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非文化从业者职业能力培训现状探析

2015-12-29 03:20潘良李炜婷
职业教育研究 2015年12期
关键词:中国非洲

潘良+李炜婷

摘要:为推动中非新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进一步深化,文化部近年来开展了一系列对来自非洲的文化从业者的职业能力培训项目,这些培训项目不仅有效提升了非洲学员的职业能力,也在客观上为中国文化走进非洲创造了条件,有利于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对相关培训项目实施情况进行研究考察,有助于总结和分析培训工作所取得的成效及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从而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推动中国对非文化从业者的职业能力培训工作深入开展。

关键词:中国;非洲;文化从业者;职业能力培训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5)12-0047-06

开展对非文化领域从业人员职业能力培训工作是文化部贯彻和落实中非“人文交流合作工程”和进一步巩固“中非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战略措施。近年来,中国文化部根据非洲国家的需求和呼声,派遣相关领域专家三十余人次赴非开展武术、手工艺、造型艺术等领域的培训工作,并陆续在国内举办了一系列具有针对性的职业能力培训项目。这些项目以其突出的“惠民性”受到了非洲国家的普遍认可和欢迎,已经成为中非文化交流与合作的新亮点。但截至目前,我国对非文化领域从业人员职业能力培训工作尚缺乏项目效果评估与后期追踪机制,不利于相关主管部门对项目的成效和不足进行实时客观的评定。因此,相关部门也缺乏充足的理论依据对现有的和今后的对非文化领域从业人员职业能力培训工作做出具有针对性的改进和完善。笔者通过量化分析与调研访谈等研究方法,对近年来文化部开展的对非文化领域从业人员职业能力培训项目的成效以及值得推广借鉴的经验和培训模式进行剖析,并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一、分析模型与项目评估结果

为了对文化部近年来开展的对非文化领域从业人员职业能力培训项目的实施效果及面临的问题和挑战进行较为系统科学的评估,笔者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采用量化分析的方法对文化部开展的10个不同领域的对非人力资源培训案例进行了研究分析。①在项目实施情况分析方面,结合文化部开展对非培训工作的目标和宗旨,根据层次分析法相关理论②将项目实施效果的评估依据细化为“职业能力”、“对华认知”和“社会效应”三个一级评估指标,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如图1所示的分析模型。

在图1分析模型基础上,项目组采用德尔菲法③(又称专家咨询法)请专家组对各级评估指标的评估权重进行了多轮估值。根据专家组的最终赋值结果计算,培训项目各级评估指标的评估权重如表1所示。

根据如表1所示的权重值,项目组通过访谈和问卷调研的方式对学员对于各项目在相关指标上的评价做了收集和整理。基于学员的反馈结果,得出各项目在12个二级指标上的得分情况。

根据数据分析结果,不同类型项目在各指标上的得分呈现出如下特征:

其一,在项目对学员职业能力的提高程度和社会效应方面,同类项目(从项目类别看,对非武术培训项目及河北吴桥杂技艺术学校开展的对非杂技培训项目都属动作技能类)中品牌化程度更高的武术类项目(佛山武术大师赴非武术培训项目和少林寺对非武术培训项目)表现较为突出,而项目持续时间较长的吴桥杂技艺术学校对非杂技培训项目在学员对华认识方面的提升作用显著高于其他项目。

其二,来华项目在提升学员的知华、友华程度方面表现更为突出,而赴非培训项目更易在非洲国家产生社会效应。通过对比同类赴非与来华培训项目(如霍元甲文武学校对非武术培训项目对比佛山武术大师赴非培训项目,浙江文化馆对非手工艺培训项目对比青海工艺大师赴非剪纸技术培训项目)可见,来华项目更容易对学员产生文化影响力,有利于深化学员对中国文化的认识,提升学员对中国文化的兴趣和好感度。赴非培训项目(以青海工艺大师赴非开展剪纸和掐丝唐卡培训以及佛山武术大师对非武术培训项目为例)则容易吸引非洲本土媒体,运作成本也较低,适合开展大范围基础性培训,从而产生更加显著的社会效应。

其三,尽管武术培训项目在非洲受到了普遍欢迎,但符合非洲国家底层民众实际需求的项目,如掐丝唐卡、剪纸培训和陶艺等能够提高文化从业人员职业能力的技能类培训项目则在社会效应和文化影响力上超过武术项目。

