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关系的历史、现实与未来

2015-12-28 17:45王伟男
同舟共进 2015年12期
关键词:台湾当局台独两岸关系

王伟男

两岸关系发展具阶段性

历史终将铭记这一天:2015年11月7日,海峡两岸最高领导人自1949年两岸隔海对峙以来,在狮城新加坡实现首次会面,为确保2008年开启的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阶段能够持续下去,而共同做出最新的、迄今为止最大的努力。然而,岛内政局和两岸关系的发展都有其内在的逻辑性。特别是自1979年以来,两岸关系发展的阶段性更多地受到岛内政局的深刻影响。虽然岛内政局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两岸关系的影响,但相较于这种影响,岛内政局在更大程度上是独立于两岸关系的。7年多来,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并没有阻止住岛内政局往波谲云诡的方向发展,即为实例。我们期待两岸最高领导人的首次会面能够开启两岸关系的新纪元,但我们也必须为两岸关系发展可能面临的新的阶段性转换,做好思想与物质上的各项准备。这需要从两岸关系发展的阶段性说起。

第一阶段(1949.10-1979.01),武力对抗时期。这是迄今为止在两岸关系发展过程中延续时间最长的一个阶段。在这个阶段,军事斗争持续进行并不时激化,政治对抗全面展开,经济、社会、文化等领域相互隔绝。

第二阶段(1979.01-1987.11),政治对抗时期。全国人大常委会于1979年元旦发布《告台湾同胞书》,宣布停止对金门等岛屿的炮击,开启了两岸关系发展新阶段。两岸关系军事斗争趋缓,转以政治对抗为主,出现了绕道其他国家的两岸经贸与人员往来。

第三阶段(1987.11-1999.07),初步协商与交流时期。1987年11月,台湾当局开放台湾地区民众赴大陆探亲,为两岸社会交流打开了大门,进而开启两岸官方的互动。双方在1992年达成具有重大意义的“九二共识”。两岸经贸交流持续升温,但随着李登辉的分裂主义面目日益暴露,两岸中断了协商。

第四阶段(1999.07-2008.05),新的政治对抗时期。李登辉的“两国论”导致两岸关系急转直下,主张“台独”的民进党上台执政,两岸由此进入新的政治对抗期,但经贸交流和人员往来仍持续发展。大陆方面同时与以国民党为代表的岛内反“台独”阵营在“九二共识”基础上建立党际沟通管道,为国民党在岛内重返执政后开启两岸关系发展的新阶段奠定了基础。

第五阶段(2008.05迄今),和平发展时期。2008年5月国民党在岛内重新执政后,承认“九二共识”,海基会、海协会之间的协商迅速恢复,两岸关系进入和平发展的新阶段,最令人振奋的新进展就是两岸最高领导人在新加坡的首次会面。但深层次矛盾逐渐显现,虽然大陆方面希望两岸早日开启政治商谈,但台湾当局囿于岛内反对党的牵制而无所作为。

新阶段转换的深刻原因

按照目前岛内的选情态势,民进党有再次上台的可能。但其迄今拒不放弃“台独党纲”、拒不承认“九二共识”,如此,两岸恐将再次进入以对抗为主的新阶段。随着实践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理论的现实局限性逐步显现,主要体现在其政治基础、根本目标、实现路径等方面。

首先,未能弥合两岸对和平发展政治基础理解的差异。虽然目前两岸都认为“九二共识”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基础,但双方在“九二共识”的具体涵义上仍有难以克服的分歧。大陆方面强调“九二共识”的核心是“两岸同属一个中国”,至于“一个中国”的更具体涵义,大陆方面倾向于建设性地模糊处理。而台湾当局在谈到“九二共识”时往往加上“一中各表”,并强调“一中就是‘中华民国”,倾向于清晰表述。

此外,大陆方面在表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基础时,往往把“坚持‘九二共识”和“反对‘台独”同时列举,但台湾当局只在其“三不”政策里提到“不独”,而非“反独”,在意愿上远不如大陆强烈。民进党多数政治人物的思维更已定格在“两岸一边一国”的“台独”模式上,与大陆没有交集可言。

