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并购背后的那只手

2015-12-22 02:22高冬梅
中欧商业评论 2015年7期
关键词:滴滴资本

文/高冬梅

被访者/符绩勋 纪源资本合伙人

资本:并购背后的那只手

文/高冬梅

被访者/符绩勋 纪源资本合伙人

资本意志和企业家意志到底是什么关系?投资人在推进一桩并购案时到底作何考虑?

翻看新闻,很多合并背后都闪现着资本活跃的身影。2012年优酷土豆合并,媒体用词是资本方“主导”的合并,今年发生的几起并购案中,诸多资本方更是榜上有名,有人扒出背后故事,猛料甚多。一次合并中,相关方数十家,资本方更是纵横交错、根连盘结,更有甚者两家合并公司背后的资本是一方。

资本何以如此活跃?这是由寡头企业市场竞争格局决定的。微观经济学告诉我们,寡头垄断者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性。在绝对垄断的市场中,垄断者作价格、产量等决策时不需要考虑任何对手的反应,而在寡头垄断市场上,其中一方做出各种市场决策时都需要考虑对方的反应。

以滴滴快的为例,自2014年1月开始,滴滴与快的发起了多次向司机、乘客发放补贴的战斗,可谓是贴身肉搏,你来我往打了数个回合,总共烧掉了30亿元以上的资金。58同城与赶集网同样在烧钱大战中僵持了数年。双方在百度、各类本地媒体上不停地投放关键词广告、电视广告、楼宇广告。2011年,58同城曾大举投放7000万美元广告,以树立品牌形象。到2014年,58同城全年广告费用为7340万美元,相较于2013年的2270万美元增长超过两倍,增长速度远高于当年营收81.8%的增长率。2014年初赶集网杨浩涌就表示,全年将投放2亿元人民币在市场推广上。当年,赶集网重金邀请谢娜作为代言人并投放巨额电视、户外广告,一年后,赶集网的代言人又再一次“升级”为范冰冰。

大量市场推广费用拉低了企业的利润率。滴滴和快的、赶集网和58同城巨额烧钱,资金从哪里来?显然背后站着的是风险投资和互联网大鳄。滴滴打车背后除了腾讯,还有中投公司、淡马锡等风险投资公司;快的背后则站着阿里巴巴、软银中国、老虎基金。赶集网的投资人团队也十分靓丽,今日资本、红杉资本、诺基亚成长伙伴基金、安大略教师退休基金、麦格理等;而58同城背后有老虎基金、腾讯公司等的巨额投资。

通过烧钱迅速抢夺市场的效果十分明显,但是,另一个结果是双方僵持不下,短期内无法分出胜负。与此同时,新的危机正在来临。当打车软件市场竞争惨烈的同时,专车市场风生水起。如果将时间、精力都耗费在打仗上,无疑给专车市场的竞争对手们以可乘之机;同样,在分类信息网市场厮杀的58同城与赶集网突然发现在它们的“后院”各类O2O业务蓬勃发展,再为一个旧的市场耗费巨资显然不值得,这会失掉新的机遇。

于是,投资人为了减少企业间继续烧钱进行无谓的竞争,开始撮合寡头企业之间进行合并,这符合投资人的利益,同时也规避了恶意烧钱的行为,把握新的市场机会,通过规模化消灭市场第三名,以及那些新兴的创业公司。

我们有幸采访了主导优酷土豆合并、参与了滴滴快的合并的资深投资人、纪源资本的符绩勋先生,听听他作为资本方,对于这个话题的见解。

合并之后,最高层的管理团队,一般来说,有小部分可以留下来,有一部分是要离开的。二者原来是在竞争,一山不容二虎,很难在这个平台上继续。

若尚无造血功能,整合是必然的

《中欧商业评论》(以下简称CBR):2012年你参与了优酷和土豆的合并,新闻报道都说你是“主导”方,今年又参与了滴滴与快滴的合并。你的考量是什么?

符绩勋:我们确实在推进,这就是所谓的“谈判”过程,但核心还是团队本身,包括两边的创始人和创业团队,他们对方向的认可非常重要,否则资本再推也没用。

我是这么看问题的:首先是为什么要合并,这是一个大前提。在回答这个大前提的时候要看的是市场格局。这个格局内有几家竞争对手、处于什么阶段、这个阶段有没有一个明确的领头方,格局会促发一些探讨;其次是考虑相互之间的投资,也就是烧钱,这里面有资金的利用效率问题,也有企业本身能否独立持续发展的问题,它有不断融资的需求,在这个基础上,它会有动力。在这个大前提之下就有一个多方的探讨,当时土豆有多个选择,包括优酷、爱奇艺、腾讯视频,我当时就说,一定要主动而不是被动地去做选择,最后选择了跟优酷合并。

CBR:合并是必然的还是偶然的?

