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画方寸之间的大乾坤

2015-12-25 06:20
旅游世界 2015年12期
关键词:内画鼻烟壶方寸

内画,又称内画鼻烟壶,是中国一种特有的传统工艺,它的产生与高度透明玻璃的炼制、掏膛技术的成功是分不开的。内画的画法是以特制的变形细笔,在玻璃、水晶、琥珀等材质的壶坯内,手绘出细致入微的画面,格调典雅、笔触精妙。内画艺术分为京、冀、鲁、粤四大流派,是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自鼻烟传入我国后,在明清两代的上层社会里十分盛行,鼻烟壶的生产也随之发展起来。到了清朝的雍正、乾隆年间,鼻烟壶生产盛极一时,工艺精巧,品种繁多。匠人们纷纷在鼻烟壶的装饰上,争巧比美,苦心经营。到了清咸丰年间,北京艺人首创鼻烟壶的内画技术。从此,鼻烟壶的制作,进入了被西方称之为“内画壶时代”。

内画艺术京派代表人物有周乐元、马少宣、叶仲三,现代是刘守本。清末民初,内画技艺传入山东博山,当时代表人物是毕荣九。现代有李克昌、王孝诚、张广庆,被称为鲁派。20世纪70年代,文化大革命时,由北京下放到河北衡水的王习三,广收弟子传授内画技艺,成为内画新军,是为冀派。也是在20世纪70年代,具有国画艺术基础的吴松龄攻克瓶内画艺术难关,自成一格,在广东汕头开创了粤派内画。

内画是一种具有独特技法的工艺美术。它是把竹签一头削尖弄弯,制成钩形的细竹笔,蘸上颜料,由瓶口伸入壶内,在一方寸大小的壶壁上作画。绘画时,既不打草稿,又不能涂改,作画者必须成竹在胸,技巧娴熟,因此,内画一经出现,便轰动了社会。光绪年间,博山商人去北京行商,带回内画技术,博山民间艺人毕荣久、薛向都、孙坦普精心研究,不仅很快掌握了内画技术,而且逐渐形成了内画艺坛上的山东画派,与北京画派同享盛誉。毕荣久的鼻烟壶,由于制作独特,画工精致、妙趣横生,受到了清朝慈禧太后的赏识,被列为宫廷用品之一。这三位老艺人的子女毕怀远、薛京万等继承父业,颇得真传,只因后来时局动乱,鼻烟业衰落,鼻烟壶销路甚微,内画技艺也濒临绝境。

《合美雅意》——鸡油黄镌刻瓶,康乾琉璃艺术的藏品。 摄影/六月

新中国成立后,内画艺术重获新生。老艺人青春焕发,新秀也迭起辈出,经他们苦心钻研,相继完成了内画工艺史上的两项重大技术革新:1958年老艺人薛京万将内画颜色由水色改为瓷色,经加热固定,解决了内画遇水褪色的问题;同时,他又将一直沿用的竹笔改为羊毫笔,但是羊毫笔起落无弹性,画不出理想的线条来,1961年青年艺人王孝诚制成狼毫笔,用狼毫勾勒、羊毫敷彩,从而将内画推向一个新阶段。他们绘制的山水花卉、珍禽异兽、古今人物和楼阁亭台,无不画工精致、栩栩如生。

在一个小瓶子里画万千世界,一个人的脑袋有时就只有芝麻粒大小,而且是反向作画,笔底所绘人物,头脸不过豆粟大小,但五官清晰、神态生动。其难度可想而知。在博山,记者见到了王孝诚的弟子李慧同先生,他说,要想学好内画,首先要能静得下心坐得下去,作画时必须屏住一口气,不能有任何的分神,手略微一抖就会“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在不足三方寸的小壶上精雕出山水、人物、花卉,可谓方寸世界,毫厘之间,绘就大千乾坤,这就是令人叹为观止的内画技艺。

猜你喜欢
内画鼻烟壶方寸
张鹏、文静伉俪的内画情缘
民间工艺介绍(四十九)张路华和他的鲁派内画
清代鼻烟壶的传播与演变相关问题研究
方寸之处
历史的方寸
一顆冉冉升起的新星——记冀派内画创始人王习三大师第二代传人张禾
飘逸在方寸里的国粹
掉落的碎片
四大流派内画鼻烟壶精品亮相恭王府
营造方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