忧心如焚的生态呐喊

2015-12-25 21:00张鹏
创作评谭 2015年6期
关键词:植物文学人类

张鹏

生态文明建设推动了生态文学的发展,在生态文学的领域内,报告文学以其新闻性、知识性、思想性、教育性和文学性相得益彰的优势一直占据着生态文学的先锋地位。新时期以来,李青松一直是我国生态报告文学作家中的翘楚,他的作品以其超拔冷峻的理性和鲜活敏锐的感性而独树一帜,主要代表作品有《遥远的虎啸》《告别伐木时代》《开国林垦部长》《一种精神》《茶油时代》《大兴安岭时间》等。他的作品是中国生态文学中富有峻急呐喊意义的代表。维护生态平衡,保持环境美好,建设美丽中国,是李青松始终不渝的理论坚守、生态信仰和文学理想。

生态平衡维系了地球家园的丰富多彩、和谐多元,地球上生生不息的植物、动物、微生物彼此依赖而又相辅相成。可是,这样的动态平衡总是会被其间的不和谐因素所打破,以至于造成生态失衡、物种毁灭的惨剧。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的《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宣告我们已经步入生态文明的时代,李青松的作品体现的“绿色关怀”更加明晰澄澈。过去李青松往往非常注重对宏大生态事件的讲述,现在他更关注细微、局部、个案的生态问题和生态事故,从宏观转向微观,这也是生态文学更趋成熟、理性、务实的崭新视角。薇甘菊这种植物是近年来中国出现的一种植物杀手,它泛滥成灾,大肆侵吞其他植物的生长环境,造成了不可估量的生态灾难。近来著名报告文学作家李青松的《薇甘菊:外来物种入侵中国》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通过实地勘察、科学分析和周密论证,为我们生动地展示了薇甘菊的生物习性、蔓延历史、现实危害和治理实践,同时也站在改革开放和全球化时代的高度深刻剖析了薇甘菊滋生蔓延的客观原因以及科学治理的大胆尝试和积极实践。诚如鲁迅先生所言:“揭出病苦,以引起疗救的注意。”李青松用不可辨驳的事实展示了这种植物如火如荼地滋生蔓延的真相,用充满趣味的科普性描述和生动活泼的文学笔法,让读者了解到薇甘菊是一个残酷自私、蛮横霸道的外来入侵植物,认识到生物入侵造成的现实危害和长久危机。