其四,“草根化”项目对学员职业能力的提升作用和文化影响力较“精英化”项目显著,而“精英化”项目则更容易产生社会效应。中央文化管理干部学院承办的项目多为针对非洲各国文化管理干部的培训项目,学员的“精英化”特征较为明显。而浙江文化馆承办的对非竹编、刺绣培训项目学员多属草根阶层,有着明显的“草根化”特征。“草根化”项目学员的培训机会较少,普遍怀有通过学习一技之长改变生活的强烈愿望,因此更加珍惜培训机会。同时,由于缺少赴国外培训和交流的机会,所以异国文化对他们的触动往往更加深刻。与“草根化”项目相比,“精英化”项目对承办方的培训内容和生活安排(尤其是食宿安排)有着更高的心理预期,往往容易产生落差感,影响他们对项目的总体评价。但不可否认的是,“精英化”项目学员比“草根化”项目学员掌握着更多的社会资源,他们的职位和社会地位意味着他们可通过自身掌握的社会资源将项目的文化影响力进一步扩大,形成更大的社会效应,如与承办方签订长期合作协议等。

二、中国对非文化从业者职业能力培训项目取得的成效

根据数据分析和访谈结果,文化部近年来开展的对非文化人力资源培训项目已经在扶助非洲国家开发人力资源、提升中国在非软实力及促进中非文化产业合作三个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

(一)培训项目对非文化从业者职业能力开发的贡献

其一,“传道授业”,有效提升了非洲学员的职业能力。从问卷数据统计结果来看,绝大多数学员认为经过培训,他们的职业能力水平有明显的提高。典型的案例包括浙江文化馆刺绣培训班学员回国后参加博茨瓦纳国家工艺美术作品大赛获得了一等奖,河北吴桥杂技艺术学校杂技学员所创办杂技艺术团破吉尼斯世界纪录等。

其二,“惠民”效果显著,能够帮助学员提高收入水平。多数培训项目,尤其是武术、杂技、手工艺类项目都能有效提高学员的收入水平。不少学员回国后凭借所学技能改变了自己的命运,有的办起了小型培训学校(武术、杂技项目),有的凭借掌握的技能开办了小型工艺作坊,收入水平大幅提高。他们成功创业的经历证明,只要培训项目设计合理,切合非洲文化从业者的需求,便可以对学员回国后的职业发展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其三,“授人以渔”,能够在非洲产生巨大的二次社会效应。例如,埃塞俄比亚学员接受竹编培训回国后,受本国文化部委托在各自所在地开班收徒;佛山武术大师吴德明在津巴布韦开展的武术培训班学员学成之后,津巴布韦政府在其学校的体育课程中开设武术项目等。多数培训项目产生的社会效应并非“昙花一现”,而是“源远流长”。

(二)培训项目对中国在非文化软实力提升的作用

其一,培养了一大批知华、友华的非洲文化人士。中国对非文化从业者职业能力培训项目为中非双方提供了一个在文化上从相互隔阂到相互认知的双向交流平台,并且在非洲大陆培养了一批了解中国文化、认同中国文化、喜爱中国文化的友华人士,使他们成为中国文化在非洲的传播者和中非友谊的传承者。

其二,初步打造了一系列影响力突出的文化人力资源培训品牌。以河北吴桥杂技艺术学校承担的对非杂技培训项目为例,有埃塞俄比亚学员反映,不少埃塞俄比亚人和国外的杂技爱好者在观看非洲梦杂技团(African Dream Circus)的演出后,产生了自费前往吴桥深造的意愿。可见吴桥杂技正在埃塞俄比亚杂技表演行业逐渐形成“品牌效应”。此外,少林寺及天津霍元甲文武学校开展的对非武术培训项目也在非洲形成了可观的知名度和品牌效应。

其三,很大程度上消除了西方“话语霸权”导致的部分非洲人对华的负面认识,改善了我国在非洲的国家形象。当前,西方媒体鼓吹所谓的中国式“新殖民主义”,对中国在非洲的正常投资、援助等产生了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⑤对非人力资源培训项目,尤其是来华项目,不仅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深化非洲学员对于中国以及中国文化的认知,转变他们在西方话语体系影响下形成的对中国文化的错误认识,同时也向他们展示了中国社会和谐发展,人民热情好客、友善慷慨的良好形象,提升了他们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感和亲近感。事实证明,中国在非洲的形象不仅需要通过中国媒体来塑造,更需要通过非洲友华人士的非洲话语来构建。

