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养生文化碎片到中国传统体育的雏形——溯源视域下中国传统体育的学科渊源

2015-12-28 08:32张克峰
山东体育科技 2015年4期
关键词:溯源传统体育

从养生文化碎片到中国传统体育的雏形
——溯源视域下中国传统体育的学科渊源

张克峰

(平顶山学院, 河南 平顶山467000)

摘要:通过文献法、逻辑法对中国传统体育学科进行质化研究,主要探讨其学科本源与核心价值观问题。研究认为中国传统体育学科是从养生文化碎片收集而来,成就于农耕文化,因此中国传统体育具备独特的“竞寿”品质。进一步通过“养生”文化对狭义的养生体育和武术文化进行解读,以期为中国传统体育事业和学科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养生文化;传统体育;溯源

中图分类号:G80-054

收稿日期:2015-01-05

基金项目:平顶山学院民族传统体育重点学科基金资助项目。

作者简介:张克峰(1980-),男,讲师,河南嵩县人,硕士,研究方向民族传统体育学。

From health preservation culture to Chinese traditional sports: trace to the sources of Chinese traditional sports

Zhang ke-feng

(PingdingshanUniversity,Pingdingshan467000,Henan,China)

Abstract:With literature review and logical analysis, the author researched on China traditional sports discipline, including its origin and core value. The results show that Chinese traditional sports discipline originated from health preservation culture debris and finally formed in the farming culture, therefore it has the special characteristics in pursuit of "competitiveness" and "longevity". The further interpretation of the health preservation sports and martial arts culture in the narrow sense will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 traditional sports and the discipline.

Key words: health preservation culture; traditional sports; traceability

虽然历经多年的研究,但我们面临的一些体育问题总是非常含糊,特别是中国传统体育问题,如何继承与弘扬,却杂乱无章,任海老师将其原因归结为“缺乏一个参照系”。

传统体育相关的名词有很多,诸如民族传统体育、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民族民间体育等等,本研究的研究对象是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下的传统体育的总称,文中简称为“传统体育”。随着我国的体育学发展中将民族传统体育纳入了体育学的圈子之后,开始了西方竞技体育式的发展之路。而且,举国体制又强化了传统体育作为体育项目发展的决心。其结果不可预期,在碰的头破血流之前,只能迷茫的等待和期待。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1]。很多学者也意识到传统体育项目转型中文化内涵的丢失,并对传统体育文化的核心价值观进行梳理和探究,以求唤醒我们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尊。

通过对传统体育学科根源的探索,对传统体育的根源以及研究活动自身存在问题的批判和反思,其目的不是为了增加体育学科领域的具体知识[2],而是为了反思该学科的研究基础,梳理中国传统体育的学科特点,从而间接影响体育理论的发展。

1中国传统体育的前世今生

中国传统体育是西方体育相对应的概念,体育一词出现之前,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分子已经存在,只是当时没有统一的名称,也没有学科分类,是社会文化的一部分。体育文化一词是根据现代学科分类学的一种提法,因此研究形成于古代的中国传统体育是从收集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碎片开始的。能够纳入现代意义体育文化的项目、规则、器物等收集起来产生了传统体育文化(如图1所示)。这就是中国传统体育扎根于广义养生文化的前世。

图1 养生文化与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关系示意图

人们认识体育一词从西方体育概念的理解中开始,因此西方体育文化是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模型,中国传统体育是按照西方体育文化的相貌(标准)来收集的中国体育文化因子。在这个收集过程中,挑选的着眼点是东西方体育文化制度器物层的相通之处,而核心价值层处于次要地位。特别是中国传统体育的现代化进程,又加剧了对西方“效率、效益”价值观的吸收,中国传统文化在环境变动中也符合“进化论”,导致中国传统体育的选择性发展,表现出选择性肥大。从图1可以看出,中国传统体育现代发展方向都朝向了各个单项的竞技化。其原因有多方面,一是这些项目符合竞技特点;二是当今国家体育体制的竞技化导向所创造的竞技氛围;三是中国体育学科对西方体育学科的盲从。结果导致中国传统体育不断扩充概念范围,传统体育核心价值观的异化等现象,我国当代意义上的传统体育应该称之为中国体育。包括中国传统体育,也包括失去核心价值观的传统体育元素。

