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油大国的能源新博弈

2015-12-24 03:07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研究员李建民
中国石油企业 2015年5期
关键词:欧佩克油价石油

□ 文/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研究员 李建民

产油大国的能源新博弈

□ 文/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研究员 李建民

当前,国际油市定价权争夺进入了“战国时代”,大的走势正逐步明朗,油价下跌实际上是石油利润减少和财富的国际转移,无论是发达经济体还是新兴经济体都不愿意看到石油产业利润暴跌,引发市场长期动荡,危及世界经济的健康发展,油价会在市场作用下逐步在新的水平上平稳下来。可以看到,油价暴跌既是国际能源供需格局深刻调整的结果,反过来也会进一步推动国际能源市场加快洗牌,重构全球能源秩序。

美国:最大限度地遏制竞争

美国高度重视能源外交,将其定位为美国能源安全的支柱。石油资源的开发与石油市场的开拓、石油供给与运输安全等议题一直是美国能源外交的主题。由于页岩油、气生产的繁荣降低了美国的能源对外依存度,并由此对美国能源外交战略目标、国际能源格局、地缘政治和安全等方面产生影响。与石油相比,全球页岩油资源丰富,预计全世界页岩油资源总量约为4750亿吨,比传统石油资源量(2710亿吨)多近一倍,其中美国储量占70%以上,且分布集中在开采难度低的地区。资源优势加上技术先进,一旦世界石油价格上涨,美国将增加产量,从而起到油价稳定器的作用,长期的油价将围绕页岩油开采成本波动。美国智库认为,页岩革命正在以有利于美国的方向重塑世界能源格局,页岩油气革命的经济效应将持续至少10年。

美国的能源战略除对内保障能源供应安全之外,一直具有对外谋图全球霸权的目标导向。随着页岩气的快速发展,美国国内能源安全得到了极大保障,为其实现“外谋霸权”的战略意图腾出了更大的空间。目前,美国面临着从能源消费国向能源输出国转型,其能源外交运用也从以政治经济等手段获得能源资源和保障能源安全为最终目标,转变为以能源为手段实现其政治或经济目标的外交政策和行为,美国已有更大的能力影响一些全球性的议题,甚至改变现行的全球治理结构,如全球石油安全机制、气候变化应对机制等。

乌克兰危机对于美国来说是难得的实现其调整后的能源外交的好时机,2014年3月12日,美国宣布释放500万桶战略石油储备,进行1990年伊拉克入侵科威特以来首次石油“试销”。美国此举旨在测试,在获得更大的能源独立性后,美国在世界上的影响力将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奥巴马政府希望将战略石油储备从仅仅作为应对美国石油进口受到严重影响时的一个应急措施,升级成一种更加灵活的杠杆,用来对经济提供帮助,并最终对美国的外交政策发挥积极影响。有预测认为,未来10年,美国将变成沙特一样的石油大国。美国能源革命及能源外交转向将会产生多重影响:美国的能源安全得到增强,能源对外依存度进一步下降,同时获得新的战略手段。美国将会充分发挥“能源武器”的影响力,最大限度地遏制竞争对手及其盟友的发展。

俄罗斯:“东移南下”拓展能源市场布局

俄罗斯50%的预算收入和60%的外汇收入来自石油天然气出口,油价一直是牵动俄罗斯经济命脉的主线。2014年俄罗斯的财政预算是以油价每桶93美元制定的,国际油价的持续下跌使俄罗斯减少900亿-1000亿美元收入,成为本轮油价暴跌的最大受害者。2015年,俄罗斯经济已进入温和衰退。

为摆脱西方的孤立和低油价的打压,俄罗斯积极拓展多维度能源外交,在力保欧洲市场的同时,努力拓展在亚太的新空间,能源战略布局的“东移”和“南下”成为两个亮点。在亚洲,中国和印度对石油和天然气的需求仍保持着积极增长的势头,日本福岛核电站事故加剧了日本对进口能源的需求,韩国也一直保持较高的对外能源依存度。但俄罗斯对亚太地区的油气供应目前还处于较低水平,对亚洲的原油出口仅占其出口总量的20%。对此,俄罗斯新修订的《到2035年能源发展战略》明确提出,到2035年将把向亚洲出口的石油销量翻一番,天然气销量扩大4倍。在东北亚,俄罗斯对华能源合作已抢占先机。

2014年5月和11月,普京两次访华,中俄签署60多项合作协议,其中包括东、西两线天然气合作大单。预计东、西两条天然气管线建成后,俄罗斯对华输气量将达到680亿立方米,超过对欧洲最大贸易伙伴德国每年400亿立方米的天然气供给。除中国外,俄罗斯还与越南签署了联合开发多尔金斯科耶油气田及向越南出口原油协议,与朝鲜达成共同推进俄朝韩煤炭项目和俄朝韩天然气管道项目合作协议。俄罗斯在频频“向东看”的同时抓紧“向南看”,把强化与南欧、南亚和拉美国家的关系作为重要的外交着力点。俄相继与巴西就和平利用核能达成多项合作协议;与伊朗签署关于在伊朗新建扩建布什尔核电机组的“一揽子”协议;与土耳其达成海底天然气管线建设协议和通过经“蓝流”管道向土增供天然气协议;与印度签署在印新建12个发电用核反应堆协议和10年原油供应合同。