符绩勋:首先,在一定程度上当市场格局是三国鼎立的时候,大家在资金需求上还是不断地去输血,还没有自我造血的功能,在这种情况下,整合是必然的,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取决于输血方——资本方是否能够持续为它输血,来维持发展,拼个你死我活。一般来说,到一个阶段,比如在公司融资到一定规模的时候,整合就是必然的。这个整合可能是相对平等的整合,也有可能是由一方主导去并购另外一方,要看当时的格局、相互的选择和相对规模的大小了。

在这个过程中,资本会有一定的影响力,但主要的选择权还是在创业团队。一般来说,如果业务对资金的需求不是很高,企业有自我造血的能力,有一定的收益的话,资本的力量会弱一些。像京东和易讯的并购,主要是腾讯和京东的战略关系,腾讯主导多一些,所以团队的话语权可能就弱很多。

合并之后,最高层的管理团队,一般来说,有小部分可以留下来,有一部分是要离开的。二者原来是在竞争,一山不容二虎,很难在这个平台上继续,尤其有一些职位是多出来的。所以在这个时候,对于管理层来说可能要让步,要有一些妥善的安排,比如他能够完全实现期权。很多细节都是在谈的过程中去协商的。

CBR:最近这几年发生的几起同业并购案,你觉得哪些是属于实力相当的?哪些是一方强另一方相对较弱的?

符绩勋:我们看到的情况,不管是优酷土豆还是滴滴快的,还是最近的58赶集,其实都是行业中三到五家的格局,二加三可以大于一,三加一也是大于一,这时并购的对等性会好一些。滴滴快的、58赶集是行业内最大的两家合并,从经济实力、经济价值上看是相对对等的合并,当然,在管理和未来的业务上,一定有一方是主导的。同业的合并我们看到的大部分都实力比较相当。当然也有一些比如百度并购91,就是非常大的一方并购一个小的公司。其实金额并不小,都是几十亿美元的并购案,但其本身有一方是主导方,这种更多的是战略并购。

在整合过程中,公司能够创造出更大的价值。但由于交易的时间比较长,有三个月到半年的“不明朗期”,这对于被并购方来说是有极大风险的。

CBR:有一种观点认为,两家实力差不多的公司合并在一起,就已经把“跑道”清理得差不多了,可以获得更大的利益,你认同这种观点吗?

符绩勋:从股东、团队、创始人的角度,其实都是获益的,因为在整合过程中,公司能够创造出更大的价值。但由于交易的时间比较长,有三个月到半年的“不明朗期”,这对于被并购方来说是有极大风险的。原来的最高领导可能变了,到底是听谁的、仗该怎么打,这对于被并购方来说是有极大风险的。这种交易如果没有团队的配合和支持是不容易做的。股东层面是能够获得利润的,管理层面可能接下来会面临一定程度上的挑战,还需要一个整合期。

那些“致命的利益”

CBR:在促进合并的过程中,你觉得最关键的是什么?谈判中利益怎么协调?

符绩勋:这个问题分两个层面,一个是价格,尤其是两家人合在一起,不管是按照相对对等的规模来定价,还是由某一方主导来并购另外一方,都有价格上的要求。定价当然可以用各种各样的数据,包括流量、用户量、收入等等来衡量。但如果某一方要主导、另一方要退出,这就涉及到控制权益的问题,这样的利益是有代价的。

被整合的一方是需要整合的一方付出代价的。先用收入流量等方式来定一个价格,确定互相的价值,在此基础上,被并购的一方还要有一个意向,一般在10%到30%之间,一些项目可能会达到30%。谈判时会讨价还价,大家来来回回有一个询价的过程,这往往会花比较多的时间。有时人们觉得一个并购好像突然发生了,其实谈判已经有一段时间了,半年或一年,才会找到一个价格的平衡点。

第二个问题是由管理,谁来主导的问题。一般来说就是由并购方来主导被并购方。但对于创业者来说,他不光要考虑自己,还要考虑一起打江山的兄弟们,这需要考虑人怎么安置,谁要走谁要留,有一个过程,也需要时间。并购方要了解被并购方的团队,了解他们每个人的能力和潜力,以及如何跟现有团队匹配。因为过去多少都有竞争关系,所以基本都知道每个人怎样,哪些是将才,哪些是帅才,如何排兵布阵等。

CBR:滴滴快的合并后,对外宣称采取“联合CEO制度”,要保持“业务相对独立”,如果真是这样,合并的意义在哪里?