第二,未能缩小两岸对和平发展根本目标认知的分歧。从大陆的角度看,实现国家和平统一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根本目标、应有之义,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因此,大陆官方一再强调“两岸同属一个中国”的现状认知和追求国家统一的坚定决心。但2008年以来的台湾当局从来没有明确表达过追求国家统一的政治意愿,马英九在其“三不”政策中还把“不统”放在首位。如果连被公认具有深厚“大中国情结”的马英九在大权在握时都不敢论述两岸统一,我们还能期待岛内哪位政治人物有此追求?由此可见,双方对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内涵的认知存在较大差距,这样的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就难以长期坚持。

第三,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实现路径的实际成效不如预期。扩大与深化两岸在经济、社会、文化等领域的交流合作,进而推动两岸在政治与安全领域的协商谈判,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实现路径。这其实是基于功能主义假设,即经济、社会、文化等“低政治”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可以外溢到政治、安全这样的“高政治”领域。

然而,虽然2008年以来两岸在“低政治”领域的交流合作突飞猛进,但其成效始终无法外溢到“高政治”领域。两岸政治互信无法进一步深化,军事互信也没有建立起来。2014年,岛内甚至出现反对《海峡两岸服务贸易协议》、抵制两岸经济合作深化的学生运动。可见预期成效远未达到。

需指出的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理论之所以呈现出以上局限性,主要原因不在于理论本身,而在于处于动态变化中的岛内形势和两岸关系从一开始就并未完全满足这个理论的质的规定性。未来除非台湾当局接受大陆对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理论的质的规定性,或者大陆方面自动放弃或修正这种质的规定性,否则上述差距和理论的局限性都将继续存在。

然而,抛开认知差距,理论存在局限性的根本原因还在于岛内民众在国族认同上的持续异化。尤其是在李登辉和陈水扁执政的20年间,台湾当局在许多领域大肆推行“去中国化”,使得台湾民众的国族认同发生了日益严重的错乱。2008年马英九上任后,并没有对“去中国化”逆流进行强有力的拨乱反正,导致这种错乱继续恶化。在这种大环境下,民进党作为一个草根性极强的政党,在岛内重大议题设置上具有很大的能量与优势。再加上国民党执政8年来绩效不彰等负面问题又被民进党刻意渲染和利用,注定了在即将到来的选举中面临严峻的形势。如果民进党“班师回朝”,那么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必将被中断,重新进入一个新的对抗阶段。

新阶段的两岸关系将如何发展

可以预见,蔡英文若在2016年当选,上任后面对两岸日益扩大的综合实力差距,她不大可能重走当年陈水扁以“台独”为工具、特定情况下不惜冲撞大陆底线的老路,而会更加谨慎,以“维持现状”为基本诉求,把现状解释为“两岸和平稳定”。她不会把“台独”语言挂在嘴边,但在必要时会说出一些模棱两可的概念。但另一方面,她为了追求心中的“台独”理想,很可能会充分利用手中的公权力,在教育、文化、行政等领域鼓励所谓的“台湾主体意识”,缜密有序地搞“去中国化”,稳步推进自李登辉以来的台湾“民族国家建构”进程。虽然短期内她不大可能通过“修宪”或“制宪”来推动“法理台独”,但她一定会为未来可能实现的“法理台独”进行民意、文化、法律、制度等方面的准备,以便在条件成熟时遂行“法理台独”。

近年来,随着大陆综合实力的快速增长,在两岸关系发展上也拥有越来越大的主导权。台湾执政当局的变更虽仍是两岸关系发展阶段转换的基本依据,但大陆方面对这种变更做出什么样的反应,也在很大程度上塑造着两岸关系的基本样貌。同时,两岸关系在战略层面上也会受到中美关系的影响。如果民进党上台后仍不承认“九二共识”,两岸对抗就将是必然的;但对抗到什么程度,既取决于台湾当局搞分裂的战略与战术,也取决于大陆方面对客观形势的研判与应对,同时也会受到中美关系基本态势的影响。

猜你喜欢
台湾当局台独两岸关系
斥“台独”狂人
政治话语:两岸关系认知框架的一种新诠释
新形势下破解两岸关系症结的对策和建议
认清五大类“台独”真面目
加强文化交流 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
台南孙中山铜像被拉倒 国台办:“台独”不得人心等6则
本 期 导 读
一九五八年炮击金门及其对两岸关系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