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高位与现实低位:高校武术教学改革探析*1

2015-12-23 01:45孙永武
体育科技 2015年5期
关键词:技击传统武术套路

孙永武

(南京体育学院民族体育与表演系,江苏 南京 210014)

文化高位与现实低位:高校武术教学改革探析*1

孙永武

(南京体育学院民族体育与表演系,江苏 南京 210014)

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逻辑分析法,对当前高校武术教学中存在的文化表达的缺失、教学内容的异化、教育实效的不足问题进行分析。以武术的教育传播为基点,提出武术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路:转变武术教育理念,推动武术技击教学开展;深化武术教学内容改革;大力开展地域特色传统武术教育;制定合理的考核评价内容标准。

文化传承;武术教育;教学改革

新中国成立后,国人希望在外来文化的侵袭下,发掘传统文化的魅力,突出重围,对内传承,对外推广,塑造民族文化的自信。武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经过了几千年的不断演变与发展,具有浓厚的历史底蕴。作为文化传播的主阵地,武术成为了高校的重要教育内容,为弘扬民族文化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武术学科的建立,使得武术的教育发展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通道。在武术的教育传播过程中,国家从文化传承的高度给予了武术教育无比的期望,然而现实的武术教学现状却不容乐观。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当前高校武术教学现状。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查阅关于学校武术相关研究资料为本文提供理论支撑;通过对部分高校的教学大纲等教学文件的查阅为本文提供现实依据。

1.2.2 专家访谈法

根据本研究内容对北京体育大学、首都体育学院、苏州大学、江苏师范大学、南京体育学院等具有副教授及以上职称的武术教师进行访谈。听取专家对当前高校武术教学的看法与意见。

1.2.3 逻辑分析法

本文以武术的教育传播为逻辑起点,对高校武术教学中凸显的问题进行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文化高位:武术教育传播的期望

任何一种体育形态,都是特定民族的社会环境、历史文化背景的产物,具有显著的文化特征,武术亦然。对于武术的推广与传播,理应从文化的高度去审视,正如许多学者所指出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生命指纹,中国武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身体文化指纹[1]。” “它所承载的传统文化内容,它所折射的民族精神光彩,是丰富的、深厚的、内蕴的。在这个意义上它不仅是一种体育运动,也是一种文化形态、一种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2]。”认为武术具有“自身的文化性、技法的哲理性、过程的教化性、节奏的律动性、演练的艺术性[3]。”是一门具有浓厚历史底蕴的传统文化形态。指出“中国武术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其中蕴藏着深厚的传统文化的精髓和气质,通过中国武术文化,人们可以窥豹一斑而知全身。中国传统文化中孕育并发展起来的中华武术,无处不闪现出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内涵,其指导思想、理论基础和练习实践,均受到传统社会的政治、经济和伦理标准的巨大影响,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准则。在于它们蕴含着深刻的东方哲学,揭示出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的关系,并有着独具魅力的东方文化色彩,具有天人合一、循规守礼、怡情铸志、延年益寿的传统文化特征”[4]。

在高等院校,武术成为了重要的教学内容,甚至很多高校设立了武术专业或武术学院,开办了本科、硕士、博士教育,建立了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学科。在武术的理论与学术研究层面,国家提出了“必须加强武术的科学研究与理论建设”,先后成立了中国武术研究院和中国体育科学学会武术分会,举办了各种国内外武术学术研讨会,武术的理论建设与学术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武术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此一系列进程中,我们赋予了武术无比的文化高位,寄希望于通过武术教育的发展,弘扬与传承民族传统文化,不断增强广大青少年对民族优秀文化的认同和自信,振奋民族精神,凝聚民族力量。

2.2 现实低位:高校武术教学的窘境

2.2.1 武术教学中文化表达的缺失

武术教育的真实目的不仅是突出表层的技术传播,而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5],归根到底是文化的教育。当前高校武术教学越来越偏离文化传播之道,没能有效地处理好武术的文化属性与体育属性的和谐统一,简单地把武术教育作为一种体育项目或健身形式来开展,具有丰厚文化内涵的武术在这种传承模式下面临着十分尴尬的局面。武术教育的使命是“向受教育者传递武术在其历史发展变化过程中不断积累的文化传统[6]”。不能建立有效的教育传播形式,则无法准确表达武术的文化特质。文化表达的缺失,使得武术教育沦落为单纯的体育教育。

