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尼黑协定》中的权势关系——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

2015-12-24 06:05鲍柳伢
当代外语研究 2015年6期

《慕尼黑协定》中的权势关系
——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

鲍柳伢

(上海交通大学,上海,200240)

摘要:《慕尼黑协定》是绥靖政策的一个产物,表面上体现的是英法两国维护地区和平、避免战争的意识形态。但本质上,作为各个国家势力不均衡下的产物,它体现的是不同国家的权势关系,揭示的是英法德意对捷克斯洛伐克的控制和压制。本研究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角度出发,运用三大元功能理论,解读《慕尼黑协定》是如何在词汇-语法层面体现这种控制和压制的不平等权势关系的。具体来说,运用概念功能分析及物性和语态;运用人际功能分析情态动词的言语功能和语气隐喻;运用语篇功能分析主位。语言和权势息息相关,语言是反映社会权势关系的首要载体,语言即力量(体现权势)。因此,通过对法律语篇《慕尼黑协定》词汇-语法的语言特征分析可以很好地展现该协定所体现的参与者之间的权势关系。通过分析可以得出,对语篇的系统功能语言学分析可以有效地揭示语言中隐藏的社会关系和意识形态。

关键词:三大元功能,权势关系,《慕尼黑协定》

[中图分类号]H0-06

doi[编码] 10.3969/j.issn.1674-8921.2015.06.003

作者简介:鲍柳伢,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2012级在读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系统功能语言学、法律语言学。电子邮箱:liuya1989929@163.com

1. 引言

《慕尼黑协定》(TheMunichPact,以下简称《协定》)是二战前夕英、法两国为避免战争爆发,牺牲捷克斯洛伐克的利益,将苏台德区割让给纳粹德国的一项协定。表面上《协定》体现的是英法两国维护地区和平、避免战争的意识形态,但本质上它体现的是不同国家的权势关系,是强权一方对弱权一方的权威性和强制性的权势关系。

国内外对《协定》的研究主要是从政治和历史角度进行的,从语言学角度研究的很少见。洪聚堂(1988)认为《协定》产生的根本原因是当时欧洲的形势和英法所面对的国内外法西斯处境,其后果是破坏了捷克斯洛伐克经济,削弱了政治军事以及动摇了东南欧小国对英法的信任,从而削弱了潜在的反法西斯力量。齐世荣(1979)认为《协定》的真相就是软弱的表现和纵容战争而致使欧洲国家不堪一击,并不是西方资产阶级认为的维护和平。周尊南(1981)概括了《协定》的六个历史教训:对侵略者不能纵容姑息、和平不能用祈求来取得、战争不能用退让来防止、侵略者贪得无厌、要敢于与侵略者做斗争、要结成统一战线对抗侵略者,以及任何国家都必须学会自卫和抵抗。国外对《协定》的研究多是从绥靖政策展开,研究其背后的各国意识形态。Parker(1995)分析了《协定》中英国采用绥靖政策的历史背景(张伯伦为维护地区和平)以及二战爆发的原因(绥靖政策)。Steven(2007)运用“安全的第二面”模式来分析当时英国的绥靖政策,结论是其目的是加强国内政治经济建设以及控制德日重整军备和极端的封闭经济。

系统功能语言学是一个研究语言功能的语言学理论,主要关注语言与社会的关系以及语篇与语篇使用环境(包括社会文化环境)之间的关系(黄国文2010:3)。三大元功能是系统功能语言学中研究语篇词汇-语法的重要理论。本文从系统功能语言学出发,运用三大元功能,旨在探寻《协定》如何从词汇-语法层面体现这种权势关系和意识形态。

2. 分析框架

韩礼德和麦蒂森(Halliday & Mattiessen 2004)认为语言既是系统的,也是功能的。他把语言的功能概括为三大元功能,即概念元功能、人际元功能和语篇元功能。任何语言实例都能同时实现这三种元功能,而且相互之间并不独立或排斥。三大元功能分析语言的词汇-语法层面,而词汇-语法实现语义,所以通过分析语言的词汇-语法,可以有效地解读语言所蕴含的社会意义。

