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知识创新体系的高校专利管理

2015-12-23 03:22张辉刘洋
科技与管理 2015年3期
关键词:知识创新集群

张辉 刘洋

摘要:知识创新是通过科学研究获得新的基础科学和技术科学知识的过程。知识创新所获得新技术可以通过专利活动来转化。知识创新体系的功能是知识的产生、扩散和传播。高校专利技术具有转移性和融人性的特点。基于知识创新体系的高校专利管理应当注重强化知识产权意识,发挥信息情报作用,健全专利管理体系、推进专利实施转化。

关键词:知识创新;集群;高校专利管理

中图分类号:C31 文献标志码:A

1.知识创新体系和集群知识创新体系

高校是知识精英和科技成果的汇集地,是知识创新的重要源泉。大学理念是构建大学知识创新体系、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根本所在。大学理念是大学发展价值取向的集中体现,使大学具有强大的内驱力,对大学的发展定位和发展趋势有着巨大的凝聚与导向作用。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发展,服务与依托经济发展的知识创新体系又逐步发展成为集群知识创新体系。集群是一种空间聚集现象,著名经济学家马歇尔认为,专门的企业及其支撑机构会因为各种原因集中于特定地方,尤其是由于高新技术产业的成功发展使产业集群成了一个重要的经济现象。产业集群是指为了获得新的和互补的技术,从外部资产和知识利用的结合中获得收益。产业集群下的知识创新是不同主体和机构间复杂的相互作用的结果,也是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反馈的结果。建立知识创新体系的动机主要来源于集群成员间相互间复杂的学习动机、保持领域领先的推动创新、不断地提升自身在国际技术经济分工中的地位等提高企业核心能力的诸多因素。产业集群对创新的推动作用不仅表现在提供人才、资金等有形资源上,更重要的是集群内部的知识转移。在产学研用创新系统中,集聚产生最新技术、专业知识及诀窍的及时流动和传播,产生新思想、新资源与新技术的融合与集成。在产业集群内,因为地域的接近和相互了解,产学研用间的联系更为紧密。高校和科研机构能及时把握集群内企业的需要,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开发、研究和人才培养;而集群内企业也对科研机构和高校的作用和成果有更直观的认识,必然会促使其不断加强产学研用的合作和互动。

产业集群能够带来集聚效应,可以使知识在集群内充分转移和传播,这种转移和传播反过来又进一步促进了创新知识的发展。高校的专利技术要想在知识创新体系中得到转移和传播,就需要发挥集群效应,深入研究在集群内的转移方式,加快专利技术在集群下的创新体系内转移的速度,在转移中实现有效的知识耦合,将专利技术迅速地转化为生产力,提高集群的竞争能力。

2.基于知识创新体系的高校专利管理工作的特点

高校科研工作者是高校专利产生的主体,科研工作一部分被推向市场,科研人员从熟悉的实验室来到陌生的市场,校园自由的知识创新氛围和社会多元的科研需求得以广泛结合。教授学者们的科研成果可能远离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和企业应用,无法将大量的知识创新和基础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科研管理部门要积极探索高校科技工作与市场需要相结合的有效模式和运行机制。高校的科研工作只有树立先进的大学理念,强化社会服务意识、教研结合意识、知识创新意识、资源优化意识,才能构筑坚实的大学知识创新体系,从而更好地在高校知识创新体系中发挥中坚力量。

高校专利技术具有转移性和融人性的特点。

首先,高校的专利技术有别于企业的专利技术,其具有转移性的特点。高校的专利技术只有通过转移才能够转化为生产力,专利技术转移不但包括单纯的专利转让或者专利许可,还包括与企业共同研发并申请的专利,以及继而通过纵向、横向合作或者自主设立的项目开展研发的专利技术。目前高校申请获批的专利技术往往脱离市场应用需求,专利技术管理不够完善,专利政策激励不足,出现专利实施转化率低的现象。专利技术转移过程中还受到专利技术转移机构设置与机构人员队伍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因此,高校专利技术转移过程中不但要明确专利权属,还要明确专利权转让的责权主体和利益分配机制。设立学校直属的专利技术转移机构,配备专业化的专利技术转移的人员队伍。专业化的专利技术转移人才不但要熟悉本行业领域的技术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同时还要具备商业谈判能力和与知识产权、合同等相关的法律知识。

