2012(2): 74-78.

责任编辑:唐海燕

On Characteristics and Demands of Walking in Community Street Space—A Case Study of Cuizhu Community in Changzhou

XIA Zhengwei,LIU Quan,FAN Tingting,CHEN Ning,YANG Wenjun,ZHANG Tian,LIU Yadong

(School of Civil Engineering and Architecture,Changzhou Institute of Techonlogy,Changzhou 213002)

Abstract:Based on a case study of street space of Cuizhu community in Changzhou,questionnaire and field survey were carried out.The analysis results show the main factors for people to choose walking are being good for health,close to nature,relaxing,convenient and shopping along the way,and the main reasons why people are reluctant to walk are messy and uncomfortable walking environment,discomfort and inconvenience,and the interference of the motor vehicles.Green space only is not necessarily an attraction for people to walk.The construction of community street space should work for convenience,comfort and functionality to meet the demands of walkable environment.

Key words:community;street space;walking;space environment

中图分类号:TU984.1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0436(2015)04-0011-05

作者简介:夏正伟(1982—),男,讲师。

基金项目: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201411055005)

收稿日期:2015-03-03

猜你喜欢
空间环境社区
社区大作战
3D打印社区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室内环境装饰设计中舒适气氛的营造
新型农村社区公共设施的设计与思考
历史事件纪念馆特质空间环境塑造与情感表达研究
医院空间环境导视系统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四川新农村村落建筑空间环境现存问题分析
影像社区
社区统战与社区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