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之肾”应如何保养?访北京林业大学自然保护区学院教授张明祥

2015-12-24 05:16滕玲
地球 2015年10期
关键词:净化教授面积

本刊记者 滕玲

湿地是地球上一种重要的、独特的、多功能的生态系统,它覆盖地球表面仅有6%,却为全球20%以上的已知物种提供了生存环境,具有不可替代的生态功能。湿地在全球生态平衡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有着“地球之肾”的美誉。

近年来,我国对湿地的保护一直在尝试和探索中。今年9月1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中明确提出:建立湿地保护制度,将所有湿地纳入保护范围,禁止擅自征用占用国际重要湿地、国家重要湿地和湿地自然保护区。确定各类湿地功能,规范保护利用行为,建立湿地生态修复机制。

那么,我国目前湿地的状况究竟如何?对于湿地的保护,又有哪些需要攻克的难题?带着这些问题,近日《地球》记者专访了一位国内湿地研究领域的专家——北京林业大学自然保护区学院教授张明祥。

中国湿地总量貌似很大,实则稀缺

湿地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拥有众多野生动植物资源,是重要的生态系统。很多珍稀水禽的繁殖和迁徙离不开湿地,也因此湿地被称为“鸟类的乐园”。据有关资料显示,中国拥有的湿地面积居亚洲第一位、世界第四位。

张明祥教授告诉《地球》记者,虽然中国湿地面积很大,但总体来看,我们的湿地资源还是属于稀缺资源。2013年国家林业局完成了第二次全国湿地资源调查,结果显示,按照起调面积为8公顷(含8公顷)以上的湿地来算,全国湿地总面积为5360万公顷,占国土面积的5.58%。总量貌似很大,但和国土面积相比,这个比例是很低的。而且这个比例也低于世界上其它的主要国家。这就是我国湿地资源的总体状况。

张教授还介绍说,从第二次调查的结果来看,与2003年我国完成的第一次湿地资源调查结果相比,我国湿地资源总体上还处于不断减少的状态,每年减少的比率接近1%。因此,近些年国家对湿地保护非常重视。今年的4月25日中央国务院通过了《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明确把全国8亿亩划进了红线范围内。这就是说,我国的湿地总量不能再减少了。此外,《意见》里对扩大湿地面积、加快湿地立法,以及开展湿地调查、监测,发挥湿地的碳汇功能等都有非常明确的指示。

根据第二次全国湿地调查结果,我国自然湿地面积4667.47万公顷,占湿地总面积的87.37%;人工湿地面积674.59万公顷,占12.63%。自然湿地中,近海与海岸湿地面积579.59万公顷,占自然湿地总面积的12.42%;河流湿地面积1055.21万公顷,占22.61%;湖泊湿地面积859.38万公顷,占18.41%;沼泽湿地面积2173.29万公顷,占46.56%。

在谈到湿地的生态效益时,张明祥教授表示,在过去的老百姓心里,湿地就是荒地。在土地利用分类里,过去把湿地放在未利用地里,现在也是归在其他土地里。过去的这种认识是存在偏差的,局限的认为湿地就应该开垦利用作为农田。实际上,湿地具有非常大的生态效益。

“就拿湿地在调节气候这一块来说,相信大家都有切身体会,夏天如果呆在有一片湖泊的地方,就会感觉到非常凉爽。这是为什么呢?一方面是湖泊增加了湿度,另一方面则是它会降低温度,这就是通过温湿效应来调节小气候。”

“湿地,特别是泥炭地,对减缓全球变暖具有非常巨大的作用。”张教授举例说,“四川若尔盖湿地储存的碳接近19.5亿吨,如果这些湿地没有保护好,让碳全部释放到空气当中去了,你想,这会增加多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过去认为森林在减排、碳汇方面作用非常巨大,现在它把湿地也列入其中,这表明湿地跟森林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

张教授还向《地球》记者介绍到,湿地号称“地球之肾”,它有净化水质的作用。像农村,因为是散居,想要把农村地区的污水集中起来处理是不可能的,那么怎么办?以前的农村基本都会有几口水塘,水塘一方面提供一些水资源,另一方面它可以把农村的污水做一个净化处理。现在农村污水处理还有一个办法,就是建设一些人工湿地,人工湿地运营成本低,但是处理效率高,对改善农村的生活环境很有帮助。

湿地恢复有难题

面对湿地不断减少、污染持续加重的不利态势,我们应当如何对湿地进行保护和恢复?

