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沧,一步步接近理想

2015-12-24 02:24
海峡旅游 2015年12期
关键词:海沧宜居厦门

我在厦门近十年,对海沧的了解始于当年让“厦门人”上了《南方人物周刊》年度榜单的“散步”一事。这种了解源于一位NGO组织的朋友向我讲述的海沧沿海楼盘居民的环保、民主以及发声意识。我想,这与今天的海沧一定有看似无痕的细密关联。

这种关联便是,对于厦门城市新中产来说,海沧或许比岛内更接近理想生活。

海沧的发展与港口有关,宋元后,泉州刺桐港在官方海禁中没落,漳州月港崛起,与月港互为犄角的海沧随之兴盛,如今的厦门港区,海沧依旧是主港。1990年代国家对海沧的定位是对台和化工功能,有了化工产业就有了人,有了人就有了社区。但工业区的宜居步伐通常是缓慢的,至少2007年左右的海沧对我来说,还是一片带着工业感、以新楼房“冠名”新生活的岛外新区而已。

奇妙的是近几年,我们突然意识到海沧竟已成长为极具活力的生活片区了——突然就有很多朋友住在了海沧,有更大的房子和更张弛有度的生活;突然海沧就有了标杆式的书店,滨海的自行车道和跑步道令人羡慕,12月的厦门马拉松半程比赛也来了;市民公园、儿童公园等一系列公共设施也选择了海沧,听说还有七家国际星级酒店要进入;我们周末去海沧再也不只是泡温泉,还可以上天竺山、大曦山玩户外;台湾的社造团队把青礁的院前社折腾得有声有色;Hason夫妇在岛内经营民宿多年,今年也把新项目“泊屿”置于海沧,居住、工作都在这,因为“待在海沧更舒适”……

从当年因化工走在风口浪尖,到现在的宜居宜创业,海沧好像是来了个急转身。但其实是多年的酝酿和成长。中国规划设计院厦门分院院长助理、副总规划师郑开雄说,2000年左右,海沧便从工业定位转移到了居住上,“有意控制工业用地”。而国际知名的城市规划大师卡尔索普是海沧的合作伙伴,他是新城市主义理论的代表,他的理念是:紧凑的街区、步行可达的环境、和谐的邻里关系。“海沧一直朝这个方向努力。”

我相信不断进入海沧的“新海沧人”在这十几年的进程中也贡献巨大。厦门岛外楼盘的兴起是从海沧开始的,工薪一族放弃岛内高昂房价后,当年首选就是海沧。这些人年轻,有活力,认同健康的居住环境和新式的生活方式。他们是城市新中产,对于城市规划的主动性和参与度非常高,懂得以有效的方式去发声。一个更为良性的循环是,海沧这一两年在文创、户外、乡村游等方面的尝试与成绩,也很适合新中产对生活、环境、社区的需求和认知。这也是为何越来越多的海沧人对社区积极认可,邀约“一起住海沧”。

海沧还在行进,不断涌入的资本还在搅动其潜力。但也许我们不应对海沧寄予过大雄心。就如郑开雄所说,海沧的定位,一是宜居,二是有足够就业机会——一个不是特别嘈杂的社区,海沧更适合这样的尺度。而在中心城区之外发展出这样的理想社区,又何尝不是一个城市应有的雄心?

猜你喜欢
海沧宜居厦门
酸啊
难忘的运动会
厦门正新
“精致城市”涌起“雷锋潮”
相约天然氧吧 感受宜居“金匮”
宜居的海底城市
宜居大化
“偶”遇厦门
别出“新”裁跨到海去旅行
厦门猫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