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用生命丈量祖国“国测一大队”先进事迹感动习主席

2015-12-25 10:01蓝颖春
地球 2015年10期
关键词:大地测量珠峰大队

本刊记者 蓝颖春

今年是我国首次成功测定珠穆朗玛峰高度40周年。7月1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给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第一大地测量队6位老队员、老党员的回信中,对他们参加珠峰测量的突出贡献给予了充分肯定。他在信中这样写道:

40年前,国测一大队的同志同军测、登山队员一起,勇闯生命禁区,克服艰难险阻,成功实现了中国人对珠峰高度的首次精确测量。你们是这项光荣任务的亲历者、参与者,党和人民没有忘记同志们建立的功勋。你们年事已高,但仍然心系党和人民事业,充分体现了老共产党员的情怀。

几十年来,国测一大队以及全国测绘战线一代代测绘队员不畏困苦、不怕牺牲,用汗水乃至生命默默丈量着祖国的壮美河山,为祖国发展、人民幸福作出了突出贡献,事迹感人至深。

忠于党、忠于人民、无私奉献,是共产党人的优秀品质。党的事业,人民的事业,是靠千千万万党员的忠诚奉献而不断铸就的。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全国广大共产党员要始终在党爱党、在党为党,心系人民、情系人民,忠诚一辈子,奉献一辈子,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团结带领亿万人民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共同奋斗。

向“国测一大队”学习

近日,国土资源部举行了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第一大队先进事迹报告会,号召国土资源系统向国测一大队学习。学习他们顽强拼搏、勇攀高峰的艰苦奋斗精神。

测绘是技术密集型工作,科技创新至关重要。国家测绘局第一大地测量队(暨国家测绘局精密工程测量院、陕西省第一测绘工程院),作为我国测绘战线上的一支尖兵,建队以来,先后完成和参与完成了全国大地测量控制网布测、中蒙、中苏、中尼边境联测、京、津、唐、张地震水准会战、珠穆朗玛峰高程测量,南极中山站建站和第21次南极科考测量,以及上海、北京、天津、重庆、广东等一大批市场测绘项目,为国家的经济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测绘保障。

大地测量野外作业的特点是点多、线长、面广,高度流动分散。50多年来,国测一大队曾38次去新疆,25次到内蒙,28次进西藏。足迹遍及除台湾省以外的全国30多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在广袤神奇的土地上洒下了测绘队员的鲜血和汗水,在渺无人烟的地方,留下了测绘队员们第一个足迹。凭着队员们的坚强意志,全队测量行程5000多万公里,相当于绕地球1200多圈。

征服珠峰

1954年建队至1965年,是国测一大队艰苦创业时期。当时,由于旧中国遗留下来的测绘资料残缺不全,不少内地省份,特别是边缘省区,几乎一片空白。国民经济建设测绘先行,按照国家的部署,十余年间,大队先后投入约1000多名作业人员,在青海的柴达木盆地、甘肃河西走廊的祁连山地区,新疆的石油农垦开发区,东北的大庆地区以及云、贵、川等地,开展了大规模的大地控制测量,为这些地区1∶10万基本比例尺地形图的测制提供了基础测量控制。在完成常规大地测量任务的同时,大队还在1959年和1960年完成了中苏、中蒙边界一等三角锁的布设、联测。

1966年前后,是国测一大队历史一个重要的发展阶段。大队曾多次参与我国科考事业,充分发挥了测绘在科学考察中的重要作用。1966年和1968年,大队先后两次派出24名工程技术人员,组成测绘专题组,参与珠穆朗玛峰科考活动。历史上第一次把水准点引到海拔6120米高度,把三角点布测到海拔6640米高度,把天文点引到海拔6350米高度,在世界测绘史上,记下了创记录的一页。

1975年,大队再次进军珠峰,派出8名作业人员,参与珠峰高程测定任务。这次,他们把重力点测到了7050米的高度。之后,连续3天,对登顶队员竖立在峰顶的红色金属觇标进行交会观测,准确地测出了珠峰海拔8848.13米,这一测量结果一经公布,立即得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确认,成为珠峰高程最具权威的数据。