(三)培训项目对中非文化产业合作的推动作用

非洲各国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但缺少相应的开发技术和设备。中国不仅有文化产品的广泛需求,也有相应的技术和设备条件。中非双方在文化产业合作领域有天然的资源互补和战略对接的需求。但由于缺乏信息交流与合作平台,中非文化产业合作发展较其他产业相对滞后。文化部开展的对非文化人力资源培训项目已初步显示出其对中非文化产品贸易和文化产业合作产生的积极推动作用,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培训项目有利于中国文化产业“走出去”。培训项目带动了非洲学员所在国家相关文化产业的发展,同时也将国内相对成熟的配套设施和产品引入了非洲市场。以武术培训项目为例,不少学员回国后长期与承办方保持合作关系,通过承办方的帮助从中国采购服装道具。可见,培训项目不仅可使中国文化在非洲落地生根,还可以拓宽中国文化产业进入非洲市场的渠道。

其二,培训项目有利于将非洲优质文化产品“请进来”。培训项目为非洲文化从业者了解中国市场需求和非洲文化产品进入中国市场创造了条件,有利于丰富国人的精神文化生活。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国人的文化艺术消费能力有了很大提升,对外来艺术品的接纳、欣赏能力越来越强。非洲独特文明所带来的文化产品在中国有很大的市场潜力。如坦桑尼亚“Tinga Tinga”绘画艺术流派作品、非洲本土音乐、舞蹈、木雕等文化产品都是潜在的畅销文化产品。

其三,培训项目有利于中非双方开展文化产业合作经营。培训项目也为中非双方文化企业打通了信息和人员交流渠道,为开展合作经营奠定了良好基础。例如,国家动漫园培训中心通过培训项目分别与南非和尼日利亚学员所在的公司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合作意向包括外包服务、定向培训、专业研发等方面。

三、中国对非文化从业者职业能力培训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与此同时,根据数据分析和学员反馈,我国对非文化从业者职业能力培训工作在机制建设和实践环节上还面临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和挑战。

(一)对非文化人力资源培训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

近年来,文化部外联局通过部省合作机制有效整合了中央和地方的文化培训资源,进一步调动了地方参与对非文化交流合作的积极性,开展了一系列对非文化从业者职业能力培训项目,取得了良好成效。尤其是2014年11月,文化部在少林寺、霍元甲文武学校、浙江文化馆、中央文化管理干部学院等单位设立了多个对非培训基地,将对非文化人力资源培训工作向制度化和常态化发展推进了一大步。但到目前为止,文化部对非培训基地数量还比较有限,其覆盖面也有限,还无法满足非洲国家多元化的人力资源培训需求。此外,新设立的培训基地尚缺乏相应的管理机制,不利于培训项目的规范化管理和长远发展。

(二)不同类别项目比例有待优化

其一,政府官员培训班固然不可或缺,但非技术型文化管理类来华研修者所占资源过多,在对非文化人力资源培训上所占比重偏高。来华参加文化管理培训的学员达二百多人,远超过来华参加武术、竹编和刺绣等技能类培训班的人数。

其二,非洲学员来华接受培训和中国派出专业技术人员赴非进行培训两种培训形式在培训效果上各有特色,但比例失衡。从人员数量上看,非洲来华者远远超出我们派出去的专业技术人员(三十多人次)。以官员培训班为例,几个研修班来华者就达二百多人,虽是分批次、分年度进行的,但是相较派赴非洲的民间艺人等专业技术人员的数量而言,就显得比重有所失衡。

(三)项目设计环节有待进一步科学化

其一,教材编写和课程设置有待进一步完善。以津巴布韦武术培训项目为例,由于武术并无明确的水平级别划分标准,来到中国的学员水平也不尽相同,有基础的学员表示所授功夫过于简单,但对于基础较弱的学员而言则感到有困难。

其二,部分培训项目时长不能完全满足需求,影响了培训效果。不少参加各类培训项目的非洲学员都表示受训时间稍短,不能及时消化所学内容,或者所学技能不能显著提升他们的职业技术水平。

