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台城乡共建共享文化大餐

2015-12-22 08:28冯永乐设计王静
中国西部 2015年1期
关键词:灵台县文化站文化馆

文/ 冯永乐 设计/王静

灵台城乡共建共享文化大餐

文/ 冯永乐 设计/王静

一套组合拳、一系列的新举措,让灵台文化事业获得了大发展、大繁荣,并形成了自己的独特模式:零门槛,全覆盖,优服务,一大批民间艺人涌现,优质文化产品出炉,百姓精神文化生活丰富……文化事业的快速发展有力推进了城乡居民文化共建、共享、共富的实现,勾画出了一幅其乐融融的文化生态图景。

重引领,打造文化大舞台

早在1987年,在县林业局上班的曹菊香,抱着对舞蹈的热爱和痴迷,自行组建了一支以家庭妇女、下岗职工为主的夕阳红舞蹈队。每天上班前一个小时和下班后两个小时是她们的练舞时间。如今,健身是她们的“必修课”。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冬去春来,24年过去了,曹菊香的夕阳舞蹈队日益壮大,已经成为灵台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近年来,灵台县加强文化干部队伍建设,注重对群众文化活动的引领。该县先后组织成立了夕阳红健身队,周效国、陈巧娥木偶剧团,成保明皮影演出队,杨万钧灯盏头演出队等6个文艺团体,并定期邀请文艺专家指导他们巡回演出,引领群众加入到积极向上的文化活动中来。

全覆盖,城乡居民文化共享

一个文化站就是一座农民知识库。灵台县根据每个村的不同特点,因地制宜筹建了乡镇民俗文化馆。灵台县将文化站打造成为知识传播的“大学校”、信息交流的“交换台”、技术推广的“农技校”、民情收集的“前哨所”、农民自娱自乐的“俱乐部”。此举实现文化服务全覆盖,促进城乡居民共富。

灵台县累计筹资1900多万元,先后完成了10多项文化设施建设工程,使全县的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了大发展、大突破。目前,该县已建成文化展室11间,硬化文体活动场地2560平方米,安装各类文体活动器材14件,改造办公用房9间。仅今年,该县就为县文化馆和乡镇文化站拨入业务经费75万元,每站平均达到5万元。

零门槛,催生文化新气象

每天下午5点半,灵台县文化馆总会歌声嘹亮,琴声悠扬。书法厅、排练厅10多个房间里,老人、学生、青年或唱歌,或跳舞,或弹琴,勾画出一幅其乐融融的文化生态图。这种生机勃勃的文化场景是灵台公共文化步入免费时代后的一个缩影。

今年以来,灵台县将图书馆、文化馆、乡镇综合文化站、街道文化中心无障碍、零门槛向社会免费开放,让公共文化免费开放成为贴近百姓的实在举措,更让普通大众感到贴心、放心、舒心。

优服务,城乡文化大繁荣

2011年7月11日,灵台县委大课堂正式开讲。灵台县开办县委大课堂,定期邀请专家学者及相关领导进行宣讲和辅导,并举办专题讲座,为全县党政领导干部“充电”。其目的是拓展延伸学习范围,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

同时,该县紧紧围绕西周文化、皇甫谧文化和地域特色文化题材,进行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不同门类的文学创作。近五年,该县先后有《外地人在灵台》《灵台古今诗词选》《皇甫谧文集》《皇甫谧研究文集》《中国皇甫谧研究全集》等三十余部文学作品问世;创作大型秦腔历史剧《皇甫谧》、歌剧《灵台祭天》等20多个;在市级以上刊物发表其他作品累计800余篇;在县级以上展出书画、摄影、工艺品等艺术作品1000余幅(件)。灵台县运用多种形式和艺术手段的文艺创作活动,全方位展现了灵台地域特色的文化内涵,宣传了灵台,增强了灵台的对外影响力。

灵台文化事业的不断繁荣也促进了文化产业的长足发展。截至目前,全县已有文化娱乐、个体书屋、古玩、打字印刷、书画装裱、工艺装潢、古建新绘等社会文化经营单位33个,乡镇文化站等文化系统组建成的经营单位13个,从业人员532人,累计收入达到1235万元,已成为县域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一个文化站就是一座农民知识库。灵台县根据每个村的不同特点,因地制宜筹建了乡镇民俗文化馆。

猜你喜欢
灵台县文化站文化馆
寻访呈贡非物质遗产文化馆
章堰文化馆
甘肃省灵台县第二中学师生优秀书画作品选登
大爱有光
新时代基层文化站所如何开展好群众体育文化活动
民俗文化艺术馆设计
乡镇文化站工作创新机制的新举措
灵台县人大常委会机关举办“两学一做”主题演讲竞赛活动
新时期乡镇文化站发展困境与对策思考
浅谈综合文化站干部队伍素质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