2.1概念元功能

概念元功能指语言是对存在于主客观世界的过程和事物的反映。及物性和语态是概念元功能的两个重要方面。从及物性系统看,小句表达经验(experiential)意义和逻辑(logical)意义。韩礼德和麦蒂森(Halliday & Mattiessen 2004:176)提出,及物性系统的中心是过程动词与参与者之间的配置,这种配置是语言使用者要表达的主要意思。语态分为“中动”(middle)语态和“非中动”(non-middle)语态,非中动语态又划分为主动与被动语态,其中被动语态在表述时以动作的目标作为谈话的出发点或话题(胡壮麟等2008)。被动语态关注焦点在动作目标上,转移读者对施动者的注意力,拉开他们之间的距离。本文着重分析被动语态,所以不对中动语态和主动语态做介绍和分析。

2.2人际元功能

人际元功能指语言表达讲话者的身份、地位、态度和建立社会关系等功能。语气系统包括情态(modality)和语气(mood)。情态系统是位于肯定和否定两极之间的一个连续体,分为两类:一类是情态化(modalization),包括概率(probablility)和频率(usuality);而另一类是意态化(modulation),包括义务(obligation)和意愿(inclination)。值得注意的是,意态化中的义务可以通过被动谓词来实现。韩礼德(Halliday 1994/2000:89)认为义务和意愿可以用谓语的延伸部分表达,通常由被动词词组表达。

情态具有量值,不同量值的情态动词,所产生的意义也不尽相同。在英语中,具有情态值的情态动词请见下表:

表1 情态量值(Halliday 1994/2000:342)

Fung和Watson(1994)强调指出,在法律语言学中shall的言语功能相当于must、haveto、beto(do)、berequiredto,所以shall在法律语篇中具有高量值。

助动词will既能实现表未来时态的逻辑元功能(Logical-future),也能实现作为中量值情态动词的人际功能(Interpersonal-modal)(Matthiessen 1996:474)。两者的重要区分标准是表未来时态的will通常出现在有时间状语的句子中(Halliday 1985:182)。

语气主要由语气成分和剩余成分构成。韩礼德和麦蒂森(Halliday & Matthiessen 2004:632)指出,对语气的分析能较好地揭示对话参与者之间的人际关系。用陈述语气代替祈使语气来表达命令功能属于语气隐喻,也是一种人际隐喻。用含有义务情态动词的陈述句来表达祈使句的命令语气是语气隐喻,可以展现说话者的话语权,规约受话者承担义务量的大小。

情态与权力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情态是实施明显控制的法则,人们通过它来约束所要表达的内容或对所指事态的观点(Fowler 1996:168)。人们在一定的语言场内因语言而导致不同的地位,称之为言语优势。言语优势关系主要通过控制/失控言语过程来实现。语法手段中的情态和语气是控制/失控言语过程的一个有效手段(Martin 2000;王振华2001)。

2.3语篇元功能

语篇元功能指的是语言自身前后连贯,包括主位-述位(Theme-Rheme)结构,信息结构(information structure)和衔接系统(cohesion)。主位是话语的出发点或话题,是信息结构谈论的焦点,述位是围绕主位所说的话。主位是信息的起点,述位是信息的延续。主位是已知信息,述位是新信息。按其功能,主位分主题主位,由主语或一般状语充当;人际主位,由情态状语或评注状语充当;以及篇章主位,由连接词充当。主题主位陈述事实,具有一定的客观性。

3. 《协定》的元功能分析与讨论

3.1分析

3.1.1概念元功能

人们用语言来表达现实世界中的各种经历和经验,包括所发生的事情、人物以及相关的时间、地点等因素。《协定》概念元功能的研究能从语言方面清楚地展现《协定》所涉及到的历史事件(慕尼黑阴谋)、参与者(英法德意和捷克斯洛伐克)、占领的时间和领土范围(苏台德地区)。经分析,《协定》中含有大量的物质过程和被动语态,所以本文着重分析这两方面。

表2 《协定》过程类型数量及其比例

从表2中可以看出,不同的过程类型使用比例是不同的,其中物质过程使用比例要远远高于其他几类过程。本文只分析物质过程,因为物质过程的主要功能是构建“做”这个经验实体,“做”是检验人类行为好坏的一个基础,是评价人们行为的一个重要手段(王振华2004b:44)。

表3 物质过程小句中的施动者和利益代表方

经统计,22个物质过程小句中,所有施动者所实施的行动代表着英法德意利益。值得注意的是,在以捷克斯洛伐克为施动者的三个句子中,实施的是“释放”苏台德地区的德国人的行动,所以最终还是有利于英法德意。