2“竞寿体育”概论

“竞寿体育”一词是笔者相对应西方“竞技体育”排比配对。同样也以体育的核心诉求来命名这个学科的。

尽管当代部分学者对“竞技体育”一词的翻译提出了不满,但笔者通过研究认为用“竞技体育”形容西方体育恰恰把握了西方体育的核心特征。西方体育同中国体育一样,18世纪之前的西方也没有“体育”学科,当时的西方体育也是西方社会文化的一部分,没有形成分化,也是社会文化的一个缩影。当时西方社会正处于后“工业革命”时期,效率和效益成为整个社会关注的核心问题,当然效率的动因就是哲学意义上的“生产力水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口号在当时没有提出,但人们已经深刻意识到科学技术的重要,科学技术是提高效率和追求效益最大化的核心要素。因此可以看到效率追求深入人们生活,直到今天,英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的饮食仍然是难以下咽的糖、脂肪、蛋白质等营养素的混合物,根本原因就是追求效率的欲望大于饮食享受的欲望。现代计算机的出现又强化了效率的概念,里夫金认为,计算机将时间节约和效率观点推到了逻辑的尽头[3]。当然计算机出现之前的酝酿阶段,西方社会对科学技术的追求也体现在社会的方方面面,例如:交通运输方面火车、飞机的发明;通讯方面电话、电报的发明;文艺方面电影、留声机的发明;最终休闲娱乐方面也催生了现代休闲体育,对运动技能的创新的不懈追求突出了体育竞赛的核心要素——“竞技”。因此“竞技体育”符合技术竞争的社会思维,也诠释了西方体育的核心特征。

中国传统体育是广义的传统养生文化的一部分。广义的养生概念不同于现代体育养生专业方向的概念,它包括“身体养护”、“活命哲学”两个主要部分以及附属的娱乐游戏,以追求长寿或长生不老为核心任务。体育一词在中国社会出现的更晚,20世纪初引进体育一词之后,国内学者才把传统养生文化中的一些器物层碎片收集起来,加以整理而归属于体育(如图1所示),最终促成了与西方竞技体育相对应的学科——“中国传统体育”。中国古代社会对长寿的关注恰恰象西方社会对效率的关注,“寿”文化诉求浸润了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作息、饮食、行气引导、练武、乃至性生活都能与“寿”挂上勾,统称养生。于是中国传统养生的终极目标就是“竞寿”,与时间竞争,也可以与他人的“寿”竞争。作为中国传统养生碎片收集起来的中国传统体育的终极目标当然也是“竞寿”,本篇文中称为“竞寿体育”。

中国传统体育与西方竞技体育都研究身体文化,但其社会基础和文化目标却大相径庭,这是不可逆转的事实。

但是,西方体育文化的先入为主,误国人政府对中国传统体育学科本质的认识,在体育产业化的潮流中常常采用“竞技化”来改造中国传统体育,以图中国传统体育的长期健康发展。虽然出发点积极又前卫,但是这样的改造会丢失中国传统体育学科的核心价值观,最终损害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弘扬。

笔者从广义养生文化本源角度对中国传统体育发展的“竞技化”规划提出质疑,认为这种认识上的盲从是造成当代中国体育学科和体育实践混乱的重要原因之一。

3“竞技”与“竞寿”的分野

中国传统体育并不是没有竞技功能,但有些项目确实不具备竞技功能,例如狭义的养生学项目。

狭义养生学最接近西方休闲的性质,与西方休闲有较大的交叉,从需求层次角度看,狭义的养生建立在较充足的物质资料基础上的,“有钱”又“有闲”是休闲的必要条件,也是狭义养生的基本条件。

休闲是人类追求自由的里程碑。古德尔认为“自由是一种能力,一种做自己想做之事的能力”[3]。因此,一个人无所事事,自由也就失去了意义。无目标的休闲是不存在的,但是人们有休闲方式的选择权,可以选择睡觉、跑步、筹备美食、欣赏画作、品味美文、沉思、哼小调等等。类型包括:劳动性质的、非劳动性质的、体育的、非体育的……。但是选择权的自由并不是完全摆脱意识的束缚,仍然受到社会思维惯性的影响,西方人在“效率、效益、技术”等文化的洗礼下逐渐凸显出“竞技”特征,对体育休闲项目选择和发展过程必然表现出“竞技”核心价值倾向。中国人则不同,农耕文化以经验传承为主,农作物的自然过程年度周期不是效率可以决定的,因此人们只能通过自己寿命的增加来经历更多的收获周期,于是传统文化表现出对“长寿”的无限追求,这种意识在体育休闲项目选择时就表现出“竞寿”的核心倾向。