在以油气勘探开发技术进步引发的能源革命导致全球能源格局调整的大背景下,俄希冀与亚太各国特别是中俄建立战略能源联盟来逐渐分解西方国家对国际能源贸易的主导权,但这一目标能否实现还是未知数。俄罗斯能源出口向东转移对于实现自身的能源出口多元化,摆脱外交孤立和经济疏困有一定作用,但在可预见的未来,亚洲市场无法替代欧洲市场在俄罗斯能源出口中的地位。

欧佩克:保持现状成最佳选择

欧佩克成立以来,一直扮演着国际石油市场“供需调节者”的角色,通过控制产量来影响价格,实际上掌握着全球油价的定价权。2000年后,欧佩克通过限产保价策略,成功将油价从20美元/桶提升至最高近140美元/桶,这也令产油国收获颇丰。

然而在2014年下半年以来的石油价格暴跌中,市场所熟悉的场景并没有再现。尽管油价下跌给部分欧佩克成员国带来了财政压力,但沙特王子仍然表示,“除非伊朗、俄罗斯和美国愿意一起减产,否则沙特不会考虑任何减产措施。沙特不会主动放弃市场份额”。

欧佩克拒绝减产首先是担心自身市场份额进一步下滑。目前欧佩克原油产量的全球占比已从2012年年中的近36%降至33%,面对美国仍在以每年约100万桶/日的速度增加产量,如果再不遏制份额下滑的趋势,其全球原油市场老大的地位将岌岌可危,这使其不敢贸然减产。其次,减产引起的油价上涨会继续刺激北美页岩油的开采,最终不仅侵吞欧佩克市场份额,在供应充足的压力下油价转跌之后反而会伤及自身。再次,欧佩克已无力主宰全球石油市场。欧佩克成员国政治经济情况各异,利益的不对等和彼此缺乏信任又很难实现联合减产,外部还有非欧佩克产油国的崛起。欧佩克的难题在于,定价权与市场份额不可兼得。多重因素迫使欧佩克放弃扮演油市“供需调节者”角色,进而由市场来接替扮演“平衡者”的角色,不作为、保持现状成为最佳选择。

油价下跌对中国的影响和机遇

国际油价下跌对于中国利弊兼有,但总体利大于弊。国际油价下跌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的测算结果是,如果年均油价的基准预测下降10%,中国年均CPI涨幅会比基准情景下降0.2-0.3个百分点,年均实际GDP增速比基准情景可获微弱提升约0.1个百分点,贸易顺差与GDP的比例会扩大0.2个百分点左右。在行业层面,油价下跌将使化工和交通运输行业明显受益,对石油加工行业影响较为中性,对石油开采行业则为明显的负面冲击,如果油价长期处于低位,将会弱化企业节能减排、开发替代能源的动力。油价下跌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比其他一些国家小的原因之一是石油占中国全部能源消费的比重不到20%。

国际油价进入下行周期为中国加快石油储备提供了机遇。低油价对进口国是利好,进口成本下降有利于降低生产和生活成本,中国、欧盟、日本等国都是受益方。根据国际能源署(IEA)对成员国的最低要求,一国的战略石油储备应为90天石油净进口量。中国距离这一标准还有较大距离。按中国目前1243万吨的储量和2013年每天消耗139万吨计算,当前中国战略石油储备量仅够使用不足9天。商业石油库存可用14天,全国石油储备总共可维持22.7天。据中国海关数据,2014年中国进口原油3.0838亿吨,同比增长9.35%。有评论认为,低价位是建立更多战略石油储备的好时机,中国或将成为欧佩克不减产政策的最大受益者。

原油期货市场应运而生。国际能源供需格局变化使原油市场上买家的地位和话语权不断提升,作为全球重要石油进口国和消费国,中国油品需求的波动对全球石油市场的影响越来越大,正是这一变化为中国推出原油期货迎来良好时机。2014年12月12日,中国证监会正式批准上海期货交易所开展原油期货交易。原油期货的推出不仅有利于提升我国在国际石油市场上的话语权,更能配合石油战略储备,构建立体化、多元化的能源安全体系,推动金融市场国际化,为我国经济发展保驾护航。中国需要以更积极和更开放的态度参与全球的能源合作,更深入地介入国际能源规则的制定,为原油期货打造一个可以辐射整个亚洲甚至整个世界的石油价格。

猜你喜欢
欧佩克油价石油
石油石化展会
奇妙的石油
下半年国际油价仍旧承压前行?
油价上涨的供需驱动力能否持续
2019年国内外油价或将波动加剧
2019年上半年豆油价低
延长石油:奋力追赶超越 再铸百年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