《协定》的33句小句中,被动句有21句,占63.64%。被动句使用不仅比例大,而且有三处出现连续使用3个被动句和一处连续使用6个被动句。

3.1.2人际元功能

讲话者运用语言来进行社交活动以确立自己的身份和地位,建立一定的社会关系。《协定》人际元功能的研究能从语言方面揭示参与者之间的地位差别,反映出参与者之间的社会等级关系。经分析,《协定》含有大量的情态动词和语气隐喻,所以本文着重分析这两方面内容。

表4 《协定》中情态动词的言语功能和情态量值

注:(1) 《协定》中无否定情态动词

(2) 上表中不包括表示未来时态的will

从表4中可以看出,不同量值的情态动词使用情况是不平衡的。中量值和高量值情态动词使用比例高,占绝大部分,而这些正好是表提议的义务情态动词。表命题的情态动词只有may一个,比例很低。

《协定》的33句小句中,语气隐喻小句有11句,占33.33%。这个比例虽说不占主导比例,但也是一个较高的使用比例。

3.1.3语篇元功能

语篇功能运用语言使文章前后连贯,为概念功能和人际功能提供物质基础。《协定》中,主位全部都是主题主位,包括英法德意及其代表组成的国际委员会,《协定》的条款、领土及占领或疏散行为,苏台德的德国人和捷克斯洛伐克政府。这些主位同时也是信息的起始点和关注点。前四种主位占大多数,为87.9%,最后一种主位占极小比例,为12.1%。以表格形式呈现如下:

表5 《协定》中的主位

3.2讨论

如果一个人能控制另一个人的行动,前者对后者就具有权势,体现的是一种不对称的社会关系。Kress和Hodge(1979)认为,应该通过分析语言来理解权力的社会分布,因为语言为社会等级结构中的权势差异的细微表现提供了最精确的表述方式。

3.2.1概念意义

Fairclough(1989)指出,选择某一种过程来表达一个现实世界中真正发生的过程具有重要的文化、政治和意识形态意义。不同过程类型的使用情况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语篇生成者的意识形态。《协定》中,物质过程小句占绝大多数,为67.67%。其中,施动者是英法德意(或国际委员会)的占81.8%,说明绝大多数动作过程都是由他们所为。这些施动者是英法德意(或国际委员会)的物质过程小句都涉及目标(《协定》规定的条款内容或具体行动),而且英法德意(或国际委员会)是支配者,所以他们也是权势者。

过程成分之间的相互作用能较多地揭示小句体现的评价价值(王振华2004b:45)。施动者、目标和过程动词的词汇意义之间的配置揭示小句的评价意义。《协定》大多数物质过程的施动者是英法德意,他们通过一系列物质过程动词影响目标(Goal)——捷克斯洛伐克,以完成“做”事这个过程。“做”是检验人类行为好坏的一个基础,“做”指过程动词,过程动词的词汇意义是检验英法德意行为的一个重要评价标准。《协定》中物质过程的过程动词大多有“施动者规约条款内容或支配另一参者”的含义,所以施动者是支配者,目标是被支配者,也即施动者是强势者。如:

(1) The four territories marked on the attached map will be occupied by German troops in the following order.

(2) The United Kingdom, France and Italy agree that the evacuation of the territory shall be completed by the 10th October

这里的occupied和completed是物质过程动词,词汇意义分别是“占领”和“完成(任务)”,具有较强的“控制和规约”含义。例(1)中施动者Germantroops通过occupied来控制和支配目标thefourterritories(捷克斯洛伐克的领地);例(2)中目标theevacuationoftheterritory通过completed被英法德意限定“完成”的日期。两个“做”事动词都明确展现出英法德意支配捷克斯洛伐克,代表了权势者。

聚焦主位(focusing the theme)是被动语态的功能(Givon 1979:186)。被动语态让读者聚焦于句首的动作目标,转移对句末或省略的施动者的注意力,无形中拉开了读者与施动者之间的社会距离。黄永平(2004)提出法律语篇与其读者之间应是一种疏远的关系,这样才能保证法律的正式性、权威性和庄重性。被动语态疏远了法律语篇施动者与其读者之间的关系,保证其正式性和权威性,增强了法律语篇的客观性。语言揭示的态度越客观,说服力越强,越能反映言语者的优势。相反,态度越主观,说服力越差,言语者越处于劣势(王振华2004a:53)。因此,被动语态能增强语篇说服力和言语者的优势。如:

(3) The remaining territory of preponderantly German character will be ascertained by the aforesaid international commission forthwith...