对此,张明祥教授表示,目前我国主要是采用一种抢救性的保护,就是把一些还没受到破坏的湿地资源抢救性的保护起来,在保护的同时,对一些已经退化的湿地采用恢复的方式。但是,湿地的恢复有时候是很难的,这是因为:第一,湿地的规划、设计、恢复、建造都要花费一定的经济成本;第二,湿地的恢复时间也是漫长的。

另外,湿地恢复还面临一些困难。首先要考虑的是如何恢复,这需要一个好的技术支撑和好的恢复技术,而我国的技术还不是很成型;再者要考虑配套政策,比如说把耕地退还成湿地,这需要一定的经济补偿,即生态补偿是否跟得上;再一个就是,国家关于生态补偿的资金相对来说还是少了一些,老百姓现在退还湿地的积极性不是很高。所以,必须要有相应的配套经济政策,做到生态效益的补偿使老百姓能够自愿把湿地退还出来。

“现在我们湿地恢复做得比较好的,一个是东北地区的退田还湿,另外一个就是南方的退田还湖。”张教授介绍说,过去,东北一些地方比如北大荒,它由北大荒变成北大仓,大部分原因就是湿地被开垦。而现在一些区域由于地下水位过高,有些地方的收益并不是很好,所以老百姓就把一些耕地退还成湿地了,以发挥湿地其他的一些效益。

张教授还说到:“湿地恢复的过程中,我们希望不仅仅恢复它的生态效益,还要发挥它的一些经济效益,比如芦苇、生态养殖这些都是有经济效益的。湿地恢复中我们还需要注意到的一个问题是,我国国土面积辽阔,跨越了好几个气候带,从北方到南方,气候千差万别,因此湿地的各种利用模式、恢复模式也是不同的。一个模式可能在这个地方很成功,但如果换到另一个地方,它就不一定是成功的,所以,湿地恢复还要讲究因地制宜。”

近些年,湿地生态旅游成为一个热门。张教授认为,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经济收入的增加,大家都想去自然里体验生态、感受生态,所以湿地生态旅游现在是最大的一个湿地合理利用方式。有水、有鸟、有草的地方肯定是受人欢迎的地方,因此湿地也就成了生态旅游的一个热点地区。特别是一些大的城市,比如杭州的西溪湿地、广州的海珠湿地,它们的做法都是在市中心把这块湿地保留下来,这对开展一些生态旅游能起到很好的作用。但要注意的是,这些生态旅游的开发要在保护的前提下再进行合理利用。

净化解不了“毒药”

湿地的类型多种多样,其中占据很大面积的沼泽湿地和湖泊湿地是什么样的情况呢?

张明祥教授对《地球》记者介绍说,沼泽湿地在我国目前分布最多的地方是东北地区。东北因为气候寒冷,地下有永冻层,水分不易下渗,因此尽管东北地区降水量不是很大,但它的地表还是很潮湿,也就形成了很多沼泽湿地。之前提到的北大荒基本上都是沼泽湿地。但是,这些沼泽湿地现在面临的最大问题有两个,一是开垦,一是缺水。缺水是因为有些地方在开发时把水排掉了,有些则是可能因为气候的变化,再者就是现在由于建设一些小水电站等把上游截流,导致上游的水不能再流入下游的湿地。

“还有一个比较大的问题,就是污染。”张教授表示,因为部分湿地是处在地势低洼的地方,而工矿企业的排水如果达不到标准就排放,最终肯定是要流到低洼地,也就导致污水进入了湿地。而且湿地的污染是逐年加剧的形势,要治理首先要企业做到达标排放,这是最有效的处理方法。湿地本身的确是有净化水质的功能,但这个净化是有一定限度的,比如说,如果是Ⅳ类水进入湿地,经过一段时间净化处理以后它可以达到Ⅲ类水质,或者Ⅲ类水进去Ⅱ类水出来。可是如果一定要Ⅴ类水进去,这本身就超过了湿地的负荷。所以,对湿地的净化水质作用也要辩证的看待。

“湿地号称‘地球之肾’,但就像人的肾一样,它的确能够解毒,但是如果喝进去的是毒药,再怎么样也解不了毒。解毒作用是有限度的,不能超负荷。”

对于湖泊湿地,张教授介绍说,湖泊湿地在我国也有一个集中的分布,分布比较多的是青藏高原、长江中下游等地区,东北地区湖泊其实也不少。但是典型的像湖北,过去号称“千湖之省”,现在面积能达到一平方公里以上的湖泊也只有二百多个。在上世纪70年代,我国围湖造田相当风行,湖南洞庭湖面积从解放初的4350平方公里萎缩到现在的2200多平方公里。人口在不断的增加,农业用地和建设用地也在不断扩张,而湿地的围垦成本很低。

