猕猴桃果实腐烂病田间药效试验

2015-12-30 04:10刘达富王井田陆雪峰舒丽芳张亚波
浙江林业科技 2015年2期
关键词:毒力杀菌剂结果表明

刘达富,王井田,陆雪峰,舒丽芳,张亚波

(1. 浙江省江山市林业局,浙江 江山 324100;2. 中国林科院亚热带林业研究所,浙江 富阳 311400)

猕猴桃果实腐烂病田间药效试验

刘达富1,王井田1,陆雪峰1,舒丽芳1,张亚波2*

(1. 浙江省江山市林业局,浙江 江山 324100;2. 中国林科院亚热带林业研究所,浙江 富阳 311400)

用不同浓度的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50%咪鲜胺锰盐可湿性粉剂、75%肟菌·戊唑醇水分散剂、5%己唑醇微乳剂、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及施药时间、不同施药次数对猕猴桃腐烂病进行田间药效防治试验。结果表明:己唑醇1 000倍、1 500倍和2 000倍3个处理防治效果分别为81.1%、59.2% 和42.5%;用己唑醇1 500倍的施药时间和次数试验结果表明,谢花后一周内施药的处理防治效果均在60%左右,显著高于延后一周施药的处理,施药次数对防治效果影响不大,喷药3次和4次的防治效果均为59%左右,喷药2次防效较差,但与前两者差异不显著;5种杀菌剂药效试验结果表明,75%肟菌·戊唑醇水分散剂防效最好,为 71%,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其次为咪鲜胺锰盐、己唑醇,防治效果分别为63.5%和52.4%,苯谜甲环唑和甲基硫菌灵防效较差均不足30%。

猕猴桃;拟茎点霉;农药;防治效果

猕猴桃(Actinidia chinensis)营养价值高,素有“水果之王”、“维C之冠”之美称,由于种植经济效益好,种植面积迅速扩大。猕猴桃果实腐烂病是由拟茎点霉(Phomopsis)引起的一种真菌性病害,由于该病是在猕猴桃近成熟至采后后熟过程和贮藏期才表现出症状,因此,隐蔽性、危害性更大[1]。该菌属半知菌亚门、腔孢纲、球壳孢目中的一个重要真菌属,有性态是间座壳属(Diaporthe sp.),其种类多、分布广、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种类尤其多[2]。拟茎点霉属真菌是重要的植物病原菌,同时也是植物的一种内生真菌,近年来随着对拟茎点霉属新种及其病害的不断报道,拟茎点霉属真菌也引起了人们越来越多的重视[3]。但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病原菌鉴定、生物学特性及室内药剂筛选上[4~8],关于田间防治试验鲜有报道。王井田等[9]报道了该病菌的侵染规律及室内药剂筛选,表明己唑醇微乳剂、咪酰胺锰盐可湿性粉剂对猕猴桃果实腐烂病菌菌丝具有较高的抑制活性,其次是苯醚甲环唑水分散剂,本研究初步研究了化学药剂从田间的施药时间、施药次数及浓度等对猕猴桃果实腐烂病的防治效果,以期为进一步防治技术推广起到指导作用。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药剂

林间药效试验供试药剂见表1。

1.2 试验条件

试验在江山塘源口乡猕猴桃生态园进行,猕猴桃果实腐烂病在该地近年发生较重。试验地土壤类型为砂壤土,中性,肥力中等。试验树品种为徐香猕猴桃,树龄16 a,行距5 m、株距3 m。

表1 林间试验供试药剂Table 1 Fungicides for test

1.3 试验设计

试验共设12个处理,每处理重复3次,5株×5株共25株为小区,小区随机区组排列。各处理间外围植株为隔离带,防止药剂相互干扰。采用随机区组排列。供试药剂及施药时间见表2。

