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初中数学课堂中的提问技巧

2015-12-24 02:24
学周刊 2015年24期
关键词:创设思维数学

(河北省昌黎县第五中学066600)

浅议初中数学课堂中的提问技巧

刘丽敏

(河北省昌黎县第五中学066600)

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流程的中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师生互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有效方式,大量的事实证明,有效地课堂提问能够调动学生思维和参与课堂教学的热情,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教师的提问技巧不当,对于学生思维帮助不大,因此提问是否得当,引导是否得力将直接影响教学的效果。因此,教师要提高自身素质,努力掌握课堂教学提问的实施技巧方法。

初中数学提问技巧教学效果

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要求教师要提升课堂教学效果,打造高效课堂。打造高效课堂需要教师优化每一个教学环节,这样就能够优化教学过程。课堂提问作为课堂教学流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生课堂教学参与、师生课堂教学互动等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就目前来看当前的课堂提问环节还存在很多不完善的地方,如:课堂提问过于频繁且低效;提问重结果轻过程且急躁;提问的形式、回答群体“过窄”等现象。那么,如何才能做到有效提问,提高课堂的有效性呢?本人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结合初中数学学科的特点来谈谈个人看法,与大家交流。

一、现状描述

课堂提问在课堂教学中是一个最重要的教学环节,对此,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蠢。”陶先生这句话既说明了课堂提问在教学中的重要性,也说明了课堂提问是有着很强的技巧性的,但是从现实来看,课堂提问环节还存在很多不尽如人意的方面,有以下几点。

(一)课堂提问过于频繁且低效

部分教师对于提问的度掌握的不太好,很多教师认为课堂提问多有利于学生参与,简单地认为问答式教学就是启发式教学。近些年来,人们普遍认为“问题“是数学课堂教学的“心脏”。在数学课堂上,最多的是以教师的提问的形式出现的。但我们发现,教师提问过于频繁,而且好多“问题”的答案都是以学生回答“是”“好”“行”“存在”“明白”“可以”“学会了”“没问题”等等。据统计一节总时间为2532秒的课,教师的提问的时间一般会占去600秒左右,占去将近课堂总时间的1/4。能够真正激发学生深层次思考的理解性提问很少,这就造成学生们的思维深度不够,提问也就是流于形式,不利于学生对于问题的深度思考,使得教学看似热热闹闹,实际教学效果却很低下,形式主义严重。

(二)课堂提问重结果轻过程且急躁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在课堂教学中要明确三维目标,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的要求。然而数学课堂教学中,大多数教师还存在“考什么,教什么”的现象,这样的功利主义思想使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重知识而轻能力、重结果而轻过程。知识技能目标学生易达到,而且需要理解练习。但是我们教师往往为了赶时间,不给学生留思考的时间,把关注的重点放在优等生身上,全员照顾不够,耐心不足,教师应该学会等待。

(三)提问的形式、回答层面窄

新时期的教育应该是面向全体学生,同时促进学生思维能力、表达能力等多方面素质的综合提升,但是有些问题教师在设计时缺乏深度的考虑,导致学生群体回答问题只是流于形式,这主要是没有重视对问题情况的创设,缺少学生质疑和认知冲突的激发。只有教师问、学生答,缺少学生们的主动质疑,这就意味着真正的课堂生成的内容很少,满足不了素质教育的需求。

二、解决途径

课堂教学的有效提问是每个数学教师需要掌握和必备的教学能力,是帮助学生理解概念、掌握知识、发展思维、提高能力的有效方法,也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途径,那么教学中的提问除了要创设悬念和激发兴趣外,还有哪些技巧方法呢?

(一)奇问铺设,创设情景

心理学研究表明,任何人都会对新颖奇特的事物产生好奇之心,青少年学生更是如此。在课堂教学中恰当地运用提问,构建惊诧的情景,创设诱人的场景,能引起学生认知的冲突,撞击学生的思维火花,引发学生的好奇心理,刺激学生的求知欲望。如在讲解不等式性质时,可以提出下面的问题让学生思考:我们都知道2<3,可有人证明了2>3,他是这样证明的:因为(0.5)2>(0.5)3所以lg0.52>lg0.53即2lg0.5>3lg0.5两边同时除以lg0.5,即得2>3。同学们这可能吗?上面的这类错误在学生的练习、作业和考试中是常常出现而又意想不到的。如此一问于是一个个积极思考,认真分析,不明错误原因决不罢休。学生的思维之火就这样点燃了。

(二)精心设计,科学简练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高度的语言修养是合理地利用时间的重要条件,极大地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这就给教师提出了一个高标准要求:启发性教学语言不仅要讲究科学性,还要讲究艺术性。教师所提问题的启发性是实施启发式教学的关键。这就需要教师提高自我素质,自我充电,自我反思。

(三)鼓励质疑,发挥主体

思维来自疑问。“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质疑是打开智慧宝库的“金钥匙”,让学生自己发掘问题、提出疑问是一种要求更高的训练,这要求学生有高度的自觉性和主动精神。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创设情境,制造认知冲突,把抽象的数学知识与生动的问题情境联系起来,鼓励、引导学生去质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并通过师生的活动来解释,从而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在教师的引导下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

(四)对待应答,合理反应

对待学生的应答,教师常见的反应有:“不,这不对。”“很好,很好。”“啊,这是一种想法,还有其他想法吗?”“非常好,我们能把它扩展吗?我们能补充点什么吗?”“很好的想法,但是我们如何解释……”这是教师对学生答案作出的典型反应,持续地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对与错的强化,趋向于缩减学生的回答,并将它们的注意力集中于教师想要的东西上。第二种是一种重视结果的思维方式训练。第三种反应是中性的,它引导学生离开这种反应而朝向问题的其他答案,是一种发散思维的训练。第四种反应是强烈地接受,它引导全班进一步追随这个学生的想法,支持和鼓励学生,满足学生需要,把问题提出后等待的时候稍稍加长,就会发现学生的积极性增加了,学生被引发的质疑数量增加了,不回答的情况减少了;推论性和推测性的思维数量增加了,学生能够提问的数量增加了,“迟悟”学生的参与增加了,课堂纪律问题减少了。

总之,新时期的中学教学要本着课程改革的要求,充分落实素质教育的发展目前,不断地完善教学环节,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与提高。

(责编 田彩霞)

猜你喜欢
创设思维数学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创设可操作得区域环境
错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