2005年,时隔30年,国家测绘局再次组织珠穆朗玛峰高程测量,国测一大队再次领命承担此次重任,并采用目前世界最先进的测量技术,利用GPS测量、重力场的理论和方法、高空气象探候、峰顶冰雪层雷达探测等现代测量技术手段,结合水准测量、三角高程测量、电磁波测距、高程导线测量等经典测量方法,精确测定珠峰海拔8848.13米。这一测量结果,得到世界公认,成为权威数据。建队50多年,国测一大队先后5次承担了珠峰高程测量,充分的展示了中国的测绘实力。

科技兴队

测绘是一个技术密集型行业,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带动了测绘高新技术的飞跃,进入90年代,传统测绘技术向数字化测绘技术发展,常规测量手段已经逐步向电子化、自动化、智能化、数字化、信息化转变。1992年,在当时技术条件还不成熟的条件下,国测一队积极引进GPS全球定位技术、数字化测量技术,并且在精密工程测量领域采用微大地测量等技术革新,用高附加值产品取得效益。

十几年来,大队采用GPS技术为“数字中国”地理空间数据基础框架采集的数据,接近全国总面积的一半,在大地原点建成了国家永久性的GPS跟踪站,为国家基础性研究提供了大量数据,并且为全国十几个省、市布测了高等级测量控制网。

尤其是在2005年珠峰高程测量中,国测一大队第一次将现代大地测量技术(如GPS联测、雷达雪深探测)与经典大地测量技术(如水准、重力、三角高程、激光测距、高程导线、高空探候)等多种大地测量技术,完美地集中展现在珠峰地区;第一次在珠峰地区布测大规模、高精度的GPS和水准测量观测点,并实测了加密重力,对精确测定该地区高程起算面,将发挥重要作用;第一次将测距反射棱镜、GPS和觇标集成一体,顺利实施珠峰高程交会和峰顶GPS测量;第一次获得了珠峰峰顶长时间(35分钟)、高质量(1秒采样率、双频GPS接收机、无间断)的GPS观测数据,为珠峰高程的确定,奠定了基础。

同时,大队还积极鼓励技术革新和科技创新,如:大地测量内外业软件集成;地理信息工程部的PDA掌上电脑水准测量电子手簿研制;三、四等及等外水准记录软件;中国公路网GPS测绘工程检查软件开发;基线测量外业记录和处理软件包;大地原点地下水沉降的研究;相对重力测量外业记簿软件的开发;独立坐标系建立技术指南;调整生产结构,改进生产流程等等。

通过这些工作,极大地提高了国测一大队测绘技术水平,使大队的仪器装备、测绘理论值、测绘水平和技术水平均领先于国内测绘行业,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英勇献身

高原缺氧、冰雪严寒、高温酷暑、沙漠干渴、洪水猛兽、车祸疾患,哪一个不构成对生命的威胁!国测一大队几十年南征北战,把测绘点布设到了2万公里之外的南极、海拔7790米的珠峰营地。最热的测区温度高达摄氏59度,最冷的地点温度在摄氏零下40度以下。面对高山缺氧、冰雪严寒、高温酷暑、沙漠干渴、雪崩雷击、洪水猛兽、车祸疾患等种种威胁,大队一次次地向极限发起挑战,付出的不仅有青春,还有汗水、鲜血,甚至是属于自己仅有一次的生命。

为了所奋斗的事业,几十年中大队曾经有46名职工在工作岗位上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在牺牲的职工中,近30人牺牲在大西北的荒山野岭。坠崖、坠江、落入雪窟死亡的有11人;遭遇雷击、断水、冻饿致死的有6人;因疾病来不及救治死亡的有11人;遇车祸和其它事故的6人;惨遭土匪、逃犯杀害的2人。他们大多英年早逝,有的死得很壮烈,有的死得很平淡。他们把生命献给了祖国的测绘事业,他们没有一个人被追认为烈士,有的甚至连一块墓碑也没有。

特殊的野外工作环境,培育、造就出了无数的先进模范人物。他们之中,有上世纪50年代全国英模王永吉;上世纪80年代的全国先进工作者刘永诺和新时期的全国先进工作者段同林、岳建利……他们用生命与热血、忠诚与奉献、才智与专业,丈量了一个又一个未知数,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新奇迹。

猜你喜欢
大地测量珠峰大队
咦?珠峰“身高”在变?
寻找珠峰的“脚”
揭秘珠峰身高
每年都在长高的珠峰,是怎么测“身高”的?
驱猴大队
基于大地测量中的GPS技术的应用研究
基于力学模式的大地测量反演理论及应用
课题启发式教育在大地测量学教学中的实践
大队委竞选记
首战告捷的空军第28大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