施动者internationalcommission代表英法德意的利益,代表着强势者。被置于句末自然而然地减弱了读者对它的注意力,更多将读者的注意力转移到具有相对客观词汇意义的句首主位remainingterritory上,使它成了关注焦点。这样的语言策略拉远了捷克斯洛伐克及国际社会舆论与internationalcommission之间的距离,有利于增强《协定》的客观性和说服力,体现出作为《协定》制定者英法德意的言语优势。

3.2.2人际意义

《协定》中的情态动词多是表示义务的提议功能,意味着说话者向听话者提出要求或下达命令,并且听话者履行义务,所以说话者比听话者有优势,如:

(4) A German-Czechoslovak commission shall determine the details of the option...

在例(4)中,《协定》制定者(英法德意)以较高的姿态向听话者(捷克斯洛伐克)规定他们负责的疏散行动在规定日期前必须完成的义务,显然英法德意是权势者,控制着话语主导权。

选择不同量值的情态动词所揭示的意义也不一样。低量值带有不确定性,置说话者于守势;高量值带有强烈的确定性,置说话者于攻势;中量值置说话者于保守地位(王振华 2004a:53)。《协定》中高量值和中量值情态动词分别占很大比例。如:

(5) ...the evacuation of the territory shall be completed by the 10th October...

(6) Czechoslovak Government will be held responsible for carrying out the evacuation without damage to the said installations.

高量值情态动词shall确保了英法德意的决定权和话语权,使他们处于权势关系中攻势一方。而中量值情态动词will一定程度上避免了英法德意的攻势变得过于强大,这样做是出于《协定》是绥靖政策下的产物,使用过多高量值容易使英法德意太具攻击性而引发国际社会潜在的反对声音。但与使用低量值情态动词相比,中量值情态动词保证了《协定》的权威性却不至于处于守势地位。

(7) The Czechoslovak Government will...release...any Sudeten Germans who may wish to be released...

在例(7)中,作为本《协定》唯一低量值的情态动词may表示概率的命题功能,提供较大的可能性和商榷空间。May修饰的主语是SudetenGermans,也就是说SudetenGermans有较大的空间选择是否脱离原来的军队。看似低量值比较缓和,但修饰对象是苏台德德国人,决定权还是在德国,这也是体现德国处于权势关系的决定地位。

被动谓词的功能是表义务的提议,与表义务的提议情态动词功能相似,也意味着说话者向听话者提出要求或下达命令。《协定》中含有被动谓词的小句比例较高,说明《协定》命令性较强,双方地位有着明显的强弱之分。如:

(8) GERMANY, the United Kingdom, France and Italy, taking into consideration the agreement, which has been already reached in principle for the cession to Germany of the Sudeten German territory...

(9) The conditions governing the evacuation will be laid down in detail by an international commission...

上两例中被动谓词beenreached和belaiddown的功能是表义务的提议。例(8)表明了《协定》条款是由英法德意提议并规定,而并非捷克斯洛伐克;例(9)则表明约束疏散行动的条件是由国际委员会(英法德意的利益代表者)确立,捷克斯洛伐克并没有决定权,有的只是实施“疏散”行为的义务。它们都明确地表明了英法德意支配捷克斯洛伐克的权势关系。

《协定》中高比例的语气隐喻缓和了祈使句的强硬语气,提供了更多的磋商空间,这是由于《协定》其实是绥靖政策产物的结果。如:

(10) ...the territories in which a plebiscite is to be held.

例(10)中的情态动词提供一定的磋商空间,与它所对应的祈使句Holdtheplebisciteintheterritories相比,显然后者语气更加强硬,也就更凸显英法德意作为施动者的强势者形象。英法德意知道这样对《协定》实施有弊无利,所以使用语气隐喻的言语策略,弱化其咄咄逼人的形象。这种语言策略反映了作为《协定》制定者英法德意的话语优势权和强势地位。

3.2.3语篇意义

主题主位简单陈述事实,客观性较强,相对应的正式性和权威性也较强,英法德意的作为权势者的控制力也就较强,如:

(11) The final determination of the frontiers will be carried out by the international commission.

