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服制作 因为年轻,才有更多的心力 认真做好一件事

2015-12-21 11:33
女友·家园 2016年1期
关键词:张斌戏服金线

为了戏服,张斌离开了自己的家乡,在苏州创立工作室;为了戏服,他学起了从未接触过的乡村土话,只为和绣娘无障碍沟通;为了戏服,他拿着梅兰芳等老戏骨们的舞台影像,颠来倒去反反复复研究。张斌说:“这个行业几乎没有什么年轻人,论手艺,年轻人排不上号。”但他又说:“而我,正因为年轻,才更能接受新鲜的理念,用自己的风格,用更多的心力,认真做好这件事。”

与戏服一见如故

为京剧、昆剧制作戏服这个行当,在老一辈中始终流传着一个说法:“聪明的人不肯做,笨的人又做不好。”浅显易懂的道理,也是当下戏服制作行业缺少年轻力量的主因。但有那么一个年轻人却是例外:张斌,服装设计专业出身,七年前,大学一毕业,就只身一人跑去苏州创立了工作室,主攻传统戏剧的戏服制作,虽然其间有过失败,有过停滞,但因为心底对于戏服割舍不下的兴趣和热情,不仅一路走到了今日,往后,也将更加坚定执着地走下去。

提到和戏服的缘起,张斌说:“我大学学的是时装设计,但其实那个时候,对于京剧特别有兴趣,这可能跟我爷爷曾创办过民间越剧团、父母也是越剧的爱好者有关。因为专业的关系,平时我自己也常常会去研究一下京剧戏服。比如京剧演员在着装上恪守的‘宁穿破、不穿错理论,京剧戏服上非常严谨的衣箱制度,这些在真正和剧团接触,并参与到戏服设计制作之前,就已经了然于心了。”所有的偶然里,总有那么一些必然。于是,大二的时候,喜欢京剧的张斌遇见了一个偶然的工作机会——有朋友邀约他去苏州,帮浙江昆剧团参与一个戏的戏服制作。因为这个机会,张斌开始逐渐接触到活跃在苏州的戏服制作领域的手工艺人。偶然的工作邀约结束了,却让张斌爱上了戏服制作这个行业,能够为舞台上的角儿们设计并制作服装,让他的心中充满了幸福和成就感。

此后,他又接连为北京的剧团盯了几场戏,虽然并没有赚到很多钱,但他却似乎从中找到了自己的“天职”。大学一毕业,做戏服便是张斌第一且唯一的选择。

以态度和设计赢得认可

工作室迅速地开了起来,地点在苏州,这也就意味着,张斌将离开他杭州的家,常驻异乡。“其实,从明清以来,苏州就一直是整个中国公认的类似于戏服制作基地一般的存在。古时皇宫里的衣服便都是在苏州完成绣工的,所以,要制作戏服,工作室肯定要设在苏州。”然而,一帆风顺却并没有如期而至。合作伙伴之间的协调、工艺之间的协调等等问题层出不穷,一度让张斌非常灰心、气馁,最低落的时候,他甚至暂停了工作室的运营,出去教了半年画画。然而,张斌心中那份对于戏服的喜爱,却一直在召唤着他回归。

“现在再回头去看那段充满了挫折的岁月,很多人会总结为首次创业失败,但我觉得不是,对我而言,那段日子还不能算作创业,只是我在戏服行业的一段摸索期,学了很多手艺,也积累了经验,犹豫过,艰难过,但最终,还是更加坚定地选择了心底的声音。”张斌对于戏服的执着溢于言表。

工作重新整装再出发,已是2010年初,努力的人运气总不会太差,而张斌便是一个努力的人。他说:“态度很重要,论工艺,我的手艺肯定比不上功底深厚的老手艺人,但是只要认真去做,自然就能得到认可。”因为年轻,张斌更容易接受新鲜的事物,别人做的戏服是驳样和不停的重复,张斌的戏服是重新为角色和演员定制。有时候为了一件衣服,他会反复查资料,把历史上各个角儿的舞台影像都拿到手看一遍,思考怎么做才能表现好角色与性格,以及流派特点,同时又符合演员表演的习惯和喜好。比如戏服的用色和配线,他会根据现代剧场的灯光以及观众的观看距离作出调整和变化,摒弃传统的高饱和度的艳丽绸缎,选用更适合现代舞美的清雅色泽;再比如工艺上的改变,按照西方风衣风格而改良的“活里子”,完美解决了传统戏服因为面子里子缝死,演员出汗弄湿又不能洗导致的里子缩面子抛,影响戏服视觉效果的问题。

认真严谨的态度为工作室的重新出发赢得了广泛认可,他和上海昆曲王子张军合作的2010年实景园林版《牡丹亭》的戏服更是让众多剧团和高校开始关注到了张斌这个名字和他的锦上花服饰设计工作室。