(四)缺乏有效的后续追踪机制

到目前为止,文化部尚未建立对非洲学员的长效跟踪机制。多数项目虽然取得了很好的培训效果,但由于缺少学员的联系方式,项目结束后学员与中方的联系便随之中断。有非洲学员抱怨,“仿佛此次培训结束之后我们与中国就再无联系了”。这种情况不仅不利于培训项目社会效果的进一步维持,也不利于学员友华情感的维持及中国在非文化影响力的进一步提升。

(五)非洲本土媒体宣传力度有待提升

赴非培训项目之所以能够在非洲国家产生一定的社会效应,其重要原因之一便在于非洲本土媒体发挥了关键的传播作用。在文化部和项目承办方的双重推动下,多数在华培训项目受到了国内媒体的广泛报道,而非洲媒体在这方面的覆盖率还非常有限,亟需加以提高,否则不利于培训项目在非洲国家产生更大的社会影响力。

(六)培训方外语水平有待提升

承办方尤其是培训教师外语水平的不足在培训项目实施过程中会造成一定的沟通障碍。译员往往对专业知识并不十分了解,在转述过程中可能遗漏或误译某些关键信息,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培训效果。此外,学员个人背景不尽相同,英语水平差异较大,语种也不同,往往在沟通时需要调动多方人员进行解释和转译,也会影响培训效果和学习效率。

四、相关政策建议

中国政府开展的对非文化从业者职业能力培训项目不仅有效提高了非洲学员的职业能力,凸显了我国“授人以渔”的援非理念,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中国在非洲的文化软实力,促进了中非文化产业的合作与发展。但在具体操作层面,培训项目还存在一些有待解决的困难和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培训项目效果的提升。经过对培训项目的研究和分析,项目组认为文化部可从培训机制建设着手,通过细化和规范化项目运作流程和加强对项目承办方的规范化管理提升培训项目的实施效果。

第一,应进一步完善现有的对非培训机制。建议在现有的部省(中央和地方)合作机制基础上,扩大对非培训基地建设规模,打造一个专业化、多元化、系统化的对非培训体系,整合地方优势文化培训资源,打造一系列具有战略影响力的对非文化人力资源培训品牌。

第二,应加强对培训基地及其他项目承办方的规范化管理。进一步完善现有培训基地的管理与考核制度,在项目的启动、学员的筛选、培训内容的设计、培训教师的专业水平和外语水平、外文教材的编写、硬件配套设施的质量、培训项目的效果评估、学员信息的收集和整理、后续跟踪等多个方面对培训基地提出明确要求或设立相应的标准。

第三,应合理安排管理类培训项目和草根类培训项目的比例。在政策上对“技能型”和“草根型”培训项目给予更多支持,使对非培训工作“惠之于民”,推动中国文化走进非洲草根阶层,更好地服务于巩固“中非命运共同体”的战略目的。

第四,应统筹安排赴非培训与来华培训两种培训形式。赴非培训项目成本低,适合开展长时间大范围的基础性培训项目。而来华项目具有显著的提升学员知华和友华程度的特点,配套软硬件条件也相对齐全,但成本较高,适合开展小范围的“高级班”或“强化班”培训项目。因此,赴非培训的方式适合作为试探性开展某一领域的对非培训项目的选择,也可作为对配套硬件设施要求较小的培训项目的运作方式。而来华培训方式则更适合在基础性培训项目中表现突出的非洲学员的来华深造,或作为针对非洲文化领域精英阶层的培训方式。

第五,应建立对非培训项目后续跟踪机制。一是要建立学员信息数据库。建议文化部主管部门明确要求项目承办方,尤其是文化部定点培训基地,对每个培训班学员的个人信息,包括姓名、性别、年龄、工作单位、职务、教育程度、收入水平、家庭住址、联系电话、电子邮箱等信息以及项目评估数据进行收集和整理,并最后汇总至文化部或文化部指定部门,以便开展相关研究及对学员的后续跟踪等工作。二是要授权有相关资质的科研单位或智库对学员信息进行分析整理,建立专门用于储存和分析培训项目学员信息的数据库。三是要借助前方力量,构建长效跟踪机制。由于部分项目学员属于非洲“草根型”普通劳动群众,其收入状况、受教育程度与外语水平都非常有限,既没有邮箱及电话等联系方式,也无法与中方人员通过外语进行有效沟通,给项目的后期跟踪工作造成了巨大的阻碍。因此,仅靠国内智库、承办单位很难完成有效跟踪评估工作。建议将此纳入中国在非文化中心的工作范围。对于没有中国文化中心的非洲国家,可考虑在其首都设立相应的民间组织,例如贝宁的掐丝唐卡和剪纸俱乐部、毛里求斯的武术协会等,并可提供一定的经费支持,借助其力量开展文化技艺推广和后续跟踪工作。