符绩勋:我认为这是一个短期的过渡模式,稳定军心稳定团队所需。双方会有一个协定,就是谁是要主导的,否则决策机制就会有问题,容易僵住。

这里面会有一个游戏规则,过渡模式需要多长时间、最后怎么定,这很难,但有很多很好的框架可以套用。像滴滴快的这样的公司,稳定期一般是一年。当然,不一定全是以时间为标准,也有其他的标准,比如业绩等。

明确了会离开的一方,积极性是通过股权、期权等利益绑定的方式来调动的。具体完全取决于被绑定一方的需要,以及管理层的心态。基本来说,合并就是要减少资源的浪费,这个应该是大家认可的,补贴到司机也好补贴到用户也罢,都是一时性的,不能够建立一个长期的价值。

比如说赶集网的杨浩涌,接受这个合并之后,我不知道他会做多久,但如果他下一次创业,会有很多人给他投钱,因为有几个人能从无到有、创建一家价值10亿美元的公司?所以他借助资本力量重新创业的成功概率会很高,包括乔布斯也是投资创业。他第一次做苹果成功吗?但他再次回到苹果的时候是非常成功的。很多时候,对于创业者来说,要“舍得”,在舍的过程中可能会得到更多。

CBR:经过很长时间的谈判达成交易挺困难的,但其实合并之后,困难才刚刚开始,内部管理会面临怎样的困难?

符绩勋:两家规模相当的公司整合,需要半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包括团队的梳理,CEO对团队的搭建等。通常,CEO比较熟悉自己的团队,毕竟是一兵一卒带上来的。在整合的过程中,突然多了一些将才,合作需要一些时间,合不来的就会流失,自然淘汰是必然的,所以合并前期往往都会有阵痛。能够整合到什么程度要看领导者本身能力有多强。

CBR:优酷土豆是2012年合并的,三年过去了,回头再看这个合并,当时的诉求你觉得都实现了吗?

符绩勋:从业态来说,网站入口相对独立的内容后端整合以及团队改造,还是做得比较好的,规模也上了一个台阶。但我们在整合过程中也碰到另外一个挑战,就是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崛起。从2012年到2015年这段时间,移动互联网的崛起非常快,用户转移也非常快。广告前贴模式在移动端会受到一定的制约,原来可以做到60秒的广告,现在是30秒。简单地说,我们在整合的过程中碰到了时代的变革,跟时代需求有点脱节,这是我们要面对的挑战。近期我们开始往移动端发力,慢慢从股价等各个方面也可以看到一些提升。流量、内容我们都不缺,缺的是一个很好的商业模式,足以让我们快速发展,所以必须切入更好的速率,商业模式的创新不是通过并购等方式短期可以实现的。

合并大戏将持续上演

CBR:最近这两年,互联网企业并购案发生特别多,很多都是旗鼓相当的企业,你觉得和以往相比,移动互联时代的并购案有何特点?

符绩勋:合并本来就是一个趋势。只不过中国在2000~2010年的这段时间,是一个相对匮乏的市场,互联网巨头们,不管是百度腾讯还是阿里携程,都有自己潜在的生长空间。但今天中国的格局不太一样,互联网、移动互联网有很多现代资本的力量投入进去,规模越来越大,速度越来越快,这个过程中造就了很多企业可以快速成长起来,滴滴和快的就是很典型的案例。这个时候,市场空间不像以前那么空白,会快速进入红海,就需要一定的整合。这种现象其实在美国也可以看到,站在资本层面去看的话,美国就是通过大量的并购实现行业企业增长的,三分之二是通过并购,只有三分之一的企业是通过IPO上市实现的。

所以,并购是在资本进入成熟期以后的常态,我们正慢慢进入这个阶段。其实你看,当年腾讯也好,百度也好,上市的时候都不过10亿美元。今天单单从金额看,京东就融了15亿美元,所以是两个不同的阶段了。资本力量越来越强,相对以往更加成熟,这就意味着小公司可以野蛮生长,也意味着它可能很快从蓝海进入到红海的阶段。

很多创业者,资本的推手去推他们是会有反效果的,这样就会增加你的成本,事情是做不成的。所以我们很多时候都是跟创业者一起来聊他的选择。

CBR:这种并购对竞争对手和用户都有哪些影响?