本书视野开阔、高屋建瓴地提出了生物入侵的危害,把迫在眉睫的严峻形势呈现出来。《薇甘菊》既实录调查数据和现场采访,又深思薇甘菊泛滥成灾的深层次原因。李青松实地勘察,深入现场,那一幕幕实际灾祸,受灾民众的热泪,难以逆转的严重后果,连同沉潜于自己心中的责任感和紧迫感,一起呈现在文本中,从时代的生态主题转化成了极端的生态个案。李青松本着政府官员的职责、作家的生态关怀和大地伦理,建构了一个令人揪心的生态关怀档案资料库。李青松以令人信服的数据资料和冷静细致的笔墨对薇甘菊的滋生蔓延严阵以待。他写道:“目前,在我国薇甘菊主要分布于北纬二十四度以南的热带地区,如广东、广西、云南、海南的部分地区,台湾部分地区等。每年发生面积约在五十八万亩,在广东珠江三角洲地区、云南德宏州边境地区最为严重。一九八四年,深圳发现薇甘菊,后传播至整个珠江三角洲。广东全省薇甘菊分布面积五十一万亩,深圳、惠州、东莞、珠海均未能幸免。”如同人类世界中的侵略者和扩张者一样,植物世界的薇甘菊非但自身四处蔓延,而且通过攀援缠绕并覆盖附主植物,排除毒素抑制自然植被和作物的生长,阻碍光合作用继而导致附主死亡。薇甘菊对森林生态系统构成了严重威胁。侵略者总是擅长伪装,幼苗时期的薇甘菊并未显出飚发凌厉的进攻态势,一旦度过了稚嫩幼弱的生长初级阶段,薇甘菊就显示出了攻城略池的疯狂本性了。对此,李青松十分清楚:“薇甘菊幼苗初期,嫩芽若隐若现,头一个月最容易被忽略,因为这时它给人的感觉呆兮兮的,就没什么想法,没什么企图。错了,这正是它储存营养,蓄势待发的阶段。一个月后它的疯狂本性渐渐暴露出来—它的一个节一天就能生长二十厘米。在内伶仃岛,薇甘菊的一个节在一年中所分枝出来的所有节的生长总长度可达一千零七米。故而,西方学者把薇甘菊又翻译成一分钟生长一英里的草。说英里不习惯,那就换算一下吧。换算成公里,公里再换算成米。具体长多长,就清楚了。”薇甘菊的种子传播速度和规模非同寻常,李青松用诗意化的文学笔法书写了这种植物随风飘逸的性情。虽然是一种植物,但李青松的比喻赋予了这种植物人格化的色彩:“成熟的季节一到,薇甘菊的种子如同青春期的少女一般,就开始骚动不安了。如果成簇成片地飘然坠地,委实可惜,它们的目标是远方。远方在哪里?远方在前面,远方在不可知的地方。风骤起,种子展开翅膀,哗哗向着远方飞翔。张开翅膀,随风飘逸是薇甘菊种子的特性。不要说狂风,即便轻风微拂也足以让薇甘菊种子御风远航。”这样的文学化段落在该书中俯拾皆是,显示了报告文学趣味化、审美化的一面。《薇甘菊》表达着李青松对生态世界、植物生命和生存环境的热爱与关切。他的谨慎严肃,使他对事物作出精密判断的同时,也执着于借助生物手段和现代科技改变严峻的现状。无论是理论深度还是物质表象,其中的思考和观察都浸透了李青松的担当意识和生态理念。

本书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地反思全球范围内的有害生物发展趋向,寻求解决之道和治本之策。生态系统本身的复杂性、全息性和整体性决定了对薇甘菊的认识必须思路开通,着眼全局并合纵连横,而不仅仅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李青松的笔触并没有就事论事、仅仅停留在薇甘菊这一种有害植物上,而是举一反三地逐渐把目光投向了全球有害生物,讲述了诸如福寿螺、食人鲳、水葫芦、美国白蛾等外来生物在中国横行霸道、危害迭起的事件,同时也对中国鲤鱼、葛藤和大闸蟹对国外的入侵做了一些解读,指出“生物入侵,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李青松在论述薇甘菊的危害时,没有忘记对人类的活动进行反思,生物本身的内在属性与人类的不负责任的盲动合二为一铸就了生物入侵的大错。“也有专家批评说,生物入侵最根本的原因是人类的活动。是人类的活动把这些物种带到了它们不应该出现的地方。说它们入侵,是不公平的,它们在地球上有了人类之前就已经存在了,它们是地球史的一部分。扩张和蔓延是它们的本性。所谓有害,是它们只是出现在了错误的地方,而造成错误的原因恰恰是人。是人类的欲望和贪婪,直接或间接地导致了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的一片哀鸣。需要声讨的是我们人类自己,不是薇甘菊。不是吗?”应该说,李青松的反思是入木三分的。“物无美恶,过则成灾”,外来物种既有可能增加引种地区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多元性,丰富本地居民的物质生活并改善食物结构和营养构成,但也有可能危及本地生物种的生存环境和本来数目,导致当地生态系统出现不可逆转的严重失衡。一种植物一旦引种不当,就可能瓦解生态系统的原本功能,导致生态失衡或本地物种的减少和灭绝,危及一地、一城、一国的生态安全和环境污染。李青松通过科学分析和寻根溯源,使用准确平实的文字、生动活泼的语言,生动地介绍了各种入侵生物的物种特征,追溯了外来生物的侵入历史并列举了各自的危害实例,展示了对入侵生物的防治实践、变废为宝和利用途径,同时也深刻剖析了对生物入侵防微杜渐的防控思路。文本忧思与乐观并行不悖,既能发人深省地指称利弊,又能有的放矢地寻求对策,显示了一种建设性的从容应对姿态。