计划很多 只恨时间不够

只要没有外出交流培训的计划、不用给剧团送戏服,我们一般都能在工作室里看见张斌忙碌的身影。一件戏服的基本工艺有:染色、开料、画花样、刷印花样、配线、刺绣、篦浆、裁剪、缝合,以及最后的纽扣、水袖、撬边等工序。所有环节,张斌都会参与到其中,或亲自动手,或监督品质,尽力保证每一件戏服都能按照他原本的设计理念呈现出来。

“其实,我还有很多计划想去实现,但是时间实在不够用。”张斌说,“对于传统戏服的工艺制作,目前基本没有系统性的资料,各大院校也没有专门的培训机制,所以我想,以己之力,尽量去整理并且保存下来。同时,我还希望把所有传统的戏服都做一遍,专门用来保存和交流,甚至在做的过程中,留下制作视频。这样,万一今后的戏服制作再发生断层,至少还能找到资料、视频和实物参照,想要再重拾起来的话也会更容易些。”工作室手艺人的平均年龄在50岁,作为工作室的创始人,除了事业上的发展,张斌对于文化传承的问题也极其关注。平时,若有人想要请教、交流,他更是知无不言。他说:“现在能力方面还是感觉有所欠缺,但如果可以的话,我希望可以做些什么让整个行业都变得更加规整、严谨,也更加后继有人。”

因为兴趣而和戏服结缘,因为执着而永不言弃,如今张斌所主动担当起的,已经不仅仅是一个裁缝想要做出一件衣服的抱负,还有一个手工艺人对于行业的责任感和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之心。

张斌

苏州锦上花服饰设计工作室创始人

生在杭州、长在杭州的张斌,在大学以前,几乎没有在别的城市长期生活过,然而,一次冥冥之中和戏服的邂逅,让他从此和戏服设计、制作结下了不解之缘。

制作传统戏服的手艺,是否有断层和失传的现象?会不会觉得可惜?

我们现在的戏服其实主要是参考民国时期的来制作的,与明清算同源,再早一些的戏服,已经很少能见到了。至于手工艺,几乎每天都在流失,比如有时候前一天还能联络到工艺师傅或者专业作坊来制作,第二天就完全不行了。又比如,戏服里常常需要用到的金线,我们国家最传统的金线非常好用,都是纯金制作,后来,变成了手捻的金线,也很不错。可是现在,已经完全失传了,只能用日本的金线代替,但效果大打折扣。与传统金线相比,日本的金线金光太亮,色彩过于艳丽,上台感觉“太贼”。但是,这种事几乎每天都在发生,可惜也没有用,后继无人,手艺失传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问题。

戏服这个行当,真的没有可能多吸纳一些年轻人加入吗?

我觉得很难,首先,这个行业的利润并不高,很少有年轻人能吃得起苦矜矜业业地把手艺学精;其次,行业利润虽然不高,但是成本很大,在高成本的趋势下,不可能过多地让年轻人参与到戏服制作中练手,没有锻炼的机会,年轻人的技艺也不可能纯熟起来。但是,也不必过于悲观,我觉得这个行业即使保持现状,也能够再运行个15~20年,在这段时间内,手工艺人工作的大环境肯定会越来越好,毕竟现在整个社会都对手艺人有了更多的认识,也注意到了传承的问题,未来还是很乐观的。

戏服做了那么多年,你现在的理想还和当初一腔热血的时候一样吗?

其实,我的目标并没有什么改变,希望可以一直做个纯粹的裁缝和手工艺人。我个人觉得,这已经不仅仅是个理想了,它更像是一种境界。我们这个时代充满了商业化,总是有很多应酬,有很多的利益诱惑,很多人活得很浮躁,对金钱、对名利趋之若鹜。但我觉得,做人也好,做事也好,纯粹很重要,不被权钱名利所惑,做自己最喜欢最热爱的事情,内心才会充实踏实,才会真正的快乐。这几年,手工艺人的地位渐渐有了提升,开始被大众文化认可,有如此好的前景,作为我个人就更加要努力了,传统文化需要传承。

猜你喜欢
张斌戏服金线
埋下一根神奇的金线
夕阳家园
《花之恋》
Monolithic all- fiber mid-infrared supercontinuum source based on a step-index two-mode As2S3 fiber∗
花叶金线莲组培快繁技术
HPLC法同时测定金线莲中6种成分
曾经的米高梅有15个服装仓库,15万套戏服......
广州戏服的历史沿革与发展
金线莲抗肿瘤活性部位的体外筛选及对LoVo细胞凋亡的影响
粤传统 粤传承 粤剧戏服手艺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