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复输血后不完全抗体的阳性率及其临床意义*

2015-12-27 13:22李铁华
中国医学创新 2015年29期
关键词:红细胞阳性率次数

李铁华

反复输血后不完全抗体的阳性率及其临床意义*

李铁华①

目的:探讨反复输血后不完全抗体的阳性率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3年6月-2015年3月于本院进行反复输血的1600例输血者作为观察组,选择同期进行首次输血的1600例输血者作为对照组。分别对两组输血者的血液标本进行不完全抗体的筛查,观察不完全抗体阳性的发生情况及其与不良输血反应的关系,对观察组的抗体类型进行分析,观察其在不同的输血次数下抗-E、抗-D、自身抗体、抗-Ec、抗-C、抗-c、抗-e、抗-M、抗-JKa以及不明抗体的阳性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不完全抗体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输血3~5次与6~10次的不完全抗体阳性率显著低于输血15次以上,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完全抗体阳性者不良输血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不完全抗体阴性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中输血3~5次的患者共出现3种抗体,6~10次的患者共出现4种抗体,11~15次的患者共出现6种抗体,15次以上的患者共出现7种抗体。结论:输血次数越多输血者不完全抗体阳性发生率及输血反应发生率则越高,抗体种类也越多,只有控制输血次数,才能保证较好的输血效果。

反复输血; 不完全抗体; 阳性率; 临床意义

输血对临床救治有极为重要的意义,社会各界也逐渐加大了对输血的认识。然而输血的安全问题也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大部分医院未对输血者于输血前进行不完全抗体的检测,这为输血安全埋下了极大的隐患[1]。因此,如何对输血出现的各种不良反应进行防范已成为临床学者研究的重点问题[2]。输血的ABO型完全相合的概念已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而转变为ABO正反定型、RhD定型等,同时也将不完全抗体的筛查作为免疫血清学输血的必查项目。不完全抗体极易引起免疫性溶血性输血反应,在进行临床救治时出现了极大的困难,其发病机制主要是红细胞的寿命因不完全抗体的破坏而大大缩短,进而使输入的红细胞出现较大程度的不配合,造成了一定的溶血反应。本次研究通过将3200例输血者作为研究对象,对不完全抗体的阳性率进行探讨,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6月-2015年3月于本院进行反复输血的1600例输血者作为观察组,同时选择同期进行首次输血的1600例输血者作为对照组。观察组输血者均进行了3次以上输血,其中男900例,女700例,年龄22~67岁,平均(48.4±6.5)岁;3~5次输血者920例,6~10次输血者480例,11~15次输血者120例,15次以上输血者80例。对照组输血者输血前其不规则抗体均表现为阴性,其中男920例,女680例,年龄23~68例,平均(49.3±6.4)岁。两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输血者均知情同意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1.2.1 仪器的选用 本次研究采用微柱凝胶免疫技术(DiaMcd IgG 卡),选用KA-2200血型血清离心机、Grifols孵化器及WADina Grigols全自动血型配穴系统[3-4]。

1.2.2 不完全抗体的筛选及鉴定方法 取输血者5 mL血液进行红细胞的分离,分离后将其配置成3%的红细胞盐水悬液,经盐水法对抗体的阳性率进行筛查。在DiaMcd IgG卡的三个微柱孔中分别加入0.8%的红细胞悬液50 μL,再加入25 μL的红细胞盐水悬液,将其置于孵化器中在37 ℃的条件下进行15 min的孵育,并以10 000 r/min的离心速度在半径为13.5 cm的离心机中保持10 min的离心处理[5-9]。

1.2.3 检测结果判定 微柱上聚集有红细胞,表现为不规则抗体阳性;若孔底聚集有红细胞,则为不规则抗体阴性[10]。

1.3 观察指标 (1)观察两组输血者不完全抗体阳性率的发生情况。(2)比较观察组输血者在不同输血次数下输血者不规则抗体阳性率的发生情况。(3)观察不规则抗体阳性与患者出现发热或轻度溶血性等不良输血反应的关系。(4)对观察组抗体类型进行分析,观察其在不同的输血次数下抗-E、抗-D、自身抗体、抗-Ec、抗-C、抗-c、抗-e、抗-M、抗-JKa以及不明抗体的阳性率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以(±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 χ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不完全抗体阳性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中共58例(3.6%)出现不完全抗体阳性,对照组中共8例(0.5%)出现不完全抗体阳性,观察组不完全抗体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38.677,P<0.05)。

2.2 不同输血次数下不完全抗体阳性发生情况比较 输血3~5次与6~10次的不完全抗体阳性率显著低于输血15次以上,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输血11~15次的不完全抗体阳性率与输血15次以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不同输血次数下不完全抗体阳性发生情况比较