本书融合新闻与文学的优长,在揭示真相的同时充满悲天悯人的问题意识,显示了生态智慧和人文关怀,是大地伦理的诗意表达。生态文学是生态环境的艺术镜像和审美表达。我国从古代就一向重视人与自然界的和谐共存,有着“天人合一、道法自然、民胞物与”的朴素生态观念,反映在文学上则是一种“悲天悯人”的创作理念和价值伦理。作家深知,人与自然荣辱与共、休戚相关。自然和生态永远关乎人类的基本生存境遇和可持续发展的长久之计。大地的完整性和可持续性是生态整体主义和大地伦理的精神持守和理论内核。李青松在他的学术专著《大地伦理》的撰写过程中,一定深入研究了美国生态思想家利奥波德的大地伦理思想,并作为思考薇甘菊生物入侵个案的切入点。李青松在大地伦理思想的影响下深刻认识到:“人类应该更多地反思自身,拷问自己的行动和灵魂,不能够做薇甘菊一样的自然破坏者和生态杀手,而应该成为保护自然、维护生态平衡的卫士,一起守护我们美好的地球家园。”该书不仅发现了薇甘菊破坏生态的严重问题,更重要的是积极倡导寻求解决问题的根本出路。李青松深入思索治理薇甘菊的不同办法,探讨了薇甘菊潜在的天敌和薇甘菊的食用价值、医学疗效,真心期冀人们真正了解它并发现它的正面价值,继而用科学的方法趋利避害。李青松认为:“每一个生物体都有生存的权利,人类应该给予合理的空间,底线是不伤害人类的利益。”他进一步深刻反思人类的局限,深化了反对狭隘的人类中心主义的主题:“换个角度看,人不就是薇甘菊吗?人的内心布满自私和贪婪的霉斑。河流污染、天空雾霾,生态破坏,社会风气的每况愈下不都是人类自身造成的吗?人类作为单一的物种,把自然一块一块地蚕食之后,建造了一座一座的高楼,然后稠密地聚集在一起,在文明的夜幕中争斗,冲突,杀戮。以灭绝万物为乐。”站在建设生态文明的高度反观人类自身,我们人类不应做薇甘菊似的自然破坏者,而应该成为保护自然环境、维护生态平衡、建设美丽中国的实践者。

李青松的报告文学是当代中国生态文学持续写作的重要象征。他二十多年的报告文学写作历史,连同他不同凡响的理论探索和视野开拓,自成一家的语言风范,富有创意的探索精神,成了当代中国生态文学稳步前行的缩影。他的作品既注重新闻性又兼顾文学性,既写实又前瞻,悲天悯人的表情下藏着的往往是生态情怀的炙热与广博。他在生态恶化的伤怀中寻求解决之道,在生态失衡的喟叹里审视人心和政策,他的写作深刻地注解了自然世界和人心世界之间隐秘而复杂的关系。他的《薇甘菊》怀着对大地、对环保、对生态的赤子之心,以兼济天下的写作伦理和细致准确的叙事艺术,记述下了外来生物入侵的动人心魄的过程以及在这种变化中难以挽回的环境恶化,表达了自己的大地情怀。本书夹叙夹议,文笔清新流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警示意义和科普价值,是相关林业、环保、森防等职能部门的决策依据和文献资料。

﹝作者单位:山东泰山学院教师教育学院﹞

猜你喜欢
植物文学人类
街头“诅咒”文学是如何出现的
人类能否一觉到未来?
人类第一杀手
哦,不怕,不怕
谁变成了人类?
将植物穿身上
文学小说
植物罢工啦?
人类正在消灭自然
植物也疯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