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I术后应用替罗非班45例临床分析

2015-12-23 02:57
中国医药指南 2015年1期
关键词:罗非罗非班脓毒症

刘 洋

(辽宁省阜新市第二人民医院,辽宁 阜新 123000)

PCI术后应用替罗非班45例临床分析

刘 洋

(辽宁省阜新市第二人民医院,辽宁 阜新 123000)

目的分析PCI术后应用替罗非班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我院2012年6月至2013年5月确诊为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9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两组患者均于术前术后口服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术前自鞘管内注射5000~8000 U的普通肝素。观察组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成功术后持续静脉滴注替罗非班0.15 μg/(kg·min)维持36~48 h。在用药期间,维持患者激活凝酶时间的值在180 s左右。对照组采用常规PCI术,不应用替罗非班,术后应用肝素。结果观察组PCI术后24 h及6~12个月远期疗效较对照组显著,不良反应发生率低。结论PCI术后应用替罗非班可明显改变预后,安全有效,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替罗非班;PCI;术后;分析

斑块破裂基础上继发血栓形成是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的主要原因。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是重建冠状动脉灌注最有效的方法,但是,对富含血栓的冠状动脉行介入操作必然会增加血栓脱落和远端微循环栓塞的可能性,其病死率可高达20%~25%[1],血小板糖蛋白(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可以提供最有效的抗血小板作用,减少血栓负荷和继发的远端微循环栓塞,有助于真正恢复冠状动脉血流和心肌组织水平灌注。替罗非班是一种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它通过阻断GPⅡb/Ⅲa受体与纤维蛋白原结合,从而抑制血栓形成[2]。为分析PCI术后应用替罗非班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我院2012年6月至2013年5月对45例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PCI术后应用替罗非班,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我院2012年6月至2013年5月确诊为STEMI患者90例,男63例,女27例,年龄35~73岁,平均(56.7±4.5)岁。其中,41例高血压,26例高脂血症,19例糖尿病,4例吸烟。梗死相关血管:左前降支(LAD)44例、左回旋支(LCX)17例,右冠状动脉(RCA)29例。44例单支,32例双支,3支14例。排除病例:有抗凝禁忌证及药物过敏者、心肌梗死为急性非Q波者、30 d内做过CABG移植术者。9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梗死相关血管分布、危险疾病、病变血管支数及TIMI血流分级等均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两组患者均于术前术后口服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术前自鞘管内注射5000~8000 U的普通肝素。观察组在PCI成功术后持续静脉滴注替罗非班0.15 μg/(kg·min)维持36~48 h。在用药期间,维持患者激活凝酶时间的值在180 s左右。对照组采用常规PCI术,不应用替罗非班,术后应用肝素。

1.3 观察指标:观察两组PCI术后24 h及6~12个月远期疗效。

1.4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相关数据分析。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计量资料以() 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术后24 h疗效比较分析。TIMI血流:≤2级:观察组2例(4.44%),对照组13例(28.89%);P=0.013,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级:观察组43例(95.56%),对照组32例(71.11%);P=0.023,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严重心率失常:观察组5例(11.11%),对照组17例(37.77%);P=0.012,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支架内血栓形成:观察组1例(2.22%),对照组4例(8.89%);P=0.041,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一般出血:观察组7例(15.56%),对照组18例(40%);P=0.031,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致命性出血:观察组0例(0),对照组1例(2.22%);P=0.0.947,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严重心绞痛:观察组2例(4.44%),对照组9例(20%);P=0.021,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非致命性再梗死:观察组1例(2.22%),对照组3例(6.67%);P=0.043,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死亡:观察组0例(0),对照组1例(2.22%);P=0.947,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2 两组术后6~12个月疗效比较分析。复发心绞痛:观察组3例(6.67%),对照组7例(15.56%);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IMI血流≤2级:观察组3例(6.67%),对照组9例(20%);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ACE(主要心脏不良事件):观察组6例13.33%),对照组14例(31.11%);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再次梗死:观察组1例(2.22%),对照组5例(11.11%);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血运重建:观察组3例(6.67%),对照组6例(13.33%);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心功不全:观察组0例(0),对照组3例(6.67%);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死亡:观察组0例(0),对照组3例(6.67%);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讨 论