2.2.2 教学内容的异化

武术依靠其技法与功法进行外在表达与内在的修炼。但是其招式及功法的运用、价值的体现才是武术的核心。因此,武术的整体表现为形神兼备、内外结合、体用双修的练武悟道的过程。由于建国后特殊的政治环境,去技击化的错误引导,强调武术的健身和艺术表演功能,套路形式作为武术运动的主要内容被强行推广,失去了核心价值与内涵的武术,沦落为竞技体育的附庸,失去了其原本所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涵。在学校武术教育方面,表现为武术教学内容异化为体育化的套路运动,以规范、熟练地掌握武术套路为主要目标,以武术的健身功能为其核心功能,把武术当作简单的操化运动,只注重身体形态展示,忽视了武术功法技术的应用。这种继承与发展的失衡,几十年如一日,已经不能适应当前武术运动发展与武术教育实践的需要。当前的武术教学,套路形式几乎成为了武术的唯一,失去了体用双修的武术俨然变成了中国式体操。

尽管近年来武术教育提出了“淡化套路、突出方法、强调运用”的指导方针,但是从实际操作来看,依然是建立在套路本位上的突出方法、强调运用,即建立在操化套路基础上的对练程式或是套路技术动作的攻防含义的讲解与“应用”。没有突出武术的技击本质、遵循武术技击技法的本源以突出方法、强调运用。现代改造的武术套路注重的是艺术性、表演性,以此为基础的武术教育,怎能够让学生领会武术的内涵?因此,高校武术教育急需进行深刻的改革。

2.2.3 教育实效的尴尬

在1980年以前,武术的攻防技击受到“唯技击论”的错误批判。在改革开放以后,虽然武术教育改革在不断进行,但由于对“唯技击论”的批判阻碍了武术的健康发展,武术教育走向了“唯套路论”的另一个极端,脱离了武术本质的武术套路异化为体操、舞蹈、戏剧的“奴婢”[7],武术防身功能的淡化,降低了武术的魅力,学生认为武术就是“花架子”,学起来枯燥,没有用处,产生厌学情绪。同时,由于现代化改造后的武术套路动作千变万化,难度大,学生对学习武术套路倍感吃力,出现了“考完忘光”的窘境。 学生喜欢武术却不喜欢武术课成为了一种普遍的现象,通过武术教育而课余进行武术锻炼的学生更是凤毛麟角。跆拳道等域外武技在学校的开展,使得武术逐渐地被“边缘化”,这必须引起我们的深思。

在武术的教育推广过程中,如果学生普遍不喜欢现有的武术教学形式与内容,我们不能武断地斥责学生缺乏民族文化自信,不了解武术深刻的文化内涵,而是应该深刻地反思武术教育传播过程中是否出现了问题,按照竞技武术套路简化的武术内容是否适合当前学校武术教育的实际需要,武术的文化内涵不能仅仅体现在艺术化、舞蹈化的身体律动。我们的武术教育再也不能追求那种只有操化但无技击的“武术”了。武术的本质是技击,由于教学内容的选择没能有效地体现武术的整体价值,没能从学生的现实需求出发,特别是部分学校教育管理者针对武术技击对学生的教育功能与身心发展的误读,错误地认为学生学习武术技击会对学生的人格培养造成不良影响,同时片面地追求“安全为本,健康第一”的理念,要求武术教学应杜绝伤害事故的出现,认为武术技击容易出现伤害事故,只选择表演性和健身性较强的套路作为武术教育的主要内容,使得武术的教育推广陷入了困境。

2.3 高校武术教学改革的思路

2.3.1 转变武术教育理念,推动武术技击教学开展

武术的本质是技击,无论是技击艺术展现的套路形式、体现击打和抗击打能力的功法运动还是实战技击对抗的散打等形式,其核心内容是技击。在武术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无论武术的形态发生怎样的变化,离开了技击这一核心要素,武术就失去了其发展的源泉与动力。但是,在武术的教育传播与推广过程中,虚化的武术形态偏离了普通大众对武术的朴素认知,片面追求武术与国外武技的区别,忽视了武技共性,强调外部形态的差异,使得武术的发展偏离了其应有的方向。纵观跆拳道、拳击、击剑、柔道等外国武技,不正是突出其技击功能,才“打”进奥运会,进而彰显其文化风采吗[8]?