其次,高校的专利管理工作具有融人性的特点。高校要将专利技术的产出和转移融入到工程教育当中去,并将其作为工程教育责任的延续。由于高校工程学科的研究应用性强,高校的专利产出大部分集中在工科院系,工程学科技术转移的比例也比较高。完善的专利管理和技术转让制度能够促进大学在科学研究上保持前沿领先地位,为学校带来经济利益的同时,也能够为工科学生的培养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企业也会有积极性参与大学的研究和学生的培养,为工科学生的就业提供更多的机会。比如说,在专利的产出、保护与实施应用的过程中,如果能让学生参与其中,那么参加专利技术产出和转移的学生就有机会了解企业和市场的需求,进一步积累工程实践经历,并在此过程中找到自主创业的方向,可以直接把工程学科的理论知识和研究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和产品。与此同时,对工科教师的职业发展也有重要的意义,因为工科教师作为专利技术的发明人,通过专利技术转化,其研究成果能够获得市场认可,这样能够更好地促进工科教师了解行业的需求,使工科教师的工程实践经历得到进一步历练,更好地完成科学研究任务,并且进一步促进其课堂教学和实践环节对学生工程素质的培养。

3.基于知识创新体系的高校专利管理的问题分析与对策

中国专利的数量已经跃居世界首位,高校作为专利产出的重要主体,其管理仍存在较多问题,通过分析问题,能够探索基于知识创新体系高校专利技术管理工作特点,采取相应对策,从而提出提升专利管理效率的对策。在高校专利技术管理过程中应当注重强化意识,充分发挥信息情报在专利技术转移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建立健全完善的专利管理体系,进一步推进专利的商业化运营。

3.1高校专利管理存在问题分析

(1)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薄弱。高校的知识产权意识还比较薄弱,侵权行为呈现出复杂化、网络化和链条化的新特点,给专利保护带来了新的挑战,使得专利保护结果与创新主体的期待效果存在较大差距。专利维权存在举证难、成本高、时间长、赔偿低,赢了官司、丢了市场,以及判决执行不到位等情况,这样就极大地挫伤了高校利用专利制度维权的积极性。目前高校专利维持年限比较低,大量专利因失效而得不到法律保护。高校教师技术保密工作意识淡漠,教师在发表论文、学术访问交流等相关科技活动中的疏忽导致专利成果失密的风险较高。

(2)缺乏高效的专利信息情报平台。在美国高校设有高效专利成果管理转化中介机构,国内相关职能一般挂靠在科研处,虽承载了搭建高校科研工作与社会需求的信息桥梁的功能,但缺乏专业性的管理制度,其在有效挖掘市场潜在需求,为科研工作者提供研究的前景和风险预警方面有欠缺;在推广高校专利的情报价值、技术价值、品牌价值等方面的作用不强,积极性不高。因专业的知识产权中介机构缺失,导致大量获得授权的专利只能处在实验室研发的初始化阶段,不能融入“政产学研金介”的科研产业化链条。

(3)专利管理体系亟待完善。目前专利管理体系存在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第一,专利及专利转化在高校科研评价系统性中地位不高,高校在科研管理中的激励重点仍在项目、论文方面。第二,专利成果推广实施对管理人员的技术素质、法律素质、经济管理素质要求较高,目前的管理服务机制尚不能适应专利高效推广的需求。第三,目前教师与校外机构合作申报专利数量逐年增多,由于高校专利风险管控机制存在漏洞,导致部分高价值的专利流失。

(4)专利实施转化率不高。目前我国高校专利的实施率和转化率相对较低,造成大量的专利技术闲置在高校,这就说明我国高校的科技生态系统存在问题。主要是由于高校科研评价导向使专利申请与授权数量存在泡沫增长;高校的专利开发有些脱离市场需求;通过专利技术转化获得的收益很难维持有效专利所需的费用;科技、经济管理与知识产权管理结合不够紧密且缺乏合理的分工;在上市、并购、入股和质押融资等活动中,无形资产的作用还没有充分体现等原因。

