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患者并发症的干预护理研究

2015-12-26 03:05程远玲
中国医药指南 2015年6期
关键词:热量胰岛素饮食

张 艺 程远玲

(重庆市东南医院,重庆 401336)

糖尿病患者并发症的干预护理研究

张 艺 程远玲

(重庆市东南医院,重庆 401336)

目的探寻糖尿病的优质护理方法,减少并发症对于患者的影响。方法选取本科室2014年1月至6月入院治疗糖尿病患者74例,随机分为干预者和对照组,各37例。对照组仅采用常规护理包括饮食、药物和健康宣教。干预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根据各患者的具体情况,分析患者存在的问题,进行并发症的预见护理。结果经护理干预后,干预组酮症酸中毒,高血糖高渗状态,糖尿病足等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并发症预防护理干预,对于患者并发症做到了及时的发现、预防和治疗,有效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糖尿病;并发症;护理

糖尿病是一组以慢性血葡萄糖(简称血糖)水平增高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由胰岛素分泌和(或)作用缺陷引起。长期碳水化合物以及脂肪、蛋白质代谢紊乱可引起多个系统损伤,导致眼、肾、神经、心脏、血管等组织器官的慢性进行性病变、功能减退及衰竭。近年来,糖尿病发病逐年上升,已成为世界各国中继仅次于肿瘤、心血管疾病的第三大危害人民健康的终身性疾病,使患者生活质量降低,寿命缩短,病死率增高。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选取本科室2014年1月至6月入院治疗糖尿病患者74例,随机分为干预者和对照组,各37例。

1.2 方法:对照组仅采用常规护理包括饮食、药物和健康宣教。干预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分析患者存在的问题,进行并发症的预见护理。

2 护理方法

2.1 饮食护理:饮食治疗是糖尿病基础治疗所有糖尿病患者都应严格和长期执行。糖尿病患者应在满足机体需要的基础上,合理控制总热量、合理搭配营养素及合理安排饮食。

2.1.1 合理控制总热量:即根据患者目前营养状态(正常、肥胖、消瘦)、结合患者的年龄、生理需求、劳动强度等制定总热量,使患者达到和维持理想体质量。热量供给量(kJ)=理想体质量(kg)×热量供给标准[kJ/(kg·d)]。理想体质量(kg)=身高(cm)-105。生长发育期、孕妇、哺乳期妇女及消耗性疾病患者热量应相应增加10%~20%。

2.1.2 合理搭配营养素:膳食中碳水化合物所提供的热量应占总热量的55%~60%,主要成分为复合碳水化合物,尤其是含高纤维的食物如蔬菜、豆类、全麦谷物、薯类和水果。蔗糖提供的热量不超过总热量的10%,可以摄入少量的食糖,作为健康食谱的一部分,无热量的甜味剂可以来替代食糖。三餐中碳水化合物要均匀分配。蛋白质应占总热量的15%~20%,或0.8~1.2 g/(kg·d)。有显性蛋白尿的患者蛋白摄入量宜限制在0.8 g/kg以下。富含蛋白质的食物有:鱼、海产品、瘦肉、蛋、低脂奶制品、坚果和豆类等。脂肪应占总热量的30%以下,饱和脂肪酸的摄入量<总热量的10%,避免或限制肥肉、动物性脂肪、椰子油及油炸食品。食物中胆固醇摄入量<300 mg/d。限制食动物内脏、鱼子、蛋黄等含胆固醇高的食物。每克碳水化合物及每克蛋白质可产热16.7 kJ(4 Kcal),每克脂肪可产热37.6 kJ。根据具体条件及饮食习惯查看食物成分表,折算出可行食谱。

2.1.3 合理安排饮食:三餐热量分配可根据饮食习惯,选择1/5、2/5、2/5或1/3、1/3、1/3等均可,但要基本固定,做到饮食定时定量,可少食多餐,这样可以防止血糖波动过大。对用胰岛素的患者,为避免低血糖,可于两餐中或睡前加餐,但应包括在总热量中。外出就餐不可暴饮暴食。

2.2 用药护理

2.2.1 口服降糖药:主要包括胰岛素醋泌剂(适用于轻中读型糖尿病、尚有一定残存胰岛功能者)、双胍类(最适合超重和肥胖的2型糖尿病,也可与胰岛素联合应用于1型糖尿病)、α-葡糖糖苷酶抑制剂及噻唑烷二酮(适合胰岛素抵抗显著地2型糖尿病患者)类药物。服药时应严格遵医嘱按时、按量服药;不可随意停药、减药或加大剂量服药,坚持长期用药、指导患者定期检测血糖;告诉患者用药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症状波动以及如何处理,并报告医师,以便调整用药。

2.2.2 胰岛素:适用于1型糖尿病患者;对饮食治疗、运动治疗以及口服降糖药治疗血糖不能满意控制的2型糖尿病患者;糖尿病急性并发症:酮症酸中毒、非酮症高渗性昏迷、乳酸性酸中毒;糖尿病合并应激及其他情况:手术、妊娠、分娩、严重感染,心、脑血管急症,肝、肾疾患或功能不全等。胰岛素根据其来源和化学结构可分为动物胰岛素、人胰岛素和胰岛素类似物。胰岛素根据作用时间分为超短效胰岛素类似物、短效(普通)胰岛素、中效胰岛素、长效制剂(包括长效胰岛素类似物)和预混胰岛素。根据病情需要选择合适的胰岛素,小量开始,逐渐增量,需严格个体化。

