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加强水稻栽培体系的原因及其增产措施

2015-12-22 14:55沈阳市苏家屯区农业技术推广林盛区域站辽宁沈阳110101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15年12期
关键词:分蘖除草杂草

吴 迪(沈阳市苏家屯区农业技术推广林盛区域站,辽宁 沈阳 110101)

农 林 技 术

浅谈加强水稻栽培体系的原因及其增产措施

吴 迪
(沈阳市苏家屯区农业技术推广林盛区域站,辽宁 沈阳 110101)

本文开门见山的介绍了稻米已成为我国人民的主要粮食作物,进而说明了加强水稻栽培技术的重要性。本人通过近几年的实践总结,认为加强水稻栽培体系已经迫在眉睫,然后重点介绍了水稻栽培体系的增产原理及重要的方法及措施,供农学朋友们参考。

加强水稻;栽培体系原因;增产措施

1 引言

水稻是我国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稻米历来都是人民的主食。据统计,我国水稻种植面积不足粮食总种植面积的30%,而稻谷总产量却占粮食总产量的40%左右。可见水稻的高产对于稳定我国的粮食储备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2 加强水稻栽培体系的原因

随着近些年来经济的大幅度发展,我国的气候环境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包括温度、日照、土地结构成分、化学肥料等均产生了负效应,因此水稻的产量受到严重的影响。为保证水稻产量高产丰收,经过多次实践总结,应该加强水稻栽培体系的研究及应用。

3 加强水稻栽培体系的增产原理

3.1 培育发达强化的稻苗根系,能更多更好地吸收深层土壤里的养分,使养分不流失。

3.2 培养单株更多、更大的分蘖成穗,达到有效穗更多,每穗粒数更多,籽粒更重,充分发挥植株个体生产力。采用水稻强化栽培体系生产,单株很容易获得50个分蘖,有的甚至得到100个以上的分蘖,而且每个有效穗能得到200粒以上谷粒。

4 加强水稻栽培体系的重要增产措施

4.1 采取人工栽插水稻幼苗。 水稻强化栽培的首要措施是人工栽插幼苗,一般秧龄8~10天,只长出2片小叶时栽插,最迟不超过15天。如果栽插3周以上的秧苗,就会丧失它们大量的分蘖潜力,此时已晚。秧苗自苗床取出后应在半小时内,最好15分钟内即移栽,如果延迟移栽就会受到损伤,时间越长受损伤则越重,恢复起来也会很慢。移栽时要轻轻地摆放稻苗(即斜摆),使根平卧在湿润的土壤表层,根尖容易往下扎,而且能耗减少,有利于长出更多的新根和促进分蘖。否则,秧苗直插,栽后秧根象J形,根尖向上。稻根为顶端生长,根尖朝上要向下弯曲入土后才能正常生长,这就要消耗很多的能量来恢复生长,干扰其生长发育的动力。

4.2 采取人工单苗栽插稻苗。 水稻强化栽培强调单苗栽插,而不是3~4苗或更多的苗丛栽,当几根苗丛栽在一起时,它们的根必然相互竞争,就像稻株与杂草长在一起一样,为了争夺养分、水分和阳光而相互竞争。单苗栽插则没有多苗之间的竞争,有利于根系向下,向四周均匀分布,吸收养分,结果根系十分发达。

4.3 采取正方形稀植方式。 水稻强化栽培采用正方形栽插方式而不是宽行窄株长条形栽植,强调稀植,栽插密度要根据土壤肥力状况及其他条件而定,一般在25cm×25cm~50cm×50cm(每平方米4株),需通过试验确定最适合密度。由于单苗稀植,根系分布均匀,正方形栽插不会浪费土壤,如果土壤状况良好,根系就有大量伸展的余地,根系发达,能更好地从土壤中吸收养分。由于水稻是稀植而不是密植,因而植株就有较大的生长空间,获得较多的阳光和空气,合成更多的碳水化合物,从而能出生更多的分蘖,形成更多的有效穗。