3.2基于知识创新体系的高校专利管理的对策

(1)强化知识产权意识。专利是具有相对公共性特征和相对排他性特征的统一体。由于专利属于无形性资产,专利技术授权后容易造成外溢,如果高校只注重专利技术的产出,而忽略专利技术的保护,那么申请授权的专利可能无法带来预期的现实经济利益。专利技术保护就是在专利技术相对公共性和相对排他性之间进行决策,通过法律手段调整因专利技术创造和实施应用过程中而产生的社会关系,协调好专利技术的专有属性与知识产品的社会属性之间的矛盾。专利技术保护促进专利技术的广泛传播,同时保护专利技术产品创造者的合法利益,从而形成专利保护、合理利用、技术扩散三者并重的格局。为保护和鼓励专利技术的创造,推动专利技术的实施应用,提升高校自主创新能力,国家制定并多次修订了专利法。高校应当强化创新主体对专利产权的保护意识,建立健全专利分析预警机制,定期对其拥有的专利进行风险的评估与预测,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规避专利风险,加强自我保护和应对专利纠纷的能力。并且积极参与技术标准的制定,让自己的专利成为行业标准,达到保护专利技术的目的。

(2)发挥信息情报作用。专利作为知识产权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知识产权战略的实施和高校的科研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海量的专利信息中包含的技术信息、经济信息、法律信息等,通过科学的加工、整理与缜密分析,能够形成具有较高技术与商业价值的专利情报。专利情报分析方法分为点、线、面、立体等4个层次。点情报分析是对专利文献的外部特征进行的统计分析,以取得某高校的专利投入和产出情况的初步情报,初步了解专利质量的高低和研究热点的转移情况。通过点情报排序得到有序化的线情报,时间序列分析得到有关发明先后的线情报,反映各高校技术创新行为变化的趋势和技术开发能力的强弱,识别技术领域的演变。面情报分析是将点线情报加以组合,得到各种相互联系的有关技术发展状况。立体情报分析是将面情报组合进行多维分析,得到发明活动与其它各因素间的联系。

通过对专利技术进行分析,可以解析并掌握某技术领域的全局状况,揭示技术发展历程和影响技术发展的相关工业领域,揭示技术难题发展的变化趋势和技术难题的解决方法。专利分析在权利要求定位中有两方面的应用,一方面是在新技术的研发过程中的应用,通过对现有专利权利要求点的分析,寻找技术权利空白点,规划正确的权利空间,完成新技术的研发。另一方面是在侵权判断过程中的应用,新产品研发投入市场后,不论是被诉侵权,还是诉他人侵权,都可以由专利、技术和法律专业人员借助专利分析对双方技术要点、权利要求点进行对比,从而分辨侵权的可能性。

专利对高校的重要价值主要表现在情报价值、技术价值、法律价值、经济价值和品牌价值。专利信息分析和专利分析管理软件在专利技术管理决策中如果得到应用,能够提高专利管理的精细化水平。专利信息分析较多的运用了数学、计量科学和计算机分析技术,是以科学思维、文献计量、数理统计为主的管理分析手段,实现了二维和三维的地图方式,是专利管理实现科学化和精细化的重要基础和标志。要提高专利管理水平,必须要对知识经济时代的专利价值有全面认识,才能从战略的高度认识到建立健全专利管理机制的重要性。

(3)健全专利管理体系。构筑知识创新体系首先要解决体制问题,包括维护好教师权利、调整好学科结构之间的政策不平衡等,促进大学良性运行和发展。依托大学理念,构筑好教师投身科学研究和知识创新的激励机制。其重点是加强自主创新,强化团队合作,构建交叉融合集成发展的科研创新体系。高校的科研创新系统包括科研管理部门、科研服务保障体系和科研评价体系。科研评价体系包括鼓励科研人员积极从事科学研究的政策和人事制度,将教师的科研成果纳入其中。科研创新系统是知识创新体系的核心部分。

专利源于技术创新,专利产出就是把技术创新的成果固化,将丰富的技术创新潜力转化成为专利优势和市场优势。专利产出能够引发更高层次的技术创新,新的技术创新行为又将产出新的专利技术,形成了高校专利技术产出与技术创新的螺旋进步耦合机理。高校专利管理过程中的三要素专利产出、专利保护和专利转移,其在结构上是相互融合和相互独立的关系,强调专利管理体系融合性的同时又强调了各要素的相对独立性。三要素之间不但呈现出相互并列独立、交叉融合的结构关系,而且还呈现出分级递进和逐步升华的结构关系。