上述分析可以看到中国传统体育“竞寿”价值观的独立性,正是这种独立性,狭义养生这一部分不具备竞技功能,如果必须要分个高低,那么评价标准只能是“寿命”。每个人的寿命一生一命相对应,体质、遗传、生活条件等各个方面又不齐同,有的因素可遇而不可求,因此不具备西方体育范畴的较量。因此对狭义养生体育的评价标准必须从西方体育评价标准中分离出来,必须从竞技化的导向中解放出来。

总之,从养生文化本源角度看,养生体育的竞技化是错误的。诸如采用各种竞赛推广健身气功的做法只能事倍功半,甚至会毁掉整个健身气功文化的前途。健身气功既然传承了传统养生的科学成分,何不提供其对延年益寿有关的科学指标做深入研究,进而为健身群众提供真实可见的养生数据服务体系。这样,才是真正体现文化传承与弘扬的科学化、现代化。相反,养生体育的竞技化是违背规律、舍本逐末的做法。回想1992年李洪志把两种中国传统气功加以改造,编成了法轮功,并暗示了长生不死的练功效果,结果在1999年其教众就泛滥成灾。除此之外,历史上的太平道、佛教、白莲教、闻香教等无不以“延年益寿、长生不死”为传教法宝。因此,传统体育发展过程中一定不能忽略“寿”文化的作用。

4从“止戈为武”看现代武术的渊源与未来展望

从当代武术的学科根源分析(图1所示),武术套路表演来自“武艺”,是古代江湖艺人谋生的表演形式,符合现代的难美项群特征,因此武术套路的蓬勃发展应归因于竞技环境的选择性滋养。武术散打则来自于“武功”,散打的发展要比套路坎坷,必须完成从“止戈”目的向“可持续”目的的转变才能符合现代竞技体育的特征。

竞技的目的就是为了在对抗中取胜或者占优势,具有可持续性和重复性,但“武”字的会意结构是“止戈为武”,重点在于不可持续性。这两个背道而驰的目标同时出现在人们对武术的理解中,给我们增添了许多困惑。要理解这两层含义的统一,必须从中国“寿”文化说起。借助旷文楠先生对古代养生观的解读,中国人的长寿追求可分为两个层面:维护生命的方法和保护生命、保全自己的方法[4]。社会矛盾不可调和,必须争取个你死我活,就通过“武力”来解决,就确立了技击为核心的武功,打死或制服敌人而终结武斗;如果矛盾可以调和,“武”的意义也就结束了,“不战而屈人之兵”是“武”的最高境界,就是这个道理。因此,“止戈为武”恰恰很明了的解释了“武”的起点和出发点的统一。

“止戈为武”的历史形式有多种表现,例如“点到为止”“不打倒地的拳师”等,这种表现与中国社会的江湖化过程有关,特别与江湖中国的面子文化很有关系。面子是尊严的现代同义词[5],也是江湖人情的主要素材,留给对手面子相当于放“人情债”,最终都归结到保全自己的目的上去,成为养生文化的分科。

因此武术的竞技化与西方竞技体育精神是有差别的,说中国功夫“不能打”,也有几方面原因:一是中国功夫本身包含着“点到为止”,其目的不是致胜而是争取人情债;二是中国传统武术是制敌绝招(专打要害的招数,目的是为了尽早结束战斗),具有直接的伤害力,与现代体育的安全性特征相违背而进入不了体育圈,进入现代体育圈的都是经过改良和异化的武术。

当代学者对武术的定义明确了“以技击为核心”,武术套路也加入了竞技体育的难美项群。技术为核心的特点奠定了武术现代化发展的必要条件,与西方竞技体育形成了对接,很快便闯入了市场化、商业化的大门,《武林风》、《昆仑决》、《音乐大典》等电视电影及舞台节目引人入胜,家喻户晓,成为人们休闲娱乐的重要组成部分。总之,武术的现代化取得的成果在民族体育产业中最为璀璨夺目。

事实证明,中国传统体育有适合市场化、竞技化的部分,但是我们必须反思究竟传承了什么?弘扬了什么?