诚然,武术具有强烈的民族文化特征,在特定的中国社会历史条件下,武术在其后来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增添了一些文化特色,同时其价值功能也逐渐多元化,由原本单一的技击搏杀,增加了健身养生、艺术审美、道德教化等许多方面[9]。我们需要武术的民族性,但应体现在对技击追求的基础上把握民族性;我们需要武术的道德教化与修身养性,更需要健体强身,但那只是在武术修炼过程中的副产品。在世界范围内,无论何种武技,虽然其具有不同的民族性与文化特征,但均围绕着其技击的核心价值体现其运动形式,通过提升人的格斗能力,进而促进人的精神升华。反观中国武术教育,认为武术技击是“暴力化”,甚至是“祛文化”和“低俗化”的表现,把演艺化的武术形态视为其文化本真,把武术泛体育化的健身功能作为武术的价值体现。没能认识到武术的本质——技击本身就是一种文化,具有强烈的教化作用:在技击修炼过程中获得强健的体魄,在与强者的对抗中培养坚韧的品质,通过外在的劳其筋骨,进而内化为精神的升华,即通过技击而悟道、技击而求实,透过武术修炼体现其文化本真,培养民族的尚武精神,这才是武术教育的价值核心。虽然武术具有很强的健身功能,但武术服务于健身的核心要素与基本手段不能脱离技击,否则武术和其它体育运动的区别将无法体现。武术技击在当今社会除了体育竞技和防身自卫外应用范围较小,并不代表武术就应脱离“技击”的本质去发展。在学校中开展武术教学,学生对武术课的最大兴趣在于技击价值的追求。因此,建立和完善武术的技击发展模式,越来越重要,这不是唯技击论,而是追求武术的本质使然[10]。

2.3.2 深化武术课程教学改革

2.3.2.1 明确教学目标,分类设置武术课程

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实施的方向和预期达成的结果,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当前武术课程的教学目标笼统概括为传播武术文化,掌握武术基本知识与技能,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看是明确,实则虚化。因此武术教学应根据武术的主要功能、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及长期繁杂的需要,明确具体的目标,并对武术课程进行分类设置。

表1 武术课程目标与分类设置

2.3.2.2 武术技击体系的整合

我们常说:“传统武术是中国武术发展之源”。传统武术是在中国特定的社会历史环境下的演变与发展起来的,随着中国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传统武术神秘面纱被揭开,我们对传统武术的继承与发展,也应依据现今的社会历史条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传统武术流派众多,各家各法,套路表现形式各异,许多动作与真实的格斗相差甚远,练与打脱节,但对于核心技击技术而言,却万流归源,大同小异,只不过由于中国历史上武术横向交流机制的相对缺失,宗族主义及门派观念的限制,传统武术流派大多注重的是纵向交流,体现在技术体系上的侧重点不同。流派众多、风格各异的武术运动由于缺乏统一的技术规范以及技术写实性,在当今社会严重制约了它的传播与发展。因此,高校武术教学,首先应遵从武术技击的基本规律围绕基础的功法、简化的技法、有效的应用等三个方面,选择最基本、最常用的体现武术攻防实用性的代表性动作,对繁杂的武术技术形态进行简化整合;其次根据格斗的不同类型,建立相应的技击技术体系。

图1 武术技击类型划分

2.3.2.3 根据课程的目标与分类深化教学改革

以运动健康为目标的武术类课程,必须摒弃以“武术基础理论+技术”为核心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是体育教育竞技体育化思维的产物,注重的是运动技能本身的培养。而现代体育健康教育,强调的是如何运用所学的知识技能,服务、指导于人的健康需求。看是相似,内涵截然不同。因此,武术健康教育,教学的重点应在武术基本技能传授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依托运动生理学、运动训练学、传统体育养生学等学科知识,针对不同人群的健身、养生需求,有效选择运用武术技能,科学合理的安排运动时间、运动负荷与强度等方面的“运动处方”实践能力。这是高校武术教学改革亟需解决的重要课题。