2.3 运动护理:运动护理是糖尿病基础治疗之一,尤其对于2型肥胖的糖尿病患者来说更为重要。运动有利于减轻体质量,提高胰岛素敏感性,改善血糖和脂代谢的紊乱,使血糖下降,三酰甘油和极低密度脂蛋白下降,有利于预防冠心病、动脉硬化等;改善血液循环与肌肉张力,防止骨质疏松;还可减轻患者的压力和紧张。糖尿病患者应根据年龄、性别、身体状况及个人喜好选择轻、中度的有氧运动方式。运动前应做较全面的体检;运动强度和运动量宜循序渐进、适可而止;运动时间一般每日坚持30~60 min,每周至少运动3 d。不宜空腹运动,运动宜选择在餐后1 h,既安全又可达较好降糖效果。若在运动中出现饥饿感、心慌、出冷汗、四肢无力等应考虑低血糖的可能,若出现呼吸费力、胸闷、头晕等应考虑心血管病发作的可能,均应立即停止运动,并采取相关措施,通知医师。运动时宜有家人陪伴,避免在酷热或严寒天气时在室外运动。

2.4 心理护理

2.4.1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护士应主动热情接待患者,亲切介绍病区环境,陪同患者到病床,介绍同病室病友,帮助建立病友关系,尽快解除陌生感和孤独感。护理人员文明礼貌,称呼恰当,态度和蔼可亲,服务热情周到,使患者愿意把心里话吐出来,寻求护士对他们的理解和帮助,缩短护患之间的距离,增加信任感。

2.4.2 因人施护:根据患者年龄、文化层次、社会背景、性格、爱好等,制定个性化、人性化的护理方案。向患者进行有关疾病的健康宣教;列举现住院或已出院的成功病例,或动员已治愈的患者现身说法,鼓励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多与他们聊天,耐心倾听,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消除患者的焦虑和忧郁,防止患者产生恐惧和绝望心理,密切与医护人员合作,积极主动进行各种功能锻炼。

2.4.3 增加家庭社会的关心与支持:“家属系统理论”指出,当患者发生变化时,家庭成员也必定出现变化。患者在治疗期间,护士要与患者家属沟通,了解其家庭状况,指导患者家属和朋友,让他们多给与患者支持、安心、体贴,做到不歧视、不抱怨,解除患者的后顾之忧,使患者产生对生活的热爱,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

2.5 并发症预防护理

2.5.1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常因感染、胰岛素治疗中不断或不适当减量、饮食不当、手术、创伤、妊娠和分娩等引起。应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意识状态,出现感染情况下使用足量抗菌药物治疗。也要密切协助医师做好血糖、尿糖、尿酮体、血酮体的监测及抗炎、抗休克、防止脑水肿的工作。

2.5.2 大血管病变:基本病理改变为动脉粥样硬化,主要累及冠状动脉、脑动脉、肾动脉和肢体外周动脉等。可引起冠心病、缺血性或出血性脑血管病、肾动脉硬化、肢体动脉硬化等。应时常观察患者生命体征、意识状态,出现任何不适及时报告医师处理,密切配合医师做好相关检查。

2.5.3 糖尿病足:患者因周围神经病变、周围血管病变以及细菌感染等因素引起足部疼痛、皮肤溃疡等病变。患者应保持足部清洁,每天检查足部,预防足部外伤,选择合适的袜子,促进足部血液循环。注意保暖,避免暴露于寒冷或潮湿的环境中;每天进行适度的小腿和足部运动;经常按摩足部;注意戒烟,以免刺激血管,加重供血不足。

2.5.4 高血糖高渗状态:常因急性感染、急性胃肠炎、大量引用含糖饮料、胰腺炎、脑血管意外、血液或腹膜透析、严重肾疾患、静脉内高营养、不合理限制水分以及应用某些药物等。多见于50~70岁的老年人,约2/3患者发病前无糖尿病史或仅为轻症。患者应注意饮食,少吃多餐,少糖少淀粉。配合医师给予的食谱合理饮食。

2.5.5 微血管病:其包括毛细血管、微动脉、微静脉。微血管基底膜增厚及微循环障碍是许多脏器病变的基本病理改变,尤其以肾小球、视网膜、神经、心肌等的微血管为主,引起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神经病变及糖尿病心肌病等糖尿病性微血管病变。多见于糖尿病史超过10年的患者。患者应常适当的锻炼,调整良好的心态,积极配合医师的工作。

3 结 果

干预组与对照组患者6个月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见表1。

表1 干预组与对照组患者6个月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n(%)]

4 讨 论

糖尿病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了,但目前公认糖尿病不是单一病因所致的疾病,而是复合病因所致的综合征。其发病与遗传因素、自身免疫、环境因素有关。

对于糖尿病并发症的预防最根本的就是严格控制血糖,指导患者合理饮食,明确饮食控制的重要性,从而自觉遵守饮食规定。生活要有规律,适当运动,注意个人卫生。按医嘱用药,掌握胰岛素注射技术,学会观察降糖药物的疗效及不良反应,定期就诊,根据病情调整用药。本文通过对患者病情的分析,并做出并发症的预防护理和心理指导,让患者掌握糖尿病有关知识,了解各种并发症的常见症状,做到早发现、早预防、早治疗,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干预组并发症发生率远低于对照组患者。

并发症预防护理干预,对于患者并发症做到了及时的发现、预防和治疗,有效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R473.5

B

1671-8194(2015)06-0218-02

猜你喜欢
热量胰岛素饮食
对比学习温度、内能和热量
用皮肤热量发电
春节饮食有“三要”
饮食如何搭配才健康
剧烈运动的热量
热量计算知多少
自己如何注射胰岛素
胰岛素拆封前后保存有别
胰岛素笔有哪些优缺点?
健康饮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