散打项目1979年起步,1982年制定了《散打比赛规则》,1987年才成为正式比赛项目,应该说是一个全新的事物,是现代人创造的一个搏击项目。抱拳礼也是现代产物,又称武礼,是由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所规定的一个动作。其原型素材来自于古代军礼,古代军礼左掌掩右拳相抱,表示“勇不滋乱”,“武不犯禁”,以此来约束、节制勇武的意思。现代的武礼讲“五湖四海皆兄弟”,大家团结在一起,团结、友爱形成一个坚强的拳头。由此可见,尽管这些项目和形式源自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却在现代发展中丧失了文化母题。

总之,广义养生文化根源角度看,套路表演和搏击应该分家,出身于“武艺”的套路表演应该重新审视自己的身份,回到艺术表演中去,在艺术表演中寻求发展,而不是在体育竞赛中困兽犹斗。外国人称套路为“东方舞蹈”,事实确实如此,而且是具有阳刚之美的特别的舞蹈,在女人天下的舞蹈世界里,武术套路无疑是一股新鲜的血液,撑起了男子汉舞蹈的一片天。可以断言,走进艺术殿堂的武术套路必将大展宏图。

传统的搏击术既然能在擂台上披上竞技体育的外衣,就可以在体育课堂和健身房中培训“一招制敌”的防身术。中国社会需要尚武精神的回归,叫嚣“止戈为武”的前提是培养一代又一代武功高强的中国少年,而不是为了“止戈”去“禁武”。

5结束语

关于休闲娱乐体育方面,因为中西方差异小,就不做赘述。本研究将龙狮运动与龙舟运动归为休闲娱乐的杂技类,是从其民间起源的侧面考虑的。这类运动

文化特征更加鲜明,体育特征相对较弱,因此本研究以其为副,也不做阔论。

本研究的中心思想就是对中国传统体育的学科特征的再审视,用“竞寿”特征和养生文化来解读中国传统体育的根源与核心价值观,为传统体育的文化传承与弘扬提供文化坐标。另外,也是对“跳出体育看体育”提法的解读,中国传统体育的发展必须重视“竞寿体育”思想,跳出“竞技体育”思想束缚。只有对学科本质的深刻理解,才能避免少走弯路。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十八大报告[R].2012.

[2]刘俊洁,曹烃.元体育学研究——体育学走向成熟的必由之路[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12(9):10.

[3]古德尔,戈比著.成素梅等,译.人类思想史中的休闲[M].贵州:云南人民出版社.2000:9,147.

[4]旷文楠.庄子养身思想的非体育本质[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1983(3):19.

[5]于阳.江湖中国[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6:175.

[6]张克峰.“六艺”之“五射”新考[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4(6):49.

[7]费孝通.乡土中国[M].上海:上海视察社,1947:16.

[8]谢小英.中西方体育文化差异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2(9):156.

[9]周味松,周清明.中西方体育文化的比较[J].成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9):232.

[10]旷文楠.庄子养身思想的非体育本质[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1983(3):19.

[11]林晓光.民族传统体育进校园的认识与实践问题刍议[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9(8):87.

[12]刘惠.探讨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核心价值及其对于当今中国和世界的传承意义[C]第二十届全国高校田径科研论文报告会论文专辑.2010:319.

[13]谭华.超越生命的智慧[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3:2,21,139.

[14]茹秀英,王揖涛.新中国50年来中西方体育文化在中国的冲突与融合[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3(5):1.

[15]陈松鹤.把养生从误区引上正道—上海中医药大学潘朝曦教授访谈录[J].上海商业,2011(10):76.

[16]李可兴.中西方体育文化的精神实质及价值向度比较[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5(3):22.

猜你喜欢
溯源传统体育
敦煌藏医文献中的“达尔甘”病溯源
毛泽东与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确立
有机RFID标签在农产品食品溯源中的应用
川东乡土传统体育的发展困境研究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性的研究
“箪瓢陋巷”典故研究
江西省高校舞龙运动发展对策研究
浅析甘孜藏区中小学学生体育教育
“时务文体”溯源
农村劳动力转移背景下村落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