表2 林间试验各杀菌剂施药时间及次数Table 2 Date and frequency for spraying of fungicides

1.4 施药方法

用手动喷雾器常规喷施药剂,对照处理喷清水,在规定施药时间内如遇雨天顺延,施药后24 h内遇雨补施一次。

1.5 调查、记录和测量方法

在果实成熟时每处理随机采收40个猕猴桃,在25℃恒温下分别贮放,以后每3 d调查1次,记录每果病斑数,计算防治效果。病果分级标准:0级,无病;1级,1~2个病斑或病斑面积占果面不足1/10;2级,3~4个病斑或病斑面积占果面1/10~1/5;3级,病斑面积占果面1/5~1/2;4级,病斑面积占果面1/2以上。

发病率 = 发病果实数量/调查果实总数×100%

病情指数 = ∑(各级病果数×各级代表值)/(调查总果数×最高级代表值)×100%

防治效果 =(空白对照区病情指数-药剂处理区病情指数)/ 空白对照区病情指数×100%

应用Tukey方法进行多重比较,数据分析使用DPS数据处理系统软件。

2 结果

2.1 药剂浓度对猕猴桃果实腐烂病的防治效果

选择室内毒力较高的5%己唑醇微乳剂,设定1 000倍、1 500倍和2 000倍3个处理,于2013年5月13日开始施药,每隔7 d施1次,5月28日最后一次施药,共施3次。从表3可以看出,试验结果与对照比较,己唑醇1 000倍液防治效果显著,为81.1%,1 500倍和2 000倍防治效果较差,分别为59.2%和42.5%(表3)。

表3 药剂浓度对猕猴桃果实腐烂病的防治效果Table 3 Effect of concentration of fungicides on fruit rot

2.2 喷药时间和次数对果实腐烂病的防治效果

选择室内毒力较高的 5%己唑醇微乳剂,分别设置 4个不同施药时间及施药次数的处理,自猕猴桃谢花后2013年5月13日开始施药。结果表明:首次施药时间对防治效果影响较大,谢花后1周内施药的处理2、处理4和处理5防治效果显著高于延后1周施药的处理6,果实发病率低于处理6及对照,说明在谢花后及时施药控制初侵染至关重要;施药次数对防治效果影响不大,处理2和处理5均为谢花后5月13日开始施药,连喷3次,处理5采摘前3周又施药1次,但防治效果均为59%左右,处理4只连喷两次防效较差,但与处理2和处理5间差异不显著(表4)。

表4 喷药时间对猕猴桃果实腐烂病的防治效果Table 4 Effect of spraying date on fruit rot

2.3 5种杀菌剂对猕猴桃果实腐烂病的防治效果

在室内毒力测定的基础上,选择了市场上应用普遍的5种杀菌剂(表5),除己唑醇为5月21日开始施药外,其他杀菌剂均为2013年5月13日开始施药,结果表明:75%肟菌·戊唑醇水分散剂防效最好,为71%,病果率为20%,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其次为咪鲜胺锰盐、己唑醇,防治效果分别为63.5%和52.4%;苯谜甲环唑和甲基硫菌灵防效较差,均不足30%。

表5 5种杀菌剂对猕猴桃果实腐烂病的防治效果Table 5 Effect of 5 fungicides on fruit rot

3 讨论

猕猴桃果实腐烂病主要发生在后熟期,致使猕猴桃品质降低,失去食用价值,由真菌引起的腐烂已成为猕猴桃储藏中十分突出的问题。因此,药剂防治掌握最佳防治时期,从花蕾期消灭侵染源开始,重点抓好花后幼果期喷药。除了加强药剂防治外,还需加强田间管理,如保证田间通风良好,做好冬季清园工作,彻底清除病虫枝,减少菌源,重视果实生长期间的虫害防治,尤其是刺吸式口器的害虫,合理施肥。

在其防治上也需要对拟茎点霉属的致病性进行探讨,加快抗病品种的筛选和培育,并且还要加强检疫,充分重视各种防病、抗病措施的综合利用以及生物防治技术的应用,防止病害蔓延[3]。