2.3 不完全抗体阳性对输血反应的影响 3200例研究对象中,不完全抗体阳性者66例,其中出现不良输血反应者6例(9.1%);不完全抗体阴性者3134例,其中出现不良输血反应者13例(0.4%)。不完全抗体阳性者不良输血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不完全抗体阴性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68.309,P<0.05)。

2.4 输血次数与不完全抗体类型的关系 观察组中输血3~5次的患者共出现3种抗体,6~10次的患者共出现4种抗体,11~15次的患者共出现6种抗体,15次以上的患者共出现7种抗体,见表2。

表2 输血次数与不完全抗体类型的关系

3 讨论

输血是对患者进行临床救治的最基础性的治疗手段,输血的安全性问题对患者的疾病治疗效果也极为重要,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输血技术也不断提高,经过临床学者的大量研究表明,不完全抗体会导致输血者发生一系列不良的输血反应,从而影响输血救治的效果[11]。不完全抗体在健康人群中的阳性检出率较低,然而对于输血次数较多的人群,则有高达16%~20%[12]。患者不同的输血时间以及输血次数均与不完全抗体的产生有一定的联系,抗-M是血清中较为常见的一类抗体,常以IgM的形式存在,也有较多患者存在天然抗体,然而这类抗体并未显现出较大的临床意义,在患者短期内反复输血时极易引起输血反应,该类抗体一般在较高的实验室温度下容易漏检,因此其引起的临床不良反应应得到广大临床学者的充分重视。抗-E以及抗-c抗体也是较为常见的抗体,在进行交叉配血时,因不同抗原产生的频率各不相同,一般需要对其相应的抗原阴性红细胞进行筛选,从大量红细胞中进行的盲选延长了交配血液的时间,对于需要紧急配血的患者达不到一定的救治效果。临床学者在对输血患者进行研究时,一般较为注重不完全抗体的阳性发生率以及交叉配血的效率,反复输血易发的较高不完全抗体阳性率可促使患者因血液红细胞的免疫性结合使其功能受损,进而出现溶血性输血反应[13-15]。

本次研究通过对3200例输血者进行对照试验,结果发现观察组中共58例(3.6%)出现不完全抗体阳性,对照组中共8例(0.5%),可见反复输血明显提高了不完全抗体的阳性率,从而进一步影响了输血效果。据我国相关研究报道指出,不完全抗体在所有志愿献血者中具有0.28%的检出率,较本次研究中对照组中的检出率更低,本次结果可能受到样本容量的影响。对观察组中不同输血次数下发生不完全抗体阳性的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输血15次以上发生不完全抗体阳性的占比最高,为21.3%,输血11~15次的阳性率次之,为13.3%。输血3~5次与6~10次的不完全抗体阳性率显著低于输血15次以上,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输血次数越多,发生不完全抗体阳性的发生率越高,输血次数是输血安全隐患的直接影响因素。不完全抗体阳性者不良输血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不完全抗体阴性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68.309,P<0.05),提示不完全抗体阳性会导致输血者出现较高的输血反应发生率,其治疗安全性较低。患者入院后均可先对其红细胞表面的血型抗原进行检测,若红细胞表面的血型抗原与供血者一致,则可能引发较低的不完全抗体发生率以及输血反应发生率。若患者为首次输血,一般不会引发抗-E、抗-C等抗体,而多次输血后,因多种供体血液与患者自身的血液系统存在一定的免疫性反应,促使输入红细胞在补体作用下发生溶解,产生严重的输血反应。因此,若患者经检验后发现为不完全抗体阳性,则需要再次鉴定其抗体类型,保证无特异性后,再将无抗原反应的红细胞输入,达到临床救治的目的。本次试验观察组1600例反复输血患者中输血3~5次的患者共出现3种阳性抗体,6~10次的患者共出现4种阳性抗体,11~15次的患者共出现6种阳性抗体,15次以上的患者共出现7种阳性抗体,输血次数越多,则抗体种类越多。说明在输血次数越多,越容易引起较多种类的抗体阳性,更易发生溶血性输血反应。临床上导致血型不合的抗原主要是Rh系统中的E、C、c、e等抗原,在发生输血反应时也可能存在抗-E、抗-D、抗-Ec、抗-C、抗-c、抗-e等抗体,输血次数的增加无疑导致患者的抗体类型更为复杂,大大降低了输血效果。在我国的Rh抗原分布中,C、c、e等抗原的占比较高,可达43%,而D抗原的占比较低,大约为0.2%~0.4%。抗-e抗体在Rh系统中最为常见,在进行交叉配血的过程中,因不同抗原的不同频率会大大增加交配的时间。

综上所述,反复输血较首次输血更容易出现不完全抗体阳,且输血次数越多,不完全抗体阳性的发生率越高,输血者出现不良输血反应的可能性越高。临床上可根据这一研究结果尽量控制输血次数,才能更好的保证输血救治的效果。

[1]符芳玲,伍燕,李应明,等.反复输血的不完全抗体阳性的研究[J].医学综述,2015,23(3):464-465.