武术技击包含二种模式,一是体育运动模式,即体育运动竞赛范畴内的技击形式;二是生活模式,即现实生活中的技击形态。不同模式下的技击其技术表现以及教学的难易是不同的。首先,在不同的技击模式下,其技术表现具有较大的差异性。前者的技术运用条件复杂,时间跨度长,具有可重复性;后者技术运用更加简洁明快,可重复率低。其次,武术技击竞赛的教学周期较长,运动技术掌握难度较大;现实生活中的技击教学周期较短,技术掌握的难度相对容易。对于武术运动的传播,特别是武术技击类课程而言,简单易学是基本原则。在教学实践中,运用体育运动的常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效果有待商榷。武术技击本是来源于生活,在现实生活中防身自卫是有其特征和基本规律的,把这种生活场景和武术技术融合为特定的情景,在进行基本技术教学的基础上,进行情景模拟教学与实践,使得教学贴近于生活,技术运用的指向性明确,教学的针对性强,从而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与有效性。

2.3.3 大力开展地域特色传统武术教育

中国传统武术具有很强的地域特性,不同的地区,有着不同的拳种,这些不同拳种、流派的传统武术,受现代竞技武术的影响较小,具有较强的原生态特性以及实用性、健身性,群众基础广泛。不同地区的学校,应积极地做好本地区特色传统武术的挖掘整理。根据学校教育的特点以及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开发具有本地域特色的传统武术特色课程,即是对传统武术文化的继承,也是武术教育多元化发展的现实需求。

2.3.4 制定合理的考核评价内容标准

长期以来,高校武术课程存在注重技术的教学,轻视运动技能的应用性实践操作培养的现象[11]。反应在考核评价方面,主要侧重于武术技术标准化、规范化的考核,对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的评价不足。因此,高校武术课程的教学,应制定合理的考核评价内容体系,围绕“立足文化、突出方法、强调运用”,根据不同类型的课程,探索与构建适应高校武术课程教学改革的考核标准,实现对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综合评价。

3 结语

高校武术教学,不能再把异化的活动筋骨的“花拳绣腿”和供人欣赏的“身体艺术”作为武术教育的本体,而应围绕武术的本质表达其文化属性与体育属性,以体现武术“体用兼备,内外双修”的特点,培养民族的武勇精神。在高校武术教育中,重视武术教学内容的构建,体现出技击教育、健康教育和德育教育的有机结合,促进武术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1]王岗.中国武术传播的终极目的:文化第一[J].搏击·武术科学,2009(6):1.

[2]邱丕相.中国武术文化散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2.

[3]权黎明,王岗.传统武术文化特征的当代阐释[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0(9):40-43.

[4]王国志,陆小黑.中国武术:传统文化回归中的文化先锋[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9(10):26-29.

[5]王岗,邱丕相,李建威.重构学校武术教育体系必须强化“文化意识”[J].体育学刊,2009 (12):83-86.

[6]孙永武.从竞技武术到传统武术——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武术教育发展简论[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2(11):26-27.

[7]戴国斌.武术现代化的异化研究[J].体育与科学,2004 (1):8-10.

[8]朱君.论武术的本质与质变[J].体育科学,2013(1):84-88.

[9]杨建营,唐文兵.武术的本质特征探析[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9(4):420-422.

[10]汤立许.建国60年来学校武术教育发展的嬗变与走向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0(4):449-452.

[11]孙永武. 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武术专项课程教学目标设定与考核评价的研究[J].体育科技,2013(5):146-151.

Cultural highs and Actual lows: the reform of Wushu Teaching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UN Yong-wu
(Nanjing sports university, Nanjing 210014, Jiangsu, China )

Using methods of literature, expert interview and logic analysi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shortage of the expression, the presence of culture, the lack of teaching content of alienation, the effectiveness of education in Wushu teaching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proposed idea of Wushu teaching reform based on the teaching and spreading of wushu;change the concept of Wushu education,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Wushu teaching; deepen the reform of the martial arts teaching content, vigorously develop the regional characteristic of traditional Wushu education; to formulate reasonable assessment standards.

cultural heritage;Wushu teaching; education reform

南京体育学院教改课题,课题编号:JG201516。

孙永武(1971-),江苏徐州人,本科,副教授,研究方向:武术教学与训练。

猜你喜欢
技击传统武术套路
网购能“砍价” 有时是“套路”
人文视域下武术技击术规则的演变与发展
传统武术对警察徒手防卫能力提高的作用研究
基于养生视域论传统武术的现代传承与发展
云南彝族传统武术溯源
谨防“套路贷”的这些“套路”!
传统武术在高等教育中发展研究
Airbnb上的套路
眼下有套路
少林拳实战技击精粹(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