急性心肌梗死与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破裂,血小板激活和血栓形成有关,斑块的破裂使内膜下胶原纤维暴露,促进血小板黏附、聚集、形成血小板血栓。血小板激活后其表面膜糖蛋白Ⅱb/Ⅲa(GPⅡb/Ⅲa)受体暴露激活,结合纤维蛋白,致纤维蛋白与血小板网状连接,网罗大量红细胞,形成纤维蛋白血栓。同时,血小板激活后释放活性物质,活性物质能促进血小板聚集和引起冠状动脉痉挛,促进血栓的增生扩大。故急性心肌梗死与血栓的形成密切相关[3]。早期、持续、有效的心肌再灌注是紧急救治心肌梗死主要的救治方式,可以明显缩小心肌梗死面积,改善心脏血运,改善患者预后[4]。PCI已成为冠心病的主要治疗方法之一,但PCI是一项有创治疗,不可避免地使血管内皮受到损伤,有可能促发血小板黏附,聚集和血栓形成。且对富含血栓的冠状动脉行介入操作必然会增加血栓脱落和远端微循环栓塞的可能性,导致冠状动脉血流或组织水平灌注不能恢复,这一现象称为“无再流”现象,强化抗凝和血小板治疗可能会有助于减少血栓栓塞和“无再流”现象的发生[5]。替罗非班是一种非肽类血小板受体拮抗剂,通过阻断血小板表面糖蛋白(Gp)Ⅱb/Ⅲa受体与纤维蛋白原结合,从而抑制血小板的聚集,改善心肌组织灌注,保护血管内皮功能,防止血栓形成。大量临床表明替罗非班可减少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和PCI后冠心病事件发生率,改善患者症状和预后。殷洁等[6]探讨急性心肌梗死PCI术后应用替罗非班的护理效果,进行资料分析,结果45例仅有2例轻微出血,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4%。本组PCI术后应用替罗非班近期和远期疗效显著,结果表明:PCI术后应用替罗非班可明显改变预后,安全有效,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1]郭卿,张晶,李东霞.小剂量替罗非班用于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急诊介入治疗的临床观察[J].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12,7(4):315.

[2]郭卿,张晶,李东霞.小剂量替罗非班用于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急诊介入治疗的临床观察[J].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12,7(4):315.

[3]贾晓刚.替罗非班在急性心肌梗死PCI术后的临床应用 [J].海南医学,2009,20(2):29-30.

[4]李刚,张灿晶,王志华,等.老年冠心病无症状心肌缺血和心绞痛并发慢性左心室收缩功能不全患者肾小球率过滤估测值与血红蛋白浓度的相关性[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0,30(20):2376-2377.

[5]殷洁,边红娟,杨晓涵.急性心肌梗死PCI术后应用替罗非班的观察和护理[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1,22(8):1177-1178.

[6]顾俊,胡伟,肖红兵,等.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PCI术后替罗非班应用时间对住院期间预后的影响[J].介入放射学杂志,2007, 16(12):796-798.

表1 两组APACHEⅡ评分和SOFA评分比较()

表1 两组APACHEⅡ评分和SOFA评分比较()

组别 n APACHEⅡ评分 SOFA评分血必净组 治疗前 62 24.51±6.93 11.78±5.35治疗后第4天 18.32±4.96 7.15±3.12治疗后第8天 13.91±4.85 3.98±0.95常规治疗组 治疗前 63 24.36±6.71 11.89±5.23治疗后第4天 19.64±5.46 7.34±3.17治疗后第8天 17.31±6.17 5.26±1.58

2.2 两组治疗前血Copeptin、PCT,IL-6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第8天,两组血Copeptin、PCT,IL-6较治疗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必净组血Copeptin、PCT,IL-6水平与对照组比较下降尤为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血清和肽素、PCT、IL-6水平比较()

表2 两组治疗前后血清和肽素、PCT、IL-6水平比较()