[2]曹琼,张泓,张志梅,等.CDC法与ELISA法检测RSA患者封闭抗体的实验诊断价值[J].中国输血杂志,2012,25(7):646-648.

[3]许基平,练正秋,李翠莹,等.不规则抗体筛查与临床安全输血[J].中国输血杂志,2012,25(9):876-878.

[4]邓丽敏,周丽梅.尿毒症患者反复输血对交叉配血的影响[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0,12(32):164.

[5]闫东河,李廷孝,孙福廷,等.反复输血者血小板抗体对血小板输注效果的影响[J].中国输血杂志,2003,16(1):7-8.

[6]朱奕,伍昌林,党鑫堂,等.反复输血患者血小板抗体检测结果分析[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2,33(9):1130-1131.

[7]于天华,张丽荣,李殿秋,等.反复输血者血小板抗体对血小板输注效果的影响[J].吉林医学,2010,31(20):3206-3207.

[8]毛淑清.反复输血患者血小板抗体筛查的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4,8(8):98-99.

[9]吕颖,孙桂香,庄远,等.三次以上输血产生不规则抗体的临床分析[J].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2015,22(1):15-17.

[10]张趁利,庞桂芝,娄白敏,等.反复输血患者的血小板抗体检测及配型前后的疗效对比[J].临床输血与检验,2014,16(1):66-68.

[11]王慧.反复输血患者血小板抗体检测的临床价值[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14):257-258.

[12]蒋丽华,韦海春,黎海澜,等.妇幼医院开展不规则抗体筛查的价值和意义[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19(16):2037-2039.

[13]王洪远,陈萍,林新梅,等.116例输血不良反应的调查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4,11(13):63-65.

[14]陈萍,姚健,刘红,等.输血科对临床用血科室监管模式的探讨[J].中国医学创新,2014,11(24):14-16.

[15]关艳丽.建立临床输血质量管理体系探讨[J].中国医学创新,2012,9(3):147-148.

Positive Rate and Clinical Significance of Incomplete Antibody after Repeated Transfusion/

LI Tie-hua.//Medical Innovation of China,2015,12(29):021-024

Objective:To analyze the positive rate and clinical significance of incomplete antibody after repeated transfusion.Method:1600 people with repeated blood transfusion in our hospital from June 2013 to March 2015 were selected as the observation group.1600 people who received blood transfusion for the first time were selected as the control group at the same time.The incomplete antibody in the blood samples of the two groups were screened.The positive rate of incomplete antibody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adverse reactions of blood transfusion were observed.The antibody types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analyzed,the positive situation of anti-D,autoantibodies,anti-Ec,anti-C,anti-c,anti-e,anti-M,anti-JKa and unknown antibody in patients with different blood transfusion times were observed.Result:The positive rate of incomplete antibody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The positive rates of incomplete antibody in patients with 3 to 5 times and 6 to 10 times of blood transfusion were lower than that in patients with more than 15 times of blood transfusion,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The adverse reaction of blood transfusion in patients with positive incomplete antibody was higher than that in patients with negative incomplete antibody,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In the observation group,patients with 3 to 5 times of blood transfusion had 3 kinds of antibodies,patients with 6 to 10 times of blood transfusion had 4 kinds of antibodies,patients with 11 to 15 times of blood transfusion had 6 kinds of antibodies,patients with more than 15 times of blood transfusion had 7 kinds of antibodies.Conclusion:According with the increasing of the times of transfusion,the occurrence rates of positive incomplete antibody and the adverse reaction of blood transfusion increase,the kinds of antibodies also increase.The times of blood transfusion shall be controlled in order to ensure the better effect of blood transfusion.

Repeated blood transfusion; Incomplete antibody; Positive rate; Clinical significance

10.3969/j.issn.1674-4985.2015.29.007

2015-07-02) (本文编辑:王利)

2012年江西省卫生厅科研计划(普通)课题(2012A165)

①井冈山大学附属医院 江西 吉安 343600

李铁华

First-author’s address:The Affiliated Hospital of Jinggangshan University,Ji’an 343600,China

猜你喜欢
红细胞阳性率次数
红细胞的奇妙旅行
破伤风抗毒素复温时间对破伤风抗毒素皮试阳性率的影响
视频宣教结合回授法对肺结核患者病原学阳性率的影响
基于Delphi法的高原红细胞增多症中医证候研究
2020年,我国汽车召回次数同比减少10.8%,召回数量同比增长3.9%
抗核抗体谱IgG 检测在自身免疫疾病中的应用分析
破伤风抗毒素复温时间对破伤风抗毒素皮试阳性率的影响
俄罗斯是全球阅兵次数最多的国家吗?
基于切削次数的FANUC刀具寿命管理
探索性作战仿真实验重复次数控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