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智慧点亮课堂 用异构实现同构目标

2015-12-25 02:50陆群英
教育界·中旬 2015年11期

陆群英

【摘 要】我们的课堂由“课程标准-教材-教师-学生”构成的一条“链”,在这条链中最终要达到的是实现教育的目标。知识和技能对学生来说可能会很快在课堂上实现,但能力和价值观是日积月累,更多的是在生活中体现,是一个量变和质变的关系。再好的教材,也是一本没有生命的书,需要教师的激活,赋予教材有血有肉的生命,那我们如何做呢?《小学信息技术》给了教师很大的异构空间。

【关键词】异构教材  同构目标  还原生活

皮亚杰认为,教育是认知发展的陶冶过程,就是创造条件,促使学生与外界相互作用,使认知结构不断成熟和发展的过程。因此,教育目的在于使学生的认知结构得到发展,把内心潜在的发明和发展的可能性表现出来。教育是为了培养学生能做新事,有创造能力和发明兴趣,而不在于只是训练重复、模仿和接受;同时,教育也要培养学生的批评性,具有求证的能力,而不只是接受知识。由此可见,教育最主要目的不在于接受事实,而是培养创造力、想象力和洞察力。

我们的课堂由“课程标准-教材-教师-学生”构成的一条“链”,在这条链中最终要达到的是实现教育的目标。教学的过程就是赋予与教材生命的过程。在教学过程,教师通过对教材的解读,与自己的认知结构、文化背景对接,认同教材所阐述的知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实现同构;同时,又会根据自己的风格,对教材进行还原,重新建构,并在教学中与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碰撞、激活,在不知不觉中参与了教材的再创作,实现了异构。

《小学信息技术》给了教师很大的异构空间,我们可以主动去异构教材,实现教学同构的目标,让教材变成一本有生命的书。

一、明确基础,在同构教学中实现异构

《小学信息技术》的教材经几轮修改,新教材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更贴近学生的生活。新增加的主题活动给了学生更大的创作想象,让学生有了更多的自由发挥空间,更有利于落实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任务。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认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这门课程,培养学生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提升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并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在成功的教学组织过程中,教师、教材、学生构成一个互动的教学场域,三者的和谐共振才能产生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活用教材,用合适的素材实现异构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面对同样的教材,不同的教师总是有意无意地在和自己的生活经历、知识背景、情感体验对话,建构出不同的意义。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反馈赋予静态的教材以生命活力,达到对教材的“激活”。

今天教师传授教科书已不是目的,而是凭借教科书去创设情境,“唤醒”学生经验,“激活”教材,“激活”学生思维。《小学信息技术》教材给了教师很好的选材空间。例如:在学习江苏版《小学信息技术》(四年级)“第3课 编辑文档”一课,我给三年级的学生选择了故事绘本的形式作为学习和操作的素材,通过看动画片-编写故事绘本-完成作品,最终实现了本课的教学目标,教学效果非常好;而在的《主题活动3 创作演示文稿》的学习中,针对四年级的学生,我将主题活动的内容定在了班级演示文稿的制作中,要求每个人上传自己的个人资料,给自己制作一张幻灯片,同时收集学习中难忘的事件和资料,最终整合成一个演示文稿,作业四年级这个阶段班集体的见证,让学生感受同学的友情、班级的温情,老师的爱心。

三、还原生活,打造智慧有趣的课堂

新版本的《小学信息技术》教材选材内容贴近生活。教材以学生为主体,但往往有些局限,很难兼顾地区差异、城乡差别及个性差异。

针对这一情况,我们教学时应该是“由简到繁”,把教材还原,把教材概念化的知识还原,还原为贴近儿童的、具体的人和事,让活生生的人和事站在学生面前,把概念化的东西细节化、情节化。我们的教学就在努力实现“还原生活”,创设情景,使教材与我们实际面对的学生对接。因此,教师的角色必须从“教书”变为“教人”,从教教案变为教学生,不能“心中有教材,目中无学生”。教师的课前准备要“备教材”,更要“备学生”,了解学生的生活,了解学生的需要与现状。把教学内容化为可以和学生对话的“伙伴”,学生有认同感,才能有效激发学习动机。在教与学双向的活动中,教师是教材与学生的媒介,师生组成了“学习共同体”,在互动中一起推进教育和课程结合生活,实现经验的改造。如在学习《设置动画效果》,我分别创设了两种不同的教学情景,一个是用魔术大师刘谦的魔术引领学生通过自定义动画实现魔术的呈现。另一种则是通过《四游记》中的唐僧师徒的不同人物特点,让学生选择合适的动画效果实现,来实现《设置动画效果》的教学。两种方式的比较,让学生意识到动画效果的设置,是根据情况去选择合适的动画效果,达到真正的学以致用。

苏霍姆林斯基说,任何一种教育现象,孩子在其中越少感觉到教育者的意图,它的教育效果就越大。智慧课堂,需要我们用心打造,让我们一起用异构教材,实现同构目标!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