第六,应将对非文化从业者职业能力培训项目打造为中非文化产业对接平台,推动双方的文化产业合作。首先,可以考虑通过项目招标的形式(需设立严格的资格审查机制)吸纳更多优秀民间文化企业或团体(如各类职业学校)作为文化部对非培训项目承办方,将非洲培养人才的需求与中国文化产业开拓非洲市场的需求相对接,推动人力资源培训由“无偿”向“有偿”转化。其次,可以考虑开辟企业管理类培训项目,为非洲的文化企业管理者了解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和市场需求提供平台,为富有特色的非洲文化产品进入中国市场创造条件。再次,可以考虑对回国后依靠所学技术成功自主创业,在非洲推广中国文化和技术的学员予以扶持,在学员甄选环节适当倾斜,为其员工提供培训机会,帮助其发展以扩大在非影响力。最后,可以考虑为更多的在非中资文化企业培养非洲本土技术人才提供支持,帮助其提高员工的专业水平,提升其在非洲市场的竞争力。

注释:

①这些案例包括:中央文化管理干部学院在2007~2014年间承办的对非文化管理类培训班、浙江文化馆在2013年和2014年承办的对非竹编艺术培训班及刺绣培训班、河南少林寺于2013和2014年承办的对非武术培训班、吴桥杂技艺术学校自2002年以来承办的对非杂技培训班、天津霍元甲文武学校自2013年以来承办的对非武术培训班、天津动漫产业园于2014年7月承办的对非动漫制作技术培训班、青海省民间工艺大师李联霞女士和王凤英女士于2011年赴贝宁开展的掐丝唐卡和剪纸培训、佛山武术大师梁旭辉和吴德明先生于2012年分别赴毛里求斯和津巴布韦开展的武术培训项目以及佛山民间陶瓷工艺大师潘景新等人于2011年赴莱索托开展的陶瓷制作工艺培训项目。

②郭凤鸣:《层次分析法模型选择的思考》,《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1997年第9期,第54-58页

③Dalkey N O. Helmer:《An Experimental Application of the Delphi Method to the Use of Experts》,《Management Science》1963年第9卷第3期,第458-467页。德尔菲法(Delphi Method),又称专家规定程序调查法。该方法主要是由调查者拟定调查表,按照既定程序分别向专家组成员进行征询。而专家组成员又以匿名的方式反馈意见。经过几次反复征询和反馈,专家组成员的意见逐步趋于集中,最后获得具有较高准确率的集体判断结果。

④项目组邀请了十余名非洲研究领域的著名专家、中国驻外高级文化外交官员和非洲知名文化人士共同对如上指标的权重开展了多轮专题估值,并根据专家的最终赋值情况对相关指标进行了权重计算。

⑤李安山:《中国的非洲战略与国家形象》,《世界政治和经济》2008年第4期,第8页

(责任编辑:王恒)

A Status Analysis of  Vocational Capacity Training  for the African in Culture Field

PAN Liang ,LI Wei-ting

(Tianji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and Education, Tianjin 300222,China )

Abstract: With the purpose of further promoting the new type of China-Africa strategic partnership, Ministry of Culture of China has carried out a series of vocational capacity training programs for African countries in cultural sectors in recent years. These programs not only efficiently enhance the vocational capacity of African trainees but also contribute to the promotion of Chinese culture in Africa and the enhancement of Chinas soft power in African countries. A critical study of these training programs will help bring out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and challenges which could inform policy making and thus contribute to the improvement and further development of Chinas vocational capacity training programs for African personnel working in cultural sectors in the future.

Key words: China;Africa; African personnel in cultural sectors; vocational capacity training

猜你喜欢
中国非洲
An Uncommon Trip
非洲村庄
中国家猫起源于非洲
非洲草原英雄榜
我国警卫反恐怖斗争对策研究
浅析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代价问题
肯尼·格雷特,爵士的“中国”调子
马达加斯加2:逃往非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