高校专利管理的直接目标是持续增加专利数量的同时不断提高专利的质量。专利管理的战略目标就是不断提升专利管理水平,不断提高专利管理对自主创新和高校发展的贡献。专利制度是国家以法定程序和条件授予专利成果完成人在一定时期内拥有一定的独占权、并以法律手段保障权利不受侵犯的法律制度,在创新过程中发挥着激励创新、规范竞争和调节利益的重要作用。高校要重视专利的发展和管理,提高核心竞争力,发展自主创新,掌握核心领域的关键技术,真正形成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竞争优势。知识创新体系要有效率地运转,实现知识创新的螺旋上升,实现专利数量和质量的不断提升,需要有决策机制、动力机制和保障机制。决策机制就是顶层设计,领导者拟定专利发展远景,规划高校专利未来发展领域和发展方向。动力机制包括鼓励科研创新精神、投入资金激励、创新型人力储备等。保障机制包括营造有利的硬件和软件环境,硬件环境指制定的鼓励高校教师投入知识创新的各项组织制度等方面,软件环境指塑造崇尚创新的氛围、教师之间的相互信任等方面。

(4)推动专利实施转化。推动专利实施转化要求高校要不断改进科研成果考核评价体系,重视教师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价值评估。突出企业在专利成果转化和产业化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促进政产学研金介用协同创新。高校专利管理模式应当由以专利资源保护为重点,发展为从专利的开发、到保护、再到专利资产运营的一个完整周期。从单纯发展专利数量,发展为实现专利价值、利用专利协助企业发展、创造专利领导技术发展、协助企业调整、以及创造市场空间。从专利保护的传统观念转向专利经营的现代理念,从专利的侵权防御阶段提升到专利的战略规划层次,将专利从作为法律资产转化为将专利作为商业资产,做好专利商业化运营。

专利运营是专利的所有者、经营者为使专利资源得以应用,实现专利成果向市场化、产业化转化,产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从而实施的运作和经营。专利是一种无形资产,只有进入资本化运作与价值化管理,才能够充分发挥专利的资源效益,推动专利技术的实施转化,实现专利价值。进一步促进专利的转化和产业化,要完善专利成果市场化风险投资机制,政府构建通畅的专利信息交换集成平台,提供专利供求信息,通过产生集群效应,使专利得到快速转化。在集成创新体系下,让专利持有者准确把握社会需求,使买方凭借准确信息购买专利。专利运营的关键环节是专利价值的确定,专利价值包含专利获利价值和专利战略价值。前者表征为专利本身的知识特征,专利的市场状况,专利的权属状况。后者是专利为购方战略发展带来的价值,含对购方长期发展战略和竞争价值。专利运营的重点是评估专利在购方生产经营中的地位,如果企业具备生产条件,且专利技术商品化的预期收益大于投入的情况下,高校专利持有人可以考虑将专利技术进行许可、转让等。如果与企业目前的主营业务关联性不强,可以考虑成立新公司,专门进行该项专利技术的生产运营。专利的商业化运营是高校进行专利管理的目标,提供市场需要的产品,从而获取丰厚的市场利润。高校应积极开拓专利商业化运营的途径,在商业化运营过程中,加强对专利的战略价值评估,并充分利用好外部的公共政策与公共服务。

高校专利管理的重要任务就是将产出的专利技术实施转化,实现专利的价值。这就要求在高校专利管理过程中,要不断强化知识产权意识,保护好专利成果;发挥信息情报作用,评估好专利的价值;建立健全知识创新体系,激发好专利产权人的创新动力;搭建集群平台,应用好集聚效应;重视专利资产商业化管理,运营好专利成果。

猜你喜欢
知识创新集群
小议产业集群内涵
澳大利亚《国家图书馆2015—2019年规划》解析
企业开放式创新知识协同的作用、影响因素及保障措施研究
勤快又呆萌的集群机器人
基于知识创新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思路探索
集群品牌是集群整体的品牌还是集群产品的品牌?
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协同创新能力培养研究
数字集群的未来之路(上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