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与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的相关性

2015-12-23 10:52
中国医药指南 2015年4期
关键词:滴速内酰胺不合理

杨 枫

(辽宁省沈阳市第五人民医院,辽宁 沈阳 110023)

探讨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与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的相关性

杨 枫

(辽宁省沈阳市第五人民医院,辽宁 沈阳 110023)

目的研究分析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与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的相关性。方法对收治在我院的180例发生药物不良反应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抗菌药物的各类不良反应表现与不合理使用方式的相关性。结果由于抗菌药物的不合理使用而导致98例(54.4%)患者发生不良反应,其中由喹诺酮类药物引起不良反应者最常见,多达50例(51.0%);第二位的为β-内酰胺类抗生素,可达28例(28.57%)。不良反应的主要发生部位为皮肤及软组织,约占56.5%,第二位的为消化系统,约达29.0%。经Person相关性分析得出,与不良反应显著相关的为药物的滴速过快、剂量过大、给药时间过长、药液浓度过高等因素(P<0.05)。结论药物的不合理使用是目前患者发生药物不良反应的主要原因,故应加强药物合理使用的管理。

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药物不良反应;相关性

近些年来,临床抗菌药物的使用不合理已然成为各个医院亟待解决的严重问题之一,药物的不合理使用不仅使药物的有效性显著降低,细菌耐药性明显增加,而且还可以引起其他的药物不良反应甚至造成药害事件的发生,严重影响医院治疗水平的提高,因此研究分析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与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的相关性,可以有效提高医院的治疗质量,减少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促进医疗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1]。本文笔者对收治在我院的180例发生药物不良反应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证实药物的不合理使用是目前患者发生药物不良反应的主要原因,报道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选择自2012年4月至2014年4月收治我院的180例发生药物不良反应患者,其中包括男患者98例,女患者82例,年龄分布为9个月~82岁,平均年龄为(44.4±15.9)岁。

1.2 治疗方法:对180例发生药物不良反应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收集其使用抗菌的药物种类、不良反应发生的表现及部位、药物的使用方式及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等多方面资料,应用Person相关性分析探讨各类不良反应表现与抗菌药物的不合理使用的相关性。

1.3 统计学方法:文中所用资料数据应用Excel表格进行录入,采用SPSS 14.0统计软件包对其进行分析,分析方法应用Person相关性分析,优良率对比采用卡方检验,配对样本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患者的一般情况及导致不良反应的药物种类的构成比例:由于抗菌药物的不合理使用而导致98例(54.4%)患者发生不良反应,其中由喹诺酮类药物引起不良反应者最常见,多达50例(51.0%);第二位的为β-内酰胺类抗生素,可达28例(28.6%),具体情况见表1。

表1 造成不良反应的药物种类构成比例

2.2 药物不良反应部位及不合理使用表现形式:不良反应的主要发生部位为皮肤及软组织,共55例,约占56.1%,第二位的为消化系统,共28例,约达28.6%,中枢神经系统3例,约占3.1%,心血管系统9例,约占9.1%,其余部位3例,占3.1%。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形式主要包括:用药时间过长、药液浓度过高、滴速过快、剂量过大等[2]。见表2。

表2 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形式构成对比

2.3 药物不合理使用方式与不良反应表现的相关性分析:采用Person相关性分析后得出,与不良反应显著相关的为药物的滴速过快、剂量过大、给药时间过长、药液浓度过高等因素(P<0.05)。