上例中的thefinaldeterminationofthefrontiers是一个主题主位,陈述的是有关边界的处理条款问题,客观性很强。而如果这句话表述为Theinternationalcommissionwillcarryoutthefinaldeterminationofthefrontiers,主位就是代表英法德意利益的internationalcommission,主观性强,《协定》的权威性减弱,英法德意的控制力也随之减弱。

语言的线性特征使得说话者不得不对主位进行选择,主位的选择受制于作者的意图和情感。《协定》中大多数主位代表着英法德意的利益,体现的是英法德意保护本国利益的意识形态,这种言语策略体现了英法德意与捷克斯洛伐克之间的不同权势关系。

3.3三大元功能和权势关系

经以上讨论得出,《协定》在词汇-语法层面上的语言策略旨在实现两种功能。一是确保英法德意的话语权,以及在与捷克斯洛伐克关系中的强势地位,确保其利益的实现;二是淡化英法德意过于强势的侵略者形象。

概念元功能方面,《协定》制定者英法德意使用大量物质过程动词控制捷克斯洛伐克;大量被动语态疏远了英法德意和读者之间的距离,增强《协定》正式性和权威性,从而体现出《协定》制定者的言语优势和话语权。人际元功能方面,英法德意用表提议的义务情态动词命令捷克斯洛伐克,体现前者支配后者的权势关系;大量高量值情态动词确保了英法德意的强势地位,同时大量的中量值情态动词和语气隐喻缓和了其咄咄逼人的气势。语篇元功能方面,话题主位客观性较强,英法德意的控制力也较强;主位的选择大多代表英法德意的利益,这种话语权也是不同权势关系的表现。

可以看出,除了中量值情态动词和语气隐喻是实现第二种功能,其余的语言资源都实现第一种功能,而且本质上淡化强势者形象也是为了增强英法德意的控制权,保障其利益的实施。所以总的来说,《协定》在在词汇-语法层面上的语言策略都表明了英法德意控制和压制捷克斯洛伐克的权势关系。

4. 结论

本文运用三大元功能,从词汇-语法层面分析了《协定》是如何体现其参与者之间不同权势关系的。概念元功能的及物性和被动语态分析、人际元功能的情态动词和语气隐喻分析以及语篇元功能的主位分析,明确地揭示出了英法德意控制和压制捷克斯洛伐克的权势关系。通过分析可以看出,系统功能语言学分析可以有效地揭示语言中隐藏的社会关系和意识形态。

参考文献

Fairclough, N. 1989.LanguageandPower[M]. London: Longman.

Fowler, R. 1996.LinguisticCriticism[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Fung, S. & B. A. Watson. 1994.TheTemplate:AGuidefortheAnalysisofComplexLegislation.InstitutesofAdvancedLegalStudies[M]. London: London University. Press

Givon, T. 1979.OnUnderstandingGrammar[M].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Halliday, M. A. K. 1985.AnIntroductionofFunctionalGrammar(1st ed.) [M]. London: Arnold.

Halliday, M. A. K. 1994/2000.AnIntroductionofFunctionalGrammar[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Halliday, M. A. K. & C. M. I. M. Matthiessen. 2004.AnIntroductiontoFunctionalGrammar[M]. London: Edward Arnold.

Kress, G. & B. Hodge. 1979.LanguageasIdeology[M]. London: Routledge & Kegan Paul.

Martin, J. R. 2000. Beyond exchange: Appraisal systems in English [A]. In S. Hunston & G. Thompson (eds.).EvaluationinText:AuthorialStanceandtheConstructionofDiscourse[C].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42-75.

Matthiessen, C. M. I. M. 1996. Tense in English [A]. In M. Berry, C. Butler, R. Fawcett & G. Huang (eds.).MeaningandForm:SystemicFunctionalinterpretations[C]. New Jersey: Ablex. 431-98.

Parker, R. A. 1995. Chamberlain and appeasement: British policy and the coming of the Second World War [J].CanadianJournalofHistory30(2): 289-321.

Steven, E. L. 2007. The second face of security: Britain’s “Smart” appeasement policy towards Japan and Germany [J].InternationalRelationsoftheAsiaPacific7(1): 73.

洪聚堂.1988.慕尼黑协定产生的根本原因及其后果[J].西北师大学报(4):79-83.

胡壮麟、朱永生、张德禄、李战子.2008.系统功能语言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黄国文.2010.语篇分析与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的建构[J].外语与外语教学(5):1-4.

黄永平.2004.法律英语文体学[M].沈阳:辽宁少数民族出版社.

齐世荣.1979.慕尼黑危机的真相不容歪曲[J].世界历史(1):34-45.

王振华.2001.评价系统及其运作[J].外国语(6):13-20.

王振华.2004a.法庭交叉质询中的人际关系[J].外语学刊(3):51-59.

王振华.2004b.“物质过程”的评价价值——以分析小说人物形象为例[J].外国语(5):41-47.

周尊南.1981.慕尼黑悲剧的历史教训[J].史学月刊(4):83-91.

(责任编辑甄凤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