“占用耕地和拆迁用地成本很高。湿地就不一样了,湿地在过去的老百姓眼里就是荒地,谁围垦了就是谁的,因此湿地只有围垦本身的成本。要注意的是,尽管湿地被围垦使用了,但在产权上湿地还是国有,性质并没有发生改变。只是说被临时占用了而已。湿地的随意围垦,加上大家过去又没有这种生态保护意识,导致了现在这种局面的出现。”

湿地保护要讲究标准化

无规矩不成方圆,湿地的保护也需要讲究标准化。

张明祥教授说:“我们在湿地保护过程中感受到,湿地的保护必须要有一些规范和标准,湿地保护标准化就是湿地的保护、恢复、监测、调查,等等,都有统一的技术标准,这样才能够使做出来的结果具有可比性、统一性。而在湿地保护管理过程中,国家林业局也组织编写出台了十几个湿地相关标准,通过这样的做法使大家按照标准、规范去执行,增强湿地保护的可比性、可行性和可操作性。”

在回答《地球》记者关于湿地监测的问题时,张教授表示,湿地监测,从国家来讲共完成了两次全国的湿地资源调查,定期的湿地调查本身就是一种监测。只有这样,才能发现经过五年、十年,湿地资源到底是增加了还是减少了。同时,一块湿地恢复和管理效果的好与坏,都需要通过监测数据来说话。比如判断一块块湿地是否恢复,要清楚它恢复之前是什么样,包括它的生态状况,对比后才能知道恢复是不是成功了。

湿地监测可大可小,大的包括全国整个湿地状况的变化,小到每一块湿地它的前后状况的对比,这些都需要监测数据来说话。“所以,湿地监测对我们的保护管理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保护的好与坏、成效如何,是需要通过监测来对比和实现,并不是说领导说好就是好,说坏就是坏,要有数据支撑。”

张教授同时说到:“有些地方湿地恢复成功,但是为什么会成功?成功在哪些方面?却都是不清楚的。还有一个错误的认知是,只要我的地方有水、有草也有一些鸟过来,就认为湿地已经恢复。这是错误的,比如一些湿地是濒危鸟类的栖息地,那么它的恢复是以濒危鸟类的恢复状况为衡量指标,而不是说普通的鸟类数量增加了恢复就是成功了。这个概念需要明晰。”

张教授还介绍说,湿地管理方面面临着一些困难,最大的困难就是湿地是没有一部专门的法律法规。现在都讲究依法行政,如果没有专门的法律法规保护管理起来,那么对一些湿地的破坏行为很难处罚。虽然其他的法规法规或多或少会涉及到湿地,全国也有二十多个省出台了省级湿地保护条例,但毕竟没有专门的全国层面上的法律法规,这对湿地的保护管理带来很大的挑战。

再有一个就是对湿地重要性的认识不够。在过去,对湿地的重要性是没有什么认识的,保护意识还是有待于提高。只有知道湿地有多重要,意识提高了才能去保护它,而这种保护意识的提高,也不仅仅是哪一个人能够完成的,而是需要全社会共同完成。所以在保护管理上还有漫长的路要走。再者,湿地的保护恢复还是需要资金的,而一直以来湿地保护的投入还是远远滞后的,这三个方面在湿地保护管理还是具有一定挑战的。

张明祥教授最后向《地球》记者介绍到,现在各个地方对湿地的保护恢复非常重视,比如我国现在成立了三个湿地保护网络,长江湿地保护网络、黄河湿地保护网络和滨海湿地保护网络。这是因为湿地是整个流域性的,而不仅仅一块湿地本身。比方说,下游一块湿地保护的再好,但是如果上游建了化工厂,排污不达标,那么下游这块湿地就会受到污染。所以,现在正尝试这种流域性保护网络的这种方式,可能对于我国湿地保护会比较有成效。

猜你喜欢
净化教授面积
怎样围面积最大
最大的面积
田教授种“田”为啥这么甜
巧用面积法解几何题
刘排教授简介
这条鱼供不应求!虾蟹养殖户、垂钓者的最爱,不用投喂,还能净化水质
巧用面积求坐标
肌肤净化大扫除START
陶色净化
给未成年人净化出一片晴朗的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