4.4 采取堆肥或厩肥。 水稻强化栽培的产量很高,从土壤中带走的营养物质很多,必须增加和补充土壤中的养分。施用有机肥如堆肥或厩肥等来肥沃土壤,可改良土壤结构,促进根的生长,容易形成强大的根系,堆肥释放养分比化肥慢得多,更有利于水稻生长。现在实践经验我们知道,水稻对氮的吸收率很低,多施化学氮肥会有极显著的递减效应,稻株所吸收的氮只有施肥的30%~40%。经过农业专家研究发现,氮的吸收率与根表面周围的氮浓度无关,当稻株内部的氮量充足时,它会下调对氮的吸收能力,当它需要时就会增强吸收能力。也就是说,稻株主动吸氮比大量施氮效果更好,据调查,有一位附近的农民,连续6年运用水稻强化栽培技术,在前茬(旱作)每公顷施40吨堆肥时,每公顷生产稻谷高达21吨,可见效果非常的显著。

4.5 采取干湿灌溉,不储蓄水层。在水分管理上采取干湿灌溉,每次灌少量水,使土壤水分常呈不饱和状态,保持土壤通气良好。灌水时要求夜灌日排。水稻强化栽培的一个重要发现是水稻并不是水生植物,在淹水条件下水稻虽然能生长发育,但难以茁壮生长,在淹水条件下水稻根中形成小气囊(通气组织)使氧气从地上部运达根部,但这不是水稻生长的理想条件,它干扰根吸收的养分向分蘖和叶片的输送。间歇地排干稻田,干到稻田开裂,每周1次,对水稻的生长更加有利,可使更多的氧气从土壤进入到根部,水稻在淹水条件下不如根直接从空气中获得氧气时生长良好。土壤的水分不饱和,稻根就需为寻找水分而向下深扎,而稻根周围水分充足时,根就不需大量生长,从而限制了它们从土壤中吸取养分的能力。水稻抽穗结实前,水稻长根、长叶、长分蘖时,土壤仅需保持湿润并间歇落干,但灌浆结实期间,仍需要建立1cm~2cm深的薄水层。

4.6 采取稻耕除草。由于采取干湿间歇灌溉,会滋生杂草,必须及时清除杂草,避免杂草与水稻争夺养料和水分。清除杂草不是采取化学药剂除草,而是使用一种简便的手推除草器(狼牙棒)进行中耕除草。这种方法一方面可消灭杂草,另一方面可使空气直接接触稻根系而被利用。其实给土壤增加更多的氧气,比消灭残余杂草更重要。第一次中耕在移栽后10~12天进行,隔10~15天进行第二次中耕,到始穗前再稻耕除草1~2次,总共3~4次稻耕除草。经过对部分农户农民的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在稻耕2次的基础上,每增加1次稻耕除草,每公顷可增产1.0~2.5t稻谷,最多的每公顷可增产1.5~3.0t稻谷。可见稻耕除草的效果十分明显。

结语

辽宁省是加强水稻栽培体系引入研究的省份之一,通过最近几年的专心研究,结果发现加强水稻栽培体系具有好多优点,比如:节约成本、不浪费水、丰产高收,最主要的是能够减少化肥用量,改善土壤结构,有利于农业生态结构的良性循环。目前我省加强水稻栽培体系研究都是结合本省的生产实际情况进行的改良,使其发挥更好的作用。相信经过逐年对这项内容的重视以及不断的实践研究,水稻一定会高产丰收。

[1]段玲玲.水稻栽培技术[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7.

[2]陈温福.北方水稻生产技术问答[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

[3]张培江.水稻生产配套技术手册[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3.

S511

A

猜你喜欢
分蘖除草杂草
玉米除草、追肥 记住这些“黄金时段”
拔杂草
除草记
小麦播种后 除草最佳时间别错过
浅析水稻分蘖与产量
提高冬小麦有效分蘖的技术措施研究
水稻田几种难防杂草的防治
除草新招
杂草图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