3 讨 论

近几年来,临床上关于应用药物造成不良反应的事件时有发生,在各个媒体频频报道[3],而其中发生药物不良反应的主要为抗菌药物。在袁氏的报道中,有数据证实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占总体药物不良反应的47.94%,由于抗菌药物的不合理使用而引起不良反应者有100余例,占到总体的50%以上,还有前人的研究结果证实,药物发生不良反应是由于抗菌药物的使用频率多及使用量过大造成的[4]。因为在医院的用药过程中,抗菌药物的使用频率最多且使用剂量最大,因此在很大程度上造成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大大提高[5]。另外,由于制药事业的飞速发展,各种新型抗菌制剂飞速涌现,临床工作人员对这些新药的使用尚缺乏科学全面的认识,造成用药时出现药液浓度过高、给药时间过长、剂量过大滴速过快、等不良现象,在增加患者住院费用负担的同时,也引发了诸多的不良反应的发生,造成严重的不良后果[6,7]。因此,对抗菌药物的不合理使用与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相关性研究很有临床必要及价值。

在本文中,笔者通过对收治在我院的180例发生药物不良反应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抗菌药物的各类不良反应表现与不合理使用方式的相关性,发现在引起患者诸多不良反应的抗菌药物中,喹诺酮类药物最常见,多达50例(51.0%);第二位的为β-内酰胺类抗生素,可达28例(28.57%)。这均与前人研究结果相符,分析其原因可能为β-内酰胺类抗生素和喹诺酮类药物的品种多且应用范围广,因此比较受临床医师的偏爱[8]。另外,不良反应的主要发生部位为皮肤及软组织,约占56.5%,第二位的为消化系统,约达29.0%。由于这些部分的临床症状较典型,易于察觉,相反不合理应用药物对于肝脏、肾脏及血液系统的损害则往往较隐匿,不易被医疗人员及患者察觉,故结果显示其发生率低。但由于这些部位不良反应的隐匿性,临床工作人员应对患者进行密切观察,以防漏诊误诊的发生。对进入研究的180例患者经Person相关性分析得出,与不良反应显著相关的为药物的滴速过快、剂量过大、给药时间过长、药液浓度过高等因素(P<0.05)。证明在临床应用抗菌药物之前,工作人员应认真评估药物使用时间、使用剂量及用药浓度,准确合理的控制输药的速度,确保药物的安全使用。

总结而言,抗菌药物的不合理使用是目前造成患者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的主要原因,故应加强药物合理使用的管理,以最大限度的减少医院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

[1]刘娟,向萍.某院抗菌药物专项整治前后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用量分析[J].重庆医学,2013,42(20):2418-2420.

[2]范利红,苗彩云,龚小明,等.我院2012年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期间抗菌药物的应用分析[J].中国药物应用与监测,2013,10(5):286-290.

[3]姜秀峰.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伦理决策[J].医学与哲学,2013,34(22):4-7.

[4]李丽,莫敏施,袁云艳.抗菌药物不合理应用致不良反应分析[J].当代医学,2013,19(16):141-142.

[5]邹晓旭,张敏,赵露,等.我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情况调查与分析[J].中国医院管理,2014,34(2):10-12.

[6]Baniasadi S,Habibi M,Haghgoo R,et al.Increasing the number of adverse drug reactions reporting: the role of clinical pharmacy residents[J].Iran J Pharm Res,2014,13(1):291-297.

[7]孙习鹏,陆瑶华,陈燕,等.我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的干预措施及成果分析[J].中国药物应用与监测,2013,(4):212-214.

[8]谢婷婷,朱曼,任浩洋,等.依据抗菌药物PK/PD理论对我院门诊药房抗菌药物不合理处方的点评及案例解析[J].中国药物应用与监测,2013,10(6):323-325.

R978.1

B

1671-8194(2015)04-0133-02

猜你喜欢
滴速内酰胺不合理
UPLC-MS/MS同时测定鱼腥草中3个马兜铃内酰胺类成分的含量△
我院2018年抗生素不合理处方分析
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 高效检测动物源性食品中β-内酰胺类抗生素残留
戴明环法在提高小儿头皮静脉输液滴速准确率中的作用
医用智能输液报警器的设计
向“不合理用药”宣战
挂盐水滴速有讲究
一张图揭发公务员工资制度
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不良反应调查报告
408次皮肤过敏试验阳性的β-内酰胺类药物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