治疗前 63 16.27±2.54 5.56±2.32 627.89±81.41治疗后第8天 3.14±0.98 1.52±0.85 278.55±65.47组别 n和肽素(ng/mL)PCT(ng/mL)IL-6(pg/mL)血必净组 治疗前 62 16.54±2.48 5.67±2.24 628.25±78.39治疗后第8天 1.36±0.41 0.85±0.96 209.25±62.59常规治疗组

3 讨 论

脓毒症是一种严重的感染,常继发于重度创伤,急性重症胰腺炎,休克及大手术等危重病,进一步发展常可致脓毒性休克甚至MOF。脓毒症中的感染因素激活免疫系统出现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与此同时代偿性抗炎反应过程激活,最后发展为免疫抑制,其特征为一系列炎性细胞被相继激活,并释放出大量炎性因子,呈级联效应。已知在炎性因子的级联反应中,Copeptin、PCT和IL-6既是始动因子,又贯穿炎性反应全程。因此,本研究选Copeptin、PCT,IL-6作为评估炎症程度的观察指标。

研究表明,PCT是一种能早期鉴别细菌与非细菌感染的特异性指标,能特异性的区别炎症和脓毒症,对脓毒症的诊断,治疗效果及预后的判断具有重要的意义。脓毒症患者血PCT的水平与病情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2]。IL-6在机体的抗感染免疫反应中起重要作用,对了解患者的病情和治疗效果有重要意义。Copeptin是前精氨酸加压素原c末端的一部分。研究发现,其在脓毒症早期诊断及预后评价方面有一定的临床价值[3]。Morgenthaler[4]等研究发现,脓毒症患者的感染程度与和肽素水平相关,和肽素是感染患者死亡的有效预测因子。和肽素可以作为脓毒症患者理想的观测指标,从而可以早期诊断脓毒症和评估患者的预后,从而达到早期精确诊断和有效治疗的目的。

本文结果显示,治疗后第8天两组血Copeptin、PCT、IL-6水平较治疗前下降(P<0.05),但两组相比,Copeptin、PCT、IL-6水平下降更明显,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两组治疗后第8天APACHEⅡ评分和SOFA评分较治疗前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必净组APACHEⅡ评分、SOFA评分较对照组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血必净注射液中的有效成分能抑制Copeptin、IL-6、PCT等炎性因子大量产生,降低体内炎性反应,减轻血管内皮细胞损伤,调节机体的免疫功能,减轻器官的损伤,从而有效阻止严重脓毒症发展为MODS,降低由脓毒症引发MODS的预估病死率。因此在现阶段脓毒症的临床治疗中,血必净注射液应该是一个可供选择的方法。

参考文献

[1]胡晶,商洪才,李晶,等.血必净注射液治疗脓毒症的系统评价[J],解放军医学杂志,2012,35(1):9-12.

[2]李萍,王青,李志,等.血清降钙素原、白细胞介素6、C 反应蛋白在感染性疾病中的诊断价值[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4,(11):1553-1555.

[3]吴鑫虎,邱俏檬,洪广亮,等.血清和肽素对脓毒症早期诊断及预后评估的临床意义[J].中国急救医学,2012,32(7):589-591.

[4]Morgenthaler NG,Mialler B,Struck J.Copeptin,a stable peptide of the arginine vasopressin precursor,is elevated in hemorrhagic and septic shock[J].Shock,2007,28(2):219-226.

R542.2+2

B

1671-8194(2015)01-0062-02

猜你喜欢
罗非罗非班脓毒症
替罗非班联合尿激酶在缺血性脑卒中治疗的应用效果
替罗非班治疗进展性缺血性卒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血清IL-6、APC、CRP在脓毒症患者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早期应用替罗非班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症状改善情况分析
脓毒症的病因病机及中医治疗进展
群策群力!罗非鱼产业上下游积极扩大内销市场,今年将迎来多重利好消息(附2019罗非购苗指南)
COX-2特异性抑制剂罗非昔布对阿尔茨海默病Aβ沉积的影响
替罗非班引起血小板减少的病例分析及诊治流程
脓毒症早期诊断标志物的回顾及研究进展
替罗非班与纤溶酶原激活剂治疗PCI合并慢血流急性STEMI的临床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