试验结果表明,5%己唑醇微乳剂1 000倍喷雾、75%肟菌·戊唑醇水分散剂3 000倍喷雾有较好的防治效果,李诚等[4]测定了6种杀菌剂对拟茎点霉菌的室内毒力,结果表明,75%肟菌酯·戊唑醇水分散粒剂、50%异菌脲悬浮剂和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3种杀菌剂具有很强的毒力,EC50值为0.089~0.223 μg/mL。王井田等[9]报道了己唑醇、咪酰胺锰盐和苯醚甲环唑对猕猴桃果实腐烂病菌菌丝具有较高的抑制活性,EC50值介于0.068~0.224 μg/mL,毒力相对较高,三种药剂均为三唑类杀菌剂,是一种广谱性内吸低毒杀菌剂,具有内吸、预防和治疗作用。当前这类药剂在生产上的防治谱逐渐扩大,药效均较突出。

[1] 罗时健. 江山猕猴桃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J]. 江西农业科学,2006,18(4):212-214.

[2] 陆家云. 植物病原真菌学[M].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

[3] 李雪光,潘凤娟,宋洁,等. 拟茎点霉属及其病害研究进展[J]. 大豆科技,2012,6:32-37.

[4] 李诚,蒋军喜,冷建华,等. 6种杀菌剂对猕猴桃主要腐烂病菌的室内毒力测定[J]. 中国南方果树,2012,41(1):27-29.

[5] 姜景魁,张绍升,廖廷武. 猕猴桃黄腐病的研究[J]. 中国果树,2007(6):14-16.

[6] 宋爱环,李红叶,马伟. 浙江江山地区猕猴桃贮运期主要病害鉴定[J]. 浙江农业科学,2003(3):132-134.

[7] 丁爱冬,于梁,石蕴莲. 猕猴桃采后病害鉴定和侵染规律研究[J]. 植物病理学报,1995,25(2):149-153.

[8] 孙燕芳,郑金龙,刘巧莲,等. 15种药剂对芦笋茎枯病病原菌的毒力测定[J]. 热带农业科学,2013,33(4):71-75.

[9] 王井田,刘达富,刘允义,等. 猕猴桃果实腐烂病的发病规律及药剂筛选[J]. 浙江林业科技,2013,33(3):55-57.

Field Experiment on Fungicides on Fruit Rot of Actinidia chinensis

LIU Da-fu1,WANG Jing-tian1,LU Xue-feng1,SHU Li-fang1,ZHANG Ya-bo2*
(1. Jiangshan Forestry Bureau of Zhejiang, Jiangshan 324100, China; 2. Institute of Subtropical Forestry, Chinese Academy of Forestry, Fuyang 311400, China)

Experiments were conducted on different fungicides to control fruit rot of Actinidia chinensis in Jiangshan, Zhejiang province, with different concentration, spraying date and frequency. The result showed that 1000-, 1500- and 2000-fold of hexaconazole had control effect of 81.1%,59.2% and 42.5%. Different spraying date and frequency of 1500-fold of hexaconazole demonstrated that spraying within one week of out of bloom had effect of 60%, which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one week later of out of bloom. Frequency of spraying had no evident effect on the control. Control effect of tested fungicides was as follows: trifloxystrobin tebuconazole: 71%, prochloraz-manganese chloride complex: 63.5%, hexaconazole:52.4%, difenoconazole and thiophonate-methyl: less than 30%.

Actinidia chinensis; Phomopsis sp.; fungicide; control effect

S763.15

B

1001-3776(2015)02-0070-04

2014-07-03;

2015-01-21

刘达富(1966-),男,浙江江山人,工程师,从事森林有害生物综合治理工作;*通讯作者。

猜你喜欢
毒力杀菌剂结果表明
多种杀菌剂对蚕豆霜霉病田间防治效果比较
申嗪霉素和咪唑菌酮复配对几种病害的室内毒力测定研究
阿维菌素与螺螨酯对沾化冬枣截形叶螨的毒力筛选及田间防效研究
QoI类杀菌剂环境风险浅析
新颖杀菌剂Picarbutrazox合成方法概述
血流感染肺炎克雷伯菌pLVPK毒力质粒的分布及与耐药的关系
29种毒力基因在91株食源性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中的分布
真菌病害怎样正确选择杀菌剂?
册亨县杂交水稻引种试验
体育锻炼也重要