符绩勋:站在竞争对手角度,如果你不是并购方或者被并购的一方,而是第三或者第四,规模效应就失去了,这不是一个有利的消息。但也要看市场的成长空间有多大,是否还有一个差异化的空间。中国的市场空间是足够大的,但是如果你做一个相对高端的市场,一二线城市,可能就涉及到生存问题了,有没有投资方让你去成长?这对于它们来说需要做个选择。尤其是有些应用,比如说打车应用软件是靠网络效应的,网络效应一旦形成,覆盖率高,规模化效应明显,打车的匹配度就高。对于这种格局中的第三或第四名,只能靠补贴拉动,否则用户是没有动力去使用的。

CBR:滴滴快的合并对打车服务行业有什么影响?

符绩勋:在太狼性的竞争过程中,靠的是补贴拉动业务,所以钱需要花在刀刃上,我觉得这个刀刃是创新,让用户的体验更好。像打车在拼车方面是有想象空间的,因为拼车可以降低用户成本,提高司机收入。如果企业能够很好地匹配这个需求,就会产生附加值。其实里面还有很多可创新空间,包括如何更好地提高服务,包括产品上技术上的投入。滴滴快的接下来可能会花很多资源去做这个事情,改善用户体验。所以从这点上看,竞争有时候带来的并不是最好的。

CBR:合并以后滴滴快的在行业里是绝对的老大了,没有了竞争,会在服务方面更努力吗?

符绩勋:肯定会的,虽然一家独大,但它很难说在现有的空间里附加值在哪儿,它一定要创新,创新才能够体现它的价值。

关于是否会造成垄断的争论,最近有一本书《从0到1》,里面就有说竞争不一定是最好,一家独大也不一定是坏的,竞争带来一家独大之后,企业还会继续创新,创造更多价值,带来更好的服务体验。其实,如果企业不去创造好的服务、好的体验,它是很难获益的,因为在这个格局里面,就算它现在一家独大了,如果它开始收费,用户可能就不买单了,司机可能就不接单了,从这个角度看企业还是有动力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假设一家企业收费很高的话,就会给竞争对手带来潜在的机会。企业要在有了规模效应的基础上,不断地去创新,提高服务的附加值并且能够让用户感受得到。

CBR:据你观察,实力相当的企业并购还会有哪些?

符绩勋:首先,我还是看到很多机会,现在确实有一些刚刚崛起的行业如互联网金融、教育、医疗健康、物联网、智能家居、移动电商等都有可能。合并可能会阶段性地呈现,你会发现那些能够独立发展、有资本的推力能够继续推进的就可能会合并,尤其是处于早期又相对有规模,相对成熟,要继续成长的话,就需要整合。

哪些情况容易发生并购呢?首先是规模上的大和小,这些前期看的会比较多。规模化的合并,就是入口的整合,价值在于要把入口占住,比如合并后占到入口的70%~80%,就有了一个基础;还有一种是供应链的整合,可以取得一些价格优势。不管是哪种整合,都主要取决于当时的市场格局。

CBR:你后续有没有打算推动什么合并的项目?

符绩勋:短期内没有了。现在其实对于创业者来说,他是有选择的,我们要帮他梳理他的选择,把可能的利弊关系给他指出来。我们是创业者的合伙人,应该是站在他们的背后去支持,我尊重他们的选择。投资人可能也有他自身利益的驱动,他也是股东,只是说我们要帮他做这个选择,或者是帮他把这个选择挑明。

很多创业者,我们做资本的推手去推他们是会有反效果的,可能感情上就很难接受,他不能接受就会增加你的成本,这样事情是做不成的。所以我们很多时候都是跟创业者一起来聊他的选择。大部分创业者,他能从无到有,从零到一,做到几亿美元,十几亿美元的公司,肯定有他理性的一面,我们要把他理性的一面带出来,而不是靠感情来做决策。

猜你喜欢
滴滴资本
“滴滴”上的叮咛
资本支出的狂欢:投资潮即将到来 精读
金茂资本 上地J SPACE
滴滴断臂求生?
“厉害了,我的国”之滴滴打车
‘중국기업의 역습’,한국으로 몰려드는 차이나 유니콘
资本策局变
当资本无处可去时,可以造车啊!
第一资本观
资本过热烧出伪需求更多O2O项目可能在下半年死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